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作品(10月23日)

秋风渐凉

□ 彭 岚

清晨的微风,有了凉意,这凉意,没有了夏日的清新,吹在裸露的手臂上,一丝荒凉感漫入心底。一夜之间,豆角的叶子被吹落大半;结出的小西瓜,终于在夏季结束时没有保住,被什么动物吃得只剩下渣渣;木槿和朝颜虽然还在坚持开最后的花,叶片已经开始枯黄;旁边的枫树,叶尖也开始透出秋天特有的红色来。今天早晨,在黑心金光菊的叶片下,居然躲着一只青蛙,我来回看了几次,它保持着一个姿势,很长时间一动不动。好奇心让我用手指戳了它一下,它噌地一下蹦起来,逃走了,原来是活的青蛙,只是动作开始迟缓。

万物都在朝深秋走去,朋友在这样的季节前来看望,那就准备几道家常菜来招待。其中的椒盐虾,是大人小孩都喜欢的菜,因为用油炸过的食物,总是更香脆一些,首先用香味征服了嗅觉,而由嗅觉又带动了食欲。油炸的菜不适合夏天,却适合天气渐凉的秋日。虾要买新鲜大只的,清洗时要挑出虾背上的黑线和虾头里的垃圾。做完准备工作,接下来就是最费时的油炸。

一大锅的油,把虾裹上淀粉,用小火,一个个下锅炸熟捞出。朋友家的老母亲,看到我们用这样的一锅油,顿觉浪费,她有些看不惯,而我觉得大可不必。面对她,我在想我的下一代是否也会有那么一刻,如我与上一代人之间,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我深知,那样的一刻无法避免,他们会如同我看上一代看得那么清楚般的看我,不赞同的观念,不喜欢的习惯,有些会交流,而有一些,永远都不会说出口。

而这不正是新一代的成长和进步吗?新一代站在上一代的肩膀上,挣脱束缚,有更宽广的视野,去看懂和体验这奇妙的世界。人生的四季,只能经历一次。少年用掉了学业的时间,青春带走了最疯狂的热情,中年教给我们或许还不太迟的感悟,这些感悟里,有时光不能倒流、故事不能重来的懊恼和遗憾。人的一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我们在秋风渐凉的人生当口,只看到了暮年在前方等待。我们只能借用费孝通先生曾说的“还好我们有下一代”来慰藉自己,希望新一代可以比我们过得更自由,更快乐。

这样一想,一下子意识到大自然的四季往返重复,是多么让人欣喜的事情。明年再种豆角,要用更大一些的盆装更多的泥土,这样才能让插入其中的木杆站得更稳;明年夏天再种西瓜,要用铁丝网把西瓜领地围起来,防止动物拖走好不容易结出来的果实……明年,这一季的不足,失败的尝试,从错误中学到的经验,都还有机会重新再做一次,对下一个季节的向往便很快代替了这一季没有做好的遗憾。

慢火炸虾的单调和等待,让人思绪飘远。

炸完虾,就完成了最费时的一步。倒出油,炒香洋葱末和红辣椒,放入炸好的大虾,拌上椒盐粉,取一个大盆,白色的,起锅把大虾倒入盆中,一种成就感,跟大家分享美食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白色的盆,盛着焦黄中带着橘色的大虾,和大红辣椒的点缀,像这多彩的秋天般丰富。

是的,这秋风虽凉,秋天却多彩。我们吃完这餐饭,可以一起去登山,活动后带着一身的热量,迎接山顶的风,俯瞰这座小城,看每一棵树怎样用它们不同的方式与这个季节告别;看那些可爱的少男少女,如何蹦跳着进入我们与远方的亲人分享的视频里。

烹饪的准备工作,灶头前的火力和热气,锅铲的声音,加上大家的谈笑声,到底给这个初秋增加了活力,更给我的心底燃起了欢迎秋天的热情。椒盐虾的美味得到了朋友的喜欢,我不厌其烦地分享每一个步骤,这不再是无意义的分享,带有温度的食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秋意渐凉的天气不再那么荒凉,原来,温暖的食物会带来温暖的人。

哪一年的秋天,我们曾和谁共同散步在这秋风渐凉的季节,又是哪一年的秋天,我们送走了最亲爱的人?可能,这些记忆会在这个季节回来;也可能,我们在这个季节重新发现自己,愿意尝试新事物。白雪皑皑的冬日还遥远,落叶飘飘的深秋也还没有来,穿上外套,推开门,走进这微风渐凉的秋日,看那辽阔的天空,看那还未落尽的树叶,看这一季该有的内容和故事,体会这特别的生活滋味。

如果有谁要离开我,请不要选择在这个秋风渐凉的季节,因为我迷恋温暖的食物和温暖的人在我的身边。

海边的故乡

□ 林小兵

故乡吴川是粤西滨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县城。在那里,我从出生成长到十八岁,之后才离开到外地求学,工作后再回去的机会可以说是屈指可数。故乡,在我的字典里,更像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符号。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情,却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梦中。

我的出生地吴阳镇,位于吴川西南角,地处鉴江入海口,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代即为县治之所在。封建时代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林召棠就是我的同乡。清朝道光三年癸未科高中魁首的状元公林召棠,素有“海滨俊才”之称,是家乡人的骄傲,也是吴川人崇尚读书、积极上进的榜样。

吴川一直都有尊师重教崇文的光荣传统。我的母校吴阳中学和吴川一中,多年来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曾培养出不少职至高位的人民公仆,还培养了众多撑起“建筑之乡”美誉的商贾巨子,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在各行各业中贡献着自己聪明才智的精英。这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乡贤,或步入政坛服务人民造福一方,或叱咤商海创造财富笑傲江湖,或热心公益慷慨解囊扶贫济困回馈社会,显示出浓浓的赤子之心和乡梓情怀,为故乡吴川赢得了声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吴川乡村,所到之处基本都是原生态。那时乡村的道路没有那么宽广,村民的房子也没有那么高大。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的童年却并没因此而失色。相反,和现在城市里的小孩只能蜗居在商品房或者是徘徊在小区游乐场相比,农村无限广阔的天地到处都是他们尽情玩耍的舞台,也是他们思想和身体自由驰骋的空间。

那时候,我们活动最多的地方是海边。因为祖辈久居海滨渔村,我们对大海再熟悉不过了。我所在的光升村距离海边不到一千米,从村子出发,穿过茂盛的木麻黄防护林,走在沙子满布的路上,很快就能到达海边。海边是一大片绵长得望不到边的沙滩,洁白且细密的沙子让人流连忘返。我经常与村里的小伙伴们相约出海去玩,捡贝壳、摸小鱼、挖螃蟹、摘野花、拾木柴……印象最深的,是饶有兴趣地围观乡亲们拉大网——那是一种在粤西海边存在已久的捕鱼方式。

再长大一点,我就成了村里的放牛娃。那时候牛是农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每年的春耕秋种都少不了牛的帮忙。每天放学后或者寒暑假,我都会与村中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放牛,寻找那水草丰美之处让牛吃饱喝足是彼时最大的愿望。现在看来,尽管这已算是一种从事劳动以帮补家用的方式,那时却丝毫不以为苦,反而至今让人怀念不已。每天傍晚,田野上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赶着吃饱了的黄牛走在四周满是庄稼的田埂上,看着不远处村子里袅袅升起的炊烟,想象着不久后一家人就可聚在一起吃晚饭的情景,家的温暖,就这样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日久弥深。

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对我们兄妹三人的爱从来都是无私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对于每一个小家庭来说,同样也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父母起早摸黑,辛勤劳作,以力之所及想方设法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始终认准读书求学才是我们最好的出路。无论环境如何变迁,父母始终鼓励和支持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兄妹三人也很争气,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并分别在珠三角城市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真是“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工作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我回故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但对故乡的牵挂和怀念却没有因此而减退。这些年,每每总会与相识或不相识的同乡不期而遇,很多时候,当那熟悉的乡音在耳边响起时,我的神经都会为之一振。乡愁,似乎是每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绕不开的情怀。

有时候我不禁会想,古代的人背井离乡,可能是为生计奔波,可能是去戍边卫国,他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有回家的指望,也许再回家时已成了马背上的枯骨,而这些,又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经历!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历来都是一个浩瀚的命题,留下过数不胜数的凄美诗篇。不管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张继,还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不管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都曾站在异乡的土地上,遥望苍穹,发出那动人的灵魂呐喊。

人到中年,容易怀旧。近些年,每到春节之时,中学的同学总喜欢以各种名义进行聚会。尽管不太喜欢那种觥筹交错、强颜欢笑的场合,但我偶尔还是会抽空参加,借此想从中寻觅一点当年青葱岁月里寒窗与共的记忆,遗憾的是,这种记忆有时若隐若现,更多时候则只是令人怅然若失……

走向远方      陈敢清   摄

内心独白(组诗)

□ 冉 杰

铜镜

三月三的风漫过涪江,朝拜的影子

褶皱在南朝垒砌的土墙。

穿越1500年的读书声,

用唐代的诗句填补了空洞的裂缝。

经年的杂草,总以叙事的方式,

讴歌落叶自然的道法

背后吹来的风

已经成了叶落的催眠曲。

站在山顶,涪江成了一面铜镜,

金华山的倒影溅起碎落的黄金。

远去的背影,仿佛故国城墙上的雕塑。

云朵就像奔跑的野马,

驰骋在辽阔的光芒之上。

沉浮千年的人影,以不朽的灵魂

树立一座精神的乳峰。

“独怆然而涕下”的后来者

总是“念天地之悠悠”,

一把辛酸泪洗尽了膜拜的顶礼。

纵有千奇百怪的传说,

也喂不饱金华山的风景。

右拾遗的诗风长满古树的节骨,

那些手握刀斧的伐木者,

锯不断涪江的风言风语,

流水一样的抒情

把书台搭建成了山梯,

前可见古人,后也可见来者。

地铁

鱼贯而入的行人,从早游到晚。

一个码头,堆积了不同的情绪,

只有背后吹来的

一股冷风,凉飕飕的,很清醒。

传输皮带的公路,

把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

乘客的心情都运往

同一个方向。急驰的车辆

省略号一样删减了高楼的抒情。

地铁口,陆地上的港口。

男女老少揣着同一样的目的,

穿梭在不见日月的隧道,

把一天的时间从大地深处

打捞起来,脸上的表情

就是地铁出口墙上的一幅画。

鸟鸣

饿了一夜的鸟声嘶力竭,

撕破了我的一帘春梦。

白晃晃的光,翻过窗户

按住我疼痛的心口。

隐隐的,像一根针在拨动,

时隐时现的神经。

我看鸟叫的时候,它的眼睛

东张西望,不像人,

要闭上眼睛才能发出

撕心裂肺的哭声。

高温

阳光撒落的雪粒,把错落的楼宇

清洗了一遍。铺满苔藓的砖墙

与白云无缝衔接,远望而去,

堆满雪的山一片苍茫,

无限辽阔的思绪,抓住视野,

轻轻一抖,

所有的光斑都扎进了身体,

冒出的汗有玫瑰的腥味。

洪水

像一头发情的狮子,

向山那边张开大口,

撕咬的洞口吞噬了残枝败叶,

还有荷尔蒙分泌出的恐惧。

秋雨

窗外的雨,像翩翩飞舞的蝴蝶,

似乎在寻找离去的蜜蜂。

花期已经过了,雨只能落在叶片上。

就像我,独自站在窗边,

看悄然离开的人影。

雷雨敲响谁的门(外一首)

□ 玥

盛夏顺应边缘斜落

悄悄于暗角抖动

攀爬至半空与我抱成一团

再而衰,三而竭

前沿增长不休;尾巴节节销声

捎走,新生代诞生时的裂缝

黑夜骤然坠落

所有秘密都得倾泻

城市的每个角落,张开伞

挡不住突如其来的

敲击,被烧焦的三魂七魄

陷入滤镜里摇曳

漾起片片郁蓝,无休无止

旧故事四百年不曾修改

风带着亚婆井水

窜过石墙 沉默

洗净对望无语的眼眸

浸湿今夜,漫漫酣梦

长满青苔

在这夏天相拥

夕阳轻轻亲吻

旧物,无所事事

黑色影子跳落脊上 微荡

嚼碎:蝴蝶页、扉页、书页

又寂静地等着下轮

暮色没入

恰如在长长的路上遇到

你的名字。轻抚首眉心

在大千世界两眼相望

埋进臂弯里无止境沉浸

横竖与撇捺的之间

尽头,似被九月拽着

这里本身

不需要光的照拂

安放灵魂的故乡

□ 张 平

那是我的故乡

它有着五千平方公里

富饶的山河

她是一百五十万浏阳儿女

繁衍生息的地方

也是在异乡绵绵不绝的仰望

那是我的故乡

那直通石柱峰的山路

虽有崎岖盘旋

但每一寸山岩的褶皱

都让我看到了喷薄而出的阳光

那满地金黄的稻浪

一波波的涌起

让我看到了生活奔涌的希望

我的故乡

是秋收起义的星星之火

映红了井冈山的猎猎红旗的一角

是戊戌变法的历史烟波

唤起了谭嗣同的热血的呐喊

那是我的故乡

岭上开遍映山红的地方

盼着春风,盼着天明

那面旗帜迎风飘扬

那颗红星闪耀光芒

我在这里歌唱

我在这里成长

那是我的故乡

那弯弯的浏阳河

巍巍的大围山

一河流淌的诗画

满城璀璨的烟花

那就是我的家

那是我的故乡

每一寸故土

都深刻着文明的脉络

每一条溪流

都流淌着智慧的浪波

我的故乡啊

你是母亲慈祥的双手

捧起一束温暖灵魂的灯火

你是父亲伟岸的臂膀

筑就我心灵坚固的城垛

那是我的故乡

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

橘黄的灯光,漏风的瓦房

清澈的小溪,踟躇的爹娘

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

我面对南海的碧波

深情呼唤的故乡

我步履蹒跚也要走进你的胸膛

只有故乡,才能把我的灵魂安放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湾韵丨作品(10月23日)
珠海特区报 2024-10-23 03:19

秋风渐凉

□ 彭 岚

清晨的微风,有了凉意,这凉意,没有了夏日的清新,吹在裸露的手臂上,一丝荒凉感漫入心底。一夜之间,豆角的叶子被吹落大半;结出的小西瓜,终于在夏季结束时没有保住,被什么动物吃得只剩下渣渣;木槿和朝颜虽然还在坚持开最后的花,叶片已经开始枯黄;旁边的枫树,叶尖也开始透出秋天特有的红色来。今天早晨,在黑心金光菊的叶片下,居然躲着一只青蛙,我来回看了几次,它保持着一个姿势,很长时间一动不动。好奇心让我用手指戳了它一下,它噌地一下蹦起来,逃走了,原来是活的青蛙,只是动作开始迟缓。

万物都在朝深秋走去,朋友在这样的季节前来看望,那就准备几道家常菜来招待。其中的椒盐虾,是大人小孩都喜欢的菜,因为用油炸过的食物,总是更香脆一些,首先用香味征服了嗅觉,而由嗅觉又带动了食欲。油炸的菜不适合夏天,却适合天气渐凉的秋日。虾要买新鲜大只的,清洗时要挑出虾背上的黑线和虾头里的垃圾。做完准备工作,接下来就是最费时的油炸。

一大锅的油,把虾裹上淀粉,用小火,一个个下锅炸熟捞出。朋友家的老母亲,看到我们用这样的一锅油,顿觉浪费,她有些看不惯,而我觉得大可不必。面对她,我在想我的下一代是否也会有那么一刻,如我与上一代人之间,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我深知,那样的一刻无法避免,他们会如同我看上一代看得那么清楚般的看我,不赞同的观念,不喜欢的习惯,有些会交流,而有一些,永远都不会说出口。

而这不正是新一代的成长和进步吗?新一代站在上一代的肩膀上,挣脱束缚,有更宽广的视野,去看懂和体验这奇妙的世界。人生的四季,只能经历一次。少年用掉了学业的时间,青春带走了最疯狂的热情,中年教给我们或许还不太迟的感悟,这些感悟里,有时光不能倒流、故事不能重来的懊恼和遗憾。人的一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我们在秋风渐凉的人生当口,只看到了暮年在前方等待。我们只能借用费孝通先生曾说的“还好我们有下一代”来慰藉自己,希望新一代可以比我们过得更自由,更快乐。

这样一想,一下子意识到大自然的四季往返重复,是多么让人欣喜的事情。明年再种豆角,要用更大一些的盆装更多的泥土,这样才能让插入其中的木杆站得更稳;明年夏天再种西瓜,要用铁丝网把西瓜领地围起来,防止动物拖走好不容易结出来的果实……明年,这一季的不足,失败的尝试,从错误中学到的经验,都还有机会重新再做一次,对下一个季节的向往便很快代替了这一季没有做好的遗憾。

慢火炸虾的单调和等待,让人思绪飘远。

炸完虾,就完成了最费时的一步。倒出油,炒香洋葱末和红辣椒,放入炸好的大虾,拌上椒盐粉,取一个大盆,白色的,起锅把大虾倒入盆中,一种成就感,跟大家分享美食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白色的盆,盛着焦黄中带着橘色的大虾,和大红辣椒的点缀,像这多彩的秋天般丰富。

是的,这秋风虽凉,秋天却多彩。我们吃完这餐饭,可以一起去登山,活动后带着一身的热量,迎接山顶的风,俯瞰这座小城,看每一棵树怎样用它们不同的方式与这个季节告别;看那些可爱的少男少女,如何蹦跳着进入我们与远方的亲人分享的视频里。

烹饪的准备工作,灶头前的火力和热气,锅铲的声音,加上大家的谈笑声,到底给这个初秋增加了活力,更给我的心底燃起了欢迎秋天的热情。椒盐虾的美味得到了朋友的喜欢,我不厌其烦地分享每一个步骤,这不再是无意义的分享,带有温度的食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秋意渐凉的天气不再那么荒凉,原来,温暖的食物会带来温暖的人。

哪一年的秋天,我们曾和谁共同散步在这秋风渐凉的季节,又是哪一年的秋天,我们送走了最亲爱的人?可能,这些记忆会在这个季节回来;也可能,我们在这个季节重新发现自己,愿意尝试新事物。白雪皑皑的冬日还遥远,落叶飘飘的深秋也还没有来,穿上外套,推开门,走进这微风渐凉的秋日,看那辽阔的天空,看那还未落尽的树叶,看这一季该有的内容和故事,体会这特别的生活滋味。

如果有谁要离开我,请不要选择在这个秋风渐凉的季节,因为我迷恋温暖的食物和温暖的人在我的身边。

海边的故乡

□ 林小兵

故乡吴川是粤西滨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县城。在那里,我从出生成长到十八岁,之后才离开到外地求学,工作后再回去的机会可以说是屈指可数。故乡,在我的字典里,更像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符号。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情,却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梦中。

我的出生地吴阳镇,位于吴川西南角,地处鉴江入海口,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代即为县治之所在。封建时代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林召棠就是我的同乡。清朝道光三年癸未科高中魁首的状元公林召棠,素有“海滨俊才”之称,是家乡人的骄傲,也是吴川人崇尚读书、积极上进的榜样。

吴川一直都有尊师重教崇文的光荣传统。我的母校吴阳中学和吴川一中,多年来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曾培养出不少职至高位的人民公仆,还培养了众多撑起“建筑之乡”美誉的商贾巨子,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在各行各业中贡献着自己聪明才智的精英。这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乡贤,或步入政坛服务人民造福一方,或叱咤商海创造财富笑傲江湖,或热心公益慷慨解囊扶贫济困回馈社会,显示出浓浓的赤子之心和乡梓情怀,为故乡吴川赢得了声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吴川乡村,所到之处基本都是原生态。那时乡村的道路没有那么宽广,村民的房子也没有那么高大。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的童年却并没因此而失色。相反,和现在城市里的小孩只能蜗居在商品房或者是徘徊在小区游乐场相比,农村无限广阔的天地到处都是他们尽情玩耍的舞台,也是他们思想和身体自由驰骋的空间。

那时候,我们活动最多的地方是海边。因为祖辈久居海滨渔村,我们对大海再熟悉不过了。我所在的光升村距离海边不到一千米,从村子出发,穿过茂盛的木麻黄防护林,走在沙子满布的路上,很快就能到达海边。海边是一大片绵长得望不到边的沙滩,洁白且细密的沙子让人流连忘返。我经常与村里的小伙伴们相约出海去玩,捡贝壳、摸小鱼、挖螃蟹、摘野花、拾木柴……印象最深的,是饶有兴趣地围观乡亲们拉大网——那是一种在粤西海边存在已久的捕鱼方式。

再长大一点,我就成了村里的放牛娃。那时候牛是农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每年的春耕秋种都少不了牛的帮忙。每天放学后或者寒暑假,我都会与村中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放牛,寻找那水草丰美之处让牛吃饱喝足是彼时最大的愿望。现在看来,尽管这已算是一种从事劳动以帮补家用的方式,那时却丝毫不以为苦,反而至今让人怀念不已。每天傍晚,田野上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赶着吃饱了的黄牛走在四周满是庄稼的田埂上,看着不远处村子里袅袅升起的炊烟,想象着不久后一家人就可聚在一起吃晚饭的情景,家的温暖,就这样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日久弥深。

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对我们兄妹三人的爱从来都是无私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对于每一个小家庭来说,同样也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父母起早摸黑,辛勤劳作,以力之所及想方设法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始终认准读书求学才是我们最好的出路。无论环境如何变迁,父母始终鼓励和支持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兄妹三人也很争气,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并分别在珠三角城市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真是“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工作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我回故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但对故乡的牵挂和怀念却没有因此而减退。这些年,每每总会与相识或不相识的同乡不期而遇,很多时候,当那熟悉的乡音在耳边响起时,我的神经都会为之一振。乡愁,似乎是每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绕不开的情怀。

有时候我不禁会想,古代的人背井离乡,可能是为生计奔波,可能是去戍边卫国,他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有回家的指望,也许再回家时已成了马背上的枯骨,而这些,又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经历!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历来都是一个浩瀚的命题,留下过数不胜数的凄美诗篇。不管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张继,还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不管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都曾站在异乡的土地上,遥望苍穹,发出那动人的灵魂呐喊。

人到中年,容易怀旧。近些年,每到春节之时,中学的同学总喜欢以各种名义进行聚会。尽管不太喜欢那种觥筹交错、强颜欢笑的场合,但我偶尔还是会抽空参加,借此想从中寻觅一点当年青葱岁月里寒窗与共的记忆,遗憾的是,这种记忆有时若隐若现,更多时候则只是令人怅然若失……

走向远方      陈敢清   摄

内心独白(组诗)

□ 冉 杰

铜镜

三月三的风漫过涪江,朝拜的影子

褶皱在南朝垒砌的土墙。

穿越1500年的读书声,

用唐代的诗句填补了空洞的裂缝。

经年的杂草,总以叙事的方式,

讴歌落叶自然的道法

背后吹来的风

已经成了叶落的催眠曲。

站在山顶,涪江成了一面铜镜,

金华山的倒影溅起碎落的黄金。

远去的背影,仿佛故国城墙上的雕塑。

云朵就像奔跑的野马,

驰骋在辽阔的光芒之上。

沉浮千年的人影,以不朽的灵魂

树立一座精神的乳峰。

“独怆然而涕下”的后来者

总是“念天地之悠悠”,

一把辛酸泪洗尽了膜拜的顶礼。

纵有千奇百怪的传说,

也喂不饱金华山的风景。

右拾遗的诗风长满古树的节骨,

那些手握刀斧的伐木者,

锯不断涪江的风言风语,

流水一样的抒情

把书台搭建成了山梯,

前可见古人,后也可见来者。

地铁

鱼贯而入的行人,从早游到晚。

一个码头,堆积了不同的情绪,

只有背后吹来的

一股冷风,凉飕飕的,很清醒。

传输皮带的公路,

把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

乘客的心情都运往

同一个方向。急驰的车辆

省略号一样删减了高楼的抒情。

地铁口,陆地上的港口。

男女老少揣着同一样的目的,

穿梭在不见日月的隧道,

把一天的时间从大地深处

打捞起来,脸上的表情

就是地铁出口墙上的一幅画。

鸟鸣

饿了一夜的鸟声嘶力竭,

撕破了我的一帘春梦。

白晃晃的光,翻过窗户

按住我疼痛的心口。

隐隐的,像一根针在拨动,

时隐时现的神经。

我看鸟叫的时候,它的眼睛

东张西望,不像人,

要闭上眼睛才能发出

撕心裂肺的哭声。

高温

阳光撒落的雪粒,把错落的楼宇

清洗了一遍。铺满苔藓的砖墙

与白云无缝衔接,远望而去,

堆满雪的山一片苍茫,

无限辽阔的思绪,抓住视野,

轻轻一抖,

所有的光斑都扎进了身体,

冒出的汗有玫瑰的腥味。

洪水

像一头发情的狮子,

向山那边张开大口,

撕咬的洞口吞噬了残枝败叶,

还有荷尔蒙分泌出的恐惧。

秋雨

窗外的雨,像翩翩飞舞的蝴蝶,

似乎在寻找离去的蜜蜂。

花期已经过了,雨只能落在叶片上。

就像我,独自站在窗边,

看悄然离开的人影。

雷雨敲响谁的门(外一首)

□ 玥

盛夏顺应边缘斜落

悄悄于暗角抖动

攀爬至半空与我抱成一团

再而衰,三而竭

前沿增长不休;尾巴节节销声

捎走,新生代诞生时的裂缝

黑夜骤然坠落

所有秘密都得倾泻

城市的每个角落,张开伞

挡不住突如其来的

敲击,被烧焦的三魂七魄

陷入滤镜里摇曳

漾起片片郁蓝,无休无止

旧故事四百年不曾修改

风带着亚婆井水

窜过石墙 沉默

洗净对望无语的眼眸

浸湿今夜,漫漫酣梦

长满青苔

在这夏天相拥

夕阳轻轻亲吻

旧物,无所事事

黑色影子跳落脊上 微荡

嚼碎:蝴蝶页、扉页、书页

又寂静地等着下轮

暮色没入

恰如在长长的路上遇到

你的名字。轻抚首眉心

在大千世界两眼相望

埋进臂弯里无止境沉浸

横竖与撇捺的之间

尽头,似被九月拽着

这里本身

不需要光的照拂

安放灵魂的故乡

□ 张 平

那是我的故乡

它有着五千平方公里

富饶的山河

她是一百五十万浏阳儿女

繁衍生息的地方

也是在异乡绵绵不绝的仰望

那是我的故乡

那直通石柱峰的山路

虽有崎岖盘旋

但每一寸山岩的褶皱

都让我看到了喷薄而出的阳光

那满地金黄的稻浪

一波波的涌起

让我看到了生活奔涌的希望

我的故乡

是秋收起义的星星之火

映红了井冈山的猎猎红旗的一角

是戊戌变法的历史烟波

唤起了谭嗣同的热血的呐喊

那是我的故乡

岭上开遍映山红的地方

盼着春风,盼着天明

那面旗帜迎风飘扬

那颗红星闪耀光芒

我在这里歌唱

我在这里成长

那是我的故乡

那弯弯的浏阳河

巍巍的大围山

一河流淌的诗画

满城璀璨的烟花

那就是我的家

那是我的故乡

每一寸故土

都深刻着文明的脉络

每一条溪流

都流淌着智慧的浪波

我的故乡啊

你是母亲慈祥的双手

捧起一束温暖灵魂的灯火

你是父亲伟岸的臂膀

筑就我心灵坚固的城垛

那是我的故乡

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

橘黄的灯光,漏风的瓦房

清澈的小溪,踟躇的爹娘

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

我面对南海的碧波

深情呼唤的故乡

我步履蹒跚也要走进你的胸膛

只有故乡,才能把我的灵魂安放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