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丨徽音余韵

那时在古城的鼓楼里走过,旁人告诉我,人群里那娉婷袅娜、信步款款而来的是徽同学。骄阳似火里的年华,她犹似一朵花般灿烂夺目。

其实早在年少时,我们在校园里有过一面之交。那时她风华正茂,一张鹅蛋脸,面色红润似桃花,颇有少女的风韵,走在人群中总会引起人们的垂慕,少时已有花名,她像牡丹、像玫瑰。她的双眸流露着丝丝暖意,那时我始终不敢正视于她,我亦是信奉“非礼勿视”的教条主义者。

多年后在广州一次宴会上,我再次偶遇了她,隔别了十多余年,这时比肩而坐,我们是那么远这么近,惺惺相惜像久别重逢的友人。席间,添加了联络。

对小镇里的人,我有着一份好感,这份好感有家园同乡之亲,亦有同龄人大抵相近的率性。

徽是她的名字,这“徽”字让人想起才女林徽因。徽,有着美好的意蕴,这是她的父亲给她取的名字,据说他们几个女同学的名字,亦是她父亲给取的,人如其名,可见名字对人有着隐喻的一面。她说她姓杨,别人把她的姓念成“羊”,说羊(杨)是吃菜的动物,物物相生相克,她说她与叶姓有着间隙,不能修得正果。我说这是迷信俗论,纯属无稽之谈。《涅槃经》云:“种瓜得瓜,种李得李。”万事万物有其时节因缘,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亦然。

后来得知,她稚年在城里读书,她与我的一位好友是同桌。这些年来,她与我的这位好友已断了联络。她昔日的同桌,竟是我今日最好的友人,我们的圈子,竟又是这么小。我跟她说,我与她的旧同桌有联络,只是她是一个喜静的人,与外界甚少有来往。其实,暗地里的我,远离了纷繁,亦是这么独静,这大抵便是老话常谈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徽跟我谈起她来,说她往昔同桌种种的好,也许,我比徽更了解她。

我印象中的徽,如同她发给我从前在照相馆里拍的黑白照,英姿飒爽,在人群中走来也是亭亭玉立的模样,少女最美的年纪仿佛永远定格在十八岁,如花似玉,似雾似烟,如梦似幻。现在的徽,已是两位孩子的母亲,她脸上圆润饱满,人到中年,跟大多数人一样,身材稍有发福。她近来发来的照片中没有了昔日撩人的身姿,却多了一层岁月尽染的风霜。二十载的时光,说过去便过去了,真是流年似水。消散了岁月的友谊,在信息里修补。转眼之间,我得叫她一声老杨。夜里收到她发来录制的音乐,唤起了我们某个年代的回忆,声音痴缠延绵,却中了我的下怀,消失了的光阴,想起某年那天梨花浅笑款款走来的女子,仍可依稀感到她青春年少时的余韵。

这些年我经过南街,常走过她的旧居,那栋红瓦房子,已租给了别人。这栋房子,昔日人来人往现已人去楼空,每经过这里我想起她,偶尔拍上一张照片发送给她,解了她的乡思愁绪,就像我吃过家乡美食汤圆大薯饽仔,发到朋友圈里的图片,也引得她对乡味无限的怀忆。

她说,她原籍是外镇人,她父亲早年家境殷实,迁居到城内来。近年,他们举家已移居到大城市里去了,她说回来城里再聚,山长路远,几次没盼得她归来。

漫漫长夜,我们聊起杂七杂八的青春往事。谈起读书时期的青春岁月,她在人群中的闪耀,不乏鸿雁传情,飞来段段秋波暗送。聊到她远在广州读书时,让多少爱慕者望眼欲穿,穷追不舍。她说那年有一位年轻人,为了追她,几近于死缠烂打,从粤西到广州乘坐一夜的火车卧铺到广州找她,她无动于衷,岂知玫瑰带了刺,伤了那人的心,那人在回程的车厢里泪流满面,那是一位年轻人情窦初开表白过后的感伤,想起她跟我说到这一番情景,我为那人的勇敢与深情而感动,奈何年轻人的情深不及缘浅!

徽说,她与我的某位好友相熟,他们在大学时期有过一段时间的异性交往。毕业后为了各自前程,各奔东西,连分手也都是这般沉默。听了后,我惊愕我们的圈子原来这么近,人与人遇见的缘分是这么深厚又那么轻薄,年轻时的感情大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却是这么脆弱!

年轻时人的情感,有时徒有虚名,有时无疾而终。

我知道她毕业后曾在国企工作,后来远嫁潮汕,妇嫁随夫,定居在广州。家庭事务,柴米油盐忙在其中,这些年,我们的联系仅限于朋友圈的关注。想起从前她的风姿绰约,不禁感叹:我们的青春年少再也回不去了。

文字:黄俊怡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
湾韵·作品丨徽音余韵
珠海特区报 2024-10-30 02:11

那时在古城的鼓楼里走过,旁人告诉我,人群里那娉婷袅娜、信步款款而来的是徽同学。骄阳似火里的年华,她犹似一朵花般灿烂夺目。

其实早在年少时,我们在校园里有过一面之交。那时她风华正茂,一张鹅蛋脸,面色红润似桃花,颇有少女的风韵,走在人群中总会引起人们的垂慕,少时已有花名,她像牡丹、像玫瑰。她的双眸流露着丝丝暖意,那时我始终不敢正视于她,我亦是信奉“非礼勿视”的教条主义者。

多年后在广州一次宴会上,我再次偶遇了她,隔别了十多余年,这时比肩而坐,我们是那么远这么近,惺惺相惜像久别重逢的友人。席间,添加了联络。

对小镇里的人,我有着一份好感,这份好感有家园同乡之亲,亦有同龄人大抵相近的率性。

徽是她的名字,这“徽”字让人想起才女林徽因。徽,有着美好的意蕴,这是她的父亲给她取的名字,据说他们几个女同学的名字,亦是她父亲给取的,人如其名,可见名字对人有着隐喻的一面。她说她姓杨,别人把她的姓念成“羊”,说羊(杨)是吃菜的动物,物物相生相克,她说她与叶姓有着间隙,不能修得正果。我说这是迷信俗论,纯属无稽之谈。《涅槃经》云:“种瓜得瓜,种李得李。”万事万物有其时节因缘,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亦然。

后来得知,她稚年在城里读书,她与我的一位好友是同桌。这些年来,她与我的这位好友已断了联络。她昔日的同桌,竟是我今日最好的友人,我们的圈子,竟又是这么小。我跟她说,我与她的旧同桌有联络,只是她是一个喜静的人,与外界甚少有来往。其实,暗地里的我,远离了纷繁,亦是这么独静,这大抵便是老话常谈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徽跟我谈起她来,说她往昔同桌种种的好,也许,我比徽更了解她。

我印象中的徽,如同她发给我从前在照相馆里拍的黑白照,英姿飒爽,在人群中走来也是亭亭玉立的模样,少女最美的年纪仿佛永远定格在十八岁,如花似玉,似雾似烟,如梦似幻。现在的徽,已是两位孩子的母亲,她脸上圆润饱满,人到中年,跟大多数人一样,身材稍有发福。她近来发来的照片中没有了昔日撩人的身姿,却多了一层岁月尽染的风霜。二十载的时光,说过去便过去了,真是流年似水。消散了岁月的友谊,在信息里修补。转眼之间,我得叫她一声老杨。夜里收到她发来录制的音乐,唤起了我们某个年代的回忆,声音痴缠延绵,却中了我的下怀,消失了的光阴,想起某年那天梨花浅笑款款走来的女子,仍可依稀感到她青春年少时的余韵。

这些年我经过南街,常走过她的旧居,那栋红瓦房子,已租给了别人。这栋房子,昔日人来人往现已人去楼空,每经过这里我想起她,偶尔拍上一张照片发送给她,解了她的乡思愁绪,就像我吃过家乡美食汤圆大薯饽仔,发到朋友圈里的图片,也引得她对乡味无限的怀忆。

她说,她原籍是外镇人,她父亲早年家境殷实,迁居到城内来。近年,他们举家已移居到大城市里去了,她说回来城里再聚,山长路远,几次没盼得她归来。

漫漫长夜,我们聊起杂七杂八的青春往事。谈起读书时期的青春岁月,她在人群中的闪耀,不乏鸿雁传情,飞来段段秋波暗送。聊到她远在广州读书时,让多少爱慕者望眼欲穿,穷追不舍。她说那年有一位年轻人,为了追她,几近于死缠烂打,从粤西到广州乘坐一夜的火车卧铺到广州找她,她无动于衷,岂知玫瑰带了刺,伤了那人的心,那人在回程的车厢里泪流满面,那是一位年轻人情窦初开表白过后的感伤,想起她跟我说到这一番情景,我为那人的勇敢与深情而感动,奈何年轻人的情深不及缘浅!

徽说,她与我的某位好友相熟,他们在大学时期有过一段时间的异性交往。毕业后为了各自前程,各奔东西,连分手也都是这般沉默。听了后,我惊愕我们的圈子原来这么近,人与人遇见的缘分是这么深厚又那么轻薄,年轻时的感情大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却是这么脆弱!

年轻时人的情感,有时徒有虚名,有时无疾而终。

我知道她毕业后曾在国企工作,后来远嫁潮汕,妇嫁随夫,定居在广州。家庭事务,柴米油盐忙在其中,这些年,我们的联系仅限于朋友圈的关注。想起从前她的风姿绰约,不禁感叹:我们的青春年少再也回不去了。

文字:黄俊怡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