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家园(2024年12月29日)
珠海喻作“全国粮票”

曾坤

自退休之日,弃京城而择珠海而居,迄今已整整15年了。用寿命来计算,也已占据了我五分之一的人生。可以铁定地说,余生不会再有其他任何选择,定会把珠海当作永恒的家,将终老于此,魂散于此。

当年,下决心将京城三环边上的居所贱卖,来珠海买房养老的时候,犹如一声炸雷,炸得亲朋好友一片惊厥:舍去作为九州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最佳区位优势,远离子女,惟两位老人孤独地跑去南方城市珠海定居,你脑瓜子没进水吧?你不会是老糊涂了吧!然而,两公婆义无反顾地决绝地来了!就冲着她面朝大海的胸襟之阔,就冲着她一年四季绿色的浓度之高,就冲着她毗邻澳门开放的便利之最,就冲着她妩媚敞亮的一派山水之胜,就冲着她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之先,就冲着……想过一把闲适田园的老年生活,追求一把远在江湖的幽静日子,用当下时髦的话,瞄准“诗与远方”而来!

日月真不经一晃,满大街的木棉花开了,红烈烈,赤艳艳,十分炫耀。临高眺望,整个珠海被涂抹得左一片鲜红,右一片烈焰,上一抹如血,下一抹似燃,像整座城市都在大办喜事一样,张灯结彩,无比的喜庆。转眼,十五个春季如流水般一样淌过去了。京城的朋友发现,吾不仅对当年贸然举动没有丝毫的追悔,反倒错把他乡作故乡,对珠海的炽爱远甚于京城,简直渗入骨髓,不可自拔,任何外界之诱惑力更无法撼动。

许多事,原本属于命运的安排,但一到珠海,便变得特别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吾曾多次对珠海的朋友说,吾和老伴最后笃定定居珠海,纯粹是一次歪打正着。本来是受职业所驱,由京城派往澳门工作。澳门毗邻珠海,仅一关之隔。澳门是过于铺张的聚集,过于拥挤的沉淀。而近在咫尺的珠海,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与澳门别开洞天,相映成趣。一时间,连接澳门与珠海的拱北口岸便陡升至中国最繁忙、最拥挤的口岸。这种彼此间掩饰不住的强力冲撞与由衷喜爱,吾以为,应归因于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吾和老伴有幸被重重地裹挟其中,从此,珠海便势不可挡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且装进心里。

在澳门工作生活的八年当中,吾来过珠海无数次,几乎三天两头就跨境过来一次,吃顿饭,会个友,看看病,当日来,当日回,从未宿过,但熟识程度绝不比澳门差。在我眼里,如果说澳门是一座集中西、古今、传统、奢华于一身的独特小城的话,那么,珠海就是一片把自然生态与城市布局搭建得无比巧妙、日子过得十分舒适、既清静又方便的地方。两地对比性强烈、互补性更强烈,几乎能够把不同人生的所有的需求都包罗进去,由外到里融化掉。因此,也就给了我一个深入运思、专注体悟“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再稳妥不过的选择机会。

吾喜欢珠海的绿色,与其说珠海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更像一个大公园,似一片茂树林,这种生态环境在整个南国都可圈可点。

吾喜欢珠海的现代,她崛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毗邻港澳,一流的现代城市规划,一流的现代公共设施,一流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一流的现代服务意识……珠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代城市美学的成功范本。

吾喜欢珠海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且始终不露声色。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容闳,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苏曼殊,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苏兆征……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的繁密脚印纷纷深藏于此。

尤令吾特别钟情于珠海的,最能打动我的,牵引我和老伴之心的,乃慕其宽纳天下的穹窿之量,容汇天下的四海之心。环顾当下九州,无地出其右!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把故乡弄丢了,吾就属于其中之一。余祖籍江苏,出生不到三岁,就离开了,从此一生都在旅行。先是跟随父母,后是因为工作,从东抵西,从西到北,再由北往南,几乎绕九州一个大圈,一生都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原先江苏人的自我早已荡然无存,被一个又一个异乡逐渐同化了。吾曾撰文说过:“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这确是肺腑之言。

回首过往,在吾的人生体验中,地域或籍贯,如同一个个强力大染缸,每个人都会被着色于不同地域的浓韵,籍贯观念极为鲜明。然吾却属于另类,地域观念尤为淡薄,籍贯色彩忒不鲜明。岂料珠海竟与我不谋而同,高度契合,居然成了同类项!

珠海公交车,不限户籍,没有门户之见,只要年满60岁,南来北往的人,都可以免费乘车,一城福利天下享。

珠海大肚能容,仅每天港澳单牌车、双牌车上万辆不止,齐涌珠海购物、游玩、办事等,共享两地同城生意之隆、同胞之谊、互利之便。

……

因此,近几年,珠海一跃成为全粤经济、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来珠海的旅游人数更是翻倍增长,而连接珠澳的拱北口岸,雄居全国出入境人数最多的最大口岸始终不倒……

珠海毗邻中山市,问及中山朋友两市最大区别在哪儿?朋友答:“珠海是全国人民的珠海。”吾听后极钦之,倏联想起吾辈曾经历过的粮票时代,各省市区各自发有各自的地方粮票,仅限定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内购买食品,出了各自区域便如废纸一张。唯中央发行的“全国粮票”可以在九州之内通用,故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金贵得多!亦稀罕得多!

吾以为,如今的珠海,与当年的“全国粮票”好有一比!正如中山老友所言:珠海是全国人民的珠海,亦便成了吾人生最后的故乡。

曾坤 资深媒体人,《人民日报》原高级记者。

访曼殊不遇

吉云飞

到珠海的第三个年头,才知道苏曼殊的故居也在这里。

我住在唐家古镇,离故居所在的前山沥溪驾车只有十几公里。但此前从未想到过,苏曼殊是在珠海度过了他的童年。既然知道了“故人”消息,那自然不可不登门凭吊。可惜的是,乘兴而去却发现小小的故居已被一个正在建设的商圈全部包围,端的是无门可入,只能远远眺望。遥想1889年,年仅六岁的他从出生地日本回到了广东老家珠海沥溪村,如何在那个据说约4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生活,怎样就读于一旁的简氏大宗祠并受到启蒙,却又在12岁时患一场大病被扔在柴房等死,然后是此生的第一次出家。这个环绕着故居的商业广场,名为“漫舒·溪里”,大概便是取沥溪之曼殊的意思。苏曼殊贪吃,尤其嗜糖,常常为人间一点确定的甜味和幸福不顾一切。繁华在侧,美食与美人纷纷扬扬,或许正可开怀一乐。

初识苏曼殊,是在大一的现代文学课堂上。吴晓东老师为我们讲授了他的本事诗之一,“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吴老师讲了什么已经记不得了,只是知道了有一种奇特的乐器叫做尺八,像箫却不是箫。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莫名延续多年的疑惑,为什么要在现代文学史中专门讲这么一个人物、一首七言?这里似乎既没有启蒙,也没有革命,只有一种奇特难言的感伤与惆怅。不过,我并非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深究的兴趣。直到在珠海,再次意外地遭遇苏曼殊,特别是在寻访他故居却不得其门而入时,才又一次激起我了解他的冲动。

以前的印象是,他生于清末、死于民国,能诗善画、热心革命,且一生多情、怪癖成性,也是个现代的名士。如今才讶然,他虽35岁去世,但交友遍及现代文学诸位大家,鲁迅也愿意称他为“我的朋友”,是其时浪漫主义的活肉身。他的确算不得是真僧人,虽然前后三次出家,但仍是披着僧袍的性情中人。如南怀瑾所言,“行迹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的苏曼殊,实际并非真正的出家人。他以不拘形迹的个性,在广州一个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张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变名为僧。从此出入于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时,诚为异数。”

这个异数虽有诗人、画家以及革命者的身份,乃至被誉为“以诗人之身致力革命,所著诗文小说脍炙人口”,但他绝非一个革命家,甚至在文艺上也难称大才。最了解苏曼殊的是和他有同样气质的郁达夫。达夫如此评论曼殊:“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比他的一切都好。”这真是犀利又宽厚、漂亮又诚恳。苏曼殊并不需要以诗文书画名世,他的诗虽可称清新明艳,但不是大文豪,革命于他也更多是疗愈自我而非世人的“大药”。不过,用今天的话来说,在当时人看来,苏曼殊的一生行止就是浪漫主义本“浪”。

他的浪漫主义简单又强大,不是不负责任的“才子加流氓”,不是自我标榜的“时尚单品”,更不是以浪漫为名的精打细算、精致利己。而是无论世界如何待他,他都报之以天真多情。苏曼殊是“世上飘零谁似我”的零余之人,一生困苦,却因此有一种对梦想不断追求的激情和痴意。特别是面对必然的求而不得的命运时,仍然不停歇、不作伪,哪怕显得荒唐可笑,哪怕此身备受熬煎,哪怕就落在一晌贪欢之上、落在稀里糊涂之中。可贵的是,他的浪漫也曾伤害过亲近的人,但更多是只伤害自己。如他的本事诗中,既有“赠尔多情诗一卷,他年重拾石榴裙”的放浪形骸,也有“我本负人今已矣,任他人作乐中筝”的自知自省,更有“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的清醒克制。

苏曼殊这样的人,当然有许多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方。他“无人己之界”,也就是今人所谓的没有边界感;名士风度也只可远观而难以共事;暴食嗜酒更常给人以只求速死的惊骇,终于在“五四运动”前一年穷病而死。无论是在革命走向成功的年代,还是革命已经功成的时刻,甚或革命已然让位于日常的社会,都没有养成他的土壤。大概只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世界,许他以如此风度生活、闻名。苏曼殊死时留下的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是他对人世的美好祝愿。而他真正的知己郁达夫在1931年写作的《钓台题壁》,不仅是郁达夫的夫子自道,或许也可作为苏曼殊的一生写照: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吉云飞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博士。

珠海东澳岛婚礼堂(手绘)  钟凡  作品
横琴组诗

张星坤

横琴口岸

通关枢纽连三地,商贸云帆四海通。

汇聚人潮兴百业,横琴口岸耀华风。

横琴湿地公园

湿地清幽生态美,芦荻摇曳水云闲。

飞禽翔集鸣佳境,世外桃源映碧澜。

横琴艺术中心

艺海扬帆追大雅,丹青绘梦韵悠长。

弦音袅袅传天籁,文化兴区绽锦章。

广场上,那一朵金莲花

□商成勇

林则徐当年巡阅时

就是用心将你支撑起

那时的林大人心胸鼓满风帆

社稷热忱杂尘无染

百多年之后

你才挺直了金色脊梁

你仰视的两面旗帜

从此每天都在空中自由摇曳

旗上五颗金星护卫的莲花

舞动着南海的潮声

又一个车鸣欢畅无休的深夜

海天月色明澈心房

是谁驾着清辉俯瞰繁华

又是谁在顾念锥心入骨的当年

只见东望洋山顶的航灯

和群星一样璀璨

这金色的花瓣不会凋落

自那个岁末午夜开始

就注定会一直盛开……

 

晚上十点的春天

□晏柱中

阳光是最不懂事的。

我只想留住它的好,不想要半刻它的坏。

我喜欢它的温暖、它的明媚、它斑斓的招摇、它面对世界的高调。它是无法抗拒的,白天来临的时候我必然要面对它,无论它是直勾勾地看着我还是阴沉地躲在乌云的后面。它也是无法挽留的,在临近夜晚的时候,它总是勾勒着金黄色修长的余晖,告诉整个世界。

它来过,它走了,明天它还会来。

我没有面对过死亡,所以我相信明天太阳总是会来,我的明天也总是会来。但太阳来的时候,我总是躲着它。

我不喜欢太阳,不喜欢自己原本白皙的皮肤被晒成枯蜡粗糙的黑色,不喜欢它辛辣的性格和没有边界的刺眼。我不喜欢它照射沥青路后散发的刺鼻的城市的味道,也不喜欢它杀害的每一个昆虫、每一个水洼所散发的腐烂味。我不喜欢它,我希望跟它保持着距离。所以我跟它不总是打照面,若非迫不得已,我只愿做一个夜行动物。

珠海四季长春,至少跟洞庭湖比起来,夏天不会太热,冬天不会太冷,它就是洞庭湖气候的改良版,少了些酷暑严寒的极端,多了些疾风骤雨的变化,它像是我的故乡,一个精心修饰过的故乡。

真实的故乡埋葬了我的童年和少年,修饰过的故乡正在埋葬我的青年。我喘着脖子,换了个新的环境,其实也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把我的岁月埋进泥土里,只不过这里的泥土多了些海咸,也多了些花香。

花显然是热爱阳光的,若我也越晒越娇艳,想必我也一样。

就是这样一个四季长春的城市里,我总躲着太阳。太阳在的时候我在赶路、在工作、在吃饭、在学习,唯独不曾跟它打过照面。等太阳落下了,我的饭食也消了,我才会戴上耳机,走到海边,享受我晚上十点的春天。

晚上十点,海边的灯都是亮着的,情侣路的灯是亮的、马路边的居民楼灯是亮的、对面的澳门灯是亮的,远处的人工岛、粤港澳大桥灯都是亮着的,运气好的话,月亮也是亮着的。这是与白天完全不同的光景。

这时,我还能闻到些许阳光的味道,椰子树和草皮吸收了一整天的阳光,正在茁壮成长着。迎面而来的海风来自遥远的地方,它们也凉了,带来了夜晚的讯息。在海边奔跑的人乘着海风总有一种错觉,一种名为自由的错觉。这是大海给我的春暖花开的谎言。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年近三十,冲劲要找个地方撒,去跑快一点、去愤怒一点、去努力工作、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社交、去玩手机、去发呆、去干什么都行,总之你不能停下来。

就像晚上十点的海边一样,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夜跑的人、散步的人,可以遥望灯红酒绿,可以感受海风徐徐,可以停下来感受时光,但唯独感受不到自己。宽广的大海边没有镜子,无垠的天空不在乎你是谁,它们陪着你、包裹着你、滋养着你,就像滋养着每一个人。

我是谁?我真的快乐吗?

到了海边你就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吧,可以散散步,可以钓钓鱼,可以跑一跑,但唯独不要思考,因为海风不会给你答案,它也给不了你答案。

快乐应该是衣食无忧,但不应该是用金钱、阶级换来的荷尔蒙。低劣的快乐来自豪宅、来自食物,它们并不丑陋,但也并不完整。它们远离灵魂、远离血液、远离了一切与自己的共鸣。但人不总是能思考的,他只有一个脑子,一个被工作、学习、生活、压力所困扰的脑子,一个被各种思绪苦苦压榨,最后只剩下本能的残缺的脑子,记得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忘了什么是自己想做的。

但这个脑子总有一个时刻是属于自己的,在卸下了包袱、忘记了压力、抛弃了生活、拥有着自己的时候,他终于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会思考的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活着和传承还有了一些别的使命。他喜欢温暖、讨厌寒冷,痛恨四十多天阴雨绵绵的日子。他在四季长春的大海边找到了些许自己,并且让自己远离阳光、保持白嫩。他怕最真实的自己被遮掩了、被摧毁了,甚至与时光对抗着,要把青春拉回来一点。所以他偶尔会去奔跑,会去晚上十点的春天里,追回或许存在的自由。

 

后生可畏

格子春秋

拗不过房产中介三番四次地游说,周末组团去了湾仔看楼。中介小伙姓肖,开着一辆本田思域,做这行四五年了。我们夸他,不错呀几年就买车了,他说工作一年多就买了,零首付每月供车而已。

一车人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不过路上状况频出。

先是起步后掉头没让直行车辆,那辆大奔的司机把车子刹停了,狠狠地瞪了一眼小肖。我跟小肖说,“他瞪你一眼算客气了,他如果不刹车撞上来,也是你全责呢。”

上了珠海大道,在南湾红绿灯左转往湾仔方向去的时候,小肖冲黄灯过的路口。过完路口我提醒他,冲黄灯危险,转弯的时候冲灯险上加险,跟大车一起转弯冲灯是三重危险。因为斑马线前加速,是司机大忌,容易撞到行人,大货车转弯冲灯容易失控侧翻,在它旁边分分钟会被压扁。

小伙子啧啧舌,继续往前走。

到了一个开阔的十字路口中间,前面一辆货车突然停下不走了,我们的车跟得太紧,差点撞上。一车人都往前俯冲,还好刹住了。原来那辆货车是外地车,不认识路,突然看到路边有个保安,就想拐过去问路,害得我们差点追尾。可见,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多么重要,尤其是路宽车少车速快的时候。

看楼团几个大妈都有十几二十年的驾龄了。路上一再出现险情,看完楼大家嘀咕着,以后还是自己开车更靠谱一点。

后生可畏,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本来是好事,但开车的年轻人,有些无知者无畏让人捏把汗。经验少不主动学习,又过于自信疏忽大意,往往成为反面教材。

面对涉及自身和他人安全的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还是有知有畏才好!

文字:曾坤 吉云飞 张星坤 格子春秋 商成勇 晏柱中 图片:钟凡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董帅奇
湾韵丨家园(2024年12月29日)
珠海特区报 2024-12-29 03:52
珠海喻作“全国粮票”

曾坤

自退休之日,弃京城而择珠海而居,迄今已整整15年了。用寿命来计算,也已占据了我五分之一的人生。可以铁定地说,余生不会再有其他任何选择,定会把珠海当作永恒的家,将终老于此,魂散于此。

当年,下决心将京城三环边上的居所贱卖,来珠海买房养老的时候,犹如一声炸雷,炸得亲朋好友一片惊厥:舍去作为九州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最佳区位优势,远离子女,惟两位老人孤独地跑去南方城市珠海定居,你脑瓜子没进水吧?你不会是老糊涂了吧!然而,两公婆义无反顾地决绝地来了!就冲着她面朝大海的胸襟之阔,就冲着她一年四季绿色的浓度之高,就冲着她毗邻澳门开放的便利之最,就冲着她妩媚敞亮的一派山水之胜,就冲着她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之先,就冲着……想过一把闲适田园的老年生活,追求一把远在江湖的幽静日子,用当下时髦的话,瞄准“诗与远方”而来!

日月真不经一晃,满大街的木棉花开了,红烈烈,赤艳艳,十分炫耀。临高眺望,整个珠海被涂抹得左一片鲜红,右一片烈焰,上一抹如血,下一抹似燃,像整座城市都在大办喜事一样,张灯结彩,无比的喜庆。转眼,十五个春季如流水般一样淌过去了。京城的朋友发现,吾不仅对当年贸然举动没有丝毫的追悔,反倒错把他乡作故乡,对珠海的炽爱远甚于京城,简直渗入骨髓,不可自拔,任何外界之诱惑力更无法撼动。

许多事,原本属于命运的安排,但一到珠海,便变得特别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吾曾多次对珠海的朋友说,吾和老伴最后笃定定居珠海,纯粹是一次歪打正着。本来是受职业所驱,由京城派往澳门工作。澳门毗邻珠海,仅一关之隔。澳门是过于铺张的聚集,过于拥挤的沉淀。而近在咫尺的珠海,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与澳门别开洞天,相映成趣。一时间,连接澳门与珠海的拱北口岸便陡升至中国最繁忙、最拥挤的口岸。这种彼此间掩饰不住的强力冲撞与由衷喜爱,吾以为,应归因于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吾和老伴有幸被重重地裹挟其中,从此,珠海便势不可挡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且装进心里。

在澳门工作生活的八年当中,吾来过珠海无数次,几乎三天两头就跨境过来一次,吃顿饭,会个友,看看病,当日来,当日回,从未宿过,但熟识程度绝不比澳门差。在我眼里,如果说澳门是一座集中西、古今、传统、奢华于一身的独特小城的话,那么,珠海就是一片把自然生态与城市布局搭建得无比巧妙、日子过得十分舒适、既清静又方便的地方。两地对比性强烈、互补性更强烈,几乎能够把不同人生的所有的需求都包罗进去,由外到里融化掉。因此,也就给了我一个深入运思、专注体悟“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再稳妥不过的选择机会。

吾喜欢珠海的绿色,与其说珠海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更像一个大公园,似一片茂树林,这种生态环境在整个南国都可圈可点。

吾喜欢珠海的现代,她崛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毗邻港澳,一流的现代城市规划,一流的现代公共设施,一流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一流的现代服务意识……珠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代城市美学的成功范本。

吾喜欢珠海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且始终不露声色。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容闳,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苏曼殊,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苏兆征……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的繁密脚印纷纷深藏于此。

尤令吾特别钟情于珠海的,最能打动我的,牵引我和老伴之心的,乃慕其宽纳天下的穹窿之量,容汇天下的四海之心。环顾当下九州,无地出其右!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把故乡弄丢了,吾就属于其中之一。余祖籍江苏,出生不到三岁,就离开了,从此一生都在旅行。先是跟随父母,后是因为工作,从东抵西,从西到北,再由北往南,几乎绕九州一个大圈,一生都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原先江苏人的自我早已荡然无存,被一个又一个异乡逐渐同化了。吾曾撰文说过:“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这确是肺腑之言。

回首过往,在吾的人生体验中,地域或籍贯,如同一个个强力大染缸,每个人都会被着色于不同地域的浓韵,籍贯观念极为鲜明。然吾却属于另类,地域观念尤为淡薄,籍贯色彩忒不鲜明。岂料珠海竟与我不谋而同,高度契合,居然成了同类项!

珠海公交车,不限户籍,没有门户之见,只要年满60岁,南来北往的人,都可以免费乘车,一城福利天下享。

珠海大肚能容,仅每天港澳单牌车、双牌车上万辆不止,齐涌珠海购物、游玩、办事等,共享两地同城生意之隆、同胞之谊、互利之便。

……

因此,近几年,珠海一跃成为全粤经济、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来珠海的旅游人数更是翻倍增长,而连接珠澳的拱北口岸,雄居全国出入境人数最多的最大口岸始终不倒……

珠海毗邻中山市,问及中山朋友两市最大区别在哪儿?朋友答:“珠海是全国人民的珠海。”吾听后极钦之,倏联想起吾辈曾经历过的粮票时代,各省市区各自发有各自的地方粮票,仅限定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内购买食品,出了各自区域便如废纸一张。唯中央发行的“全国粮票”可以在九州之内通用,故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金贵得多!亦稀罕得多!

吾以为,如今的珠海,与当年的“全国粮票”好有一比!正如中山老友所言:珠海是全国人民的珠海,亦便成了吾人生最后的故乡。

曾坤 资深媒体人,《人民日报》原高级记者。

访曼殊不遇

吉云飞

到珠海的第三个年头,才知道苏曼殊的故居也在这里。

我住在唐家古镇,离故居所在的前山沥溪驾车只有十几公里。但此前从未想到过,苏曼殊是在珠海度过了他的童年。既然知道了“故人”消息,那自然不可不登门凭吊。可惜的是,乘兴而去却发现小小的故居已被一个正在建设的商圈全部包围,端的是无门可入,只能远远眺望。遥想1889年,年仅六岁的他从出生地日本回到了广东老家珠海沥溪村,如何在那个据说约4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生活,怎样就读于一旁的简氏大宗祠并受到启蒙,却又在12岁时患一场大病被扔在柴房等死,然后是此生的第一次出家。这个环绕着故居的商业广场,名为“漫舒·溪里”,大概便是取沥溪之曼殊的意思。苏曼殊贪吃,尤其嗜糖,常常为人间一点确定的甜味和幸福不顾一切。繁华在侧,美食与美人纷纷扬扬,或许正可开怀一乐。

初识苏曼殊,是在大一的现代文学课堂上。吴晓东老师为我们讲授了他的本事诗之一,“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吴老师讲了什么已经记不得了,只是知道了有一种奇特的乐器叫做尺八,像箫却不是箫。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莫名延续多年的疑惑,为什么要在现代文学史中专门讲这么一个人物、一首七言?这里似乎既没有启蒙,也没有革命,只有一种奇特难言的感伤与惆怅。不过,我并非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深究的兴趣。直到在珠海,再次意外地遭遇苏曼殊,特别是在寻访他故居却不得其门而入时,才又一次激起我了解他的冲动。

以前的印象是,他生于清末、死于民国,能诗善画、热心革命,且一生多情、怪癖成性,也是个现代的名士。如今才讶然,他虽35岁去世,但交友遍及现代文学诸位大家,鲁迅也愿意称他为“我的朋友”,是其时浪漫主义的活肉身。他的确算不得是真僧人,虽然前后三次出家,但仍是披着僧袍的性情中人。如南怀瑾所言,“行迹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的苏曼殊,实际并非真正的出家人。他以不拘形迹的个性,在广州一个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张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变名为僧。从此出入于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时,诚为异数。”

这个异数虽有诗人、画家以及革命者的身份,乃至被誉为“以诗人之身致力革命,所著诗文小说脍炙人口”,但他绝非一个革命家,甚至在文艺上也难称大才。最了解苏曼殊的是和他有同样气质的郁达夫。达夫如此评论曼殊:“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比他的一切都好。”这真是犀利又宽厚、漂亮又诚恳。苏曼殊并不需要以诗文书画名世,他的诗虽可称清新明艳,但不是大文豪,革命于他也更多是疗愈自我而非世人的“大药”。不过,用今天的话来说,在当时人看来,苏曼殊的一生行止就是浪漫主义本“浪”。

他的浪漫主义简单又强大,不是不负责任的“才子加流氓”,不是自我标榜的“时尚单品”,更不是以浪漫为名的精打细算、精致利己。而是无论世界如何待他,他都报之以天真多情。苏曼殊是“世上飘零谁似我”的零余之人,一生困苦,却因此有一种对梦想不断追求的激情和痴意。特别是面对必然的求而不得的命运时,仍然不停歇、不作伪,哪怕显得荒唐可笑,哪怕此身备受熬煎,哪怕就落在一晌贪欢之上、落在稀里糊涂之中。可贵的是,他的浪漫也曾伤害过亲近的人,但更多是只伤害自己。如他的本事诗中,既有“赠尔多情诗一卷,他年重拾石榴裙”的放浪形骸,也有“我本负人今已矣,任他人作乐中筝”的自知自省,更有“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的清醒克制。

苏曼殊这样的人,当然有许多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方。他“无人己之界”,也就是今人所谓的没有边界感;名士风度也只可远观而难以共事;暴食嗜酒更常给人以只求速死的惊骇,终于在“五四运动”前一年穷病而死。无论是在革命走向成功的年代,还是革命已经功成的时刻,甚或革命已然让位于日常的社会,都没有养成他的土壤。大概只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世界,许他以如此风度生活、闻名。苏曼殊死时留下的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是他对人世的美好祝愿。而他真正的知己郁达夫在1931年写作的《钓台题壁》,不仅是郁达夫的夫子自道,或许也可作为苏曼殊的一生写照: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吉云飞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博士。

珠海东澳岛婚礼堂(手绘)  钟凡  作品
横琴组诗

张星坤

横琴口岸

通关枢纽连三地,商贸云帆四海通。

汇聚人潮兴百业,横琴口岸耀华风。

横琴湿地公园

湿地清幽生态美,芦荻摇曳水云闲。

飞禽翔集鸣佳境,世外桃源映碧澜。

横琴艺术中心

艺海扬帆追大雅,丹青绘梦韵悠长。

弦音袅袅传天籁,文化兴区绽锦章。

广场上,那一朵金莲花

□商成勇

林则徐当年巡阅时

就是用心将你支撑起

那时的林大人心胸鼓满风帆

社稷热忱杂尘无染

百多年之后

你才挺直了金色脊梁

你仰视的两面旗帜

从此每天都在空中自由摇曳

旗上五颗金星护卫的莲花

舞动着南海的潮声

又一个车鸣欢畅无休的深夜

海天月色明澈心房

是谁驾着清辉俯瞰繁华

又是谁在顾念锥心入骨的当年

只见东望洋山顶的航灯

和群星一样璀璨

这金色的花瓣不会凋落

自那个岁末午夜开始

就注定会一直盛开……

 

晚上十点的春天

□晏柱中

阳光是最不懂事的。

我只想留住它的好,不想要半刻它的坏。

我喜欢它的温暖、它的明媚、它斑斓的招摇、它面对世界的高调。它是无法抗拒的,白天来临的时候我必然要面对它,无论它是直勾勾地看着我还是阴沉地躲在乌云的后面。它也是无法挽留的,在临近夜晚的时候,它总是勾勒着金黄色修长的余晖,告诉整个世界。

它来过,它走了,明天它还会来。

我没有面对过死亡,所以我相信明天太阳总是会来,我的明天也总是会来。但太阳来的时候,我总是躲着它。

我不喜欢太阳,不喜欢自己原本白皙的皮肤被晒成枯蜡粗糙的黑色,不喜欢它辛辣的性格和没有边界的刺眼。我不喜欢它照射沥青路后散发的刺鼻的城市的味道,也不喜欢它杀害的每一个昆虫、每一个水洼所散发的腐烂味。我不喜欢它,我希望跟它保持着距离。所以我跟它不总是打照面,若非迫不得已,我只愿做一个夜行动物。

珠海四季长春,至少跟洞庭湖比起来,夏天不会太热,冬天不会太冷,它就是洞庭湖气候的改良版,少了些酷暑严寒的极端,多了些疾风骤雨的变化,它像是我的故乡,一个精心修饰过的故乡。

真实的故乡埋葬了我的童年和少年,修饰过的故乡正在埋葬我的青年。我喘着脖子,换了个新的环境,其实也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把我的岁月埋进泥土里,只不过这里的泥土多了些海咸,也多了些花香。

花显然是热爱阳光的,若我也越晒越娇艳,想必我也一样。

就是这样一个四季长春的城市里,我总躲着太阳。太阳在的时候我在赶路、在工作、在吃饭、在学习,唯独不曾跟它打过照面。等太阳落下了,我的饭食也消了,我才会戴上耳机,走到海边,享受我晚上十点的春天。

晚上十点,海边的灯都是亮着的,情侣路的灯是亮的、马路边的居民楼灯是亮的、对面的澳门灯是亮的,远处的人工岛、粤港澳大桥灯都是亮着的,运气好的话,月亮也是亮着的。这是与白天完全不同的光景。

这时,我还能闻到些许阳光的味道,椰子树和草皮吸收了一整天的阳光,正在茁壮成长着。迎面而来的海风来自遥远的地方,它们也凉了,带来了夜晚的讯息。在海边奔跑的人乘着海风总有一种错觉,一种名为自由的错觉。这是大海给我的春暖花开的谎言。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年近三十,冲劲要找个地方撒,去跑快一点、去愤怒一点、去努力工作、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社交、去玩手机、去发呆、去干什么都行,总之你不能停下来。

就像晚上十点的海边一样,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夜跑的人、散步的人,可以遥望灯红酒绿,可以感受海风徐徐,可以停下来感受时光,但唯独感受不到自己。宽广的大海边没有镜子,无垠的天空不在乎你是谁,它们陪着你、包裹着你、滋养着你,就像滋养着每一个人。

我是谁?我真的快乐吗?

到了海边你就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吧,可以散散步,可以钓钓鱼,可以跑一跑,但唯独不要思考,因为海风不会给你答案,它也给不了你答案。

快乐应该是衣食无忧,但不应该是用金钱、阶级换来的荷尔蒙。低劣的快乐来自豪宅、来自食物,它们并不丑陋,但也并不完整。它们远离灵魂、远离血液、远离了一切与自己的共鸣。但人不总是能思考的,他只有一个脑子,一个被工作、学习、生活、压力所困扰的脑子,一个被各种思绪苦苦压榨,最后只剩下本能的残缺的脑子,记得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忘了什么是自己想做的。

但这个脑子总有一个时刻是属于自己的,在卸下了包袱、忘记了压力、抛弃了生活、拥有着自己的时候,他终于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会思考的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活着和传承还有了一些别的使命。他喜欢温暖、讨厌寒冷,痛恨四十多天阴雨绵绵的日子。他在四季长春的大海边找到了些许自己,并且让自己远离阳光、保持白嫩。他怕最真实的自己被遮掩了、被摧毁了,甚至与时光对抗着,要把青春拉回来一点。所以他偶尔会去奔跑,会去晚上十点的春天里,追回或许存在的自由。

 

后生可畏

格子春秋

拗不过房产中介三番四次地游说,周末组团去了湾仔看楼。中介小伙姓肖,开着一辆本田思域,做这行四五年了。我们夸他,不错呀几年就买车了,他说工作一年多就买了,零首付每月供车而已。

一车人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不过路上状况频出。

先是起步后掉头没让直行车辆,那辆大奔的司机把车子刹停了,狠狠地瞪了一眼小肖。我跟小肖说,“他瞪你一眼算客气了,他如果不刹车撞上来,也是你全责呢。”

上了珠海大道,在南湾红绿灯左转往湾仔方向去的时候,小肖冲黄灯过的路口。过完路口我提醒他,冲黄灯危险,转弯的时候冲灯险上加险,跟大车一起转弯冲灯是三重危险。因为斑马线前加速,是司机大忌,容易撞到行人,大货车转弯冲灯容易失控侧翻,在它旁边分分钟会被压扁。

小伙子啧啧舌,继续往前走。

到了一个开阔的十字路口中间,前面一辆货车突然停下不走了,我们的车跟得太紧,差点撞上。一车人都往前俯冲,还好刹住了。原来那辆货车是外地车,不认识路,突然看到路边有个保安,就想拐过去问路,害得我们差点追尾。可见,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多么重要,尤其是路宽车少车速快的时候。

看楼团几个大妈都有十几二十年的驾龄了。路上一再出现险情,看完楼大家嘀咕着,以后还是自己开车更靠谱一点。

后生可畏,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本来是好事,但开车的年轻人,有些无知者无畏让人捏把汗。经验少不主动学习,又过于自信疏忽大意,往往成为反面教材。

面对涉及自身和他人安全的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还是有知有畏才好!

文字:曾坤 吉云飞 张星坤 格子春秋 商成勇 晏柱中 图片:钟凡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