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前夕,珠海对澳供水新展厅迎来首批澳门供水行业的客人。
“至今,珠海承担对澳供应原水已有65年历史,其中澳门回归祖国前40年对澳供水量大约7亿立方米,澳门回归祖国后25年对澳供水量达21亿立方米,供水量几乎提升了两倍……”
听着展厅讲解员列举的一组组数据,澳门特区政府海事及水务局的黄先生连声赞叹:“感谢祖国关心,感谢珠海的支持!”
三面环海的澳门,可蓄地表水条件差,淡水资源奇缺。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澳门供水自给自足的局面逐渐无法维持。
1960年3月8日,库容240万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库正式对澳供水。当年7月,银坑水库也开始对澳供水。当时珠海每天对澳供水量大约8000立方米,结束了澳门没有足量原水供应的历史。
1993年,除了竹仙洞水库外,珠海的另外几座蓄水水库相继建成;1998年,珠海附近的群山中形成了南北两个壮观的水库群,为澳门和珠海存储了大量的淡水。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后,原水需求不断增长。
截至2011年4月,随着具有“调咸蓄淡”能力的“竹银水源供水系统”投入使用,珠海东西城区有17座水库与西江水相通相连,形成了“互通、互调”的珠澳供水大系统,蓄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
“就是老天不下雨、西江不来水,这1亿立方米原水也够当下的珠海澳门两地用两个月。”珠海对澳供水公司原董事长王杭州说。
2004年秋季,珠江三角洲地区遭遇了异常凶猛的咸潮,威胁澳门、珠海等地供水安全。之后,水利部首次开启了“千里调水压咸潮”的举措,从千里之外的上游水库应急调水至珠江口,以压制咸潮,调水线路跨越贵州、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历时10天。
虽然远水也能解咸潮,但应急措施只能是一时之举。在享受了“千里调水”的待遇之后,珠澳两地2005年迅速启动了“西水东调”工程建设,2006年12月平岗至广昌咸期应急供水配套工程顺利建成通水。广昌泵站的调水能力达140万立方米,其中40%的原水供应澳门,60%的原水供应珠海。
“西水东调”的调水能力提升之后,应澳门的申请,2008年12月珠海又在竹仙洞增加一条对澳供水管道,该管道日供应原水能力达30万立方米。加上之前的2条供水管道,珠海每天对澳供水能力达50万立方米,约占澳门日常使用原水量的96%。
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全长15公里的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顺利通水,标志着对澳供水实现“闭环”供水,每天的对澳供水能力提高至70万立方米,占澳门日常使用原水量的98%以上。
如今,随着跨珠海东西部地区的“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第二条原水主干管正式通水以及南屏水库至洪湾泵站隧道工程即将建成,不仅“西水东调”的原水输送能力从每天100万立方米提高到每天200万立方米,与原有管道构成“双通道”,而且南屏水库与洪湾泵站实现了原水互通互供,实现供水“双保险”。
珠海对澳供水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65年来,珠海对澳供水总量突破28亿立方米,尤其是澳门回归祖国后25年,澳门用水量与日俱增,对澳供水总量达21亿立方米,是澳门回归祖国前40年供水量的3倍。其中,2018年、2019年、2024年的年供水量均突破1亿立方米。
为了保障珠澳两地供水水质安全,1986年珠海市成立了自来水公司中心化验室,2002年建成了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珠海监测站,主要负责水质监测、水处理研究和水质管理等工作。
“2002年至今,按照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珠海水控集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珠海监测站拥有饮用水、天然水、污水、污泥、水处理剂等领域共395个项目/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珠海监测站站长苏宇亮说。
在保障对澳供水的水质安全方面,主要是守好“三道”防线,一是预防上游有污染的淡水入库,二是防止咸水入库,三是守护好水库原水的安全。
“我1998年参加工作就在水质监测中心工作,当年取水的时候为了防止抽到咸水,我们都是在晚上乘坐快艇去中珠联围河道取水、测量水的咸度。2002年后,每个取水点都安装了在线咸度计,在监控室可以实现24小时监控。咸潮来了,停止抽水。咸潮退了才抽水。”20多年没“挪过窝”的苏宇亮说。
同时,每个水库都配置了测量原水氨氮、总磷、总氮、耗氧量、浊度等指标的设备,实现24小时监测,确保水库里的原水不因环境温度变化而变质。
“这些年,水质预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苏宇亮告诉记者,为了防止上游受污染的原水进入珠海的水库,该站与上游供水企业建立了西江流域水质监测网,通过水质信息互通,可第一时间获取上游水源的污染信息,为预警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此外,珠海注重对澳供水安全。在建设珠海隧道过程中,当隧道盾构机下穿挂锭角附近的两条地下对澳供水管道时,建设者把对澳供水管道安全视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先后采取了停机等待、大投入拔桩、保障盾构机工作稳定等举措,取得对澳供水管道“毫米级”下沉以及“滴水不漏”的成果。
目前,珠江流域Ⅰ-Ⅲ类水质占比超91%,珠海对澳供应的原水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如今,不再被淡水匮乏问题束缚的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
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前夕,珠海对澳供水新展厅迎来首批澳门供水行业的客人。
“至今,珠海承担对澳供应原水已有65年历史,其中澳门回归祖国前40年对澳供水量大约7亿立方米,澳门回归祖国后25年对澳供水量达21亿立方米,供水量几乎提升了两倍……”
听着展厅讲解员列举的一组组数据,澳门特区政府海事及水务局的黄先生连声赞叹:“感谢祖国关心,感谢珠海的支持!”
三面环海的澳门,可蓄地表水条件差,淡水资源奇缺。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澳门供水自给自足的局面逐渐无法维持。
1960年3月8日,库容240万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库正式对澳供水。当年7月,银坑水库也开始对澳供水。当时珠海每天对澳供水量大约8000立方米,结束了澳门没有足量原水供应的历史。
1993年,除了竹仙洞水库外,珠海的另外几座蓄水水库相继建成;1998年,珠海附近的群山中形成了南北两个壮观的水库群,为澳门和珠海存储了大量的淡水。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后,原水需求不断增长。
截至2011年4月,随着具有“调咸蓄淡”能力的“竹银水源供水系统”投入使用,珠海东西城区有17座水库与西江水相通相连,形成了“互通、互调”的珠澳供水大系统,蓄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
“就是老天不下雨、西江不来水,这1亿立方米原水也够当下的珠海澳门两地用两个月。”珠海对澳供水公司原董事长王杭州说。
2004年秋季,珠江三角洲地区遭遇了异常凶猛的咸潮,威胁澳门、珠海等地供水安全。之后,水利部首次开启了“千里调水压咸潮”的举措,从千里之外的上游水库应急调水至珠江口,以压制咸潮,调水线路跨越贵州、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历时10天。
虽然远水也能解咸潮,但应急措施只能是一时之举。在享受了“千里调水”的待遇之后,珠澳两地2005年迅速启动了“西水东调”工程建设,2006年12月平岗至广昌咸期应急供水配套工程顺利建成通水。广昌泵站的调水能力达140万立方米,其中40%的原水供应澳门,60%的原水供应珠海。
“西水东调”的调水能力提升之后,应澳门的申请,2008年12月珠海又在竹仙洞增加一条对澳供水管道,该管道日供应原水能力达30万立方米。加上之前的2条供水管道,珠海每天对澳供水能力达50万立方米,约占澳门日常使用原水量的96%。
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全长15公里的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顺利通水,标志着对澳供水实现“闭环”供水,每天的对澳供水能力提高至70万立方米,占澳门日常使用原水量的98%以上。
如今,随着跨珠海东西部地区的“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第二条原水主干管正式通水以及南屏水库至洪湾泵站隧道工程即将建成,不仅“西水东调”的原水输送能力从每天100万立方米提高到每天200万立方米,与原有管道构成“双通道”,而且南屏水库与洪湾泵站实现了原水互通互供,实现供水“双保险”。
珠海对澳供水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65年来,珠海对澳供水总量突破28亿立方米,尤其是澳门回归祖国后25年,澳门用水量与日俱增,对澳供水总量达21亿立方米,是澳门回归祖国前40年供水量的3倍。其中,2018年、2019年、2024年的年供水量均突破1亿立方米。
为了保障珠澳两地供水水质安全,1986年珠海市成立了自来水公司中心化验室,2002年建成了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珠海监测站,主要负责水质监测、水处理研究和水质管理等工作。
“2002年至今,按照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珠海水控集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珠海监测站拥有饮用水、天然水、污水、污泥、水处理剂等领域共395个项目/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珠海监测站站长苏宇亮说。
在保障对澳供水的水质安全方面,主要是守好“三道”防线,一是预防上游有污染的淡水入库,二是防止咸水入库,三是守护好水库原水的安全。
“我1998年参加工作就在水质监测中心工作,当年取水的时候为了防止抽到咸水,我们都是在晚上乘坐快艇去中珠联围河道取水、测量水的咸度。2002年后,每个取水点都安装了在线咸度计,在监控室可以实现24小时监控。咸潮来了,停止抽水。咸潮退了才抽水。”20多年没“挪过窝”的苏宇亮说。
同时,每个水库都配置了测量原水氨氮、总磷、总氮、耗氧量、浊度等指标的设备,实现24小时监测,确保水库里的原水不因环境温度变化而变质。
“这些年,水质预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苏宇亮告诉记者,为了防止上游受污染的原水进入珠海的水库,该站与上游供水企业建立了西江流域水质监测网,通过水质信息互通,可第一时间获取上游水源的污染信息,为预警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此外,珠海注重对澳供水安全。在建设珠海隧道过程中,当隧道盾构机下穿挂锭角附近的两条地下对澳供水管道时,建设者把对澳供水管道安全视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先后采取了停机等待、大投入拔桩、保障盾构机工作稳定等举措,取得对澳供水管道“毫米级”下沉以及“滴水不漏”的成果。
目前,珠江流域Ⅰ-Ⅲ类水质占比超91%,珠海对澳供应的原水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如今,不再被淡水匮乏问题束缚的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