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咸茶
□ 梁冬霓
如果渴了,请吃一碗客家咸茶;如有客人到来,请品尝一碗客家咸茶;如果有节日喜庆等活动,请来一碗客家咸茶……
第一次走进汉坑村,客家咸茶就如一份丰盛的礼物,在一间朴素的屋子里等候我们。面前的碗里装着一些花生米,村民们从大大的铝锅里舀出茶水倒进碗里。几种细碎的青叶和一些芝麻在汤水上漂浮,对于汗流浃背的我们,无疑是一道无法抗拒的美食。
我端起就喝,村民却给了我两根牙签,说喝咸茶是用牙签当筷子,用于捞起茶里的叶子、花生米等。我迫不及待地喝一口,一种清香瞬间扑鼻而来,香菜的清新拉动着我的味觉。比之汤而言,它少了一些油腻,比之纯正的茶香,它又多了一些活泼粗野的味道。这味道来自于乡村,来自于自然,来自于一种无法遮掩的粗犷。我嚼起碎叶与花生米,微咸与淡香,糅合着菜叶子里的新鲜,替代了平日里鱼肉的滞腻,重新让我认识一种普众之味的平凡之美。一碗喝完,他们一边把罐子里香喷喷的花生米往我碗里倒,一边又继续在锅里舀一大勺过来。
依稀记起大学期间,在一位客家阿姨家里,我吃过一碗做法繁复的“擂茶”。“擂茶”是由生米、生姜、生茶叶擂捣泡成的保健良方,叫“三生汤”,自汉代就有。随着客家人的一路南迁,擂茶风俗传到闽粤赣台等地,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发展,客家咸茶就是由擂茶发展而来。
自吴氏客家人从陆丰迁徙到斗门汉坑村,客家咸茶就在乡野落地蔓延,像一朵朵蓬勃烂漫的花铺于这片土地。它摒弃了擂茶中的荤食,保留素食部分,味道清鲜,仿佛脱了脂粉的女子,带着一种野性与张力,更能激发众人的喜爱之情。
如果说客家咸茶是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那么烧水、煮茶青、炒料、切菜、调味、分茶这些工序就是这朵花上必不可少的花瓣,每一片都有独特的芬芳。有了它们的组成,客家咸茶才能在历史的烟尘中持续不断地绽放芳香,直到今天,及至未来。
择一盆清水,猛火烧开。太沸不行,太温也不行。我生平第一次听烧水还得把握火候,还得看气泡的密度。也许太烫会破坏茶香,太温又不能煮出茶香。猛火调成小火后,茶叶或茶青在水中尽情释放芬芳,随着袅袅茶香在水雾中升起,越发舒展性情,自在安闲。这时,可用另一锅把干净的花生米、黄豆、芝麻等配料分别炒好。加点香油后,锅里闹腾的颗粒们更是笑逐颜开,披上一层光泽。配料不能炒焦,待颜色变黄有薄脆感时即可。蔬菜中的葱、香菜、生菜、芹菜等,可以择其一二,炒到七分熟,这些菜须切成细碎的叶片,才与茶水相得益彰。炒好的蔬菜倒进煮好的茶水中,加点油盐进行调味,一道咸茶便制成。
分茶时,在空碗里先装上炒好的花生米、黄豆等,然后再将茶水舀入碗中,按长幼顺序,把茶端给客人。据说,分茶时得用双手托住,边分边口称“我家咸茶唔好食”,客人尝过之后应礼貌地称赞:“好食,好食。”
“真有意思!”我听了不禁笑叹。从吃咸茶的盛况和分茶的细节中,可见邻里间和睦相处的乡村风貌。咸茶的制作非珍馐佳肴般困难,而是简单易行,所以在斗门的客家村落,客家咸茶皆用于招待客人和红白喜事等各种活动。
田间劳作之后,抹去身上的汗水,吃上一碗咸茶,清鲜的味道即刻驱散身上的疲劳,感觉日头也没那么晒了。人精神起来,五脏六腑也舒服起来,仿佛遇见一道令人开窍的芬芳。而咸茶里的配料、盐分与水分,也可补充因劳作后身体里的缺失,具有营养价值。
除了咸茶,桌上还摆满了叶仔糍、艾饼。为了让食物更丰富,叶仔糍、艾饼、煎堆等美食,一般都会伴着咸茶一同来到客人面前。大家边吃边聊,嘴里充满草木的芬芳,空气中流动温暖的话语。亲切的乡音,为这样一个平凡的日子烙上特殊的印记。
除了汉坑村,吃客家咸茶的习俗也流传于斗门的其他客家村落,如小托村、赖家村、虾山村等。客家咸茶,带着珠海市非遗名录美食的荣光,为客家乡村添上一笔芬芳的水墨,清新犹如笛声的萦绕,朴实如金黄的庄稼低调不语。
寒露木犀迟
——有感桂花开在寒露时
□ 杜 波
一
木犀寒露绽,
满树覆银霜。
馥郁随风绕,
幽馨漫四方。
暑久花期误,
秋深韵更香。
开门惊此景,
入目感悠长。
二
岁月匆匆过,
芳华默默藏。
银丝添数缕,
旧梦忆无疆。
且叹时光晚,
犹期逸兴扬。
霜寒心未冷,
露重意难凉。
父亲与那片炽热的田
□ 曾志伟
父亲的辛劳,宛如沉重的山岳,压弯了岁月的脊梁,却折不弯信念的刚强。
在广袤无垠的田间,他与耕牛相依相伴,骄阳似火,帽檐无踪,任由那烈日,肆意灼烧他的身躯。
归来时,泥水遍身,疲惫至极,斜倚石阶,唤我从古井中舀一瓢清水,匆匆饮尽,几口饭匆忙扒拉下肚,便又冲向那满怀憧憬的土地。
他赤膊时那光滑而厚黑的皮肤,镌刻着生活的沧桑,见证了风雨的侵袭。
田野仿佛在烈火中备受煎熬,稻田的水好似沸腾的热浪。父亲挥动牛鞭,驾驭着耕牛,清脆的声响在热浪中悠悠飘荡,那嘹亮的吆喝声,响彻整个田野,牛儿奋力向前,犁耙深深掘进。
阳光张狂肆意,妄图将世间万物燃焦,父亲的脊梁,在酷热中始终屹立不倒。累了,稍作休憩,又埋头苦干,不曾停歇。
我满心皆是疼惜,劝他呵护身体,为了家与生产队,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那不知疲倦的身影,深深烙印,化作永恒的记忆,难以消磨。
父亲的辛勤,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在人生的漫漫征途勇敢奔跑,无畏风雨,何惧艰劳。
恰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背影,虽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父亲在田中的每一滴汗水,都化作我心中的力量源泉,奔腾不息。
岁月流转,父亲的身影永恒,他的坚韧,他的付出,如璀璨星辰,在我生命的天空熠熠闪耀。
书信中的故事
□ 吴燕婷
闲来无事,整理书房,翻出了刚来珠海时收到的信件。这些信件随我住过拥挤的工厂宿舍,简陋的出租屋,最后住进了我的书房。看着发黄的信封,看着邮戳上模糊的时间,看着寄信人的地址,想回忆信中的内容却想不起来,但一些写信收信的故事,则像电影镜头一样闪过我的脑海。
虽然,我已经不记得这些信中的很多内容,但我记得这些内容曾经鼓励、安慰、督促过我,给过我勇气、信心、力量,让我能够在异地他乡,再苦再累,都坚持了下来。
父亲在信中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凡事三思,谨慎言,缓开口。其次就是拉家常,告诉我家中和村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每次收到信,我就迫不及待打开看,那种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有如加了工资和奖金一样高兴,真切体会到“家书抵万金”是什么感觉。
后来,父亲的信更多的是谈他儿女们的婚事,谈他们的前途和事业。
刚来珠海时,我在鞋厂上班,工作任务不重,但工作时间长,每晚加班到十一二点。有天晚上,我偷偷用报表的反面给父母写了一封短信。半个月后,我收到了父亲的信。父亲还多寄了三张空白的信纸给我。他收到我用工作报表写的信,以为我没钱买信纸。
当天晚上,我给父亲写了回信,说明原因。后来,我有很多信,包括写给同学朋友的信,都用报表反面写过。
我收藏的信中,有几封信是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笔友写的。至今,我仍记得他的名字。
上初三时,我交了一个在县城读师范的笔友。我们在信中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我去县城上高中后,有次周六留校没有回家,竟然萌生了想去见他的念头。我紧张又激动,当快要到他的学校时,我按住了小鹿乱撞的心,返回了。后来,我来了珠海,他回了家乡教书。我和他继续通信。
有天,我收到他的来信,信中说他母亲病了,他难过痛苦。我立即给他回了信,安慰他,给他汇了100元钱去。我不知什么原因,此后,我写了几封信给他,都没有再收到他的回信。多年后,再次读他的信时,后知后觉的我,好像明白他当时的心思。我只能说:朋友,上天给我们的缘分,只有这么浅。
来珠海的第一年,我收到很多同学的来信。但他们上大学后,我也换了工作,渐渐地,我们就失去了联系。现在,翻看他们的信,看着发黄的信纸,有点褪色的字迹,不免感叹时光飞逝。脑海里都是我和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心里涌起的是感动、甜蜜、幸福。那是我和他们的故事,青春的故事。
看着我和先生互写的信,感慨不已。当年,我们确定关系后,他就因工作原因离开珠海去了浙江。我们只能鸿雁传情,用文字诉说相思。我们的每一封信,都是加快挂号信。那时最幸福最甜蜜的事,就是给他写信,去邮局给他寄信。最激动最幸福的事,是收到他的信,读他的信。
半年后,他毅然离开了浙江,回了珠海。
如今,我和他的感情,也由炽热的爱情渐渐转化成了浓浓的亲情。我俩婚姻的小船,在人生的大海中航行,也差点触礁,翻船。我曾经怀疑、困惑、迷茫过,甚至觉得我们之间没有爱。
当再次翻看那些曾经在深夜写的信,我泪眼婆娑。
写信和收信的故事很多,可以说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故事。
在这互联网覆盖全球的时代,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让相隔千里的人,看到对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犹如面对面聊天。手写书信,邮局寄信,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再是木心先生说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时代,但我们也能做一个,一生只爱一个人的人。
我会一如既往地珍藏这些书信,因为这珍藏的不仅是书信,还是许多精彩的故事,是美好的回忆,是沉甸甸的亲情,是真挚的友情,是炽热的爱情。
大 山
□ 王亚平
一
我的父亲站着
已不能昂头挺胸
睡下好像入网的河虾
蜷缩成一团
热炕头熨不直
五斗折腰
生活在深山里的老人
许多都像父亲
腰弯驼背
仿佛驮着一口锅
里面盛满生活
酸甜苦辣
随时都会溢出
他们的一生
没有畏惧过山的高度
也没屈服于山的恶劣
无论上山下山
每一次低头躬身
或者负重前行
都是对大山的馈赠
顶礼膜拜
像父亲一样敦厚的大山
脊梁也是弯的
甚至比父亲的背更弯
但它从不吝啬
哪怕伤痕累累
忍痛割爱
将养家糊口的口诀
毫无保留
传授给生活在山里的人们
让他们成熟得像九月谷穗
为土地的付出作揖还礼
即使死了
也要把自己
塑造成大山的形状
让灵魂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二
让雄鹰的翅膀
捎上一双眼睛
翱翔长空
用360度广角
俯视海洋一般的群山
层层叠叠 波涛翻滚
在连绵起伏的褶皱里
寻找生活源头
先辈的足迹
生存的技巧
还有自己的归宿
即使飞得再高
也要倾听大山的召唤
回到原点
仿佛汪洋大海
漂流已久的一叶小舟
停泊在港湾
吝啬牛(小小说)
□ 龙志球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我刚踏入社会时就犯过以貌取人的毛病。
大学毕业前,老师介绍我到一家公司实习。公司不大,主要做水上设备广告和贸易代理。听老师说,老板牛总曾做过五星级酒店公关经理,英语非常溜。
初次见面,看到牛高马大、非常帅气的牛总,我就想,长得这么大气,跟着他混,有奔头!果然,牛总说话很豪爽:别看我们才几个人,经营范围小到码头浮筒、潜水服,大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豪华游艇,平时还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舞台大着呢。好好干,亏不了你!
好好干!一开始,公司安排我走访全市的星级酒店,收集酒店对我们放在大堂的DM杂志的反馈意见,顺便拉点广告。这个海滨城市不大,却也小有名气,星级酒店真多。每到一处,前台小姐姐一听,都是十分夸张的反应:呀,你是牛总公司的哇!
然后她们就嘀咕起来:就是那个“吝啬牛”呢……
吝啬牛?我回去问同事。同事好像很意外:这你都不知道?“吝啬牛”就是牛总呀。人家说,牛总长得非常大气,花钱却特别小气,就有了这个外号啦。
另一个热心的同事凑过来:有一次,牛总想代销一批沙滩卡丁车,千托万请约到关键话事人出来吃饭,地点是非常高大上的东方海鲜城。座位呢,只订了大厅柱子旁的一个小桌。那吃啥呢?非常惊喜!一份凉拌海带丝、一份凉拌海蜇皮、一份海胆炒饭。搞得对方十分尴尬,逢人就说:牛总请客大方得很,海鲜大餐“三个一”呀。
同事们哈哈大笑,我这个新人也忍不住跟着笑。
你知道牛总听说后是啥反应吗?那个同事接着说:牛总讲了一个典故,说是古时候有个富人非常节俭,别人问他你每天吃饭有几道菜呀?那富人答,我呀,每天吃十八道菜。别人说你这么奢侈呀?那富人说,一个炒韭菜、一个煮韭菜,二韭(九)不就十八道菜啦。
大家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暗自嘀咕:真是人不可貌相呀!可看起来,牛总不像那么小气的人。
不久,我陪牛总出去办事,中午返程时要路过母校。牛总说:把你们老师约出来,一起吃个饭吧,我也好久没见他了。
我很高兴,马上打电话给老师。听老师说,他和牛总曾是大学校友,铁哥们。那么,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吃个饭,不会只是“三个一”了吧?
牛总说:你们学校附近有个包子铺,挺有名的,正好离你老师也近,就去那吧。
我想,去包子铺也不一定只吃包子吧。嘿,您猜怎么着?这次牛总叫了“四个三”——三个菜包、三个肉包、三瓶啤酒,外加三碟小菜(花生米、酸萝卜、豆腐乳)……
还能说啥?就是平时我们几个穷学生在校聚个餐,少说也得三五个硬菜吧!
“吝啬牛”,真是人不可貌相呀!
干满一个月,再熬半个月,我不干了。我对牛总说:后面半个月工资我不要了,我要去支教,做点有意义的事。
这次牛总很大方,召集全体同事晚上聚餐,点了一桌子菜。席间,他以茶代酒,为我送行:小王很不错,你的工资,不足一月的按一个月结算。你去支教那边有什么需要,随时给我电话。以后愿意回来,我这里随时欢迎。
支教期间,我听说学校有几个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需要资助。于是试着打电话给牛总。牛总二话没说,一次转了十万元给我,直接委托我把钱每月发给学生。校领导非常感动。我们诚挚邀请他过来搞个捐款仪式,让媒体宣传宣传。
牛总拒绝得很坚定:花那冤枉钱干啥?来回的机票、住宿费,省下来给孩子们,多好!
您瞧,人真的不可貌相,“吝啬牛”的本色又露出来了。
我们仍是少年模样
——重阳节抒怀
□ 刘进定
别看我们手心已印记了时光的痕迹
別看我们腿脚已凝注了岁月的踉跄
我们的心,还是丹唇时的花季烂漫
我们的梦,还是少壮时的激情奔放
我们迎着云天泛出的朝霞
我们吸着海风送来的花香
我们背着年少时兴的书包
我们穿着佳节耀眼的盛装
我们迈开缓慢的步履
我们穿过清晰的荷塘
我们以梦为马,意气风发
走在通往胡湾里的大路上
我们高唱着老年学子之歌
別看我们眼角已雕琢了繁华的落英
别看我们耳轮已遗留了喧嚣的嗡响
我们的心,还是芳春时的花季烂漫
我们的梦,还是初冠时的激情奔放
我们熏陶着歌舞书画的雅趣
我们修炼着养生健体的舒畅
我们品味着唐诗宋词的精妙
我们追赶着剪映AI的时尚
我们同窗共读结友谊
我们尊师爱学毅力强
我们以梦为鸟,自由自在
盘旋在美丽校园的四面八方
我们积攒桑榆可燃的精气神
迎接着新时代灿烂的霞光
客家咸茶
□ 梁冬霓
如果渴了,请吃一碗客家咸茶;如有客人到来,请品尝一碗客家咸茶;如果有节日喜庆等活动,请来一碗客家咸茶……
第一次走进汉坑村,客家咸茶就如一份丰盛的礼物,在一间朴素的屋子里等候我们。面前的碗里装着一些花生米,村民们从大大的铝锅里舀出茶水倒进碗里。几种细碎的青叶和一些芝麻在汤水上漂浮,对于汗流浃背的我们,无疑是一道无法抗拒的美食。
我端起就喝,村民却给了我两根牙签,说喝咸茶是用牙签当筷子,用于捞起茶里的叶子、花生米等。我迫不及待地喝一口,一种清香瞬间扑鼻而来,香菜的清新拉动着我的味觉。比之汤而言,它少了一些油腻,比之纯正的茶香,它又多了一些活泼粗野的味道。这味道来自于乡村,来自于自然,来自于一种无法遮掩的粗犷。我嚼起碎叶与花生米,微咸与淡香,糅合着菜叶子里的新鲜,替代了平日里鱼肉的滞腻,重新让我认识一种普众之味的平凡之美。一碗喝完,他们一边把罐子里香喷喷的花生米往我碗里倒,一边又继续在锅里舀一大勺过来。
依稀记起大学期间,在一位客家阿姨家里,我吃过一碗做法繁复的“擂茶”。“擂茶”是由生米、生姜、生茶叶擂捣泡成的保健良方,叫“三生汤”,自汉代就有。随着客家人的一路南迁,擂茶风俗传到闽粤赣台等地,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发展,客家咸茶就是由擂茶发展而来。
自吴氏客家人从陆丰迁徙到斗门汉坑村,客家咸茶就在乡野落地蔓延,像一朵朵蓬勃烂漫的花铺于这片土地。它摒弃了擂茶中的荤食,保留素食部分,味道清鲜,仿佛脱了脂粉的女子,带着一种野性与张力,更能激发众人的喜爱之情。
如果说客家咸茶是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那么烧水、煮茶青、炒料、切菜、调味、分茶这些工序就是这朵花上必不可少的花瓣,每一片都有独特的芬芳。有了它们的组成,客家咸茶才能在历史的烟尘中持续不断地绽放芳香,直到今天,及至未来。
择一盆清水,猛火烧开。太沸不行,太温也不行。我生平第一次听烧水还得把握火候,还得看气泡的密度。也许太烫会破坏茶香,太温又不能煮出茶香。猛火调成小火后,茶叶或茶青在水中尽情释放芬芳,随着袅袅茶香在水雾中升起,越发舒展性情,自在安闲。这时,可用另一锅把干净的花生米、黄豆、芝麻等配料分别炒好。加点香油后,锅里闹腾的颗粒们更是笑逐颜开,披上一层光泽。配料不能炒焦,待颜色变黄有薄脆感时即可。蔬菜中的葱、香菜、生菜、芹菜等,可以择其一二,炒到七分熟,这些菜须切成细碎的叶片,才与茶水相得益彰。炒好的蔬菜倒进煮好的茶水中,加点油盐进行调味,一道咸茶便制成。
分茶时,在空碗里先装上炒好的花生米、黄豆等,然后再将茶水舀入碗中,按长幼顺序,把茶端给客人。据说,分茶时得用双手托住,边分边口称“我家咸茶唔好食”,客人尝过之后应礼貌地称赞:“好食,好食。”
“真有意思!”我听了不禁笑叹。从吃咸茶的盛况和分茶的细节中,可见邻里间和睦相处的乡村风貌。咸茶的制作非珍馐佳肴般困难,而是简单易行,所以在斗门的客家村落,客家咸茶皆用于招待客人和红白喜事等各种活动。
田间劳作之后,抹去身上的汗水,吃上一碗咸茶,清鲜的味道即刻驱散身上的疲劳,感觉日头也没那么晒了。人精神起来,五脏六腑也舒服起来,仿佛遇见一道令人开窍的芬芳。而咸茶里的配料、盐分与水分,也可补充因劳作后身体里的缺失,具有营养价值。
除了咸茶,桌上还摆满了叶仔糍、艾饼。为了让食物更丰富,叶仔糍、艾饼、煎堆等美食,一般都会伴着咸茶一同来到客人面前。大家边吃边聊,嘴里充满草木的芬芳,空气中流动温暖的话语。亲切的乡音,为这样一个平凡的日子烙上特殊的印记。
除了汉坑村,吃客家咸茶的习俗也流传于斗门的其他客家村落,如小托村、赖家村、虾山村等。客家咸茶,带着珠海市非遗名录美食的荣光,为客家乡村添上一笔芬芳的水墨,清新犹如笛声的萦绕,朴实如金黄的庄稼低调不语。
寒露木犀迟
——有感桂花开在寒露时
□ 杜 波
一
木犀寒露绽,
满树覆银霜。
馥郁随风绕,
幽馨漫四方。
暑久花期误,
秋深韵更香。
开门惊此景,
入目感悠长。
二
岁月匆匆过,
芳华默默藏。
银丝添数缕,
旧梦忆无疆。
且叹时光晚,
犹期逸兴扬。
霜寒心未冷,
露重意难凉。
父亲与那片炽热的田
□ 曾志伟
父亲的辛劳,宛如沉重的山岳,压弯了岁月的脊梁,却折不弯信念的刚强。
在广袤无垠的田间,他与耕牛相依相伴,骄阳似火,帽檐无踪,任由那烈日,肆意灼烧他的身躯。
归来时,泥水遍身,疲惫至极,斜倚石阶,唤我从古井中舀一瓢清水,匆匆饮尽,几口饭匆忙扒拉下肚,便又冲向那满怀憧憬的土地。
他赤膊时那光滑而厚黑的皮肤,镌刻着生活的沧桑,见证了风雨的侵袭。
田野仿佛在烈火中备受煎熬,稻田的水好似沸腾的热浪。父亲挥动牛鞭,驾驭着耕牛,清脆的声响在热浪中悠悠飘荡,那嘹亮的吆喝声,响彻整个田野,牛儿奋力向前,犁耙深深掘进。
阳光张狂肆意,妄图将世间万物燃焦,父亲的脊梁,在酷热中始终屹立不倒。累了,稍作休憩,又埋头苦干,不曾停歇。
我满心皆是疼惜,劝他呵护身体,为了家与生产队,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那不知疲倦的身影,深深烙印,化作永恒的记忆,难以消磨。
父亲的辛勤,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在人生的漫漫征途勇敢奔跑,无畏风雨,何惧艰劳。
恰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背影,虽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父亲在田中的每一滴汗水,都化作我心中的力量源泉,奔腾不息。
岁月流转,父亲的身影永恒,他的坚韧,他的付出,如璀璨星辰,在我生命的天空熠熠闪耀。
书信中的故事
□ 吴燕婷
闲来无事,整理书房,翻出了刚来珠海时收到的信件。这些信件随我住过拥挤的工厂宿舍,简陋的出租屋,最后住进了我的书房。看着发黄的信封,看着邮戳上模糊的时间,看着寄信人的地址,想回忆信中的内容却想不起来,但一些写信收信的故事,则像电影镜头一样闪过我的脑海。
虽然,我已经不记得这些信中的很多内容,但我记得这些内容曾经鼓励、安慰、督促过我,给过我勇气、信心、力量,让我能够在异地他乡,再苦再累,都坚持了下来。
父亲在信中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凡事三思,谨慎言,缓开口。其次就是拉家常,告诉我家中和村里发生的一些事情。
每次收到信,我就迫不及待打开看,那种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有如加了工资和奖金一样高兴,真切体会到“家书抵万金”是什么感觉。
后来,父亲的信更多的是谈他儿女们的婚事,谈他们的前途和事业。
刚来珠海时,我在鞋厂上班,工作任务不重,但工作时间长,每晚加班到十一二点。有天晚上,我偷偷用报表的反面给父母写了一封短信。半个月后,我收到了父亲的信。父亲还多寄了三张空白的信纸给我。他收到我用工作报表写的信,以为我没钱买信纸。
当天晚上,我给父亲写了回信,说明原因。后来,我有很多信,包括写给同学朋友的信,都用报表反面写过。
我收藏的信中,有几封信是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笔友写的。至今,我仍记得他的名字。
上初三时,我交了一个在县城读师范的笔友。我们在信中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我去县城上高中后,有次周六留校没有回家,竟然萌生了想去见他的念头。我紧张又激动,当快要到他的学校时,我按住了小鹿乱撞的心,返回了。后来,我来了珠海,他回了家乡教书。我和他继续通信。
有天,我收到他的来信,信中说他母亲病了,他难过痛苦。我立即给他回了信,安慰他,给他汇了100元钱去。我不知什么原因,此后,我写了几封信给他,都没有再收到他的回信。多年后,再次读他的信时,后知后觉的我,好像明白他当时的心思。我只能说:朋友,上天给我们的缘分,只有这么浅。
来珠海的第一年,我收到很多同学的来信。但他们上大学后,我也换了工作,渐渐地,我们就失去了联系。现在,翻看他们的信,看着发黄的信纸,有点褪色的字迹,不免感叹时光飞逝。脑海里都是我和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心里涌起的是感动、甜蜜、幸福。那是我和他们的故事,青春的故事。
看着我和先生互写的信,感慨不已。当年,我们确定关系后,他就因工作原因离开珠海去了浙江。我们只能鸿雁传情,用文字诉说相思。我们的每一封信,都是加快挂号信。那时最幸福最甜蜜的事,就是给他写信,去邮局给他寄信。最激动最幸福的事,是收到他的信,读他的信。
半年后,他毅然离开了浙江,回了珠海。
如今,我和他的感情,也由炽热的爱情渐渐转化成了浓浓的亲情。我俩婚姻的小船,在人生的大海中航行,也差点触礁,翻船。我曾经怀疑、困惑、迷茫过,甚至觉得我们之间没有爱。
当再次翻看那些曾经在深夜写的信,我泪眼婆娑。
写信和收信的故事很多,可以说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故事。
在这互联网覆盖全球的时代,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让相隔千里的人,看到对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犹如面对面聊天。手写书信,邮局寄信,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再是木心先生说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时代,但我们也能做一个,一生只爱一个人的人。
我会一如既往地珍藏这些书信,因为这珍藏的不仅是书信,还是许多精彩的故事,是美好的回忆,是沉甸甸的亲情,是真挚的友情,是炽热的爱情。
大 山
□ 王亚平
一
我的父亲站着
已不能昂头挺胸
睡下好像入网的河虾
蜷缩成一团
热炕头熨不直
五斗折腰
生活在深山里的老人
许多都像父亲
腰弯驼背
仿佛驮着一口锅
里面盛满生活
酸甜苦辣
随时都会溢出
他们的一生
没有畏惧过山的高度
也没屈服于山的恶劣
无论上山下山
每一次低头躬身
或者负重前行
都是对大山的馈赠
顶礼膜拜
像父亲一样敦厚的大山
脊梁也是弯的
甚至比父亲的背更弯
但它从不吝啬
哪怕伤痕累累
忍痛割爱
将养家糊口的口诀
毫无保留
传授给生活在山里的人们
让他们成熟得像九月谷穗
为土地的付出作揖还礼
即使死了
也要把自己
塑造成大山的形状
让灵魂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二
让雄鹰的翅膀
捎上一双眼睛
翱翔长空
用360度广角
俯视海洋一般的群山
层层叠叠 波涛翻滚
在连绵起伏的褶皱里
寻找生活源头
先辈的足迹
生存的技巧
还有自己的归宿
即使飞得再高
也要倾听大山的召唤
回到原点
仿佛汪洋大海
漂流已久的一叶小舟
停泊在港湾
吝啬牛(小小说)
□ 龙志球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我刚踏入社会时就犯过以貌取人的毛病。
大学毕业前,老师介绍我到一家公司实习。公司不大,主要做水上设备广告和贸易代理。听老师说,老板牛总曾做过五星级酒店公关经理,英语非常溜。
初次见面,看到牛高马大、非常帅气的牛总,我就想,长得这么大气,跟着他混,有奔头!果然,牛总说话很豪爽:别看我们才几个人,经营范围小到码头浮筒、潜水服,大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豪华游艇,平时还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舞台大着呢。好好干,亏不了你!
好好干!一开始,公司安排我走访全市的星级酒店,收集酒店对我们放在大堂的DM杂志的反馈意见,顺便拉点广告。这个海滨城市不大,却也小有名气,星级酒店真多。每到一处,前台小姐姐一听,都是十分夸张的反应:呀,你是牛总公司的哇!
然后她们就嘀咕起来:就是那个“吝啬牛”呢……
吝啬牛?我回去问同事。同事好像很意外:这你都不知道?“吝啬牛”就是牛总呀。人家说,牛总长得非常大气,花钱却特别小气,就有了这个外号啦。
另一个热心的同事凑过来:有一次,牛总想代销一批沙滩卡丁车,千托万请约到关键话事人出来吃饭,地点是非常高大上的东方海鲜城。座位呢,只订了大厅柱子旁的一个小桌。那吃啥呢?非常惊喜!一份凉拌海带丝、一份凉拌海蜇皮、一份海胆炒饭。搞得对方十分尴尬,逢人就说:牛总请客大方得很,海鲜大餐“三个一”呀。
同事们哈哈大笑,我这个新人也忍不住跟着笑。
你知道牛总听说后是啥反应吗?那个同事接着说:牛总讲了一个典故,说是古时候有个富人非常节俭,别人问他你每天吃饭有几道菜呀?那富人答,我呀,每天吃十八道菜。别人说你这么奢侈呀?那富人说,一个炒韭菜、一个煮韭菜,二韭(九)不就十八道菜啦。
大家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暗自嘀咕:真是人不可貌相呀!可看起来,牛总不像那么小气的人。
不久,我陪牛总出去办事,中午返程时要路过母校。牛总说:把你们老师约出来,一起吃个饭吧,我也好久没见他了。
我很高兴,马上打电话给老师。听老师说,他和牛总曾是大学校友,铁哥们。那么,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吃个饭,不会只是“三个一”了吧?
牛总说:你们学校附近有个包子铺,挺有名的,正好离你老师也近,就去那吧。
我想,去包子铺也不一定只吃包子吧。嘿,您猜怎么着?这次牛总叫了“四个三”——三个菜包、三个肉包、三瓶啤酒,外加三碟小菜(花生米、酸萝卜、豆腐乳)……
还能说啥?就是平时我们几个穷学生在校聚个餐,少说也得三五个硬菜吧!
“吝啬牛”,真是人不可貌相呀!
干满一个月,再熬半个月,我不干了。我对牛总说:后面半个月工资我不要了,我要去支教,做点有意义的事。
这次牛总很大方,召集全体同事晚上聚餐,点了一桌子菜。席间,他以茶代酒,为我送行:小王很不错,你的工资,不足一月的按一个月结算。你去支教那边有什么需要,随时给我电话。以后愿意回来,我这里随时欢迎。
支教期间,我听说学校有几个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需要资助。于是试着打电话给牛总。牛总二话没说,一次转了十万元给我,直接委托我把钱每月发给学生。校领导非常感动。我们诚挚邀请他过来搞个捐款仪式,让媒体宣传宣传。
牛总拒绝得很坚定:花那冤枉钱干啥?来回的机票、住宿费,省下来给孩子们,多好!
您瞧,人真的不可貌相,“吝啬牛”的本色又露出来了。
我们仍是少年模样
——重阳节抒怀
□ 刘进定
别看我们手心已印记了时光的痕迹
別看我们腿脚已凝注了岁月的踉跄
我们的心,还是丹唇时的花季烂漫
我们的梦,还是少壮时的激情奔放
我们迎着云天泛出的朝霞
我们吸着海风送来的花香
我们背着年少时兴的书包
我们穿着佳节耀眼的盛装
我们迈开缓慢的步履
我们穿过清晰的荷塘
我们以梦为马,意气风发
走在通往胡湾里的大路上
我们高唱着老年学子之歌
別看我们眼角已雕琢了繁华的落英
别看我们耳轮已遗留了喧嚣的嗡响
我们的心,还是芳春时的花季烂漫
我们的梦,还是初冠时的激情奔放
我们熏陶着歌舞书画的雅趣
我们修炼着养生健体的舒畅
我们品味着唐诗宋词的精妙
我们追赶着剪映AI的时尚
我们同窗共读结友谊
我们尊师爱学毅力强
我们以梦为鸟,自由自在
盘旋在美丽校园的四面八方
我们积攒桑榆可燃的精气神
迎接着新时代灿烂的霞光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