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都不冷,有何预兆

迄今为止,国内正在经历的这个冬季确实不够冷。自2024年12月1日入冬以来至今年1月7日,国内平均气温为-2.9℃,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4℃。在一些区域则要更高一些,如东北中部和南部、华北东部、青藏高原大部等地气温偏高值在1℃以上。而同期全国的平均降水量为5.9毫米,偏少61%,为历史同期第三少。

几天前,北京市局地飘起雪花,但实际上,这场雪是“大力出奇迹”拧出来的,北京今冬初雪较常年已迟到35天。

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不太冷已不是第一次。2023年12月,全球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国内情况也类似。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2024年我国平均气温为10.9℃,较常年偏高1.01℃,再创历史新高。气温高,降水少,构成了这个冬季到目前为止的主要天气特征。

关于这一特征的形成,最直接的还是影响我国的冷暖空气相互博弈的结果,盘踞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暖空气稳定维持,尽管有些小股冷空气侵袭也难以扭转局面,而位于我国北部的西伯利亚地区也被暖高压控制,难有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何时这一平衡被打破,将是扭转今冬冷暖分布的关键。尽管如此,也不要认为当前气温分布特征具有时空一致性,若此时前往西北地区,那里的平均气温普遍偏低1℃—2℃,在新疆中部的一些地区会偏低3℃—4℃,且在新疆中北部地区降雪也较常年偏多。

从更长周期和更大范围审视过往一年的整体气候,相信在历史记载中会留下浓重的一笔。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其重要特征是全球地表年平均气温首次超过工业化前平均气温1.5 ℃。尽管根据一般规律,气温不会朝一个方向连续演变,会出现震荡和调整,但根据目前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近些年的实际趋势走向,高位波动后的气温还会继续向上,依据是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温室气体排放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尽管单一年份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巴黎协定》1.5℃的目标已被打破,但按照目前趋势,失守会发生在2030年前后。

气候变暖不仅会带来极端高温,还会带来洪水、干旱、野火等各类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日前,发生在美国加州南部洛杉矶地区的野火,截至1月8日下午,已造成至少5人死亡、至少1100栋房屋损毁。2024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24全球风险报告》给出明确信号,所列出的20种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排名中,极端天气位列第一,成为全球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最近,国际科研机构“世界天气归因联盟”(WWA)发布了年度报告《当风险成为现实:2024 年的极端天气》,回顾了全球2024年发生的一些重要极端天气事件。对大多数事件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要比厄尔尼诺现象更大,所研究的16起洪水事件中,有15起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的降雨量增加造成的。从而也印证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所造成的影响逐渐超过了其他自然现象,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更具有全球性和系统性。

对于当前仍不太寒冷的冬季,同样需要保持警惕。一方面,全球变暖会使气温整体升高,同时极端事件频发的背后也预示着大气波动性增强,旱涝急转、极热极寒的交替会造成预警防范的难度加大。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张文霞、周天军等与英国气象局学者合作研究发现,过去百年来,全球陆地降水变率显著增强,即降雨时空分布更不均匀,从而导致旱涝的极端性。从2024年11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首张全球高风险区域地图上看,全球范围内,确实存在诸多极端高温频发的高风险区,同时也可以看到,同样存在大片气温偏低的区域。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去年1月,国内春运期间,长江中上游一带出现了大范围低温冰冻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出行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今年春运期间的天气,也要特别关注,做好天气状况发生逆转的准备。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诺德豪斯曾提出一个观点,当经济或生态系统在各种压力下通过临界点,就会迅速改变而出现灾难性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频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是否意味着地球气候系统在走向一个坏的平衡点?这是人类当前无法回避且必须回答的共同问题。

封面图:新华社 朱振龙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三九”天都不冷,有何预兆
中国新闻周刊 2025-01-12 08:45

迄今为止,国内正在经历的这个冬季确实不够冷。自2024年12月1日入冬以来至今年1月7日,国内平均气温为-2.9℃,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4℃。在一些区域则要更高一些,如东北中部和南部、华北东部、青藏高原大部等地气温偏高值在1℃以上。而同期全国的平均降水量为5.9毫米,偏少61%,为历史同期第三少。

几天前,北京市局地飘起雪花,但实际上,这场雪是“大力出奇迹”拧出来的,北京今冬初雪较常年已迟到35天。

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不太冷已不是第一次。2023年12月,全球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国内情况也类似。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2024年我国平均气温为10.9℃,较常年偏高1.01℃,再创历史新高。气温高,降水少,构成了这个冬季到目前为止的主要天气特征。

关于这一特征的形成,最直接的还是影响我国的冷暖空气相互博弈的结果,盘踞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暖空气稳定维持,尽管有些小股冷空气侵袭也难以扭转局面,而位于我国北部的西伯利亚地区也被暖高压控制,难有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何时这一平衡被打破,将是扭转今冬冷暖分布的关键。尽管如此,也不要认为当前气温分布特征具有时空一致性,若此时前往西北地区,那里的平均气温普遍偏低1℃—2℃,在新疆中部的一些地区会偏低3℃—4℃,且在新疆中北部地区降雪也较常年偏多。

从更长周期和更大范围审视过往一年的整体气候,相信在历史记载中会留下浓重的一笔。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其重要特征是全球地表年平均气温首次超过工业化前平均气温1.5 ℃。尽管根据一般规律,气温不会朝一个方向连续演变,会出现震荡和调整,但根据目前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近些年的实际趋势走向,高位波动后的气温还会继续向上,依据是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温室气体排放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尽管单一年份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巴黎协定》1.5℃的目标已被打破,但按照目前趋势,失守会发生在2030年前后。

气候变暖不仅会带来极端高温,还会带来洪水、干旱、野火等各类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日前,发生在美国加州南部洛杉矶地区的野火,截至1月8日下午,已造成至少5人死亡、至少1100栋房屋损毁。2024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24全球风险报告》给出明确信号,所列出的20种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排名中,极端天气位列第一,成为全球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最近,国际科研机构“世界天气归因联盟”(WWA)发布了年度报告《当风险成为现实:2024 年的极端天气》,回顾了全球2024年发生的一些重要极端天气事件。对大多数事件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要比厄尔尼诺现象更大,所研究的16起洪水事件中,有15起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的降雨量增加造成的。从而也印证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所造成的影响逐渐超过了其他自然现象,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更具有全球性和系统性。

对于当前仍不太寒冷的冬季,同样需要保持警惕。一方面,全球变暖会使气温整体升高,同时极端事件频发的背后也预示着大气波动性增强,旱涝急转、极热极寒的交替会造成预警防范的难度加大。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张文霞、周天军等与英国气象局学者合作研究发现,过去百年来,全球陆地降水变率显著增强,即降雨时空分布更不均匀,从而导致旱涝的极端性。从2024年11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首张全球高风险区域地图上看,全球范围内,确实存在诸多极端高温频发的高风险区,同时也可以看到,同样存在大片气温偏低的区域。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去年1月,国内春运期间,长江中上游一带出现了大范围低温冰冻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出行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今年春运期间的天气,也要特别关注,做好天气状况发生逆转的准备。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诺德豪斯曾提出一个观点,当经济或生态系统在各种压力下通过临界点,就会迅速改变而出现灾难性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频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是否意味着地球气候系统在走向一个坏的平衡点?这是人类当前无法回避且必须回答的共同问题。

封面图:新华社 朱振龙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