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优化政策最为密集的一年。
2024年5月,“5·17新政”正式宣布,通过降首付、降利率的方式降低购房门槛与成本,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得到释放;202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各地纷纷响应并继续在需求端优化房地产政策。2024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房地产行业也迎来“暖冬”,各地交投趋于活跃,土地市场也持续向好,各地纷纷在年底上架优质地块。
房地产市场成交回暖,这是行业回归稳健发展的基石。受到市场的鼓舞,多数房企也一鼓作气积极促销,努力稳住销售。2024年年底,部分民营房企也重启拿地,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土地市场“地王”频现,亮点满满。
支持政策已经充分释放,市场预期的修复也在同步进行。在“白名单”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纷纷建立协调机制,把合规的房地产项目纳入“白名单”,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各地“保交楼”也更有底气,既定目标得以完成。
多措并举,房企的生存境况也随之边际改善。由于大多数房企已经度过了偿债高峰期,2024年基本未有新增的出险房企。各方预期改变,多家房企也纷纷发声看好未来,“轻装上阵”。
打出“组合拳”
2024年全年,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密集,且基本都落在需求端,意在提振购房的信心。
中指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超760次,当前政策环境已处于历史最宽松阶段,特别是需求端政策,涉及居民购房成本、购房门槛的房贷利率、交易税费、首付比例等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2024年两个主要的政策节点,一个是“5·17”新政,另一个则是“9·26”新政。
“5·17”新政包括首套、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分别降至15%、25%;取消商业贷款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等。同时,央行拟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国有企业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此次调整对需求端有一定的提振,但刺激作用并不明显。更重磅的政策在2024年9月释放,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此后,一系列楼市政策“组合拳”陆续推出,四座一线城市随即松绑限购,市场活跃度提升。
此后,政策也继续稳步推进。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
在各方政策的呵护之下,楼市持续止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11月单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18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8270亿元,不仅高于10月的水平,还好于2023年同期。
与此同时,房企销售表现也逐渐企稳。中指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4.35万亿元,同比下降30.6%,降幅较前11个月缩窄2.3个百分点。2024年12月单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3.41%,降幅有所收窄,环比则增长28.86%。其中,典型企业如华发股份、中建壹品等2024年12月当月销售增长强劲。
土地市场上,中指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9280亿元,同比下降29.7%,相较前11月降幅收窄1.8个百分点。其中,中海地产以688亿元的权益拿地金额领跑行业,保利发展和华润置地分别以583亿元和543亿元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多措并举保交楼
需求端的政策刺激,是带动购房者入市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不可忽视的是,存量烂尾楼的处置也能够左右购房者预期,2024年以来,“保交楼”的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2024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持续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已交付住房338万套,完成既定目标。作为保交房攻坚战的资金支持环节,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也取得积极成效,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预计,截至2024年底,“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有望超过4万亿元。
这其中,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推出可行的“保交楼”举措,例如郑州早在2022年就开始大力度的实行商品房收储帮助去库存以及保交楼;南宁则创设平稳基金助力保交楼。
资金的支持加之地方政府的发力,“保交楼”工作加快稳妥推进。这其中,金融机构、房企自身的努力也不可忽视。2024年以来,金融机构介入烂尾楼项目并成功盘活的案例逐渐涌现,代表市场参与方仍在为房地产市场企稳作出应有的努力。
很多金融机构在成为“债主”后,也重塑经营角色,将自身改造成为项目的管理者,从而助力“保交楼”。长城资产、信达资产均有相应的尝试。可供对比的是,2017年中国长城资产成为深圳院子的最大债权人,2020年随着泰禾集团宣布正式违约,“深圳院子”项目再度停滞。后由长城资产介入,深圳院子顺利复工并在2024年入市。
对于房企而言,“保交楼”则是最重要的任务。2024年,碧桂园在销售额仅完成录得逾600亿元的前提下,仍累计交付房屋约38万套。近两年,碧桂园也累计交付近100万套房屋交付量位居行业前列。
此外,为了顺利“保交楼”,碧桂园也进一步加大资产盘活力度,自2022年以来已处置难销类资产及盘活沉淀资金回笼超600亿元。最近的一次是,碧桂园清仓了芯片巨头长鑫科技,回笼资金约20亿元。
经营有信心
政策到位、市场回暖,房企信心明显更足。2024年年底以来,多家民营房企董事长更是公开发声看好未来。
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就公开表示,2024年是他“最满意”的一年,而且他认为现在政策环境改善,滨江集团已做好“站起来”的准备。
戚金兴还对滨江集团2025年的发展提出了“稳、降、升”三个关键词,即稳规模、稳名次、稳比例,降低有息负债、融资成本、直接融资比例及在不确定城市的拿地,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产品力。
中梁控股总裁何剑近期表示,政策总在向好,即使现在无法一次性解决问题,做不到“药到病除”,但至少市场不会继续恶化,而且行业也在不断摸索进步,民营房企也可能会等到“绝世良药”出现。
2024年年底,民营房企也开始重新活跃在土地市场。2024年年底,龙湖在广州番禺拿下一宗地块,成交总价12.35亿元,成交楼面价14691元/平方米。此外,万科也在2024年年末拿下广州番禺4宗涉宅用地,总成交金额33.88亿元。
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里,也有一些中小型的民营房企现身。2024年12月20日,3家房企争夺三亚一宗住宅用地,经过1064轮竞价,民营房企海南亿和金盛实业以16.17亿元总价竞得,折合楼面价19785元/平方米,成为三亚楼面单价新“地王”。
从总数来看,龙湖、滨江等大中型民营企业拿地强度仍继续保持。其中,滨江2024年以219亿元排在房企拿地金额榜第七位,龙湖则以68亿元排在第32位。
民营房企重新入局并发声向好,这是基于对未来的看好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非常具有信号意义。
2025年,各方预期,房地产政策仍有释放空间,市场也将持续改善。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认为,随着存量政策逐步落地显效,增量政策持续跟进发力,市场预期正在持续改善,2025年房地产市场总体会表现为止跌回稳。
信心逐渐提升,市场回暖在即,结束了非同寻常的2024年,房地产市场的2025年更值得期待。
2024年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优化政策最为密集的一年。
2024年5月,“5·17新政”正式宣布,通过降首付、降利率的方式降低购房门槛与成本,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得到释放;202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各地纷纷响应并继续在需求端优化房地产政策。2024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房地产行业也迎来“暖冬”,各地交投趋于活跃,土地市场也持续向好,各地纷纷在年底上架优质地块。
房地产市场成交回暖,这是行业回归稳健发展的基石。受到市场的鼓舞,多数房企也一鼓作气积极促销,努力稳住销售。2024年年底,部分民营房企也重启拿地,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土地市场“地王”频现,亮点满满。
支持政策已经充分释放,市场预期的修复也在同步进行。在“白名单”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纷纷建立协调机制,把合规的房地产项目纳入“白名单”,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各地“保交楼”也更有底气,既定目标得以完成。
多措并举,房企的生存境况也随之边际改善。由于大多数房企已经度过了偿债高峰期,2024年基本未有新增的出险房企。各方预期改变,多家房企也纷纷发声看好未来,“轻装上阵”。
打出“组合拳”
2024年全年,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密集,且基本都落在需求端,意在提振购房的信心。
中指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超760次,当前政策环境已处于历史最宽松阶段,特别是需求端政策,涉及居民购房成本、购房门槛的房贷利率、交易税费、首付比例等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2024年两个主要的政策节点,一个是“5·17”新政,另一个则是“9·26”新政。
“5·17”新政包括首套、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分别降至15%、25%;取消商业贷款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等。同时,央行拟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国有企业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此次调整对需求端有一定的提振,但刺激作用并不明显。更重磅的政策在2024年9月释放,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此后,一系列楼市政策“组合拳”陆续推出,四座一线城市随即松绑限购,市场活跃度提升。
此后,政策也继续稳步推进。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
在各方政策的呵护之下,楼市持续止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11月单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18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8270亿元,不仅高于10月的水平,还好于2023年同期。
与此同时,房企销售表现也逐渐企稳。中指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4.35万亿元,同比下降30.6%,降幅较前11个月缩窄2.3个百分点。2024年12月单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3.41%,降幅有所收窄,环比则增长28.86%。其中,典型企业如华发股份、中建壹品等2024年12月当月销售增长强劲。
土地市场上,中指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9280亿元,同比下降29.7%,相较前11月降幅收窄1.8个百分点。其中,中海地产以688亿元的权益拿地金额领跑行业,保利发展和华润置地分别以583亿元和543亿元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多措并举保交楼
需求端的政策刺激,是带动购房者入市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不可忽视的是,存量烂尾楼的处置也能够左右购房者预期,2024年以来,“保交楼”的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2024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持续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已交付住房338万套,完成既定目标。作为保交房攻坚战的资金支持环节,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也取得积极成效,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预计,截至2024年底,“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有望超过4万亿元。
这其中,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推出可行的“保交楼”举措,例如郑州早在2022年就开始大力度的实行商品房收储帮助去库存以及保交楼;南宁则创设平稳基金助力保交楼。
资金的支持加之地方政府的发力,“保交楼”工作加快稳妥推进。这其中,金融机构、房企自身的努力也不可忽视。2024年以来,金融机构介入烂尾楼项目并成功盘活的案例逐渐涌现,代表市场参与方仍在为房地产市场企稳作出应有的努力。
很多金融机构在成为“债主”后,也重塑经营角色,将自身改造成为项目的管理者,从而助力“保交楼”。长城资产、信达资产均有相应的尝试。可供对比的是,2017年中国长城资产成为深圳院子的最大债权人,2020年随着泰禾集团宣布正式违约,“深圳院子”项目再度停滞。后由长城资产介入,深圳院子顺利复工并在2024年入市。
对于房企而言,“保交楼”则是最重要的任务。2024年,碧桂园在销售额仅完成录得逾600亿元的前提下,仍累计交付房屋约38万套。近两年,碧桂园也累计交付近100万套房屋交付量位居行业前列。
此外,为了顺利“保交楼”,碧桂园也进一步加大资产盘活力度,自2022年以来已处置难销类资产及盘活沉淀资金回笼超600亿元。最近的一次是,碧桂园清仓了芯片巨头长鑫科技,回笼资金约20亿元。
经营有信心
政策到位、市场回暖,房企信心明显更足。2024年年底以来,多家民营房企董事长更是公开发声看好未来。
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就公开表示,2024年是他“最满意”的一年,而且他认为现在政策环境改善,滨江集团已做好“站起来”的准备。
戚金兴还对滨江集团2025年的发展提出了“稳、降、升”三个关键词,即稳规模、稳名次、稳比例,降低有息负债、融资成本、直接融资比例及在不确定城市的拿地,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产品力。
中梁控股总裁何剑近期表示,政策总在向好,即使现在无法一次性解决问题,做不到“药到病除”,但至少市场不会继续恶化,而且行业也在不断摸索进步,民营房企也可能会等到“绝世良药”出现。
2024年年底,民营房企也开始重新活跃在土地市场。2024年年底,龙湖在广州番禺拿下一宗地块,成交总价12.35亿元,成交楼面价14691元/平方米。此外,万科也在2024年年末拿下广州番禺4宗涉宅用地,总成交金额33.88亿元。
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里,也有一些中小型的民营房企现身。2024年12月20日,3家房企争夺三亚一宗住宅用地,经过1064轮竞价,民营房企海南亿和金盛实业以16.17亿元总价竞得,折合楼面价19785元/平方米,成为三亚楼面单价新“地王”。
从总数来看,龙湖、滨江等大中型民营企业拿地强度仍继续保持。其中,滨江2024年以219亿元排在房企拿地金额榜第七位,龙湖则以68亿元排在第32位。
民营房企重新入局并发声向好,这是基于对未来的看好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非常具有信号意义。
2025年,各方预期,房地产政策仍有释放空间,市场也将持续改善。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认为,随着存量政策逐步落地显效,增量政策持续跟进发力,市场预期正在持续改善,2025年房地产市场总体会表现为止跌回稳。
信心逐渐提升,市场回暖在即,结束了非同寻常的2024年,房地产市场的2025年更值得期待。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