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是翠绿色的,田野深处的春光是春风春雨春阳养育的精灵,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妆扮的织锦。袅袅春光走过的地方,你看,家乡美了!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皖江岸边。走过门前的高坡,往东往北是起伏的大山和绵延的丛岭,往西往南是广袤的农田和岗地,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玉米和黄豆,溪流、河水、池塘和院坝,安静而分明地散布着,远远近近的景致像一幅正在点染的水墨画。
这幅水墨的起笔是家乡的历史。早在东晋太元中,家乡成为侨置扶阳县治所在地,近百年的繁华历史被《旧唐书》等典籍记载,悠久的盛世光辉沐浴着一代又一代子孙们。上世纪40年代,“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把七师师部建在这里,家乡一度成为革命重镇。历史把勇敢和文化的双重基因,深耕密植在这块厚重的热土上。
春风荡过的日子,在家乡的大地上行走,山色空濛的身影,像是泉水刚刚润泽过的明净,蜿蜒潺湲的溪水,在阳光下生出柔韧的光泽。四野里绿浪翻腾,长势喜人的五谷,枝叶上摇动着丰稔的讯息。一幢幢农家小楼,掩映在扶苏的竹影之中。山谷里新颖别致的竹篱茅舍上空,袅袅升腾的炊烟,牵动着一地鸡鸣狗吠的声音。河湖塘堰涌动着一群群肥美的鱼虾,鹅鸭在水面上欢腾嬉戏,临水飞翔的模样总是让人着迷。膘肥体壮的牛羊毛色泛着油光,气宇轩昂地打眼前走过。一拨一拨的儿童放学归来,乘着东风放飞纸鸢,谷场上洒下他们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山村的日月晕染成了如歌的行板。
很难想象得出,当年我离开的时候,家乡留给人的是一副多么颓丧的形象:贫穷、破败、闭塞、落后。当新时代的春风重新唤醒山乡,乡亲们沐浴着党的春光雨露,意气风发走上了新征程。描画家乡新貌,装点山河故园,给沟沟岭岭、村村寨寨都穿上了新装。他们用看不厌的青山绿水编织致富梦,把优美的生态和红色文化擘画出发展新愿景,家乡一下成了人人向往的网红“打卡地”,远近闻名的“旅游特色名镇”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条农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接通了外面的世界,田野深处的春光照亮了山里山外。
踏入景区平坦幽静的道路,缓步行走,依次进入眼帘的是新四军七师纪念馆、皖江革命烈士陵园、七师师部旧址、将军大道、白棠湖度假区、美好乡村涧边村、万亩花卉基地、生态农庄等景点。偌大的景区融合了红色旅游、绿色度假、生态休闲、民俗体验等特色元素,远从江浙沪,近到周边城市,游客如行云流水般地蜂拥而来。
信步走进村头的七师师部旧址,七间茅草平房内,还是当年战斗生活的简陋场景,历经八十多年风雨沧桑,那股干云豪气仍然习习扑面。院子里,七师政委曾希圣亲手嫁接的三棵梨树花开满枝,晶莹的梨花在春光映衬下,像精灵起舞蹁跹。建在半山坡的七师纪念馆,宽大的门楣上是金色的馆名,橙黄色的建筑透出典雅庄重,一根根粗壮的廊柱,象征着七师儿女的钢筋铁骨,挺立在天地之间。馆内丰富的展陈,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生动地还原了七师从草创到走向胜利的光辉岁月。沿着外面的坡道拾阶上山,就来到了皖江革命烈士陵园,庄重素净的陵园内,遍植着苍松翠柏,一片片浓荫匝地,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氧吧。先烈们的遗冢静静地安卧在鲜花丛中,默默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人们的拜谒和追思。园内的一部分开辟成了群众文化公园,各类乡村文化活动轮番上演,新四军老战士大量书法篆刻作品、诗词碑文尤被大家珍爱。登上山顶远眺,四面景色尽收眼底。近处的人工湖面上,湖水澄碧,波光粼粼,帆影摇动,桨声欸乃,船上渔歌互答,丝弦声音悦耳。远处群峰笔立,深涧中瀑水飞溅,云烟四起,那如仙境般的深山里,还藏着当年根据地的医院、兵工厂、造币厂、新华社皖中分社及《大江报》社等旧址。这些深闺中的宝贝,将很快摘去面纱,让世人一睹她们的芳颜。
一条清亮的小河从山下蜿蜒流过。河的两边丰腴的田地里,分布着一个个农场,一处处园区,菊花、牡丹、蝴蝶兰、蓝莓、山核桃,黄澄澄、绿油油、清凌凌、粉嘟嘟,像一条条锦缎向远处铺开,生态农业的星火燃遍了故乡的角角落落,“生态”和“红色”的叠加效应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本地生态农业企业,江浙沪等龙头进驻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培育和催生了一大批“国”字号名牌产品,这些美丽的信使,带着家乡的泥土清香,登船上车、穿云破雾飞向四面八方,为人们带去美好生活的深情祝福。参访这些企业还能收到另一份欣喜,工厂里面的工人,绝大部分来自于附近的乡村,很多人都是土地被流转后,在自己的田园上打工,既挣得了流转费,又赚到了打工的钱,家门口就业迎来了“双红利”,种地种出了“利益倍增器”,生活过得像芝麻开花,一节比一节高,欣喜的心情如同风吹麦浪一样,一浪盖过一浪。大伙儿不仅腰包鼓了,更难得的是气儿顺了,干事创业的劲儿更大了,心也越来越向一起靠拢,乡里乡亲的友爱情谊又回到了人间。
春光是翠绿色的,田野深处的春光是春风春雨春阳养育的精灵,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妆扮的织锦。袅袅春光走过的地方,你看,家乡美了!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皖江岸边。走过门前的高坡,往东往北是起伏的大山和绵延的丛岭,往西往南是广袤的农田和岗地,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玉米和黄豆,溪流、河水、池塘和院坝,安静而分明地散布着,远远近近的景致像一幅正在点染的水墨画。
这幅水墨的起笔是家乡的历史。早在东晋太元中,家乡成为侨置扶阳县治所在地,近百年的繁华历史被《旧唐书》等典籍记载,悠久的盛世光辉沐浴着一代又一代子孙们。上世纪40年代,“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把七师师部建在这里,家乡一度成为革命重镇。历史把勇敢和文化的双重基因,深耕密植在这块厚重的热土上。
春风荡过的日子,在家乡的大地上行走,山色空濛的身影,像是泉水刚刚润泽过的明净,蜿蜒潺湲的溪水,在阳光下生出柔韧的光泽。四野里绿浪翻腾,长势喜人的五谷,枝叶上摇动着丰稔的讯息。一幢幢农家小楼,掩映在扶苏的竹影之中。山谷里新颖别致的竹篱茅舍上空,袅袅升腾的炊烟,牵动着一地鸡鸣狗吠的声音。河湖塘堰涌动着一群群肥美的鱼虾,鹅鸭在水面上欢腾嬉戏,临水飞翔的模样总是让人着迷。膘肥体壮的牛羊毛色泛着油光,气宇轩昂地打眼前走过。一拨一拨的儿童放学归来,乘着东风放飞纸鸢,谷场上洒下他们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山村的日月晕染成了如歌的行板。
很难想象得出,当年我离开的时候,家乡留给人的是一副多么颓丧的形象:贫穷、破败、闭塞、落后。当新时代的春风重新唤醒山乡,乡亲们沐浴着党的春光雨露,意气风发走上了新征程。描画家乡新貌,装点山河故园,给沟沟岭岭、村村寨寨都穿上了新装。他们用看不厌的青山绿水编织致富梦,把优美的生态和红色文化擘画出发展新愿景,家乡一下成了人人向往的网红“打卡地”,远近闻名的“旅游特色名镇”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条农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接通了外面的世界,田野深处的春光照亮了山里山外。
踏入景区平坦幽静的道路,缓步行走,依次进入眼帘的是新四军七师纪念馆、皖江革命烈士陵园、七师师部旧址、将军大道、白棠湖度假区、美好乡村涧边村、万亩花卉基地、生态农庄等景点。偌大的景区融合了红色旅游、绿色度假、生态休闲、民俗体验等特色元素,远从江浙沪,近到周边城市,游客如行云流水般地蜂拥而来。
信步走进村头的七师师部旧址,七间茅草平房内,还是当年战斗生活的简陋场景,历经八十多年风雨沧桑,那股干云豪气仍然习习扑面。院子里,七师政委曾希圣亲手嫁接的三棵梨树花开满枝,晶莹的梨花在春光映衬下,像精灵起舞蹁跹。建在半山坡的七师纪念馆,宽大的门楣上是金色的馆名,橙黄色的建筑透出典雅庄重,一根根粗壮的廊柱,象征着七师儿女的钢筋铁骨,挺立在天地之间。馆内丰富的展陈,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生动地还原了七师从草创到走向胜利的光辉岁月。沿着外面的坡道拾阶上山,就来到了皖江革命烈士陵园,庄重素净的陵园内,遍植着苍松翠柏,一片片浓荫匝地,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氧吧。先烈们的遗冢静静地安卧在鲜花丛中,默默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人们的拜谒和追思。园内的一部分开辟成了群众文化公园,各类乡村文化活动轮番上演,新四军老战士大量书法篆刻作品、诗词碑文尤被大家珍爱。登上山顶远眺,四面景色尽收眼底。近处的人工湖面上,湖水澄碧,波光粼粼,帆影摇动,桨声欸乃,船上渔歌互答,丝弦声音悦耳。远处群峰笔立,深涧中瀑水飞溅,云烟四起,那如仙境般的深山里,还藏着当年根据地的医院、兵工厂、造币厂、新华社皖中分社及《大江报》社等旧址。这些深闺中的宝贝,将很快摘去面纱,让世人一睹她们的芳颜。
一条清亮的小河从山下蜿蜒流过。河的两边丰腴的田地里,分布着一个个农场,一处处园区,菊花、牡丹、蝴蝶兰、蓝莓、山核桃,黄澄澄、绿油油、清凌凌、粉嘟嘟,像一条条锦缎向远处铺开,生态农业的星火燃遍了故乡的角角落落,“生态”和“红色”的叠加效应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本地生态农业企业,江浙沪等龙头进驻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培育和催生了一大批“国”字号名牌产品,这些美丽的信使,带着家乡的泥土清香,登船上车、穿云破雾飞向四面八方,为人们带去美好生活的深情祝福。参访这些企业还能收到另一份欣喜,工厂里面的工人,绝大部分来自于附近的乡村,很多人都是土地被流转后,在自己的田园上打工,既挣得了流转费,又赚到了打工的钱,家门口就业迎来了“双红利”,种地种出了“利益倍增器”,生活过得像芝麻开花,一节比一节高,欣喜的心情如同风吹麦浪一样,一浪盖过一浪。大伙儿不仅腰包鼓了,更难得的是气儿顺了,干事创业的劲儿更大了,心也越来越向一起靠拢,乡里乡亲的友爱情谊又回到了人间。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