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牢记开发横琴的初心就是为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要坚定落实规划,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再次提到开发横琴的初心使命。
横琴与澳门一水一桥之隔,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横琴加速打造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新平台新载体,积极构建“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琴澳产业联动发展模式,越来越多澳门企业落户横琴。截至11月末,合作区澳资经营主体6694户(含澳资企业6582户),同比增长12.3%。澳资经营主体占全部经营主体的11.4%,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
聚焦“四新”产业
推动澳门产业多元化
澳门经济在回归祖国后迅速发展,但由于经济体量较小且高度依赖博彩业和旅游业,容易受到经济与市场波动的影响,产业多元化转型迫在眉睫。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揭牌成立。同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出台。《总体方案》明确了横琴“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定位,要求合作区立足粤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围绕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主攻方向,加强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纳金科技成立于2015年,专注纳米金属材料研发与产业化。2021年7月,纳金科技将总部迁至横琴,依托大湾区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纳金科技在材料研发并率先实现量产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与新材料匹配的新工艺,贯通产业链,最终实现产业化。
如今,纳金科技已经成为澳门多元新兴产业发展赛道上的佼佼者。“越来越多澳门青年愿意到横琴创业,将有助澳门经济摆脱一业独大局面,产业迈向多元发展,这也是我们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纳金科技创始人雷震说。
澳门要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关键要增强产业竞争力。《总体方案》明确合作区重点发展“四新”产业: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这些产业与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高度协同,共同打造琴澳经济发展新引擎。
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横琴金融30条”、鼓励类产业目录、支持澳资企业发展扶持办法……一系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随着越来越多澳资经营主体落户合作区,逐步构建起“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琴澳联动发展新模式。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合作区“四新”产业企业1.7万家,产业增加值216.0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7.8%,提前完成合作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合作区澳资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318.6%,已成为内地澳资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澳门研发+横琴转化”
逐步释放强劲创新动能
“翻看老照片,三年前我们入驻横琴的时候,西岸还是黑灯瞎火的。随着合作区建设加快,越来越多科创企业入驻园区,实验室灯火通明,我们真正做到了用科技之光照亮横琴。”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感慨道。
类脑智能是全新赛道,从上海脑智工程中心搬到横琴后,省智能院对类脑智能技术的研发不断深化,已引进孵化5家脑智科技公司,并实现产学研转化。
省智能院的发展是横琴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横琴致力于打造科技转化载体,为澳门研发的转化落地创造空间。省智能院、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平地崛起,加速吸引优质科创项目和人才聚集。
随着“澳门研发+横琴转化”琴澳联动发展模式不断深化,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以及4所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横琴设立分部,在合作区开展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目前,澳大、澳科大产学研示范基地与合作区15家企业建成院企联合实验室,累计开展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95项。共建成引入8个研发中心,累计开展科研项目369个。截至今年11月,横琴已累计培育孵化港澳青年创业项目898个,其中,澳门项目815个。
中葡科技交流合作中心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集聚地等多个平台也已落户横琴,琴澳创新产业园启动建设,为澳企发展营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横琴国际科创大赛连续三年举办,成功吸引极海半导体、芯潮流等优质科创项目落户合作区。
此外,合作区还出台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配合澳门实施“协同引才”新模式,加快打通境外高层次人才“居住在澳门、工作在横琴”“科研在澳门、转化在横琴”引才路径。
如今,合作区内已构建起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囊括30家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孕育超1万家科技型企业。其中,超1200家澳资科技型企业在此扎根,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澳门研发+横琴转化”模式逐步释放强劲的创新动能。
“澳门注册+横琴生产”
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
在中医药领域,“澳门制造”是国际公认的金字招牌。
2022年10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这是合作区成立以来首个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措施,此举意在打通“澳门注册+横琴生产”路径。
《总体方案》提出,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
今年5月,澳门青年黄滋才创办的分子态(珠海横琴)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获合作区颁发“澳门监造”系列标志的企业。
黄滋才告诉记者,“澳门注册+横琴生产”模式不仅为澳门中医药发展拓展新渠道,也促进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
中医药是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中的支柱产业,也是合作区大力发展的“四新”产业。作为澳门发展中医药产业重要载体和平台,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2011年落成,近年出租率大幅提升。截至11月底,产业园整体出租率79.22%。其中,产业区域出租率达93.95%;商业区域出租率达62.03%;园区注册企业238家(含澳企85家),入驻企业128家(含澳企56家)。
该产业园还成功帮助包括澳门企业在内的9家企业13款产品获得莫桑比克植物药注册批文、3家企业11款产品获得巴西中成药注册备案上市许可。
在推进澳门及国际青年人才培养方面,该产业园开展了74期不同范畴的专业培训、交流沙龙、海外实践及线上交流活动,培训澳门及葡语国家传统医药领域政府官员、公立医院医生、中医从业者、高校师生等6417人次,大大加快了中医药“走出去”步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合作区开发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巩固提升的关键阶段,要紧紧扭住“澳门+横琴”定位,认真谋划合作区建设第二阶段目标任务,推动各项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一定要牢记开发横琴的初心就是为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要坚定落实规划,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再次提到开发横琴的初心使命。
横琴与澳门一水一桥之隔,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横琴加速打造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新平台新载体,积极构建“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琴澳产业联动发展模式,越来越多澳门企业落户横琴。截至11月末,合作区澳资经营主体6694户(含澳资企业6582户),同比增长12.3%。澳资经营主体占全部经营主体的11.4%,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
聚焦“四新”产业
推动澳门产业多元化
澳门经济在回归祖国后迅速发展,但由于经济体量较小且高度依赖博彩业和旅游业,容易受到经济与市场波动的影响,产业多元化转型迫在眉睫。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揭牌成立。同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出台。《总体方案》明确了横琴“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定位,要求合作区立足粤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围绕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主攻方向,加强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纳金科技成立于2015年,专注纳米金属材料研发与产业化。2021年7月,纳金科技将总部迁至横琴,依托大湾区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纳金科技在材料研发并率先实现量产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与新材料匹配的新工艺,贯通产业链,最终实现产业化。
如今,纳金科技已经成为澳门多元新兴产业发展赛道上的佼佼者。“越来越多澳门青年愿意到横琴创业,将有助澳门经济摆脱一业独大局面,产业迈向多元发展,这也是我们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纳金科技创始人雷震说。
澳门要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关键要增强产业竞争力。《总体方案》明确合作区重点发展“四新”产业: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这些产业与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高度协同,共同打造琴澳经济发展新引擎。
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横琴金融30条”、鼓励类产业目录、支持澳资企业发展扶持办法……一系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随着越来越多澳资经营主体落户合作区,逐步构建起“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琴澳联动发展新模式。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合作区“四新”产业企业1.7万家,产业增加值216.0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7.8%,提前完成合作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合作区澳资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318.6%,已成为内地澳资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澳门研发+横琴转化”
逐步释放强劲创新动能
“翻看老照片,三年前我们入驻横琴的时候,西岸还是黑灯瞎火的。随着合作区建设加快,越来越多科创企业入驻园区,实验室灯火通明,我们真正做到了用科技之光照亮横琴。”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感慨道。
类脑智能是全新赛道,从上海脑智工程中心搬到横琴后,省智能院对类脑智能技术的研发不断深化,已引进孵化5家脑智科技公司,并实现产学研转化。
省智能院的发展是横琴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横琴致力于打造科技转化载体,为澳门研发的转化落地创造空间。省智能院、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平地崛起,加速吸引优质科创项目和人才聚集。
随着“澳门研发+横琴转化”琴澳联动发展模式不断深化,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以及4所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横琴设立分部,在合作区开展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目前,澳大、澳科大产学研示范基地与合作区15家企业建成院企联合实验室,累计开展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95项。共建成引入8个研发中心,累计开展科研项目369个。截至今年11月,横琴已累计培育孵化港澳青年创业项目898个,其中,澳门项目815个。
中葡科技交流合作中心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集聚地等多个平台也已落户横琴,琴澳创新产业园启动建设,为澳企发展营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横琴国际科创大赛连续三年举办,成功吸引极海半导体、芯潮流等优质科创项目落户合作区。
此外,合作区还出台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配合澳门实施“协同引才”新模式,加快打通境外高层次人才“居住在澳门、工作在横琴”“科研在澳门、转化在横琴”引才路径。
如今,合作区内已构建起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囊括30家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孕育超1万家科技型企业。其中,超1200家澳资科技型企业在此扎根,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澳门研发+横琴转化”模式逐步释放强劲的创新动能。
“澳门注册+横琴生产”
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
在中医药领域,“澳门制造”是国际公认的金字招牌。
2022年10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这是合作区成立以来首个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措施,此举意在打通“澳门注册+横琴生产”路径。
《总体方案》提出,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
今年5月,澳门青年黄滋才创办的分子态(珠海横琴)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获合作区颁发“澳门监造”系列标志的企业。
黄滋才告诉记者,“澳门注册+横琴生产”模式不仅为澳门中医药发展拓展新渠道,也促进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
中医药是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中的支柱产业,也是合作区大力发展的“四新”产业。作为澳门发展中医药产业重要载体和平台,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2011年落成,近年出租率大幅提升。截至11月底,产业园整体出租率79.22%。其中,产业区域出租率达93.95%;商业区域出租率达62.03%;园区注册企业238家(含澳企85家),入驻企业128家(含澳企56家)。
该产业园还成功帮助包括澳门企业在内的9家企业13款产品获得莫桑比克植物药注册批文、3家企业11款产品获得巴西中成药注册备案上市许可。
在推进澳门及国际青年人才培养方面,该产业园开展了74期不同范畴的专业培训、交流沙龙、海外实践及线上交流活动,培训澳门及葡语国家传统医药领域政府官员、公立医院医生、中医从业者、高校师生等6417人次,大大加快了中医药“走出去”步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合作区开发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巩固提升的关键阶段,要紧紧扭住“澳门+横琴”定位,认真谋划合作区建设第二阶段目标任务,推动各项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