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迎来倒计时300天的关键时刻,广州赛区多座体育场馆的改造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些承载过无数人城市记忆的体育场馆,在继承发扬旧有场馆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广泛进行绿色、低碳、智慧、无障碍升级改造,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双全运场馆”彰显岭南特色
走进正在进行改造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几十名一线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为场馆的改造做着收尾工作。作为国内设项最多、功能最全的大型体育中心之一,这里为承办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而建,成功举办九运会、亚运会等诸多大型赛事开幕式及比赛项目,是广州的城市名片。
时隔24年,全运会再次来到广东,奥体中心也再次成为了全运会的主场馆。面对同样的任务,“老场馆”在升级改造下逐渐焕发出新光彩。
广东奥体中心改造项目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罗建河介绍,奥体中心本次改造内容有体育场、副场及新建赛事指挥中心、游泳跳水馆、室外工程、智慧场馆、无障碍工程、夜景照明、附属场馆立面工程。
“改造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场馆的赛事功能,另一个是社会功能。除了满足比赛本身的技术要求之外,我们在这次改造中更多考虑了它的社会功能。”罗建河表示。
罗建河介绍,体育场二层原有的玻璃幕墙将被去除,形成通透的架空运动空间。赛时作为观众大型疏散平台,赛后则变为适应岭南气候、全天候使用的开放式全民健身活动空间。而针对广州夏季炎热悠长的气候特点,室外景观设计大幅提升林下活动空间,新增3.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将室外广场改造为人民的体育公园。“场馆也是城市办赛的宝贵遗产,通过这样改造,我们所有的市民都享受到办赛的红利。”
奥体中心的改造既是对历史的延续,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保留九运会的飘带罩棚形成“飘带飞扬”、花瓣状看台形成“木棉盛放”、水平挑檐形成“湾区浪涌”、广场景观形成“珠水婉转”……这些细节,无不体现出新时代大湾区飞扬奋进的风貌气韵。
在保留体育场独特的飘带型屋盖设计的基础上,为屋盖底部增加PTFE吊膜的设计,以优化观众席视觉效果;同时通过现代泛光投影技术,使飘带屋盖呈现多样化动态光影,令原有场馆树立起“新飘带”的崭新形象。此外,结合岭南特色,设计还通过骑楼式风雨环廊、太阳能光伏板、高效机房、太阳能路灯、分级调光LED灯具和海绵城市技术等低碳手段,共同打造主动+被动式节能的适应岭南骑楼的绿色低碳体育场馆。
据悉,省奥体中心体育场按计划今年6月底验收移交。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全新的奥体中心将以主场馆的身份亮相,为田径、跳水、水球赛事提供保障。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承载千年文脉,保留“老广”特色
唐武德元年的“阅武堂”、明景泰年间的“演武场”、康熙年间的“东较场”、民国年间的“广东省运动场”“广东省立体育场”,这些名称都指向了一处——位于越秀区较场西路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体育场之一,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被誉为“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曾先后承办过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国内赛事,在十五运会中将作为女子足球(U16)比赛的体育场馆。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陈雄介绍,在赛事方面,为达到承办赛事的要求,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对比赛区域、观众区域、赛事用房以及赛事设施设备和场馆无障碍环境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加固翻新看台及主席台建筑、拆除重建钢结构雨棚、完善系列体育工艺,对赛事运行流线重新设计组织,打造面向全国的标准比赛场馆。
“不同于广州赛区的其他改造场馆,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坐落在街区中,是一处相对高密度城区里的体育文化设施,所以我们在改造的过程中,会考虑场馆和周边街区的融合,这是最大的亮点。”陈雄介绍,在本次改造中,体育场的北侧利用联通平台衔接英雄广场,贯通广州起义纪念碑、烈士陵园,融入750米广州红色基因中轴线,而南部则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广场、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等红色历史场所形成路径链接,共同构建近代广州的红色基因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改造还在体育场北侧利用原看台下方的空间,改扩建成广东体育博物馆,建成后将作为展示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此外,在通过体育设施升级为周边居民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完善综合配套功能的同时,省人民体育场的室内溯源代表岭南与广州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保留场馆历史印记,打造“老广”特色的文旅体教综合体,为老场馆注入新活力,实现“城市文脉、红色文化、城市精神、体育运动”的融合创新。
越秀山体育场:
“修旧如旧”突出足球特色
坐落在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的越秀山体育场始建于1926年,时称“观音山足球场”,这里见证了南粤足球的兴衰,被称为南粤足球的“福地”和“圣地”,曾主办过第六届、第九届全运会的男、女子足球比赛、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足球比赛,在国内享有盛名。
在它建成以后的第99个年头,迎来了又一场全国盛会,它将在十五运会中将作为女子足球(U16)小组赛的比赛场馆。为了满足赛事需要,越秀山体育场完成了更好满足人民体育需求的第13次蝶变。此前,越秀山体育场已经完工,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场馆建设中首批完成联合竣工验收的场馆。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何坚介绍,设计团队遵循“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原来体育场的印记,对足球场、看台、建筑外立面等进行了适度翻新,同时根据赛事功能需求,对室内流线及公共空间装修、机电设备等进行了改建。
“我们可以看到,原有的破旧跑道升级改造为现行国际时尚的蓝色跑道,跑道周边挡墙采用深绿色,座椅采用渐变黄色,看台盖罩采用灰色,使体育场与越秀山融为一体,与镇海楼、五羊雕像、中山纪念堂等广州地标性建筑相呼应。”何坚介绍。
此外,秉承“绿色可持续”设计理念,结合赛事要求,越秀山体育场重点升级草坪、灯光、LED大屏、场地扩声等体育工艺设施,满足专业比赛的要求,提升观众观赛的直观感受。同时通过节水、节电,减少拆改等技术措施,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低碳要求。
与此同时,考虑到赛后场馆的利用,也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越秀山体育场在跑道的周边增设了智慧健身系统,跑道区及智慧健身系统将在赛后对市民免费开放。“届时,进入体育场锻炼的市民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就可以查看自己的运动距离、时间、消耗热量等数据,带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赛后的全民健身中。”广州市越秀山体育中心党总支书记罗鹏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第43届省港杯将于1月15日举行,越秀山体育场将迎来改造后“首秀”。“我们将省港杯作为十五运会的一次测试赛,希望通过比赛查漏补缺,看到提升空间,更好筹备十五运会的赛事。”罗鹏说。
据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场馆建设部副部长兼设计总监郑启皓介绍,目前,广州体育馆、越秀山体育场、广东体育馆、飞碟训练中心、市工人体育场、天河体育中心田径副场6个场馆和省奥体中心赛事指挥中心已提前完成验收移交,广州赛区场馆改造跑出“加速度”、实现“开门红”,其中,越秀山体育场验收移交有力保障了第43届省港杯如期举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等13个场馆已实体完工,正在推进竣工验收和移交工作。省人民体育场按计划今年4月底验收移交,省奥体中心体育场按计划今年6月底验收移交。
1月13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迎来倒计时300天的关键时刻,广州赛区多座体育场馆的改造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些承载过无数人城市记忆的体育场馆,在继承发扬旧有场馆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广泛进行绿色、低碳、智慧、无障碍升级改造,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双全运场馆”彰显岭南特色
走进正在进行改造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几十名一线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为场馆的改造做着收尾工作。作为国内设项最多、功能最全的大型体育中心之一,这里为承办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而建,成功举办九运会、亚运会等诸多大型赛事开幕式及比赛项目,是广州的城市名片。
时隔24年,全运会再次来到广东,奥体中心也再次成为了全运会的主场馆。面对同样的任务,“老场馆”在升级改造下逐渐焕发出新光彩。
广东奥体中心改造项目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罗建河介绍,奥体中心本次改造内容有体育场、副场及新建赛事指挥中心、游泳跳水馆、室外工程、智慧场馆、无障碍工程、夜景照明、附属场馆立面工程。
“改造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场馆的赛事功能,另一个是社会功能。除了满足比赛本身的技术要求之外,我们在这次改造中更多考虑了它的社会功能。”罗建河表示。
罗建河介绍,体育场二层原有的玻璃幕墙将被去除,形成通透的架空运动空间。赛时作为观众大型疏散平台,赛后则变为适应岭南气候、全天候使用的开放式全民健身活动空间。而针对广州夏季炎热悠长的气候特点,室外景观设计大幅提升林下活动空间,新增3.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将室外广场改造为人民的体育公园。“场馆也是城市办赛的宝贵遗产,通过这样改造,我们所有的市民都享受到办赛的红利。”
奥体中心的改造既是对历史的延续,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保留九运会的飘带罩棚形成“飘带飞扬”、花瓣状看台形成“木棉盛放”、水平挑檐形成“湾区浪涌”、广场景观形成“珠水婉转”……这些细节,无不体现出新时代大湾区飞扬奋进的风貌气韵。
在保留体育场独特的飘带型屋盖设计的基础上,为屋盖底部增加PTFE吊膜的设计,以优化观众席视觉效果;同时通过现代泛光投影技术,使飘带屋盖呈现多样化动态光影,令原有场馆树立起“新飘带”的崭新形象。此外,结合岭南特色,设计还通过骑楼式风雨环廊、太阳能光伏板、高效机房、太阳能路灯、分级调光LED灯具和海绵城市技术等低碳手段,共同打造主动+被动式节能的适应岭南骑楼的绿色低碳体育场馆。
据悉,省奥体中心体育场按计划今年6月底验收移交。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全新的奥体中心将以主场馆的身份亮相,为田径、跳水、水球赛事提供保障。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承载千年文脉,保留“老广”特色
唐武德元年的“阅武堂”、明景泰年间的“演武场”、康熙年间的“东较场”、民国年间的“广东省运动场”“广东省立体育场”,这些名称都指向了一处——位于越秀区较场西路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体育场之一,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被誉为“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曾先后承办过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国内赛事,在十五运会中将作为女子足球(U16)比赛的体育场馆。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陈雄介绍,在赛事方面,为达到承办赛事的要求,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对比赛区域、观众区域、赛事用房以及赛事设施设备和场馆无障碍环境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加固翻新看台及主席台建筑、拆除重建钢结构雨棚、完善系列体育工艺,对赛事运行流线重新设计组织,打造面向全国的标准比赛场馆。
“不同于广州赛区的其他改造场馆,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坐落在街区中,是一处相对高密度城区里的体育文化设施,所以我们在改造的过程中,会考虑场馆和周边街区的融合,这是最大的亮点。”陈雄介绍,在本次改造中,体育场的北侧利用联通平台衔接英雄广场,贯通广州起义纪念碑、烈士陵园,融入750米广州红色基因中轴线,而南部则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广场、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等红色历史场所形成路径链接,共同构建近代广州的红色基因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改造还在体育场北侧利用原看台下方的空间,改扩建成广东体育博物馆,建成后将作为展示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此外,在通过体育设施升级为周边居民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完善综合配套功能的同时,省人民体育场的室内溯源代表岭南与广州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保留场馆历史印记,打造“老广”特色的文旅体教综合体,为老场馆注入新活力,实现“城市文脉、红色文化、城市精神、体育运动”的融合创新。
越秀山体育场:
“修旧如旧”突出足球特色
坐落在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的越秀山体育场始建于1926年,时称“观音山足球场”,这里见证了南粤足球的兴衰,被称为南粤足球的“福地”和“圣地”,曾主办过第六届、第九届全运会的男、女子足球比赛、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足球比赛,在国内享有盛名。
在它建成以后的第99个年头,迎来了又一场全国盛会,它将在十五运会中将作为女子足球(U16)小组赛的比赛场馆。为了满足赛事需要,越秀山体育场完成了更好满足人民体育需求的第13次蝶变。此前,越秀山体育场已经完工,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场馆建设中首批完成联合竣工验收的场馆。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何坚介绍,设计团队遵循“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原来体育场的印记,对足球场、看台、建筑外立面等进行了适度翻新,同时根据赛事功能需求,对室内流线及公共空间装修、机电设备等进行了改建。
“我们可以看到,原有的破旧跑道升级改造为现行国际时尚的蓝色跑道,跑道周边挡墙采用深绿色,座椅采用渐变黄色,看台盖罩采用灰色,使体育场与越秀山融为一体,与镇海楼、五羊雕像、中山纪念堂等广州地标性建筑相呼应。”何坚介绍。
此外,秉承“绿色可持续”设计理念,结合赛事要求,越秀山体育场重点升级草坪、灯光、LED大屏、场地扩声等体育工艺设施,满足专业比赛的要求,提升观众观赛的直观感受。同时通过节水、节电,减少拆改等技术措施,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低碳要求。
与此同时,考虑到赛后场馆的利用,也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越秀山体育场在跑道的周边增设了智慧健身系统,跑道区及智慧健身系统将在赛后对市民免费开放。“届时,进入体育场锻炼的市民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就可以查看自己的运动距离、时间、消耗热量等数据,带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赛后的全民健身中。”广州市越秀山体育中心党总支书记罗鹏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第43届省港杯将于1月15日举行,越秀山体育场将迎来改造后“首秀”。“我们将省港杯作为十五运会的一次测试赛,希望通过比赛查漏补缺,看到提升空间,更好筹备十五运会的赛事。”罗鹏说。
据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场馆建设部副部长兼设计总监郑启皓介绍,目前,广州体育馆、越秀山体育场、广东体育馆、飞碟训练中心、市工人体育场、天河体育中心田径副场6个场馆和省奥体中心赛事指挥中心已提前完成验收移交,广州赛区场馆改造跑出“加速度”、实现“开门红”,其中,越秀山体育场验收移交有力保障了第43届省港杯如期举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等13个场馆已实体完工,正在推进竣工验收和移交工作。省人民体育场按计划今年4月底验收移交,省奥体中心体育场按计划今年6月底验收移交。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