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悦读丨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蔡新华《诗话中国历史》序

我与蔡新华很有缘分,缘起在公务,修分在私交。新华骨子里是一位诗人。无论早年间江西求学走上医学之路,还是珠海创业从事宣传,新华有一个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内在,那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诗魂。

“中华历史人物诗传”一百首,“中国历史大事诗记”五十首,再加上“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十首,总共二百首,皆以七言律诗写成,真正是铺陈风云激荡三千年,以简笔写人生,史迹与心迹并重,尤以颌联颈联最见功力。写嵇康的倜傥风神是“心骋八荒游太古,手挥五弦送归鸿”,写郑成功的孤勇忠诚是“敢向东南争半壁,方知海外有孤忠”。写玄奘法师毕生弘法的坎坷坚韧是“西行求法解疑惑,东归释儒立派宗。廿载译经逾千卷,万里弘道历百城”。两联中的数字反差撑起了人物一生的功业与蹉跎,极富张力。写汤显祖这一生的荣辱成败与心之所向更是明确点破四个名字:“仕途蹭蹬因居正,文坛埋没缘世贞。离经叛道羡李贽,致知从心服阳明”。把这种高度概括的功力放进律诗,足见其功力雄深。

令我颇为感慨的还是新华的《诗话中国历史》撰后感一诗,或许可以作为打开这本诗史的钥匙:

五千年来谁著史?首推孔子写《春秋》。时世尽仰董狐笔,至今谁知司马忧?直书不为尊者讳,谀词岂因帝王讴?是非功过有公论,一字褒贬覆难收。这首诗恰好写在一年之前,中国文人晴耕雨读的习惯在新华身上体现得相当透彻。这个系列自发布以来,朋友们每日可在微信中见到新作,从未中断。这首撰后感起笔即颂《春秋》《史记》,取法极高,志向远大,其实可以作为新华自撰后记来读。

“中国历史大事诗记”这一部分的书写难度更大,以五十首律诗书写上下三千年文明坐标大事记,一要通读卷帙浩繁的史料,二要钩沉概括最重要的节点,三要用律诗形式完成平仄对仗,成为真正凝炼的一首记史诗。比如楚汉之争这样一段故事,从课本通识到影视作品,已然是耳熟能详的典实,重新创作实属不易。读到这首诗和后面大量注释,足见作者的严谨与功力。

楚汉相争

大秦帝国方崩塌,裂土封王一十八。(1)

刘邦抑忿西入蜀,(2)项羽衣锦东还家。(3)

汉军重来复疆土,楚地尽失围垓下。(4)

两雄相争智者胜,(5)匹夫之勇不可夸。(6)

(1)反秦大起义迅猛发展,帝国大厦土崩瓦解。凭借在残酷战斗中建立起来的巨大威信,项羽做主裂土封王共十八家,他自封为“西楚霸王”。

(2)项羽的分封并未得到众王的认可,怀王与诸将约定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原则被破坏,先入关的刘邦被贬封为“汉王”,令其抑忿不平。

(3)项羽则志得意满,他烧毁秦宫室,带着劫掠的财宝宫女东归彭城家乡,并且自鸣得意:“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其志向竟然如此而已!

(4)不久,刘邦借齐、赵田荣、陈余相继叛乱,项羽自顾不暇之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率军夺取了三秦,卷土重来,与项羽争夺天下。经过四年艰苦激烈的楚汉战争,项羽被围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5)两军相遇勇者胜,两雄相争则智者胜。韩信评价项羽只有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不能成大事。

中国近代历史更是风云诡谲,认知不对等带来的诸多外交事件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罗生门”,仅马戛尔尼见乾隆一事就有事件缘起与立场判读重重难题。这首诗作的注释可以说极尽详备:

英使使华

英王遣使寿乾隆,(1)马戛尔尼斯当东。(2)

不畏艰辛旅途险,惟求开放商路通。(3)

波涛万里未嫌远,皇帝咫尺却扑空。(4)

化外之夷应朝贡,天朝大国我为宗。(5)

(1)公元1500年前后,以萄萄牙、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开始了向东方和美洲的海上探险,史称“地理大发现”。荷兰、法国、英国等也紧随其后,加入了这一行列。英国后来居上,在科学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成为世界工厂和头号强国。

(2)英国的工业制成品需要广大的市场,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首选。因此,英国国王乔治以为乾隆祝寿之名,派遣马戛尔尼、斯当东为正副使,带着两大船最新科技工业水平的贺礼来到中国。

(3)使团历时数月,行程万里,目的就在于请皇帝恩准开放若干沿海口岸,便于双方开展平等贸易。

(4)习惯于世界贸易规则的英国人没有想到,这一要求对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朝而言简直不可理喻,被一口回绝。

(5)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观”中,中国为宗主之国,雄视天下,万方来朝,四周皆为藩属国和蛮夷小国,理应向我称臣纳贡,何来“平等贸易”之说?

纵览新华这一卷心血之作,深深感佩这份超越功利的发心,足见文人生命底色。杜诗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罢这部呕心沥血的诗集,方知千载之后,文人之心,依然有所验证。这大概也合乎孔子所言“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这种为己之学的诚恳精进,值得尊敬。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

文字:于丹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吴颖琼
湾韵·悦读丨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蔡新华《诗话中国历史》序
珠海特区报 2024-11-22 01:03

我与蔡新华很有缘分,缘起在公务,修分在私交。新华骨子里是一位诗人。无论早年间江西求学走上医学之路,还是珠海创业从事宣传,新华有一个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内在,那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诗魂。

“中华历史人物诗传”一百首,“中国历史大事诗记”五十首,再加上“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十首,总共二百首,皆以七言律诗写成,真正是铺陈风云激荡三千年,以简笔写人生,史迹与心迹并重,尤以颌联颈联最见功力。写嵇康的倜傥风神是“心骋八荒游太古,手挥五弦送归鸿”,写郑成功的孤勇忠诚是“敢向东南争半壁,方知海外有孤忠”。写玄奘法师毕生弘法的坎坷坚韧是“西行求法解疑惑,东归释儒立派宗。廿载译经逾千卷,万里弘道历百城”。两联中的数字反差撑起了人物一生的功业与蹉跎,极富张力。写汤显祖这一生的荣辱成败与心之所向更是明确点破四个名字:“仕途蹭蹬因居正,文坛埋没缘世贞。离经叛道羡李贽,致知从心服阳明”。把这种高度概括的功力放进律诗,足见其功力雄深。

令我颇为感慨的还是新华的《诗话中国历史》撰后感一诗,或许可以作为打开这本诗史的钥匙:

五千年来谁著史?首推孔子写《春秋》。时世尽仰董狐笔,至今谁知司马忧?直书不为尊者讳,谀词岂因帝王讴?是非功过有公论,一字褒贬覆难收。这首诗恰好写在一年之前,中国文人晴耕雨读的习惯在新华身上体现得相当透彻。这个系列自发布以来,朋友们每日可在微信中见到新作,从未中断。这首撰后感起笔即颂《春秋》《史记》,取法极高,志向远大,其实可以作为新华自撰后记来读。

“中国历史大事诗记”这一部分的书写难度更大,以五十首律诗书写上下三千年文明坐标大事记,一要通读卷帙浩繁的史料,二要钩沉概括最重要的节点,三要用律诗形式完成平仄对仗,成为真正凝炼的一首记史诗。比如楚汉之争这样一段故事,从课本通识到影视作品,已然是耳熟能详的典实,重新创作实属不易。读到这首诗和后面大量注释,足见作者的严谨与功力。

楚汉相争

大秦帝国方崩塌,裂土封王一十八。(1)

刘邦抑忿西入蜀,(2)项羽衣锦东还家。(3)

汉军重来复疆土,楚地尽失围垓下。(4)

两雄相争智者胜,(5)匹夫之勇不可夸。(6)

(1)反秦大起义迅猛发展,帝国大厦土崩瓦解。凭借在残酷战斗中建立起来的巨大威信,项羽做主裂土封王共十八家,他自封为“西楚霸王”。

(2)项羽的分封并未得到众王的认可,怀王与诸将约定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原则被破坏,先入关的刘邦被贬封为“汉王”,令其抑忿不平。

(3)项羽则志得意满,他烧毁秦宫室,带着劫掠的财宝宫女东归彭城家乡,并且自鸣得意:“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其志向竟然如此而已!

(4)不久,刘邦借齐、赵田荣、陈余相继叛乱,项羽自顾不暇之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率军夺取了三秦,卷土重来,与项羽争夺天下。经过四年艰苦激烈的楚汉战争,项羽被围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5)两军相遇勇者胜,两雄相争则智者胜。韩信评价项羽只有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不能成大事。

中国近代历史更是风云诡谲,认知不对等带来的诸多外交事件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罗生门”,仅马戛尔尼见乾隆一事就有事件缘起与立场判读重重难题。这首诗作的注释可以说极尽详备:

英使使华

英王遣使寿乾隆,(1)马戛尔尼斯当东。(2)

不畏艰辛旅途险,惟求开放商路通。(3)

波涛万里未嫌远,皇帝咫尺却扑空。(4)

化外之夷应朝贡,天朝大国我为宗。(5)

(1)公元1500年前后,以萄萄牙、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开始了向东方和美洲的海上探险,史称“地理大发现”。荷兰、法国、英国等也紧随其后,加入了这一行列。英国后来居上,在科学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成为世界工厂和头号强国。

(2)英国的工业制成品需要广大的市场,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首选。因此,英国国王乔治以为乾隆祝寿之名,派遣马戛尔尼、斯当东为正副使,带着两大船最新科技工业水平的贺礼来到中国。

(3)使团历时数月,行程万里,目的就在于请皇帝恩准开放若干沿海口岸,便于双方开展平等贸易。

(4)习惯于世界贸易规则的英国人没有想到,这一要求对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朝而言简直不可理喻,被一口回绝。

(5)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观”中,中国为宗主之国,雄视天下,万方来朝,四周皆为藩属国和蛮夷小国,理应向我称臣纳贡,何来“平等贸易”之说?

纵览新华这一卷心血之作,深深感佩这份超越功利的发心,足见文人生命底色。杜诗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罢这部呕心沥血的诗集,方知千载之后,文人之心,依然有所验证。这大概也合乎孔子所言“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这种为己之学的诚恳精进,值得尊敬。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

文字:于丹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