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一天,家住澳门的杨先生如往常一样泡了一壶茶喝,“呢个茶唔错!”
听到这话 ,一旁的杨妈妈不禁想起了以前的日子,她说,现在澳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缺水的日子,但对上了年纪的澳门人来说,以前的生活中常常出现停水或者只能喝咸水的情况,“那时候咸水冲到滴茶好难饮。”
澳门,虽三面环海,但可蓄地表水条件差,淡水资源奇缺。
很长一段时间,澳门居民用水主要靠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的湾仔和银坑装水运回澳门,再由“担水妹”挨家挨户送水。据史料记载,1955年4月,澳门第一次限制用水,随后10余年间又经历了多次停水,累计达数百天,足见澳门的用水之“难”。
这种困境自1959年起得到改变——当年,位于珠海的竹仙洞水库开工建设,次年,水库正式向澳门供水,由此开启了内地引水澳门的历史。
供水之初那几年,珠海每天对澳供水量大约8000立方米。“有了内地的供水,我们食水之困终于有了解决办法。”杨妈妈说,“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太珍贵了!”
为了进一步保证澳门用水,65年来,珠海相继建成磨刀门供水系统工程、平岗、竹洲头泵站,以及对澳供水第四管道等等供水保障工程。
其中,为了解决每年冬春季节咸潮来临时的淡水储备问题,珠海建设了珠澳供水系统中最大的“淡水缸”——竹银水库。
为建设竹银水库,2011年,斗门马墩村146户635人抛家舍业、别土离乡,整村搬迁至珠海大桥西灯笼路口,并改名为新马墩村。这也是珠海首例大规模水库移民工程。
“从小在这出生长大,看着住了几代人的村子要搬,真的不舍……”回忆起那年搬迁时的景象,今年70岁的村民曾进华数度哽咽。曾进华说,那时候他还没退休,在白蕉镇当老师,他住的房子是上一辈亲手修建的,大家真的是在一种很不舍的情感中做出了搬迁决定,陆续把场地腾挪出来建水库。
高永旭是当时首批签订搬迁协议的村民之一,他坦言,“再有不舍,我们还是要搬。为了珠澳,为了下一代更好的日子!”
启动搬迁后,由于新的安置村还没建设好,许多村民都是周边租房子、投靠亲戚,甚至外出打工。新马墩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建平说,为了更快推进水库建设进程,村民们做出了巨大牺牲,并在此期间形成了“顾全大局、不畏困难、团结一心”的水库移民精神。
就在上一周,12月15日,来自珠澳两地的青少年们前往新马墩村参观,详细了解新马墩村为保障珠澳供水、建设竹银水库而整体搬迁的感人事迹,感受“共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人”的深厚珠澳情。村民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一顿暖心暖胃的农家饭菜,“顾全大局、不畏困难、团结一心”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珠澳青少年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65年来,珠海对澳供水总量突破28亿立方米,其中,澳门回归祖国后25年,对澳供水总量达21亿立方米,是澳门回归祖国前40年供水量的3倍。目前,珠海对澳日供水能力达70万立方米,承担着澳门约98%的原水供应。
如今,澳门中小学生经常组团到珠海的水库等珠澳供水设施参观交流,在《粤澳供水协议》下,澳门海事及水务局、珠海水务局、澳门自来水股份公司、珠海水控集团更是常态化地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交流……对澳供水工程已经成为澳门和内地密不可分的联系纽带,承载着两地互爱互融之情。
从小的方面来说,对澳供水工程满足了澳门百姓的民生需求;从大的方面说,解决了澳门水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奠定了其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
一滴滴水,不仅为澳门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更为“一国两制”写下了生动注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饮一江水的两地儿女,情谊愈见深厚。
12月的一天,家住澳门的杨先生如往常一样泡了一壶茶喝,“呢个茶唔错!”
听到这话 ,一旁的杨妈妈不禁想起了以前的日子,她说,现在澳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缺水的日子,但对上了年纪的澳门人来说,以前的生活中常常出现停水或者只能喝咸水的情况,“那时候咸水冲到滴茶好难饮。”
澳门,虽三面环海,但可蓄地表水条件差,淡水资源奇缺。
很长一段时间,澳门居民用水主要靠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的湾仔和银坑装水运回澳门,再由“担水妹”挨家挨户送水。据史料记载,1955年4月,澳门第一次限制用水,随后10余年间又经历了多次停水,累计达数百天,足见澳门的用水之“难”。
这种困境自1959年起得到改变——当年,位于珠海的竹仙洞水库开工建设,次年,水库正式向澳门供水,由此开启了内地引水澳门的历史。
供水之初那几年,珠海每天对澳供水量大约8000立方米。“有了内地的供水,我们食水之困终于有了解决办法。”杨妈妈说,“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太珍贵了!”
为了进一步保证澳门用水,65年来,珠海相继建成磨刀门供水系统工程、平岗、竹洲头泵站,以及对澳供水第四管道等等供水保障工程。
其中,为了解决每年冬春季节咸潮来临时的淡水储备问题,珠海建设了珠澳供水系统中最大的“淡水缸”——竹银水库。
为建设竹银水库,2011年,斗门马墩村146户635人抛家舍业、别土离乡,整村搬迁至珠海大桥西灯笼路口,并改名为新马墩村。这也是珠海首例大规模水库移民工程。
“从小在这出生长大,看着住了几代人的村子要搬,真的不舍……”回忆起那年搬迁时的景象,今年70岁的村民曾进华数度哽咽。曾进华说,那时候他还没退休,在白蕉镇当老师,他住的房子是上一辈亲手修建的,大家真的是在一种很不舍的情感中做出了搬迁决定,陆续把场地腾挪出来建水库。
高永旭是当时首批签订搬迁协议的村民之一,他坦言,“再有不舍,我们还是要搬。为了珠澳,为了下一代更好的日子!”
启动搬迁后,由于新的安置村还没建设好,许多村民都是周边租房子、投靠亲戚,甚至外出打工。新马墩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建平说,为了更快推进水库建设进程,村民们做出了巨大牺牲,并在此期间形成了“顾全大局、不畏困难、团结一心”的水库移民精神。
就在上一周,12月15日,来自珠澳两地的青少年们前往新马墩村参观,详细了解新马墩村为保障珠澳供水、建设竹银水库而整体搬迁的感人事迹,感受“共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人”的深厚珠澳情。村民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一顿暖心暖胃的农家饭菜,“顾全大局、不畏困难、团结一心”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珠澳青少年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65年来,珠海对澳供水总量突破28亿立方米,其中,澳门回归祖国后25年,对澳供水总量达21亿立方米,是澳门回归祖国前40年供水量的3倍。目前,珠海对澳日供水能力达70万立方米,承担着澳门约98%的原水供应。
如今,澳门中小学生经常组团到珠海的水库等珠澳供水设施参观交流,在《粤澳供水协议》下,澳门海事及水务局、珠海水务局、澳门自来水股份公司、珠海水控集团更是常态化地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交流……对澳供水工程已经成为澳门和内地密不可分的联系纽带,承载着两地互爱互融之情。
从小的方面来说,对澳供水工程满足了澳门百姓的民生需求;从大的方面说,解决了澳门水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奠定了其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
一滴滴水,不仅为澳门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更为“一国两制”写下了生动注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饮一江水的两地儿女,情谊愈见深厚。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