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12月23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4年以来,该局牵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多措并举,从九个方面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强化政策和规划环评约束。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简称“两高”项目)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纳入我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并严格“两高”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审查,有效实施对“两高”项目的源头严防。

积极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建设。组织推荐珠海市钰海电力有限公司和国能珠海港务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入选广东省降碳减污特色案例名单,并获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推广。积极推荐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的4项先进降碳技术申报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推动华南地区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高栏终端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在珠海建成投产,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万吨。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将碳减量作为衡量清洁生产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率先开展广东碳标签试点应用。为提升我市企业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的应对能力和“双碳”背景下的竞争力,2023年率先在全省试点应用广东省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广东碳标签),两年来共完成11款本土制造业优势出口产品的碳足迹评价和广东碳标签证书发放,推动企业节能减碳。

加强碳市场企业技术帮扶和监管。严格监管我市控排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认真做好全国碳市场企业月度信息化存证数据和质控计划初审工作,全力配合做好我市碳市场企业清缴(履约)工作。2024年7月,我市12家广东省碳市场企业全面完成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履约率连续十一年达100%。

积极推动碳普惠自愿减排。2024年1-11月共推荐申报3个分布式光伏项目申请广东省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备案,申报二氧化碳减排量合计约321吨,促进项目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夯实碳强度下降工作基础。印发实施《珠海市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若干措施》,提出六大项共二十小项措施要求,全面加强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系统性管控。

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水平。积极推动三力环保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项目等一批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处理能力。

全面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无废城市”开展在线访谈,举办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开展“绿色生活进万家”志愿宣传服务活动,推动形成节能低碳、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封面图:吴长赋 资料图
文字:康振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彭晶
市生态环境局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珠江晚报 2024-12-24 14:25

12月23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4年以来,该局牵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多措并举,从九个方面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强化政策和规划环评约束。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简称“两高”项目)环境准入及管控要求纳入我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并严格“两高”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审查,有效实施对“两高”项目的源头严防。

积极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建设。组织推荐珠海市钰海电力有限公司和国能珠海港务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入选广东省降碳减污特色案例名单,并获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推广。积极推荐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的4项先进降碳技术申报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推动华南地区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高栏终端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在珠海建成投产,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万吨。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将碳减量作为衡量清洁生产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率先开展广东碳标签试点应用。为提升我市企业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的应对能力和“双碳”背景下的竞争力,2023年率先在全省试点应用广东省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广东碳标签),两年来共完成11款本土制造业优势出口产品的碳足迹评价和广东碳标签证书发放,推动企业节能减碳。

加强碳市场企业技术帮扶和监管。严格监管我市控排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认真做好全国碳市场企业月度信息化存证数据和质控计划初审工作,全力配合做好我市碳市场企业清缴(履约)工作。2024年7月,我市12家广东省碳市场企业全面完成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履约率连续十一年达100%。

积极推动碳普惠自愿减排。2024年1-11月共推荐申报3个分布式光伏项目申请广东省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备案,申报二氧化碳减排量合计约321吨,促进项目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夯实碳强度下降工作基础。印发实施《珠海市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若干措施》,提出六大项共二十小项措施要求,全面加强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系统性管控。

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水平。积极推动三力环保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项目等一批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处理能力。

全面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无废城市”开展在线访谈,举办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开展“绿色生活进万家”志愿宣传服务活动,推动形成节能低碳、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封面图:吴长赋 资料图
文字:康振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