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协调发展,是金湾区迈向“珠海西部城市新中心”的关键一步,牵动着金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大局。乘着珠海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的大潮,金湾区聚焦产业、城市、民生等领域发力改革创新,催生出一批极具金湾特色的“百千万工程”新实践。
在红旗镇,金湾黄立鱼成为珠海名品走向世界;在三灶镇,渔光互补低碳创新项目让海面变成发电场;在平沙镇,数千亩盐碱地化身沃土良田,串联水稻、莲藕、水果等作物种植;在南水镇,海洋牧场滋养了名声在外的“珠海蚝”,擦亮了海洋经济新名片……
一系列案例成就“金湾经验”,一系列探索开辟“金湾赛道”。这些生动鲜活的例证,推动着金湾“百千万工程”继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迈步高质量发展新的征程。
“快” 构建区域发展全新格局,提升“区动力”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县”是主引擎。
今年前三季度,金湾区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位列全市各行政区第一,高于全省和全市水平,进一步做实区域经济战略支点效用,牵引产业、城市、民生等领域跑出亮眼“区动力”。
产业经济发展“快”。作为珠海工业主阵地,今年以来,金湾区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健态势,1-10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等五大产业集群同比增长8.0%。
做大做强的产业体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坚实地基——人才、技术、资金的持续涌入,成为带动城市建设、服务消费、民生保障的“重要牵引”,产、城、人相互吸引的良性循环,成为金湾维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城市面貌变化“快”。今年,金湾区率先放宽户籍落地限制,在全国范围聚集了众多关注的目光。随着城乡人口的持续流入,金湾区加快建设“珠海西部城市中心”,并为之注入更未来、更智慧、更精彩的城市内涵。
今年以来,金湾区成功举办草莓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各大节庆类展演活动擦亮城市名片,金湾艺术中心高质量运营,中心河湿地公园、金山公园、金湖公园等景观资源彼此串联,“风景区中的城市”实现城乡全民共享。
产城融合焕新金湾居民的生活观感,民生服务也在不断提质增效,持续向乡镇区域下沉,迅速拉齐城乡融合发展的差距。
在政务服务方面,今年以来,金湾区推动273项区级政务服务事项下沉镇级办理、推出1090项网上服务事项,让居民办事“少跑路”,提升生活“幸福感”。
在基础教育方面,今年以来,金湾区新增公办学位超3700个,同时聚焦集团化办学模式,带动一批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在基础医疗方面,金湾区推动省医珠海医院、市五院的心血管、创伤、妇产科等学科快速发展,目前市级重点专科数达到12个,位列全市各行政区第一。截至10月,全区公立医疗机构总诊疗量同比增长11.91%。
“准” 建好联城带村关键节点,引燃“镇能量”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镇域”是主心骨。
作为链接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纽带”,镇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多年深耕镇域经济发展,金湾区实现厚积薄发——红旗、三灶、平沙、南水四镇全部入选镇域经济500强、全国千强镇。在此基础上,引领各镇在基层治理、民生保障、城乡面貌方面精准发力、直击痛点,争当“优等生”。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镇共实施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及安居工程项目143个,推动26个老旧小区“焕发新颜”,新增停车位1166个。平沙镇华侨农场砖瓦房改造安置项目完成验收,入选广东省首批美丽圩镇建设运营典型案例。
在民生服务提升方面,各镇共改造镇级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增“就近办”服务312项,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116个;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组建299名专职网格员队伍,处置网格事件23万余宗。红旗镇综治中心获评全省先进典型。
在美丽圩镇建设方面,各镇纷纷聚焦“七个一”建设,其中谋划建设红旗镇垃圾中转站等生活垃圾处理项目5个,新改造城区污水管网18公里,实施三灶镇福利中心、滨海商务区等污水收集处理项目45个,同时开展“六乱”整治。
坚持“见典型、出实效”的原则,金湾区在典型培育方面继续下足功夫,打出因地制宜的“组合拳”。
红旗镇依托红旗糖厂、“鹭鸟天下”、三板水乡文创园等项目,打造特色水乡示范带,入选首批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
平沙镇依托平塘河“一河两岸”、“万亩方”连片种植示范区等项目,持续擦亮“果香茵泉,甜蜜平沙”品牌底色,入选全市唯一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省级中心镇试点。
三灶镇全面盘活利用旧村古屋、沙滩农田,成功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木头冲模式”,打造“云天湾谷”乡村振兴示范带,获省委领导肯定。
南水镇围绕惠农商业综合体、5万亩海洋牧场等项目打造“产城融合+海洋牧场”示范带,成功探索跨村联合的“惠农模式”。
“稳” 夯实乡村振兴重要基础,释放“村活力”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是主阵地。
现代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盘”。为此,金湾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水产养殖、高端水果种植等新型农业,带动近万名村民就业创业,致力让更多村民的钱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如今,一批金湾农特产品已经名声在外。“南水白蚝”特色养殖预计全年产量4万吨、产值超3亿元。黄立鱼、马友鱼“两条鱼”预计全年产量超1.2万吨、总产值超6.4亿元。蓝莓、凤梨等高端水果全年产值超1亿元。
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奠基石”。今年,金湾区打出发展资金多元化改革、三资管理改革、发展模式创新三招“组合拳”,谋划建设小林村厂房、南场村小型产业园等33个集体经济项目,引入自我造血源头活水。据金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2024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将超2.1亿元、同比增长超12%。
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新赛道”。近日,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公布,平沙镇大虎社区成功入选。此外,依托山海相望、生态绿美的乡村环境,金湾区创新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市场化运营等机制,成功探索三灶镇木头冲村“村落景区”的整村运营模式,打造出“海岛日记”沙滩营地、“Onlyone”海岛民宿、海岛十姐妹粽子店等爆款文旅品牌,预计实现年营收超千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57.75%。
稳住了乡村振兴的“根基”,也让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上一个台阶,这也成为金湾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方向。
今年以来,金湾区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谋划建设南场村秋枫苑升级改造、中心村人居环境整治等49个项目。同时,全面铺开典型村农房外立面改造,重点推进三板村、沙脊村农房风貌提升试点建设,改造农房96栋。
在基础配套方面,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分类;在乡村绿化美化方面, 36个涉农村(居)共种植苗木89810株,打造金凤台、红树林湿地公园、南水“一河两岸”等绿美新名片。
在基层治理方面,金湾区全覆盖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63个,推广海澄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工作经验,组织42个村(社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完善,鼓励吸引80余名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
典型案例>>>
金湾区四镇典型发展案例展示
红旗镇
“三坚持”用好特色水乡资源
激发乡村文旅新动能
如今,走近位于三板河畔的红旗糖厂,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老糖厂,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极具本地特色的文化园区,与“鹭鸟天下”生态自然科普、三板水乡文创园水上运动项目等,共同形成糖厂文化游、水乡休闲游、鹭鸟生态游的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片区布局。这是红旗镇用好特色水乡资源的典型案例。
坚持规划先行,红旗镇结合“军垦”“侨乡”等特色文化,编制《红旗特色水乡示范带建设规划》,以红旗糖厂等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业历史建筑文旅体验、文创及水上运动体验、鹭鸟生态研学结合。
坚持靶向发力,红旗镇有效推进项目建设运营,落实资金投入,确保项目见效。“五一”首次开园期间三板水乡文创园、“鹭鸟天下”项目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
坚持深度融合,红旗镇以“乡村龙舟赛”为契机,弘扬金湾粤曲、小林咸水歌等传统特色文化,依托三板特色民宿(船屋)等文旅民宿和特色餐饮项目,打造农文旅体娱融合发展的多元业态。
三灶镇
“低碳村”打造示范典型项目
引领产城融合新示范
在三灶镇鱼林村,沿海的3600亩滩涂上布满了太阳能光伏板,源源不断地向电网输送电力。在光伏板下,则是连片的鱼塘。上能发电、下能养鱼的“渔光互补”模式,成为了三灶镇打造“低碳村”示范典型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三灶镇坚持绿色电力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着力打造零碳村域电网,并与金湾海上风电等项目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据三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36亿千瓦时,年产值超1.5亿元,纳税近180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7万吨。同时,三灶镇坚持村企共建,构建起以鱼林村党委为核心,企业、村民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使该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此基础上,三灶镇将引入金湾黄立鱼、平沙桂虾、南水青蟹等高端本地水产品种,大力发展“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立体经营模式,同步推动临海资源规范管理,实现村集体的滩涂收入约400万元。
平沙镇
“万亩方”聚焦盐碱地块治理
探索土地治理新路径
近年来,平沙镇不断推动盐碱地改造,并大力推广水稻种植,今年的早稻和晚稻均获央视宣传报道。11月底,平沙镇8000多亩晚稻进入成熟期,预计产量同比增加20%以上。
这是平沙镇推动“小田并大田”“良法种良田”的现实写照,近年来已新增连片耕地近万亩。其间,通过采取引水灌溉、淋洗根层土壤等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同时选育耐盐碱的农作物提高存活率,并于农闲时期种植油菜花、格桑花等绿肥改良土壤,利用成片花景每年举办“花田喜事”等休闲农旅活动,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
在此基础上,平沙镇推动连片推进机械化,串联水稻、莲藕、高端水果等多个种植基地共1.2万亩含盐碱地农田,创新应用机械化育秧技术提高秧苗存活率、节省育秧时间及人工成本,新建智慧排灌、轮作套种等农业基础设施,创建监测预警、自动防控、高效节水的智慧农业示范区。
南水镇
“三转变”激活集体经济活力
打造集体增收新模式
2023年,南水镇支持南场村等10个村、联社集体作为股东共同出资组建惠农公司,去年总收入达3810万元,同比增长163.4%,为南水镇村集体带来分红超600万元。惠农公司有什么特别之处,迅速提升集体收入水平?
据南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针对村集体资产运营设置了“三转变”。一是整合资源,变“资源”为“资本”,开创“各村出地、引进资金、合作开发”新模式,整合各村集体留用地指标,建成惠农综合体等多元投资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400万元。二是精准发展,变“输血”为“造血”,聚焦丰富海洋资源优势,开创“村集体+公司+养殖户”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南水蚝”特色养殖业,成功引进海洋牧场项目4个,总投资超26亿元,加快打造2.7万亩海域养殖项目。三是常态化监管,变“约定”为“约束”,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模式,采取内部转换、竞聘上岗及外部招聘等方式进行职业经理人选聘,创新将惠农公司经营管理纳入区委延伸巡察范围,促进村集体资产稳定健康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是金湾区迈向“珠海西部城市新中心”的关键一步,牵动着金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大局。乘着珠海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的大潮,金湾区聚焦产业、城市、民生等领域发力改革创新,催生出一批极具金湾特色的“百千万工程”新实践。
在红旗镇,金湾黄立鱼成为珠海名品走向世界;在三灶镇,渔光互补低碳创新项目让海面变成发电场;在平沙镇,数千亩盐碱地化身沃土良田,串联水稻、莲藕、水果等作物种植;在南水镇,海洋牧场滋养了名声在外的“珠海蚝”,擦亮了海洋经济新名片……
一系列案例成就“金湾经验”,一系列探索开辟“金湾赛道”。这些生动鲜活的例证,推动着金湾“百千万工程”继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迈步高质量发展新的征程。
“快” 构建区域发展全新格局,提升“区动力”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县”是主引擎。
今年前三季度,金湾区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位列全市各行政区第一,高于全省和全市水平,进一步做实区域经济战略支点效用,牵引产业、城市、民生等领域跑出亮眼“区动力”。
产业经济发展“快”。作为珠海工业主阵地,今年以来,金湾区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健态势,1-10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等五大产业集群同比增长8.0%。
做大做强的产业体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坚实地基——人才、技术、资金的持续涌入,成为带动城市建设、服务消费、民生保障的“重要牵引”,产、城、人相互吸引的良性循环,成为金湾维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城市面貌变化“快”。今年,金湾区率先放宽户籍落地限制,在全国范围聚集了众多关注的目光。随着城乡人口的持续流入,金湾区加快建设“珠海西部城市中心”,并为之注入更未来、更智慧、更精彩的城市内涵。
今年以来,金湾区成功举办草莓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各大节庆类展演活动擦亮城市名片,金湾艺术中心高质量运营,中心河湿地公园、金山公园、金湖公园等景观资源彼此串联,“风景区中的城市”实现城乡全民共享。
产城融合焕新金湾居民的生活观感,民生服务也在不断提质增效,持续向乡镇区域下沉,迅速拉齐城乡融合发展的差距。
在政务服务方面,今年以来,金湾区推动273项区级政务服务事项下沉镇级办理、推出1090项网上服务事项,让居民办事“少跑路”,提升生活“幸福感”。
在基础教育方面,今年以来,金湾区新增公办学位超3700个,同时聚焦集团化办学模式,带动一批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在基础医疗方面,金湾区推动省医珠海医院、市五院的心血管、创伤、妇产科等学科快速发展,目前市级重点专科数达到12个,位列全市各行政区第一。截至10月,全区公立医疗机构总诊疗量同比增长11.91%。
“准” 建好联城带村关键节点,引燃“镇能量”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镇域”是主心骨。
作为链接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纽带”,镇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多年深耕镇域经济发展,金湾区实现厚积薄发——红旗、三灶、平沙、南水四镇全部入选镇域经济500强、全国千强镇。在此基础上,引领各镇在基层治理、民生保障、城乡面貌方面精准发力、直击痛点,争当“优等生”。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镇共实施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及安居工程项目143个,推动26个老旧小区“焕发新颜”,新增停车位1166个。平沙镇华侨农场砖瓦房改造安置项目完成验收,入选广东省首批美丽圩镇建设运营典型案例。
在民生服务提升方面,各镇共改造镇级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增“就近办”服务312项,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116个;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组建299名专职网格员队伍,处置网格事件23万余宗。红旗镇综治中心获评全省先进典型。
在美丽圩镇建设方面,各镇纷纷聚焦“七个一”建设,其中谋划建设红旗镇垃圾中转站等生活垃圾处理项目5个,新改造城区污水管网18公里,实施三灶镇福利中心、滨海商务区等污水收集处理项目45个,同时开展“六乱”整治。
坚持“见典型、出实效”的原则,金湾区在典型培育方面继续下足功夫,打出因地制宜的“组合拳”。
红旗镇依托红旗糖厂、“鹭鸟天下”、三板水乡文创园等项目,打造特色水乡示范带,入选首批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
平沙镇依托平塘河“一河两岸”、“万亩方”连片种植示范区等项目,持续擦亮“果香茵泉,甜蜜平沙”品牌底色,入选全市唯一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省级中心镇试点。
三灶镇全面盘活利用旧村古屋、沙滩农田,成功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木头冲模式”,打造“云天湾谷”乡村振兴示范带,获省委领导肯定。
南水镇围绕惠农商业综合体、5万亩海洋牧场等项目打造“产城融合+海洋牧场”示范带,成功探索跨村联合的“惠农模式”。
“稳” 夯实乡村振兴重要基础,释放“村活力”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是主阵地。
现代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盘”。为此,金湾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水产养殖、高端水果种植等新型农业,带动近万名村民就业创业,致力让更多村民的钱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如今,一批金湾农特产品已经名声在外。“南水白蚝”特色养殖预计全年产量4万吨、产值超3亿元。黄立鱼、马友鱼“两条鱼”预计全年产量超1.2万吨、总产值超6.4亿元。蓝莓、凤梨等高端水果全年产值超1亿元。
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奠基石”。今年,金湾区打出发展资金多元化改革、三资管理改革、发展模式创新三招“组合拳”,谋划建设小林村厂房、南场村小型产业园等33个集体经济项目,引入自我造血源头活水。据金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2024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将超2.1亿元、同比增长超12%。
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新赛道”。近日,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公布,平沙镇大虎社区成功入选。此外,依托山海相望、生态绿美的乡村环境,金湾区创新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市场化运营等机制,成功探索三灶镇木头冲村“村落景区”的整村运营模式,打造出“海岛日记”沙滩营地、“Onlyone”海岛民宿、海岛十姐妹粽子店等爆款文旅品牌,预计实现年营收超千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57.75%。
稳住了乡村振兴的“根基”,也让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上一个台阶,这也成为金湾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方向。
今年以来,金湾区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谋划建设南场村秋枫苑升级改造、中心村人居环境整治等49个项目。同时,全面铺开典型村农房外立面改造,重点推进三板村、沙脊村农房风貌提升试点建设,改造农房96栋。
在基础配套方面,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分类;在乡村绿化美化方面, 36个涉农村(居)共种植苗木89810株,打造金凤台、红树林湿地公园、南水“一河两岸”等绿美新名片。
在基层治理方面,金湾区全覆盖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63个,推广海澄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工作经验,组织42个村(社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完善,鼓励吸引80余名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
典型案例>>>
金湾区四镇典型发展案例展示
红旗镇
“三坚持”用好特色水乡资源
激发乡村文旅新动能
如今,走近位于三板河畔的红旗糖厂,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老糖厂,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极具本地特色的文化园区,与“鹭鸟天下”生态自然科普、三板水乡文创园水上运动项目等,共同形成糖厂文化游、水乡休闲游、鹭鸟生态游的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片区布局。这是红旗镇用好特色水乡资源的典型案例。
坚持规划先行,红旗镇结合“军垦”“侨乡”等特色文化,编制《红旗特色水乡示范带建设规划》,以红旗糖厂等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业历史建筑文旅体验、文创及水上运动体验、鹭鸟生态研学结合。
坚持靶向发力,红旗镇有效推进项目建设运营,落实资金投入,确保项目见效。“五一”首次开园期间三板水乡文创园、“鹭鸟天下”项目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
坚持深度融合,红旗镇以“乡村龙舟赛”为契机,弘扬金湾粤曲、小林咸水歌等传统特色文化,依托三板特色民宿(船屋)等文旅民宿和特色餐饮项目,打造农文旅体娱融合发展的多元业态。
三灶镇
“低碳村”打造示范典型项目
引领产城融合新示范
在三灶镇鱼林村,沿海的3600亩滩涂上布满了太阳能光伏板,源源不断地向电网输送电力。在光伏板下,则是连片的鱼塘。上能发电、下能养鱼的“渔光互补”模式,成为了三灶镇打造“低碳村”示范典型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三灶镇坚持绿色电力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着力打造零碳村域电网,并与金湾海上风电等项目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据三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36亿千瓦时,年产值超1.5亿元,纳税近180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7万吨。同时,三灶镇坚持村企共建,构建起以鱼林村党委为核心,企业、村民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使该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此基础上,三灶镇将引入金湾黄立鱼、平沙桂虾、南水青蟹等高端本地水产品种,大力发展“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立体经营模式,同步推动临海资源规范管理,实现村集体的滩涂收入约400万元。
平沙镇
“万亩方”聚焦盐碱地块治理
探索土地治理新路径
近年来,平沙镇不断推动盐碱地改造,并大力推广水稻种植,今年的早稻和晚稻均获央视宣传报道。11月底,平沙镇8000多亩晚稻进入成熟期,预计产量同比增加20%以上。
这是平沙镇推动“小田并大田”“良法种良田”的现实写照,近年来已新增连片耕地近万亩。其间,通过采取引水灌溉、淋洗根层土壤等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同时选育耐盐碱的农作物提高存活率,并于农闲时期种植油菜花、格桑花等绿肥改良土壤,利用成片花景每年举办“花田喜事”等休闲农旅活动,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
在此基础上,平沙镇推动连片推进机械化,串联水稻、莲藕、高端水果等多个种植基地共1.2万亩含盐碱地农田,创新应用机械化育秧技术提高秧苗存活率、节省育秧时间及人工成本,新建智慧排灌、轮作套种等农业基础设施,创建监测预警、自动防控、高效节水的智慧农业示范区。
南水镇
“三转变”激活集体经济活力
打造集体增收新模式
2023年,南水镇支持南场村等10个村、联社集体作为股东共同出资组建惠农公司,去年总收入达3810万元,同比增长163.4%,为南水镇村集体带来分红超600万元。惠农公司有什么特别之处,迅速提升集体收入水平?
据南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针对村集体资产运营设置了“三转变”。一是整合资源,变“资源”为“资本”,开创“各村出地、引进资金、合作开发”新模式,整合各村集体留用地指标,建成惠农综合体等多元投资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400万元。二是精准发展,变“输血”为“造血”,聚焦丰富海洋资源优势,开创“村集体+公司+养殖户”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南水蚝”特色养殖业,成功引进海洋牧场项目4个,总投资超26亿元,加快打造2.7万亩海域养殖项目。三是常态化监管,变“约定”为“约束”,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模式,采取内部转换、竞聘上岗及外部招聘等方式进行职业经理人选聘,创新将惠农公司经营管理纳入区委延伸巡察范围,促进村集体资产稳定健康发展。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