理论周刊|主论坛异彩纷呈,凝聚起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
核心提示

10月9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研讨会·文化强省建设论坛在珠海举行。在主论坛上,与会人员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交出‘两个文明’好的答卷”主题进行研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等议题,形成了广泛共识,凝聚起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副主任田嵩燕: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论坛上,田嵩燕以“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围绕文化强国何以“强”如何“建”进行了系统阐释。她表示,文化强国的核心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对内要以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对外要以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感染力占领文化高地和传播高地,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

田嵩燕表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善于将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思想建设,就是坚持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制度建设,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同时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发展,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最后,田嵩燕用“智慧树”的形式,阐释了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她表示,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为文化强国扎实根基,在这个根基之上,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升,进而文化事业产业才能够繁荣发展,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加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李凤亮:

岭南文化是促进广东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

在主旨发言环节,李凤亮以“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题,围绕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新类型、主要特征和培育发展路径等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丰富的实例进行分享。

他表示,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在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同时,不忽视、不放弃传统文化产业,要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融合、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人才培养等关键点上持续发力,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如何在有效管控好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实施好文化的开放,这是下一步改革的重大命题。”李凤亮说。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是促进广东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李凤亮认为,要以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激发岭南文化现代活力,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提升,以创新思维持续擦亮岭南文化时代品牌。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新型文化人才队伍,开发和运用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生产工具,加快推动岭南文化新业态的发展。“焕新岭南文化还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文化和科技、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进而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李凤亮表示。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彭玉平:

岭南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格局和境界

“讲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既自信又不自信,不自信是因为我不是广东人,自信是因为我在这里生活了30年。”当天,彭玉平幽默开场并以“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彭玉平表示,在中国文化的多种板块中,岭南文化是区别于中原、江南等地方文化的一种独特存在。岭南多民族共存、多文化共生,是民族融合的典范。岭南对中原文化大体经历了受容、兼容、包容的阶段,并最终自成一家。在与中原的长期隔膜下,虽影响了发展与融合,但也保持了传统和特色。现在,岭南文化不断锻造提升出强大的包容性、突出的思想性、强烈的忠义性、自觉的创造性和独创的雄直性等新品质,因此,岭南文化丰富并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格局和境界。岭南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海岸线绵长,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质,具有冒险精神、勇于开拓,具有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质。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岭南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在世界上形成文化品牌,有目标,明天才会更精彩。

彭玉平曾多次来到珠海,他说:“珠海人普遍有一种文化自信,珠海在弘扬本地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科技文化、教育文化方面,要考虑如何‘凝聚起来’以及如何‘传播出去’,看起来就是简单的八个字,但要把这八个字做好充满了困难,它需要智慧、头脑风暴,因而任重道远、值得钻研。”

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部主任、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烟霞里》作者魏微:

讲好湾区故事走出写作“舒适区”

“文学艺术要葆有活力,我想当务之急是要走出象牙塔,走出书房,去观察时代、社会,去体验人生。”魏微认为,文学艺术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应该具有烟火气,同时也有一定的审美高度。她创作的长篇小说《烟霞里》便是一曲献给无数平凡人的颂歌,也是一部献给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作为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人,小说主人公田庄的人生之路与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相互映照。

魏微表示,《烟霞里》采用编年体的形式是为了提醒读者,历史的潮流中有你有我,我们的今天看似各不相同,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来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香港回归……这些时代浪潮也同时涌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如何用文学讲好湾区故事?魏微认为,一是要写出湾区故事的特殊性,二是好故事的打磨需要耐心。“湾区不缺好故事,广东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几代中国人追梦的地方,是承载着他们青春记忆的地方,也是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地方。”魏微表示,文学是“人学”,对于人物的塑造应优先于情节,把人和人生写好了,也就把时代和社会写好了。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讲,要讲好湾区故事,还要走出写作的“舒适区”,尽可能地在文学艺术的形式和叙事表达上做一些尝试和改革,把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的湾区生动地展示出来。

广东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研究员肖海明:

打造立体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是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在建设文化强省中意义重大。在主旨发言中,肖海明以“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 创新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结合省博物馆的亮点工作,提出了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打造立体博物馆,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博物馆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独特作用等观点。

肖海明介绍道,立体博物馆是一个立体、多维、全方位呈现、服务、阐释、拓展的空间,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的博物馆,包括了立体的展览、立体的藏品利用、立体的研究、立体的教育、立体的宣传和立体的安保等方面,具有不断延伸拓展的特性。“打造立体博物馆的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为文化强国建设服务。”他还分享了省博物馆建设流动博物馆平台、成立事业发展基金会、创新推出文创与乡村振兴相关活动、与基层博物馆开展共建等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等措施。肖海明说:“未来,我们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继续为文化强省建设添砖加瓦。”

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林发钦:

促进大湾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在主旨发言环节,林发钦以“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共塑一流人文湾区”为主题,从非遗文化是“共塑一流人文湾区”的基础、“共塑一流人文湾区”视野下的澳门非遗文化、创办年度大型文化盛事“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节”等话题入手,“非遗”是彰显岭南文化底蕴、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的有力基础,粤港澳三地共同推动“大湾区文物游径”建设,构建大湾区历史建筑线上导览平台,并于今年推出“教育类历史建筑”及“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两条主题游径,促进大湾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此外,还可以在澳门举办嘉年华、项目展演、游学、博览会、学术论坛等,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打造具有新时代澳门特色和大湾区共同参与,积极向世界展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年度文化盛事。未来,澳门围绕“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三大定位,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及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在林发钦看来,他很适应珠澳两地双城生活的模式,“珠海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近几年,珠海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尤其是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充分彰显了它的独特魅力。”

文字:张映竹 林琦琦 图片:程霖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理论周刊|主论坛异彩纷呈,凝聚起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
珠海特区报 2024-10-10 03:14
核心提示

10月9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研讨会·文化强省建设论坛在珠海举行。在主论坛上,与会人员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交出‘两个文明’好的答卷”主题进行研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等议题,形成了广泛共识,凝聚起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副主任田嵩燕: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论坛上,田嵩燕以“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围绕文化强国何以“强”如何“建”进行了系统阐释。她表示,文化强国的核心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对内要以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对外要以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感染力占领文化高地和传播高地,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

田嵩燕表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善于将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思想建设,就是坚持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制度建设,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同时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发展,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最后,田嵩燕用“智慧树”的形式,阐释了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她表示,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为文化强国扎实根基,在这个根基之上,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升,进而文化事业产业才能够繁荣发展,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加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李凤亮:

岭南文化是促进广东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

在主旨发言环节,李凤亮以“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题,围绕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新类型、主要特征和培育发展路径等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丰富的实例进行分享。

他表示,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在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同时,不忽视、不放弃传统文化产业,要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融合、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人才培养等关键点上持续发力,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如何在有效管控好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实施好文化的开放,这是下一步改革的重大命题。”李凤亮说。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是促进广东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李凤亮认为,要以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激发岭南文化现代活力,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提升,以创新思维持续擦亮岭南文化时代品牌。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新型文化人才队伍,开发和运用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生产工具,加快推动岭南文化新业态的发展。“焕新岭南文化还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文化和科技、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进而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李凤亮表示。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彭玉平:

岭南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格局和境界

“讲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既自信又不自信,不自信是因为我不是广东人,自信是因为我在这里生活了30年。”当天,彭玉平幽默开场并以“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彭玉平表示,在中国文化的多种板块中,岭南文化是区别于中原、江南等地方文化的一种独特存在。岭南多民族共存、多文化共生,是民族融合的典范。岭南对中原文化大体经历了受容、兼容、包容的阶段,并最终自成一家。在与中原的长期隔膜下,虽影响了发展与融合,但也保持了传统和特色。现在,岭南文化不断锻造提升出强大的包容性、突出的思想性、强烈的忠义性、自觉的创造性和独创的雄直性等新品质,因此,岭南文化丰富并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格局和境界。岭南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海岸线绵长,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质,具有冒险精神、勇于开拓,具有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质。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岭南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在世界上形成文化品牌,有目标,明天才会更精彩。

彭玉平曾多次来到珠海,他说:“珠海人普遍有一种文化自信,珠海在弘扬本地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科技文化、教育文化方面,要考虑如何‘凝聚起来’以及如何‘传播出去’,看起来就是简单的八个字,但要把这八个字做好充满了困难,它需要智慧、头脑风暴,因而任重道远、值得钻研。”

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部主任、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烟霞里》作者魏微:

讲好湾区故事走出写作“舒适区”

“文学艺术要葆有活力,我想当务之急是要走出象牙塔,走出书房,去观察时代、社会,去体验人生。”魏微认为,文学艺术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应该具有烟火气,同时也有一定的审美高度。她创作的长篇小说《烟霞里》便是一曲献给无数平凡人的颂歌,也是一部献给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作为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人,小说主人公田庄的人生之路与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相互映照。

魏微表示,《烟霞里》采用编年体的形式是为了提醒读者,历史的潮流中有你有我,我们的今天看似各不相同,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来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香港回归……这些时代浪潮也同时涌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如何用文学讲好湾区故事?魏微认为,一是要写出湾区故事的特殊性,二是好故事的打磨需要耐心。“湾区不缺好故事,广东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几代中国人追梦的地方,是承载着他们青春记忆的地方,也是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地方。”魏微表示,文学是“人学”,对于人物的塑造应优先于情节,把人和人生写好了,也就把时代和社会写好了。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讲,要讲好湾区故事,还要走出写作的“舒适区”,尽可能地在文学艺术的形式和叙事表达上做一些尝试和改革,把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的湾区生动地展示出来。

广东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研究员肖海明:

打造立体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是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在建设文化强省中意义重大。在主旨发言中,肖海明以“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 创新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结合省博物馆的亮点工作,提出了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打造立体博物馆,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博物馆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独特作用等观点。

肖海明介绍道,立体博物馆是一个立体、多维、全方位呈现、服务、阐释、拓展的空间,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的博物馆,包括了立体的展览、立体的藏品利用、立体的研究、立体的教育、立体的宣传和立体的安保等方面,具有不断延伸拓展的特性。“打造立体博物馆的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为文化强国建设服务。”他还分享了省博物馆建设流动博物馆平台、成立事业发展基金会、创新推出文创与乡村振兴相关活动、与基层博物馆开展共建等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等措施。肖海明说:“未来,我们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继续为文化强省建设添砖加瓦。”

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林发钦:

促进大湾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在主旨发言环节,林发钦以“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共塑一流人文湾区”为主题,从非遗文化是“共塑一流人文湾区”的基础、“共塑一流人文湾区”视野下的澳门非遗文化、创办年度大型文化盛事“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节”等话题入手,“非遗”是彰显岭南文化底蕴、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的有力基础,粤港澳三地共同推动“大湾区文物游径”建设,构建大湾区历史建筑线上导览平台,并于今年推出“教育类历史建筑”及“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两条主题游径,促进大湾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此外,还可以在澳门举办嘉年华、项目展演、游学、博览会、学术论坛等,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打造具有新时代澳门特色和大湾区共同参与,积极向世界展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年度文化盛事。未来,澳门围绕“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三大定位,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及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在林发钦看来,他很适应珠澳两地双城生活的模式,“珠海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近几年,珠海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尤其是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充分彰显了它的独特魅力。”

文字:张映竹 林琦琦 图片:程霖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