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精准支持法律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普惠金融是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种支持制度,承载着支农支小金融服务的重要使命。实现普惠金融供给与农村金融需求的高效对接,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建立农村普惠金融精准支持法律机制。

一是央行货币政策精准扶持法律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央行,属于中央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在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步伐上大有作为空间。央行可依法调整或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传导作用引导资金流向,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如通过降低农村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能释放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发展;通过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发放支农专项贷款;将涉农票据列入再贴现重点支持目录,适当提高再贴现额度;将“三农”金融债券纳入中期借贷便利合格担保品范围,搭建面向农村普惠金融的中期借贷便利制度;择期实施贷款延期还本付息货币政策工具,缓解农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还款压力等。

二是探索政府担保基金精准扶持法律机制。2023年财政部颁布《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就业优先、经办银行遴选、贷款利率设置上对精准扶持提出了初步方案。如就业优先方面,明确了扶持的先后次序,通过把就业提到最高的层次,鼓励农民通过就业脱贫,增加可支配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正是财政支持与普惠金融支持的重要分界点,通过支持就业,可激发农民自身的潜力,启动农村发展的原动力。明确经办银行遴选标准方面,结合贷款便利度、贷款利率、服务评价等因素综合考量,遴选机制的建立可避免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主体过多过泛,实践中应以县域为限,方便农户就近办理金融业务,节约交易成本,使普惠金融供给资金相对集中。贷款利率方面,利率水平由于关系到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因此利率设定应与金融业务风险相匹配。可区分东部、中西部、脱贫地区,实行差别利率,利息由财政补贴,这样既能体现对脱贫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性精准扶持,也是金融市场规律的遵循运用。此外,在中央财政资金分配权重上,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此平衡不同省份地方财政的差异。

三是客户精准画像。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科学分类,能使贷款发放到真正的资金需求者手中,实现精准配比,从而担保基金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首先,将高校毕业生(如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农民工、脱贫人口、自主创业农民等列入重点就业群体支持,使普惠金融资金流向更为明确,有利于对各类群体的资金需求、风险情况、扶持力度、利率定价进行精确划分,有利于从投入总量、投入比例、增长幅度多方面予以宏观评估普惠金融支持精准度。其次,制定客户精准画像标准。如创业担保贷款申请前,由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在审查时,应根据身份类别、经营项目、带动就业情况,对申请借款的主体进行逐项鉴别,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建立普惠金融微观精准扶持机制。

四是业务分类管理制度。业务分类的目的主要是贷前审查、贷后风险把控,保证贷款如期回收,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普惠金融不同于社会救济,是保本微利的市场化支持方式。首先,贷前审查环节,需要考虑贷款叠加风险情况。除规定的助学贷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5类贷款外,申请创业贷款时夫妻应无其他前期贷款,确保申请人还款能力与还款来源保障。其次,在反担保设置上,以贷款额度、信用等级、曾获荣誉等标准明确是否需要提供反担保,以防止政府担保基金承担过大的责任,导致账户余额非正常减少,影响后续的支持力度和资金规模。

五是探索构建激励性精准扶持法律机制。普惠金融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一类新型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绩效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普惠金融业务开展能否持续,探索构建激励性精准扶持制度,升级原有的精准扶持措施,从长远来看,对推动普惠金融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深远意义。从激励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借款人激励、地区激励、金融机构激励三种方式。对借款人而言,可根据还款积极性、带动就业情况、创业项目是否优质,设置创业担保贷款到期后可继续申请贷款及贴息支持的次数。在地区激励方面,构建“地区+绩效”双重精准性扶持机制。如广东省属于东部地区,纳入东部省份进行考核;湖南省属于中部地区,则纳入中部省份进行考核。考核等级评定上,设置包括普惠型贷款余额和增速等评价指标,根据打分确定一、二、三等,并对当年以及下一年度奖补资金做出相应调整。金融机构激励方面,按绩效定向精准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支农支小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增强其抗风险能力。根据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比增长、存贷比、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对农村金融机构予以考核,达到要求的,予以奖励。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文字:张美玲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莫海晖
探索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精准支持法律机制
珠海特区报 2024-11-26 01:2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普惠金融是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种支持制度,承载着支农支小金融服务的重要使命。实现普惠金融供给与农村金融需求的高效对接,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建立农村普惠金融精准支持法律机制。

一是央行货币政策精准扶持法律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央行,属于中央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在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步伐上大有作为空间。央行可依法调整或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传导作用引导资金流向,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如通过降低农村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能释放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发展;通过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发放支农专项贷款;将涉农票据列入再贴现重点支持目录,适当提高再贴现额度;将“三农”金融债券纳入中期借贷便利合格担保品范围,搭建面向农村普惠金融的中期借贷便利制度;择期实施贷款延期还本付息货币政策工具,缓解农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还款压力等。

二是探索政府担保基金精准扶持法律机制。2023年财政部颁布《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就业优先、经办银行遴选、贷款利率设置上对精准扶持提出了初步方案。如就业优先方面,明确了扶持的先后次序,通过把就业提到最高的层次,鼓励农民通过就业脱贫,增加可支配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正是财政支持与普惠金融支持的重要分界点,通过支持就业,可激发农民自身的潜力,启动农村发展的原动力。明确经办银行遴选标准方面,结合贷款便利度、贷款利率、服务评价等因素综合考量,遴选机制的建立可避免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主体过多过泛,实践中应以县域为限,方便农户就近办理金融业务,节约交易成本,使普惠金融供给资金相对集中。贷款利率方面,利率水平由于关系到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因此利率设定应与金融业务风险相匹配。可区分东部、中西部、脱贫地区,实行差别利率,利息由财政补贴,这样既能体现对脱贫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性精准扶持,也是金融市场规律的遵循运用。此外,在中央财政资金分配权重上,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此平衡不同省份地方财政的差异。

三是客户精准画像。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科学分类,能使贷款发放到真正的资金需求者手中,实现精准配比,从而担保基金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首先,将高校毕业生(如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农民工、脱贫人口、自主创业农民等列入重点就业群体支持,使普惠金融资金流向更为明确,有利于对各类群体的资金需求、风险情况、扶持力度、利率定价进行精确划分,有利于从投入总量、投入比例、增长幅度多方面予以宏观评估普惠金融支持精准度。其次,制定客户精准画像标准。如创业担保贷款申请前,由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在审查时,应根据身份类别、经营项目、带动就业情况,对申请借款的主体进行逐项鉴别,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建立普惠金融微观精准扶持机制。

四是业务分类管理制度。业务分类的目的主要是贷前审查、贷后风险把控,保证贷款如期回收,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普惠金融不同于社会救济,是保本微利的市场化支持方式。首先,贷前审查环节,需要考虑贷款叠加风险情况。除规定的助学贷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5类贷款外,申请创业贷款时夫妻应无其他前期贷款,确保申请人还款能力与还款来源保障。其次,在反担保设置上,以贷款额度、信用等级、曾获荣誉等标准明确是否需要提供反担保,以防止政府担保基金承担过大的责任,导致账户余额非正常减少,影响后续的支持力度和资金规模。

五是探索构建激励性精准扶持法律机制。普惠金融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一类新型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绩效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普惠金融业务开展能否持续,探索构建激励性精准扶持制度,升级原有的精准扶持措施,从长远来看,对推动普惠金融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深远意义。从激励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借款人激励、地区激励、金融机构激励三种方式。对借款人而言,可根据还款积极性、带动就业情况、创业项目是否优质,设置创业担保贷款到期后可继续申请贷款及贴息支持的次数。在地区激励方面,构建“地区+绩效”双重精准性扶持机制。如广东省属于东部地区,纳入东部省份进行考核;湖南省属于中部地区,则纳入中部省份进行考核。考核等级评定上,设置包括普惠型贷款余额和增速等评价指标,根据打分确定一、二、三等,并对当年以及下一年度奖补资金做出相应调整。金融机构激励方面,按绩效定向精准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支农支小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增强其抗风险能力。根据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比增长、存贷比、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对农村金融机构予以考核,达到要求的,予以奖励。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文字:张美玲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