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镜头记录人间百态,
用光影捕捉城市脉搏。
20多年来,
摄影记者李建束
通过一张张照片
记录转瞬即逝、定格瞬息万变,
用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坚守,
书写赠予时光的“情书”。

2018年11月,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举行,在航展馆附近农田作业的农民停下手中的农活,聚精会神地抬头观赏特技飞行表演。
珠海传媒集团摄影记者李建束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瞬间,这张照片也成为今年珠海唯一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共同主办的“繁花竞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十年摄影精品展”这一国家级摄影展的作品。

拍摄航展中“看飞机的人”是李建束十多年来的一个创作主题。“每一届航展,我都会把镜头对准普通人,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变化和我们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李建束说。
从业20多年来,李建束扛着手中的相机奔赴于各种新闻现场。他不仅把镜头对准城市发展足迹,也聚焦普通群众的生活百态,通过一张张照片记录转瞬即逝、定格瞬息万变,用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坚守,书写这份赠予时光的“情书”。
用镜头记录人间百态
只有和市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报道才会接地气、有温度、动人心。
从“看飞机的人”到“城轨边的人”,再到“珠海的城市建设者们”,20多年来,李建束创作了一系列记录人间百态的摄影作品。他总是不觉疲倦地走进田间地头、穿梭大街小巷,从一幕幕烟火气十足的场景中,捕捉人们努力生活的面庞。

李建束用了7年时间,创作了“城轨边的人”这一专题组图,记录了广珠城际铁路珠海段建设时期,附近百姓的生活图景。工地上的工人、农田上的耕耘者、渔船上的渔民、小店铺的经营者……他们神态自然,淳朴可爱。他们都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日常和珠海城轨建设发展的步伐一同,被李建束用光影定格成弥足珍贵的永恒。
“我觉得单纯拍城轨建设太乏味了,都是钢筋水泥,没什么温度,所以选择把镜头聚焦附近的老百姓,从他们的视角去看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李建束说。

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温度,能引人思考,甚至带来直抵心灵的震撼。
2012年,李建束拍摄了一张《烫伤女童的眼泪》,引发了更多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关注。照片中,一名因烫伤致大面积毁容的6岁女孩文文躺在手术室里,因为害怕和疼痛流下了眼泪。

“当时手术室里没有亲人,作为文文唯一比较熟的人,我一直和护士拉着她的小手在安慰她。”李建束回忆道,当时女孩全脸毁容,但作为一名记者,他认为在报道事实的同时也要讲“人情味”,要对报道对象进行必要的保护。因此,他在发表图片时只是呈现了女孩的局部面部。这张照片也获得了《人民摄影报》新闻摄影年度最佳照片(金镜头),李建束将8000元奖金都捐给了小女孩。
无需赘述,更不需要刻意渲染。好的摄影作品本身就能道尽万千,力重千钧。
报道出来后,社会许多热心人士纷纷给文文捐款,为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带去了希望。这一次,李建束感受到了新闻摄影的社会责任和力量。
用光影捕捉城市脉搏
每一个小人物的故事,都是珠海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随着时间的推移,40多年来,珠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建束的镜头也随之拓展到了更多维度。
珠海和中山交界线的变化、城中村的拆除与重建、横琴日新月异的面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李建束来说,珠海是一座“出片率”很高的城市,因为这个在改革浪潮中向着星辰大海昂首挺进的经济特区,总有着新的故事等待被讲述。

港珠澳大桥为大湾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座全长55公里的世纪工程,有三座主通航孔桥。为了捕捉到它的全貌,李建束曾投入一年时间,寻找并探索最佳的拍摄角度。
“我们常拍到的大桥照片,大多只能展示两座航道桥,因为要把三个航道桥压缩在一个画面,要用特别长焦的镜头,要找到一个很好的拍摄点,还要考虑到日出等各种因素,所以还是存在困难的。”李建束说,几经尝试,最终他在澳门的一座高楼上找到了理想位置,拍下了有三个航道桥的照片。

这幅照片中,金黄色的阳光洒落在广阔的伶仃洋,照亮了港珠澳大桥,也照亮了三地携手共进的未来。这是他摄影生涯中的骄傲之作,同时也镌刻了珠海时代变迁的高光时刻。
“不守本分”创新破圈
在媒体融合浪潮的推动下,“不守本分”是媒体人创新破圈的关键。多年前,“居安思危”的李建束便开始主动学习视频剪辑、无人机拍摄等新技能。他坦言:“其实当时作为纸媒记者,要走出那一步是有很大挑战的,但我还是想尝试一下,毕竟守正创新始终是我们新闻事业永葆活力的关键。”
如今,他已经能够熟练地拍摄和制作短视频。去年,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实行,他更是拿出了“新思路”“新打法”,参与创立了短视频IP《珠海唔简单最紧要好玩》,尝试从镜头后走到镜头前,邀请港澳青年共同参与,创作一系列有趣味、有看点的作品。

李建束在从业生涯中,按下了无数次快门,留存了无数个画面。这些影像把准了时代的脉搏,回应了社会的关切,有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平凡瞬间,也有珠海城市的记忆与脉动。
20多年如一日,在李建束心中一直有一团不灭的火,这是他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是他脚踏实地坚守新闻一线的执念,是他依旧滚烫的新闻理想。在他看来,影像是时间的忠实见证者,只要用足够的时间去打磨和沉淀,就能够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我觉得作为记录者,不需要给自己加以多么伟大的意义,用心用情记录好该记录的东西、对得起记者这份职业就足够了。”李建束说。

用镜头记录人间百态,
用光影捕捉城市脉搏。
20多年来,
摄影记者李建束
通过一张张照片
记录转瞬即逝、定格瞬息万变,
用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坚守,
书写赠予时光的“情书”。

2018年11月,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举行,在航展馆附近农田作业的农民停下手中的农活,聚精会神地抬头观赏特技飞行表演。
珠海传媒集团摄影记者李建束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瞬间,这张照片也成为今年珠海唯一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共同主办的“繁花竞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十年摄影精品展”这一国家级摄影展的作品。

拍摄航展中“看飞机的人”是李建束十多年来的一个创作主题。“每一届航展,我都会把镜头对准普通人,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变化和我们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李建束说。
从业20多年来,李建束扛着手中的相机奔赴于各种新闻现场。他不仅把镜头对准城市发展足迹,也聚焦普通群众的生活百态,通过一张张照片记录转瞬即逝、定格瞬息万变,用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坚守,书写这份赠予时光的“情书”。
用镜头记录人间百态
只有和市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报道才会接地气、有温度、动人心。
从“看飞机的人”到“城轨边的人”,再到“珠海的城市建设者们”,20多年来,李建束创作了一系列记录人间百态的摄影作品。他总是不觉疲倦地走进田间地头、穿梭大街小巷,从一幕幕烟火气十足的场景中,捕捉人们努力生活的面庞。

李建束用了7年时间,创作了“城轨边的人”这一专题组图,记录了广珠城际铁路珠海段建设时期,附近百姓的生活图景。工地上的工人、农田上的耕耘者、渔船上的渔民、小店铺的经营者……他们神态自然,淳朴可爱。他们都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日常和珠海城轨建设发展的步伐一同,被李建束用光影定格成弥足珍贵的永恒。
“我觉得单纯拍城轨建设太乏味了,都是钢筋水泥,没什么温度,所以选择把镜头聚焦附近的老百姓,从他们的视角去看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李建束说。

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温度,能引人思考,甚至带来直抵心灵的震撼。
2012年,李建束拍摄了一张《烫伤女童的眼泪》,引发了更多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关注。照片中,一名因烫伤致大面积毁容的6岁女孩文文躺在手术室里,因为害怕和疼痛流下了眼泪。

“当时手术室里没有亲人,作为文文唯一比较熟的人,我一直和护士拉着她的小手在安慰她。”李建束回忆道,当时女孩全脸毁容,但作为一名记者,他认为在报道事实的同时也要讲“人情味”,要对报道对象进行必要的保护。因此,他在发表图片时只是呈现了女孩的局部面部。这张照片也获得了《人民摄影报》新闻摄影年度最佳照片(金镜头),李建束将8000元奖金都捐给了小女孩。
无需赘述,更不需要刻意渲染。好的摄影作品本身就能道尽万千,力重千钧。
报道出来后,社会许多热心人士纷纷给文文捐款,为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带去了希望。这一次,李建束感受到了新闻摄影的社会责任和力量。
用光影捕捉城市脉搏
每一个小人物的故事,都是珠海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随着时间的推移,40多年来,珠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建束的镜头也随之拓展到了更多维度。
珠海和中山交界线的变化、城中村的拆除与重建、横琴日新月异的面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李建束来说,珠海是一座“出片率”很高的城市,因为这个在改革浪潮中向着星辰大海昂首挺进的经济特区,总有着新的故事等待被讲述。

港珠澳大桥为大湾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座全长55公里的世纪工程,有三座主通航孔桥。为了捕捉到它的全貌,李建束曾投入一年时间,寻找并探索最佳的拍摄角度。
“我们常拍到的大桥照片,大多只能展示两座航道桥,因为要把三个航道桥压缩在一个画面,要用特别长焦的镜头,要找到一个很好的拍摄点,还要考虑到日出等各种因素,所以还是存在困难的。”李建束说,几经尝试,最终他在澳门的一座高楼上找到了理想位置,拍下了有三个航道桥的照片。

这幅照片中,金黄色的阳光洒落在广阔的伶仃洋,照亮了港珠澳大桥,也照亮了三地携手共进的未来。这是他摄影生涯中的骄傲之作,同时也镌刻了珠海时代变迁的高光时刻。
“不守本分”创新破圈
在媒体融合浪潮的推动下,“不守本分”是媒体人创新破圈的关键。多年前,“居安思危”的李建束便开始主动学习视频剪辑、无人机拍摄等新技能。他坦言:“其实当时作为纸媒记者,要走出那一步是有很大挑战的,但我还是想尝试一下,毕竟守正创新始终是我们新闻事业永葆活力的关键。”
如今,他已经能够熟练地拍摄和制作短视频。去年,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实行,他更是拿出了“新思路”“新打法”,参与创立了短视频IP《珠海唔简单最紧要好玩》,尝试从镜头后走到镜头前,邀请港澳青年共同参与,创作一系列有趣味、有看点的作品。

李建束在从业生涯中,按下了无数次快门,留存了无数个画面。这些影像把准了时代的脉搏,回应了社会的关切,有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平凡瞬间,也有珠海城市的记忆与脉动。
20多年如一日,在李建束心中一直有一团不灭的火,这是他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是他脚踏实地坚守新闻一线的执念,是他依旧滚烫的新闻理想。在他看来,影像是时间的忠实见证者,只要用足够的时间去打磨和沉淀,就能够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我觉得作为记录者,不需要给自己加以多么伟大的意义,用心用情记录好该记录的东西、对得起记者这份职业就足够了。”李建束说。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