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是一代文学大师。《旧病杂忆》是他1992年2月所写的一组精美散文,共三篇,分别是《对口》《疟疾》和《牙疼》,叙述的都是那个年代广为人知且多为人生经历的病痛寻常事。品读字里行间,不仅为作品苦乐岁月的倾述和流畅风趣的文字所折服,而且深深感触到一代文学大师对人生的体悟、寻觅和期待,从而赋予文章更深厚的价值意义。
《对口》是描述自己少儿时,颈椎处得了恶疮,父亲给他嘴中塞了颗蜜枣,连麻醉药都没有上,就做了剖开手术,自己也“哼都不哼一声”,文章表面上呈现的是自己少儿的童趣与个性,其背后所期许和传递的是人生对遇到的诸如“对口”这样的病痛,要有忍耐之心,要有坚强之举,坦然去面对,这样才能成长壮大起来。汪先生在文章中写道:“以后,我这一辈在遇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病痛时,我很少哼哼。难免要哼,但不是死去活来,弄得别人手足无措,惶惶不安。”这应是汪先生所要表达的本意和传递的人生信息。
《疟疾》一文从自己小时候每年要发一次疟疾开始写起,叙述自己19岁时在昆明抱病依然参加考试的事,最终也圆了梦想的西南联合大学。文章有这样的描述:
“我要求出院,医生不准。我急了,说,我到昆明是来考大学的,明天就是考期,不让我出院,那怎么行?
医生同意了。
喝了一肚子蛋花汤,晕晕忽忽地进了考场。居然考取了!
自打生了一次恶性疟疾,我的疟疾就除了根,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复发过。也怪。”
汪先生这段精致活化的叙述,我想其传递的本意是“人生有目标,才能去拼搏,才会有美好!”正如文中所坦言,他得了疟疾重病,仍然处于病中,医生都不准出院,按说他可以借此托词,打退堂鼓,不考了,但是他心中因有目标,从而激发自己勇于去争去搏,最后挺过来了,不但实现了心愿,而且“自打生了一次恶性疟疾,我的疟疾就除了根。”汪先生还引用了唐代杜牧的诗语:“忍过事堪喜。”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人生靠拼搏、苦尽甘才来的世间真理。
《牙疼》一文,算是三篇中最长的一篇,也不到2000字,叙述了自己从大学时就牙疼,以及时治时患时忧的事,但是在文末,汪先生这样写道:“我从拔牙到装上假牙,一共才用了两个星期,而且一次成功,少有。这副假牙我一直用到现在。”
常见很多人装假牙老不合适,不断修理,一再重做,最后甚至就不再戴。我想,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但是也由于本人不能适应,稍不舒服,即觉得别扭。假牙,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
汪先生在前面所做的大量笔墨铺垫,就是为了引出“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这是全文的“文眼”,其意所表达的真切本意,我想就是“用随遇而安的心态经事,事事也就有了顺畅和快意。”汪先生选取自己半个世纪与牙疼抗争的素材,所提炼出的诙谐的人生经验,是有说服力的,所给予他人的人生启迪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当然,汪先生还说了“凑合”,这应是大师才能参透的境界,他所说的这种“凑合”,不是我辈一般人所能感知和实践的。
1997年离世的汪曾祺先生在人世间走了77年,是近现代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所留下海量的小说、散文、戏剧、杂著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之所以他的作品广受欢迎,我想这与他把自己对人生参悟的哲理融入在平凡事中是分不开的。他的这一组三篇经典文章,都是从自身病疾叙述,苦乐年华,苦乐相伴,苦中悟真理,给人启迪是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坎坎坷坷,才会有“曾经沧海化为田”,这也应是他这组作品的立意初衷与寻觅,也是作品的光鲜特色之处。
汪曾祺是一代文学大师。《旧病杂忆》是他1992年2月所写的一组精美散文,共三篇,分别是《对口》《疟疾》和《牙疼》,叙述的都是那个年代广为人知且多为人生经历的病痛寻常事。品读字里行间,不仅为作品苦乐岁月的倾述和流畅风趣的文字所折服,而且深深感触到一代文学大师对人生的体悟、寻觅和期待,从而赋予文章更深厚的价值意义。
《对口》是描述自己少儿时,颈椎处得了恶疮,父亲给他嘴中塞了颗蜜枣,连麻醉药都没有上,就做了剖开手术,自己也“哼都不哼一声”,文章表面上呈现的是自己少儿的童趣与个性,其背后所期许和传递的是人生对遇到的诸如“对口”这样的病痛,要有忍耐之心,要有坚强之举,坦然去面对,这样才能成长壮大起来。汪先生在文章中写道:“以后,我这一辈在遇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病痛时,我很少哼哼。难免要哼,但不是死去活来,弄得别人手足无措,惶惶不安。”这应是汪先生所要表达的本意和传递的人生信息。
《疟疾》一文从自己小时候每年要发一次疟疾开始写起,叙述自己19岁时在昆明抱病依然参加考试的事,最终也圆了梦想的西南联合大学。文章有这样的描述:
“我要求出院,医生不准。我急了,说,我到昆明是来考大学的,明天就是考期,不让我出院,那怎么行?
医生同意了。
喝了一肚子蛋花汤,晕晕忽忽地进了考场。居然考取了!
自打生了一次恶性疟疾,我的疟疾就除了根,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复发过。也怪。”
汪先生这段精致活化的叙述,我想其传递的本意是“人生有目标,才能去拼搏,才会有美好!”正如文中所坦言,他得了疟疾重病,仍然处于病中,医生都不准出院,按说他可以借此托词,打退堂鼓,不考了,但是他心中因有目标,从而激发自己勇于去争去搏,最后挺过来了,不但实现了心愿,而且“自打生了一次恶性疟疾,我的疟疾就除了根。”汪先生还引用了唐代杜牧的诗语:“忍过事堪喜。”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人生靠拼搏、苦尽甘才来的世间真理。
《牙疼》一文,算是三篇中最长的一篇,也不到2000字,叙述了自己从大学时就牙疼,以及时治时患时忧的事,但是在文末,汪先生这样写道:“我从拔牙到装上假牙,一共才用了两个星期,而且一次成功,少有。这副假牙我一直用到现在。”
常见很多人装假牙老不合适,不断修理,一再重做,最后甚至就不再戴。我想,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但是也由于本人不能适应,稍不舒服,即觉得别扭。假牙,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
汪先生在前面所做的大量笔墨铺垫,就是为了引出“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这是全文的“文眼”,其意所表达的真切本意,我想就是“用随遇而安的心态经事,事事也就有了顺畅和快意。”汪先生选取自己半个世纪与牙疼抗争的素材,所提炼出的诙谐的人生经验,是有说服力的,所给予他人的人生启迪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当然,汪先生还说了“凑合”,这应是大师才能参透的境界,他所说的这种“凑合”,不是我辈一般人所能感知和实践的。
1997年离世的汪曾祺先生在人世间走了77年,是近现代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所留下海量的小说、散文、戏剧、杂著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之所以他的作品广受欢迎,我想这与他把自己对人生参悟的哲理融入在平凡事中是分不开的。他的这一组三篇经典文章,都是从自身病疾叙述,苦乐年华,苦乐相伴,苦中悟真理,给人启迪是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坎坎坷坷,才会有“曾经沧海化为田”,这也应是他这组作品的立意初衷与寻觅,也是作品的光鲜特色之处。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