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14日刊发文章《证监会同意多晶硅期货和期权注册》。文章称,近日,证监会同意广州期货交易所多晶硅期货和期权注册。证监会将督促广州期货交易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多晶硅期货和期权的平稳推出和稳健运行。
作为光伏产业链最核心的原材料,多晶硅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多晶硅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供需阶段性错配、市场无序竞争以及价格剧烈波动等诸多问题,产业企业急需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
满足上下游企业风险管理诉求 保障产业平稳健康运行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核心原材料,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急需相应的期货工具来管理价格波动风险。上市多晶硅期货是满足上下游企业风险管理诉求的需要,也是保障产业平稳健康运行的最直接途径,更是服务绿色经济,完成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560GW,其中光伏装机占比75%,预计2024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超过5500GW,且光伏将成为主要驱动力量,发展空间广阔。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12%。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
供应方面,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2023年,全球多晶硅产量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且我国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全球产量从30万吨增长至159.7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20.42%。2023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中有147.1万吨来自中国,占比超过92%。
需求方面,2014年-2023年,多晶硅在光伏领域的消费量从28万吨增加到153万吨,占比从90.3%增长到97.6%;而半导体领域消费量基本维持在3万吨-4万吨,占比从9.7%下降到2.4%。由此可见,目前多晶硅需求以太阳能光伏领域为主导,预计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移以及“双碳”目标的逐步实现,光伏装机量将会继续大幅提高,太阳能级多晶硅消费量占比也将继续提升。
不过,受产业政策、投产周期及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多晶硅行业的周期性较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2018年,由于光伏行业补贴快速退坡,光伏装机需求明显下滑,多晶硅价格从15.62万元/吨持续下滑至2020年5月的5.84万元/吨,跌幅达62.6%。2020年下半年开始,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以及“双碳”目标产业政策支持下,光伏装机需求大增,供需呈现阶段性错配,多晶硅价格从5.84万元/吨上涨至2022年的最高点30.6万元/吨,涨幅达到424%。2021年-2023年,我国多晶硅价格年度振幅分别达到226.63%、63.49%、280.17%。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企业人士表示,上市多晶硅期货有利于光伏产业降本增效,服务供应链安全,引导并规范产业链各板块合理布局,加速推进光伏行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多晶硅期货上市也可以推动产融结合,与工业硅期货联动,助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地区稳定。此外,多晶硅期货上市还有利于我国光伏产业走出去,保障能源“一带一路”建设,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影响力。
业内人士表示,新质生产力本质为绿色生产力,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光伏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方向在于提质增效,上市多晶硅期货能够在源头上促进光伏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多晶硅期货上市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多晶硅质量标准,引导产业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转型,更好地推动多晶硅在光伏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应用。多晶硅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光伏应用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多晶硅期货将适用品牌交割制度,只有品质稳定、行业认可的品牌才能参与期货交割,有助于大幅提升多晶硅质量水平,带动下游硅片、电池片以及组件等产品质量同步提高。另一方面,上市多晶硅期货将助力企业管理价格波动风险,保持稳定利润水平,进而使企业可以专注于技术革新,持续降低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贴近实体经济需求 合约规则设计合理
相关人士表示,广州期货交易所在之前征求合约规则之时,充分考虑了我国多晶硅行业的实际情况,为多晶硅期货及期权合约上市和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易单位是指期货合约对应的商品数量,也是可以进行期货交易的最小数量。根据多晶硅现货贸易特点以及已上市期货品种设计经验,将多晶硅期货交易单位设置为3吨/手。按照2023年现货均价计算,合约价值约35万元,基本处于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已上市品种的头部水平,高于铜期货。但自2024年以来,多晶硅现货价格不断下行,按照6万元-8万元区间估算,合约价值处于上游水平,与镍和锡期货接近。
为兼顾抑制过度投机以及确保报价效率,将多晶硅期货合约最小变动价位设置为5元/吨。从日内波动点位来看,2023年多晶硅均价在11.81万元/吨左右,按每日涨跌幅度4%计算,每日价格上下波动幅度最大在9448元左右;最小变动价位定为5元/吨,每个交易日的价格波动有1889个点位,低于有色金属品种中的锡和镍,处于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中游水平,既能准确发现价格,又能有效防范风险。
此外,交割单位设置为30吨/手,其原因,一是从生产环节的便利性来看,一个车间的单天产量约60吨-80吨,将交割单位设为30吨可以保证同批产品质量稳定。二是从运输的便利性来看,多晶硅13m车型的运输规格为25吨或27吨-28吨;17.5m车型的运输规格为30吨或37.5吨,将交割单位设置为30吨符合现货运输习惯。三是从消费环节的便利性来看,多晶硅下游企业单次采购的规模较大,普遍在100吨以上。将交割单位设置为30吨贴合消费企业采购习惯,避免交割单位过小造成下游接到零散的仓单,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多晶硅期货仓单的有效期主要由多晶硅包装质量的稳定性决定,仓单有效期设为6个月。首先,多晶硅性质稳定,长期存放不会发生变化,但对包装密封性要求较高,包装破损后可能对多晶硅产生污染。其次,部分块状硅存在锋利锐角,长距离多次运输以及长时间保存可能有刺破包装的风险。
多晶硅期货合约月份设置为1、2、3、4、5、6、7、8、9、10、11、12月。据介绍,多晶硅属于连续生产的工业品,一般不受季节性因素影响。2022年以来,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国内多晶硅产量不断增长,月度产量呈连续增长趋势,因此企业在每个月均有套期保值需求,这也与其他有色金属品种一致。
《中国证券报》14日刊发文章《证监会同意多晶硅期货和期权注册》。文章称,近日,证监会同意广州期货交易所多晶硅期货和期权注册。证监会将督促广州期货交易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多晶硅期货和期权的平稳推出和稳健运行。
作为光伏产业链最核心的原材料,多晶硅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多晶硅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供需阶段性错配、市场无序竞争以及价格剧烈波动等诸多问题,产业企业急需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
满足上下游企业风险管理诉求 保障产业平稳健康运行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核心原材料,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急需相应的期货工具来管理价格波动风险。上市多晶硅期货是满足上下游企业风险管理诉求的需要,也是保障产业平稳健康运行的最直接途径,更是服务绿色经济,完成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560GW,其中光伏装机占比75%,预计2024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超过5500GW,且光伏将成为主要驱动力量,发展空间广阔。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12%。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
供应方面,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2023年,全球多晶硅产量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且我国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全球产量从30万吨增长至159.7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20.42%。2023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中有147.1万吨来自中国,占比超过92%。
需求方面,2014年-2023年,多晶硅在光伏领域的消费量从28万吨增加到153万吨,占比从90.3%增长到97.6%;而半导体领域消费量基本维持在3万吨-4万吨,占比从9.7%下降到2.4%。由此可见,目前多晶硅需求以太阳能光伏领域为主导,预计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移以及“双碳”目标的逐步实现,光伏装机量将会继续大幅提高,太阳能级多晶硅消费量占比也将继续提升。
不过,受产业政策、投产周期及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多晶硅行业的周期性较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2018年,由于光伏行业补贴快速退坡,光伏装机需求明显下滑,多晶硅价格从15.62万元/吨持续下滑至2020年5月的5.84万元/吨,跌幅达62.6%。2020年下半年开始,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以及“双碳”目标产业政策支持下,光伏装机需求大增,供需呈现阶段性错配,多晶硅价格从5.84万元/吨上涨至2022年的最高点30.6万元/吨,涨幅达到424%。2021年-2023年,我国多晶硅价格年度振幅分别达到226.63%、63.49%、280.17%。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企业人士表示,上市多晶硅期货有利于光伏产业降本增效,服务供应链安全,引导并规范产业链各板块合理布局,加速推进光伏行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多晶硅期货上市也可以推动产融结合,与工业硅期货联动,助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地区稳定。此外,多晶硅期货上市还有利于我国光伏产业走出去,保障能源“一带一路”建设,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影响力。
业内人士表示,新质生产力本质为绿色生产力,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光伏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方向在于提质增效,上市多晶硅期货能够在源头上促进光伏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多晶硅期货上市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多晶硅质量标准,引导产业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转型,更好地推动多晶硅在光伏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应用。多晶硅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光伏应用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多晶硅期货将适用品牌交割制度,只有品质稳定、行业认可的品牌才能参与期货交割,有助于大幅提升多晶硅质量水平,带动下游硅片、电池片以及组件等产品质量同步提高。另一方面,上市多晶硅期货将助力企业管理价格波动风险,保持稳定利润水平,进而使企业可以专注于技术革新,持续降低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贴近实体经济需求 合约规则设计合理
相关人士表示,广州期货交易所在之前征求合约规则之时,充分考虑了我国多晶硅行业的实际情况,为多晶硅期货及期权合约上市和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易单位是指期货合约对应的商品数量,也是可以进行期货交易的最小数量。根据多晶硅现货贸易特点以及已上市期货品种设计经验,将多晶硅期货交易单位设置为3吨/手。按照2023年现货均价计算,合约价值约35万元,基本处于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已上市品种的头部水平,高于铜期货。但自2024年以来,多晶硅现货价格不断下行,按照6万元-8万元区间估算,合约价值处于上游水平,与镍和锡期货接近。
为兼顾抑制过度投机以及确保报价效率,将多晶硅期货合约最小变动价位设置为5元/吨。从日内波动点位来看,2023年多晶硅均价在11.81万元/吨左右,按每日涨跌幅度4%计算,每日价格上下波动幅度最大在9448元左右;最小变动价位定为5元/吨,每个交易日的价格波动有1889个点位,低于有色金属品种中的锡和镍,处于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中游水平,既能准确发现价格,又能有效防范风险。
此外,交割单位设置为30吨/手,其原因,一是从生产环节的便利性来看,一个车间的单天产量约60吨-80吨,将交割单位设为30吨可以保证同批产品质量稳定。二是从运输的便利性来看,多晶硅13m车型的运输规格为25吨或27吨-28吨;17.5m车型的运输规格为30吨或37.5吨,将交割单位设置为30吨符合现货运输习惯。三是从消费环节的便利性来看,多晶硅下游企业单次采购的规模较大,普遍在100吨以上。将交割单位设置为30吨贴合消费企业采购习惯,避免交割单位过小造成下游接到零散的仓单,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多晶硅期货仓单的有效期主要由多晶硅包装质量的稳定性决定,仓单有效期设为6个月。首先,多晶硅性质稳定,长期存放不会发生变化,但对包装密封性要求较高,包装破损后可能对多晶硅产生污染。其次,部分块状硅存在锋利锐角,长距离多次运输以及长时间保存可能有刺破包装的风险。
多晶硅期货合约月份设置为1、2、3、4、5、6、7、8、9、10、11、12月。据介绍,多晶硅属于连续生产的工业品,一般不受季节性因素影响。2022年以来,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国内多晶硅产量不断增长,月度产量呈连续增长趋势,因此企业在每个月均有套期保值需求,这也与其他有色金属品种一致。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