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悦读(2024年12月13日)
体悟纹理 感悟生活
       ——读蔡崇达《草民》

□陈光荣

2024年5月出版的《草民》,是蔡崇达精心创作的小说集,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学珍宝,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这部作品以福建泉州沿海小镇东石镇为背景依托,通过七个既相互关联又自成一体的故事,为广大读者精心构建起一个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深刻寓言色彩的“东石镇宇宙”。

蔡崇达是福建泉州市东石人,小说集《草民》,与前作《皮囊》《命运》共同构成“故乡三部曲”。他向来以其对细腻情感的精准捕捉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总能深深地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发读者强烈且真挚的共鸣。在《草民》这部作品中,他更是大胆地展现出了创新的叙事技巧和独树一帜的文学视角。他独具匠心地将个体的命运轨迹与小镇的发展变迁紧密交织,使得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扣人心弦的张力以及引人深思的内涵。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新之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更为读者呈上了一场全新的阅读盛宴。

这部作品的核心要义在于,它通过对普通人于平凡生活中的执着坚守、艰难挣扎以及成长蜕变的生动描绘,全方位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与温暖包容,以及生命脆弱易逝与坚韧不拔的共存。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着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书中众多令人深思的金句犹如繁星闪烁。比如,“生活就像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在其中沉浮。”此句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变幻无常以及人们身处其中的无奈与坚持。它以大海的形象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起伏跌宕,让我们感受到在生活的海洋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方向。“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是生命的奇迹。”这句则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学会珍惜日常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瞬间,重新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那些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日常之美。“在命运的洪流中,我们都是渺小的草民,但我们的故事,却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旋律。”此句有力地强调了个体的渺小与生命故事的伟大,即便只是普通的草民,他们的经历也能如美妙的乐章般动人心弦。

当沉浸于《草民》的阅读之中,我仿若置身于东石镇的街头巷尾,真切地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深刻地体悟到了生活的复杂多面和丰富多样,深切地明白了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奋力前行,他们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同时也怀揣着鲜为人知的欢乐。

这些精彩的故事让我更加珍视身边那些平凡的美好,不再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感到厌烦与抵触,而是学会用心去发现其中蕴含的温暖与力量。与此同时,它也促使我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让我认识到人的善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绝对存在,而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独特的经历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

蔡崇达那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宛如一把锐利的剑,能够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次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他运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却描绘出了最为深刻和真挚的情感,使我对文学的表现力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感悟。

这本书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没有设计夸张的情节,然而,它却拥有着最为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会让读者在阅读的进程中时而欢笑,时而落泪,仿佛与书中的人物共同经历了人生的百般滋味;它会引领读者重新审慎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倍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发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美好瞬间。

秋道     徐曙光 摄
在文学大师笔下品雪

□钟芳

一场大雪悄然而至,给人以美的惊喜。望远山,白峰万仞,苍穹高远;看近树,玉树琼枝,瑰丽无比。真正迷人的冬季,必然少不了一场与雪精灵的亲密接触。踏雪、赏雪、品雪历来就是文学大师们托景言志的雅趣,那种惬意,令人神往,让人置身于一个晶莹的童话世界。

鲁迅对雪景有着深切的爱恋,他在散文《雪》中以满怀感情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江南雪景和北方雪景的不同。“江南的雪可是温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里,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作者在这里不仅工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明艳秀丽的江南雪景图,同时还再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南方的雪有一种温润的美,一种丰富多彩的美,透露着盎然的生机,蕴育着蓬勃的生命。相比之下,鲁迅形容北方的雪是“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入沙,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的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俨然一个斗士,更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表达了作者对寒冷环境的反抗,对不屈斗争品格的歌颂。

白雪皑皑,大地冰封。梁实秋酷爱赏雪,望着这片片晶莹的雪花簌簌飘落下来,映澈出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是那样洁白无瑕,那样悠远静谧,心情十分愉悦清新。他在散文《雪》中说到:“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亦是爱雪之人。他曾这样描述雪景:“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梁实秋笔下浩淼无边的纯净雪景不仅预示着富饶的丰年,也能洗涤疲惫的心灵,读来让人神清气爽,乐而忘归。

而汪曾祺笔下的雪景则是纷纷扬扬,优雅曼妙,轻盈落地,无声无息,使人感觉进入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丹青画。他在《葡萄月令》中描写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过程,其中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雪。“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下雪了。我们踏着碎玻璃渣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寒冬到了,当飘飘白雪覆盖一切的时候,果园转眼间已经铺琼砌玉、银装素裹,展现出分外迷人的姿态。在《冬天》里,汪曾祺又写道:“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机盎然。”在他的笔下,故乡的冬天在飞雪中静默着,飘了一夜的雪,像是准时和冬天赶赴一场浪漫的聚会。好像我们打开门,便也可惊喜在漫天飘落的花瓣里,它们在风中翻飞着,摇曳着。当我们走在皎洁雪地上,也同作者一道来到一个恬静安宁的世界,观后园的梅花正灼灼吐蕊,暗香幽幽,悄然送来姹紫嫣红的春天气息,而万物都笼罩在冰清玉洁之中的情景,透出深远、淡泊、旷达与睿智。读后令人赏心悦目。

寒冷冬日,在文学大师笔下品雪,也是一场心灵的盛宴。

随便翻翻

□路来森

读书方法种种,随便翻翻,是其一。

读书,通常有“精读”“略读”之分,“随便翻翻”亦可看作“略读”方式之一种。此等阅读,不刻意,无目的,更大程度上,享受的是那个“翻阅”的过程,包括对一本书的视觉享受,对一本书翻动时的触觉享受等。还有,纸页“哗哗”那份悦耳的听觉,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随便翻翻,看似轻描淡写的表述背后,其实是读书人“读书养成习惯”的生成,有此等习惯的人,可谓“真读书人”。而“真读书人”,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过程中知识的吸收,还有与阅读相关的种种:环境氛围,此时的心态,阅读凭借的工具,书籍的版本和装潢,纸页的质感和字体的大小等等。

可见,随便翻翻,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那么,随便翻翻的“核心”何在?

鲁迅先生写有一篇文章,即曰《随便翻翻》。他在文中写道:“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不用心,不费力,往往在作文或者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觉得疲劳的时候,也拿这玩意儿来做消遣,而且它也的确能够恢复疲劳。”

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是“随便翻翻”所涉及的内容。当然,我们认为还不止于此,内容尚有多多,一句话概括之——涉猎而广泛。而第二段,才是“随便翻翻”的核心所在:“随便翻翻”,不是一种刻意阅读,而是阅读“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的一种消遣,可以藉此消除正规阅读的疲劳。

简言之:“随便翻翻”,是一种消遣性阅读。

与之相类,知名学者陈平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随便翻翻”时,亦曰:“随便翻翻,若存心冒充博雅,自是歪门邪道;若意在‘消闲’,则反可能大有裨益。”换句话说,就是在“消闲”的阅读心态下,于无意中,有所得。

事实,也确然如此。

从知识、应用的角度来看,“随便翻翻”,虽是浮光掠影,或是无心之举,但有时却也可于无意中有所得。“众里寻他千百度”,经日寻觅、查找的资料,就在“随便翻翻”中,不意获得。或者,因为偶然看到一句哲理性、思辨性的话语,触发你的感慨,引发你的思考,由此而提高了你的思想认知和觉悟认知;又或者,因为看到某一个题目、某一句话,你豁然有所悟,进而形成一个写作或者研究的题目,使你的写作、研究,提升一个新高度。如此种种,尽在“随便翻翻”之中,俱然美好,能不乐哉?

何况,“随便翻翻”,也许还会有其他的意外收获。

如,随便翻翻的过程中,不意间,发现了从前夹在书页中的一枚书笺、一片枫叶、一只蝴蝶标本,或者一角折页。于是,浮想联翩,从前的那一段时间的记忆,豁然闪现眼前,于是,你找回了一段曾经失去的时光,甚或,有可能还会有一份缱绻的情思。随便翻翻,忽然看到某一页面上,自己顺手画下的一段曲线,或者天头地脚留下的几句题跋文字,于是,最初阅读的那份温暖,便迅疾弥漫了心怀——你会想到,画下那段曲线时的阅读心情,当初,写下那些题跋文字时的那份幼稚和淳朴,你甚至还会联翩想起那段时间,你的阅读重点,你的知识积累,你的人生阅历等等。

再者,随便翻翻,还另有一份仪态悠然、意态潇洒之美好。

你可以在自己的书架前,徜徉浏览,目之所及,心意所在,即是阅读;你可以背靠沙发,慵懒、散漫地翻动书页;你也可以斜倚床头,心不在焉地泛泛而览;你还可以,于车上、街角、林荫下,甚至于厕上、马上,随手拿一本书,翻阅之……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就算只是书名,也可以提供思考养分。”诚然哉。

随便翻翻,方式种种,主打的是一个随意;彰显的是一种于消遣、闲散,自然、自如中,有所得——不意而得,得有所乐,乐在其中矣。

冬夜最是读书时

□徐天喜

读小学时,老师说不爱读书的同学,最爱引用这几句顺口溜:“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来蚊虫咬脚杆,冬季寒冷待明年。”长大后渐渐觉得,热热闹闹的春夏秋三季,似乎并不是最佳读书季;而寒冷的冬天,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少,最能让人静下心来,尤其昼短夜长的冬夜,才是理想的读书时间。

在寒冷的冬夜读书,早已成为古人的雅好。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冬夜读书痴而忘寝:“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竟至读到烘被的熏香已化为灰烬,取暖的火炉也熄灭无烟。最痴于冬夜读书的,还数南宋诗人陆游,他在冬夜读书,常常至夜阑更漏:“寒生点滴三更雨,喜动纵横万卷书”,并写下了诸多有关夜读的诗词,其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即是他夜读时写下的杰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两句诗,成为影响深远的至理名言。

我年轻时,生活在偏僻的农村,冬季农事之余,也喜欢在清静的夜晚读书。那些年,可供阅读的书籍并不多,心仪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但就是那么几本没封面的破书,我也是反复地熬夜翻阅。好在那时,农村烧柴禾做饭,在烘笼里盛上炭火,就能保暖到深夜。身裹棉被,烤着烘笼,便沉浸在美妙的书世界里。

读书,需要环境安静,更需内心清净。冬天的夜来得早,去得迟。夜幕笼罩的寒冷,把尘世喧嚣彻底淹没。杂沓的脚步声,凌乱的嚣嚷声,消失于无。窗外墙根下,树枝间,曾将吵闹的虫豸和夜鸟,不再显形作声。我们南方的冬天,无雪,少风,细雨。即便雨晨月夕,也听不到半点天籁。门窗内,灯火阑珊,家人早已歇息,不会有半点杂音。自然界无声,人间也无声,才是安心读书时。

春夏秋三季,气候和煦,温度宜人,人影幢幢的夜晚,正是灯红酒绿的时候,更是诱惑滋生的时候,头脑里的杂思贪念,必将如嗡嗡蚊蝇,搅扰你的心情,浮躁你的意绪,很难安定在书桌前。即便勉强坐下来,也往往是心猿意马。而冬季的夜晚,天气寒冷,灯火暗淡,万籁俱寂,交际应酬、吃喝游乐活动减少,这时候静下来于灯下读书,便是最舒服的宅家。坐在悄无声息的冬夜里,没有了自然或人为的声音搅扰,没有了外在的挂怀与诱引,只管用心跟着书页里活生生的文字,走进多彩的故事,感受优美的意境,细嗅书卷的气息,聆听文字的声音……

而今的冬夜读书,虽然无法还原古人“围炉”“熏香”的雅趣,但置身书房里,手有书卷,心有书香,这冬天的夜读,也算不乏韵味与意趣。晚饭后,无论窗外,是风是雨,是月是雪,踱到书架旁,抽取几本自以为适合夜读的书,在写字台前,丢心落肠地坐下来。也不生炉火,也不煮咖啡,也不泡香茶——毕竟,读书并不需要零食美饮为佐料,也无需追求身体的舒适感,更不需要古人那样红袖添香的氛围感——只需身边有电火炉通红,怀中有热手器暖和,心里有读书的渴念与玄想,即可就着阳光般的台灯,展开墨香的书卷,屋子里便会有了暖身又暖心的感觉,就会有淡雅的书香,在橘色的灯晕里,幸福地弥漫……

冬天的夜晚,不要理会窗外是风,是雨,是霜,还是雪,你就寂静地,烤着电炉火,卸去白天的种种负累,轻翻弥香的书页,跟着亲切如故的文字,去会晤古今人物,欣赏人间风景,谛听自然与尘世的声音,便能体味到夜读的真正妙处。

文字:陈光荣 钟芳 路来森 徐天喜 图片:徐曙光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莫海晖
湾韵丨悦读(2024年12月13日)
珠海特区报 2024-12-13 01:14
体悟纹理 感悟生活
       ——读蔡崇达《草民》

□陈光荣

2024年5月出版的《草民》,是蔡崇达精心创作的小说集,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学珍宝,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这部作品以福建泉州沿海小镇东石镇为背景依托,通过七个既相互关联又自成一体的故事,为广大读者精心构建起一个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深刻寓言色彩的“东石镇宇宙”。

蔡崇达是福建泉州市东石人,小说集《草民》,与前作《皮囊》《命运》共同构成“故乡三部曲”。他向来以其对细腻情感的精准捕捉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总能深深地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发读者强烈且真挚的共鸣。在《草民》这部作品中,他更是大胆地展现出了创新的叙事技巧和独树一帜的文学视角。他独具匠心地将个体的命运轨迹与小镇的发展变迁紧密交织,使得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扣人心弦的张力以及引人深思的内涵。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新之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更为读者呈上了一场全新的阅读盛宴。

这部作品的核心要义在于,它通过对普通人于平凡生活中的执着坚守、艰难挣扎以及成长蜕变的生动描绘,全方位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与温暖包容,以及生命脆弱易逝与坚韧不拔的共存。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着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书中众多令人深思的金句犹如繁星闪烁。比如,“生活就像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在其中沉浮。”此句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变幻无常以及人们身处其中的无奈与坚持。它以大海的形象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起伏跌宕,让我们感受到在生活的海洋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方向。“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是生命的奇迹。”这句则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学会珍惜日常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瞬间,重新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那些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日常之美。“在命运的洪流中,我们都是渺小的草民,但我们的故事,却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旋律。”此句有力地强调了个体的渺小与生命故事的伟大,即便只是普通的草民,他们的经历也能如美妙的乐章般动人心弦。

当沉浸于《草民》的阅读之中,我仿若置身于东石镇的街头巷尾,真切地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深刻地体悟到了生活的复杂多面和丰富多样,深切地明白了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奋力前行,他们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同时也怀揣着鲜为人知的欢乐。

这些精彩的故事让我更加珍视身边那些平凡的美好,不再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感到厌烦与抵触,而是学会用心去发现其中蕴含的温暖与力量。与此同时,它也促使我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让我认识到人的善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绝对存在,而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独特的经历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

蔡崇达那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宛如一把锐利的剑,能够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次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他运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却描绘出了最为深刻和真挚的情感,使我对文学的表现力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感悟。

这本书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没有设计夸张的情节,然而,它却拥有着最为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会让读者在阅读的进程中时而欢笑,时而落泪,仿佛与书中的人物共同经历了人生的百般滋味;它会引领读者重新审慎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倍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发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美好瞬间。

秋道     徐曙光 摄
在文学大师笔下品雪

□钟芳

一场大雪悄然而至,给人以美的惊喜。望远山,白峰万仞,苍穹高远;看近树,玉树琼枝,瑰丽无比。真正迷人的冬季,必然少不了一场与雪精灵的亲密接触。踏雪、赏雪、品雪历来就是文学大师们托景言志的雅趣,那种惬意,令人神往,让人置身于一个晶莹的童话世界。

鲁迅对雪景有着深切的爱恋,他在散文《雪》中以满怀感情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江南雪景和北方雪景的不同。“江南的雪可是温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里,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作者在这里不仅工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明艳秀丽的江南雪景图,同时还再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南方的雪有一种温润的美,一种丰富多彩的美,透露着盎然的生机,蕴育着蓬勃的生命。相比之下,鲁迅形容北方的雪是“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入沙,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的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俨然一个斗士,更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表达了作者对寒冷环境的反抗,对不屈斗争品格的歌颂。

白雪皑皑,大地冰封。梁实秋酷爱赏雪,望着这片片晶莹的雪花簌簌飘落下来,映澈出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是那样洁白无瑕,那样悠远静谧,心情十分愉悦清新。他在散文《雪》中说到:“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亦是爱雪之人。他曾这样描述雪景:“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梁实秋笔下浩淼无边的纯净雪景不仅预示着富饶的丰年,也能洗涤疲惫的心灵,读来让人神清气爽,乐而忘归。

而汪曾祺笔下的雪景则是纷纷扬扬,优雅曼妙,轻盈落地,无声无息,使人感觉进入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丹青画。他在《葡萄月令》中描写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过程,其中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雪。“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下雪了。我们踏着碎玻璃渣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寒冬到了,当飘飘白雪覆盖一切的时候,果园转眼间已经铺琼砌玉、银装素裹,展现出分外迷人的姿态。在《冬天》里,汪曾祺又写道:“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机盎然。”在他的笔下,故乡的冬天在飞雪中静默着,飘了一夜的雪,像是准时和冬天赶赴一场浪漫的聚会。好像我们打开门,便也可惊喜在漫天飘落的花瓣里,它们在风中翻飞着,摇曳着。当我们走在皎洁雪地上,也同作者一道来到一个恬静安宁的世界,观后园的梅花正灼灼吐蕊,暗香幽幽,悄然送来姹紫嫣红的春天气息,而万物都笼罩在冰清玉洁之中的情景,透出深远、淡泊、旷达与睿智。读后令人赏心悦目。

寒冷冬日,在文学大师笔下品雪,也是一场心灵的盛宴。

随便翻翻

□路来森

读书方法种种,随便翻翻,是其一。

读书,通常有“精读”“略读”之分,“随便翻翻”亦可看作“略读”方式之一种。此等阅读,不刻意,无目的,更大程度上,享受的是那个“翻阅”的过程,包括对一本书的视觉享受,对一本书翻动时的触觉享受等。还有,纸页“哗哗”那份悦耳的听觉,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随便翻翻,看似轻描淡写的表述背后,其实是读书人“读书养成习惯”的生成,有此等习惯的人,可谓“真读书人”。而“真读书人”,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过程中知识的吸收,还有与阅读相关的种种:环境氛围,此时的心态,阅读凭借的工具,书籍的版本和装潢,纸页的质感和字体的大小等等。

可见,随便翻翻,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那么,随便翻翻的“核心”何在?

鲁迅先生写有一篇文章,即曰《随便翻翻》。他在文中写道:“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不用心,不费力,往往在作文或者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觉得疲劳的时候,也拿这玩意儿来做消遣,而且它也的确能够恢复疲劳。”

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是“随便翻翻”所涉及的内容。当然,我们认为还不止于此,内容尚有多多,一句话概括之——涉猎而广泛。而第二段,才是“随便翻翻”的核心所在:“随便翻翻”,不是一种刻意阅读,而是阅读“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的一种消遣,可以藉此消除正规阅读的疲劳。

简言之:“随便翻翻”,是一种消遣性阅读。

与之相类,知名学者陈平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随便翻翻”时,亦曰:“随便翻翻,若存心冒充博雅,自是歪门邪道;若意在‘消闲’,则反可能大有裨益。”换句话说,就是在“消闲”的阅读心态下,于无意中,有所得。

事实,也确然如此。

从知识、应用的角度来看,“随便翻翻”,虽是浮光掠影,或是无心之举,但有时却也可于无意中有所得。“众里寻他千百度”,经日寻觅、查找的资料,就在“随便翻翻”中,不意获得。或者,因为偶然看到一句哲理性、思辨性的话语,触发你的感慨,引发你的思考,由此而提高了你的思想认知和觉悟认知;又或者,因为看到某一个题目、某一句话,你豁然有所悟,进而形成一个写作或者研究的题目,使你的写作、研究,提升一个新高度。如此种种,尽在“随便翻翻”之中,俱然美好,能不乐哉?

何况,“随便翻翻”,也许还会有其他的意外收获。

如,随便翻翻的过程中,不意间,发现了从前夹在书页中的一枚书笺、一片枫叶、一只蝴蝶标本,或者一角折页。于是,浮想联翩,从前的那一段时间的记忆,豁然闪现眼前,于是,你找回了一段曾经失去的时光,甚或,有可能还会有一份缱绻的情思。随便翻翻,忽然看到某一页面上,自己顺手画下的一段曲线,或者天头地脚留下的几句题跋文字,于是,最初阅读的那份温暖,便迅疾弥漫了心怀——你会想到,画下那段曲线时的阅读心情,当初,写下那些题跋文字时的那份幼稚和淳朴,你甚至还会联翩想起那段时间,你的阅读重点,你的知识积累,你的人生阅历等等。

再者,随便翻翻,还另有一份仪态悠然、意态潇洒之美好。

你可以在自己的书架前,徜徉浏览,目之所及,心意所在,即是阅读;你可以背靠沙发,慵懒、散漫地翻动书页;你也可以斜倚床头,心不在焉地泛泛而览;你还可以,于车上、街角、林荫下,甚至于厕上、马上,随手拿一本书,翻阅之……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就算只是书名,也可以提供思考养分。”诚然哉。

随便翻翻,方式种种,主打的是一个随意;彰显的是一种于消遣、闲散,自然、自如中,有所得——不意而得,得有所乐,乐在其中矣。

冬夜最是读书时

□徐天喜

读小学时,老师说不爱读书的同学,最爱引用这几句顺口溜:“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来蚊虫咬脚杆,冬季寒冷待明年。”长大后渐渐觉得,热热闹闹的春夏秋三季,似乎并不是最佳读书季;而寒冷的冬天,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少,最能让人静下心来,尤其昼短夜长的冬夜,才是理想的读书时间。

在寒冷的冬夜读书,早已成为古人的雅好。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冬夜读书痴而忘寝:“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竟至读到烘被的熏香已化为灰烬,取暖的火炉也熄灭无烟。最痴于冬夜读书的,还数南宋诗人陆游,他在冬夜读书,常常至夜阑更漏:“寒生点滴三更雨,喜动纵横万卷书”,并写下了诸多有关夜读的诗词,其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即是他夜读时写下的杰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两句诗,成为影响深远的至理名言。

我年轻时,生活在偏僻的农村,冬季农事之余,也喜欢在清静的夜晚读书。那些年,可供阅读的书籍并不多,心仪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但就是那么几本没封面的破书,我也是反复地熬夜翻阅。好在那时,农村烧柴禾做饭,在烘笼里盛上炭火,就能保暖到深夜。身裹棉被,烤着烘笼,便沉浸在美妙的书世界里。

读书,需要环境安静,更需内心清净。冬天的夜来得早,去得迟。夜幕笼罩的寒冷,把尘世喧嚣彻底淹没。杂沓的脚步声,凌乱的嚣嚷声,消失于无。窗外墙根下,树枝间,曾将吵闹的虫豸和夜鸟,不再显形作声。我们南方的冬天,无雪,少风,细雨。即便雨晨月夕,也听不到半点天籁。门窗内,灯火阑珊,家人早已歇息,不会有半点杂音。自然界无声,人间也无声,才是安心读书时。

春夏秋三季,气候和煦,温度宜人,人影幢幢的夜晚,正是灯红酒绿的时候,更是诱惑滋生的时候,头脑里的杂思贪念,必将如嗡嗡蚊蝇,搅扰你的心情,浮躁你的意绪,很难安定在书桌前。即便勉强坐下来,也往往是心猿意马。而冬季的夜晚,天气寒冷,灯火暗淡,万籁俱寂,交际应酬、吃喝游乐活动减少,这时候静下来于灯下读书,便是最舒服的宅家。坐在悄无声息的冬夜里,没有了自然或人为的声音搅扰,没有了外在的挂怀与诱引,只管用心跟着书页里活生生的文字,走进多彩的故事,感受优美的意境,细嗅书卷的气息,聆听文字的声音……

而今的冬夜读书,虽然无法还原古人“围炉”“熏香”的雅趣,但置身书房里,手有书卷,心有书香,这冬天的夜读,也算不乏韵味与意趣。晚饭后,无论窗外,是风是雨,是月是雪,踱到书架旁,抽取几本自以为适合夜读的书,在写字台前,丢心落肠地坐下来。也不生炉火,也不煮咖啡,也不泡香茶——毕竟,读书并不需要零食美饮为佐料,也无需追求身体的舒适感,更不需要古人那样红袖添香的氛围感——只需身边有电火炉通红,怀中有热手器暖和,心里有读书的渴念与玄想,即可就着阳光般的台灯,展开墨香的书卷,屋子里便会有了暖身又暖心的感觉,就会有淡雅的书香,在橘色的灯晕里,幸福地弥漫……

冬天的夜晚,不要理会窗外是风,是雨,是霜,还是雪,你就寂静地,烤着电炉火,卸去白天的种种负累,轻翻弥香的书页,跟着亲切如故的文字,去会晤古今人物,欣赏人间风景,谛听自然与尘世的声音,便能体味到夜读的真正妙处。

文字:陈光荣 钟芳 路来森 徐天喜 图片:徐曙光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