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丨珠海援藏医生:白衣天使“飞”上高原

“病人胸痛伴休克,快找援藏张医生!”

“婴儿吸入大量羊水,叫蒋主任!”

“为什么普通针灸没有用了,文医生在不在?”

今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在珠海对口支援的西藏米林,身穿白大褂的援藏医护人员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在当地干部群众的一声声呼唤中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他们,是“飞”上高原的白衣天使。

每个人都是高原百姓的定心丸

林芝又下雨了,在这个有“西藏小江南”之称的地方,高高的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也挡不住季风带来的无数小气候,飞机也无可奈何,米林机场只有上午的航班。

文舒宁是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来到林芝米林的藏医院后,她发现这里有许多肩颈和腰腿疼痛病人,高原、寒冷、多雨,是主要原因。

“一开始我给病人做普通针灸,但是效果不明显。”文舒宁说,“后来看着连绵不绝的雨天,我改变了诊疗思路,应该要用火灸,才能应对寒湿的气候。”

文舒宁(右一)在教米林市藏医院医生进行火灸。

一位阿佳(藏语里将年长的女性称为“阿佳”,男性则为“阿达”)接受火针治疗后,第二天症状就得到了缓解。“阿佳不会说普通话,治疗后她特意过来,送了一个自家摘的苹果给我。”文舒宁说。

受到自然环境与当地医疗条件等因素影响,西藏人均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数据要少,超过72岁就相当于跟“死神”“讨价还价”。

一次,米林市人民医院来了一位85岁高龄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气促腹胀、下肢浮肿,甚至无法平躺入睡。家属抱着临终关怀的心态,将她送到了医院。当天,正好是援藏医生、珠海市人民医院心血管专家张杰昌值班。

张杰昌在为当地群众听诊。

“状况这么严重的病人,我们实在没有这个能力去处理,以前都只能送去上级医院。”本地医生表示。然而,通过张杰昌和其他珠海援藏医生的指导,当地年轻医生尼玛益西接手了这个复杂的病例,清楚统计每小时的进食量和尿量,对家属嘱咐患者每小时该喝多少、吃多少。两周后,患者不仅康复出院,生活还能自理。

在米林一年的时间里,文舒宁、张杰昌和另外6位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的医生,给米林带来了许多内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渐渐地,他们成了当地医护认可的援藏老师,成了阿佳阿达们放心的内地医生。

文舒宁(中)在教米林市藏医院医生做火龙罐。

在高原上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米林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成功创建了二级乙等医院,目前正处在更上一层楼——创“二甲”的关键时期。

可米林人看病总是不放心地往林芝市区跑、拉萨跑,甚至是往成都跑,珠海的援藏干部一茬接一茬,终究要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才能真正提高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

蒋婕是珠海市人民医院的产科护士长,初到米林,她就发现这里的护理体系刚建立,很多事情需要规范。

蒋婕对住院部医护各项操作进行规范。

“原先,小便、大便标本都是家属从住院部敞着口端到检验科的,导致取样不合格、样本丢失等问题。”蒋婕说,她只好用最“笨”的办法,确保容器密闭后,规定护士每天登记标本信息,同一时间送至检验科,并要求接送双方签名。

制度需要慢慢建立,培训也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有一次,蒋婕遇到了一位经产妇,由于新生儿娩出母体过快,吸入大量羊水,呼吸困难,口吐泡沫。蒋婕一边给新生儿面罩给氧、清理呼吸道,一边呼叫儿科医生。儿科医生充分评估后建议新生儿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但家属不同意。

蒋婕在米林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对当地护士进行“手把手”教学。

“综合住院部的护士们没有这方面的护理经验,我就将新生儿脉氧仪使用和吸球清理呼吸道的方法教给护士。三天后,产妇和新生儿顺利出院。”蒋婕说,后来综合住院部的护士长告诉她,“老师,如果没有你在,我们根本不敢护理这样的新生儿,现在我们有经验了,以后我们会加倍努力学习。”

“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她的照片”

从米林回珠海,3000公里的直线距离,3000米的海拔落差,经历可能长达一周的醉氧,许多援藏干部选择半年或一年内都不回家,对亲人的思念却一天也没有停止。

蒋婕的女儿今年12岁,进藏前,她告诉孩子自己要去援藏1年,孩子第一反应就是“妈妈不要去”“妈妈带我一起去”,每晚都要抱着妈妈睡。等她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就要求妈妈一定每天跟自己打视频电话。

“她最喜欢听我讲西藏的风土人情,现在正好是林芝的工布新年,我就跟她说,当年工布王为了让战士安心出征,下令提前过年,妈妈不一样,妈妈打完‘仗’回来过年。”蒋婕说。

蒋婕

张杰昌有一个5岁的儿子,一天晚上打电话,儿子在屏幕那端稚嫩的声音让他心头一酸,“爸爸,你为什么要去西藏这么远啊?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你回来的时候能不能带我回奶奶家开我的‘吉普车’?”张杰昌既愧疚又感到浑身充满力量,对儿子说,“爸爸去西藏,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等我回来,也一定带你去。”

张杰昌

文舒宁有一个2岁多的女儿,离开女儿的这一年,小家伙已经从20斤长到了25斤,她说只要看到医院里患者的小孩跑来跑去,她就会想女儿,每当这个时候文舒宁就翻手机看看她的照片和视频,“等我回去了,要带女儿去海边,她最喜欢海。”

文舒宁

林芝的雨依旧淅淅沥沥,但总能迎来阳光灿烂的早晨。西藏的干部群众等来了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援藏医生的家人们,也快要等到亲人回家了。

文字:金璐 图片:受访者供图 制图:刘轶男 编辑:黄青芳 责任编辑:帅云
今日面孔丨珠海援藏医生:白衣天使“飞”上高原
观海融媒 2024-12-06 11:18

“病人胸痛伴休克,快找援藏张医生!”

“婴儿吸入大量羊水,叫蒋主任!”

“为什么普通针灸没有用了,文医生在不在?”

今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在珠海对口支援的西藏米林,身穿白大褂的援藏医护人员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在当地干部群众的一声声呼唤中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他们,是“飞”上高原的白衣天使。

每个人都是高原百姓的定心丸

林芝又下雨了,在这个有“西藏小江南”之称的地方,高高的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也挡不住季风带来的无数小气候,飞机也无可奈何,米林机场只有上午的航班。

文舒宁是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来到林芝米林的藏医院后,她发现这里有许多肩颈和腰腿疼痛病人,高原、寒冷、多雨,是主要原因。

“一开始我给病人做普通针灸,但是效果不明显。”文舒宁说,“后来看着连绵不绝的雨天,我改变了诊疗思路,应该要用火灸,才能应对寒湿的气候。”

文舒宁(右一)在教米林市藏医院医生进行火灸。

一位阿佳(藏语里将年长的女性称为“阿佳”,男性则为“阿达”)接受火针治疗后,第二天症状就得到了缓解。“阿佳不会说普通话,治疗后她特意过来,送了一个自家摘的苹果给我。”文舒宁说。

受到自然环境与当地医疗条件等因素影响,西藏人均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数据要少,超过72岁就相当于跟“死神”“讨价还价”。

一次,米林市人民医院来了一位85岁高龄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气促腹胀、下肢浮肿,甚至无法平躺入睡。家属抱着临终关怀的心态,将她送到了医院。当天,正好是援藏医生、珠海市人民医院心血管专家张杰昌值班。

张杰昌在为当地群众听诊。

“状况这么严重的病人,我们实在没有这个能力去处理,以前都只能送去上级医院。”本地医生表示。然而,通过张杰昌和其他珠海援藏医生的指导,当地年轻医生尼玛益西接手了这个复杂的病例,清楚统计每小时的进食量和尿量,对家属嘱咐患者每小时该喝多少、吃多少。两周后,患者不仅康复出院,生活还能自理。

在米林一年的时间里,文舒宁、张杰昌和另外6位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的医生,给米林带来了许多内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渐渐地,他们成了当地医护认可的援藏老师,成了阿佳阿达们放心的内地医生。

文舒宁(中)在教米林市藏医院医生做火龙罐。

在高原上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米林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成功创建了二级乙等医院,目前正处在更上一层楼——创“二甲”的关键时期。

可米林人看病总是不放心地往林芝市区跑、拉萨跑,甚至是往成都跑,珠海的援藏干部一茬接一茬,终究要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才能真正提高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

蒋婕是珠海市人民医院的产科护士长,初到米林,她就发现这里的护理体系刚建立,很多事情需要规范。

蒋婕对住院部医护各项操作进行规范。

“原先,小便、大便标本都是家属从住院部敞着口端到检验科的,导致取样不合格、样本丢失等问题。”蒋婕说,她只好用最“笨”的办法,确保容器密闭后,规定护士每天登记标本信息,同一时间送至检验科,并要求接送双方签名。

制度需要慢慢建立,培训也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有一次,蒋婕遇到了一位经产妇,由于新生儿娩出母体过快,吸入大量羊水,呼吸困难,口吐泡沫。蒋婕一边给新生儿面罩给氧、清理呼吸道,一边呼叫儿科医生。儿科医生充分评估后建议新生儿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但家属不同意。

蒋婕在米林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对当地护士进行“手把手”教学。

“综合住院部的护士们没有这方面的护理经验,我就将新生儿脉氧仪使用和吸球清理呼吸道的方法教给护士。三天后,产妇和新生儿顺利出院。”蒋婕说,后来综合住院部的护士长告诉她,“老师,如果没有你在,我们根本不敢护理这样的新生儿,现在我们有经验了,以后我们会加倍努力学习。”

“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她的照片”

从米林回珠海,3000公里的直线距离,3000米的海拔落差,经历可能长达一周的醉氧,许多援藏干部选择半年或一年内都不回家,对亲人的思念却一天也没有停止。

蒋婕的女儿今年12岁,进藏前,她告诉孩子自己要去援藏1年,孩子第一反应就是“妈妈不要去”“妈妈带我一起去”,每晚都要抱着妈妈睡。等她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就要求妈妈一定每天跟自己打视频电话。

“她最喜欢听我讲西藏的风土人情,现在正好是林芝的工布新年,我就跟她说,当年工布王为了让战士安心出征,下令提前过年,妈妈不一样,妈妈打完‘仗’回来过年。”蒋婕说。

蒋婕

张杰昌有一个5岁的儿子,一天晚上打电话,儿子在屏幕那端稚嫩的声音让他心头一酸,“爸爸,你为什么要去西藏这么远啊?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你回来的时候能不能带我回奶奶家开我的‘吉普车’?”张杰昌既愧疚又感到浑身充满力量,对儿子说,“爸爸去西藏,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等我回来,也一定带你去。”

张杰昌

文舒宁有一个2岁多的女儿,离开女儿的这一年,小家伙已经从20斤长到了25斤,她说只要看到医院里患者的小孩跑来跑去,她就会想女儿,每当这个时候文舒宁就翻手机看看她的照片和视频,“等我回去了,要带女儿去海边,她最喜欢海。”

文舒宁

林芝的雨依旧淅淅沥沥,但总能迎来阳光灿烂的早晨。西藏的干部群众等来了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援藏医生的家人们,也快要等到亲人回家了。

文字:金璐 图片:受访者供图 制图:刘轶男 编辑:黄青芳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