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余刚:将大湾区打造成全球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科创中心

1月16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来自基层的6位省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传递民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来自珠海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亮相,分享他在大湾区开展科学研究的故事。

余刚现身“代表通道”,传递民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2022年,余刚加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担任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为什么选择来到粤港澳大湾区?“去年6月,我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的重要讲话,总书记提出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首次系统阐明了科技强国的五个基本要素,其中之一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余刚表示。

在余刚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最早布局的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拥有港澳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中试验证和成果应用推广基地。

余刚(左一)现身“代表通道”,传递民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在大湾区汇聚,拥有超过7.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我们依托大湾区‘人才库’优势,在环境与生态前沿方向污水信息学开展交叉研究。”余刚介绍,去年上半年,团队获批建设广东省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重点实验室,正在解决污水信息因子识别方法、城市安全信息解析原理、人群健康信息挖掘技术等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推动污水信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不仅如此,去年下半年,余刚团队和珠海高新区合作,成功申请了国家科研能力建设专项“污水信息系统与专用能源芯片应用中试验证平台”。正在研制国际领先的高通量自动监测设备及配套部件,建设全球首个城域级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系统。

余刚现身“代表通道”,传递民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那么,大湾区广大科研人才如何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深化合作、形成合力,如何切实发挥自身作用?

余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希望越来越多大湾区科研人员把握国际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勇于攻克科学和技术难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余刚期待地表示。

最后,余刚跟大家汇报了一个好消息:他和团队正在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的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希望借助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研究,聚集一批优质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加速先进技术的中试熟化和落地转化,使其成为政府和企业可采购的公共服务产品,培育壮大污水信息预警产业。”余刚表示,期待推动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系统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应用,为2035年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做贡献。

文字:陈奕樊 图片:程霖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王朝辉
省人大代表余刚:将大湾区打造成全球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科创中心
观海融媒 2025-01-16 18:53

1月16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来自基层的6位省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传递民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来自珠海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亮相,分享他在大湾区开展科学研究的故事。

余刚现身“代表通道”,传递民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2022年,余刚加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担任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为什么选择来到粤港澳大湾区?“去年6月,我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的重要讲话,总书记提出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首次系统阐明了科技强国的五个基本要素,其中之一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余刚表示。

在余刚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最早布局的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拥有港澳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中试验证和成果应用推广基地。

余刚(左一)现身“代表通道”,传递民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在大湾区汇聚,拥有超过7.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我们依托大湾区‘人才库’优势,在环境与生态前沿方向污水信息学开展交叉研究。”余刚介绍,去年上半年,团队获批建设广东省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重点实验室,正在解决污水信息因子识别方法、城市安全信息解析原理、人群健康信息挖掘技术等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推动污水信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不仅如此,去年下半年,余刚团队和珠海高新区合作,成功申请了国家科研能力建设专项“污水信息系统与专用能源芯片应用中试验证平台”。正在研制国际领先的高通量自动监测设备及配套部件,建设全球首个城域级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系统。

余刚现身“代表通道”,传递民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那么,大湾区广大科研人才如何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深化合作、形成合力,如何切实发挥自身作用?

余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希望越来越多大湾区科研人员把握国际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勇于攻克科学和技术难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余刚期待地表示。

最后,余刚跟大家汇报了一个好消息:他和团队正在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的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希望借助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研究,聚集一批优质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加速先进技术的中试熟化和落地转化,使其成为政府和企业可采购的公共服务产品,培育壮大污水信息预警产业。”余刚表示,期待推动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系统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应用,为2035年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做贡献。

文字:陈奕樊 图片:程霖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