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作品丨《香山诗略》前言

珠海、中山、澳门,古称香山。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香山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香”。史载,唐代在珠海山场村设文顺乡,唐至德二年(757年),设香山镇,镇所设在文顺乡驻地濠潭(今珠海市香洲区山场),这是香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香山文化由此开篇。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在香山镇所在地设立了军事营寨香山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县正式设立,隶属广州府。元明清三朝均设置香山县。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州府撤销,香山县直属省辖,此后先后隶属粤海道和中区绥靖公署。县境包括今天的珠海市和中山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

珠海与中山、澳门历史上同属香山县,血缘同宗、历史同源、文脉同根,共同孕育的香山文化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香山文化历经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等多个发展时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协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务实进取、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鲜明地域特征,同时具有传统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多元融合特质。

香山地区属于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还要通过共建“人文湾区”,把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内驱动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增强湾区文化软实力,树立湾区文化自信,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湾区的重要使命。

文化是凝聚人心最好的纽带。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记忆和历史文化交融,对于促进三地“人心凝聚”“民心融通”,提高文化理念认同、思想情感认同、精神价值认同和国家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多元并存的香山文化无疑提供了高度的文化认同基础。通过传承弘扬香山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我们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新的路径。

香山地区自唐以来,诞生了许多优秀诗人,产生了大量优秀诗歌作品。晚清香山诗人黄绍昌、刘熽芬编辑的《香山诗略》,选录从唐至清香山历代诗作一千四百多首,涉及诗人二百三十余人。诗作诸体兼备,以五律、七律居多,题材广泛,韵律娴熟,辞汇丰富,富有变化。其中,有描写国家多难和人民苦难的社会诗,抒发诗人忧国忧民、慷慨悲歌的家国情怀,如诗句“目击崖门天地改,寸心难与海潮消”,“里巷无完宇,路殍无完肌”等。有大量的风景诗和风土诗,主要为诗人在宦游生涯或旅游文会中所作,或登山揽胜,或游湖赏景,或触景咏怀,如《罗浮放歌》《风桥望南楼》等。咏史诗和怀古诗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多以历史陈迹和人物为题材,感慨兴衰、咏怀抒情,如《天王桥怀古》:“忆昔南巡此地过,一桥犹是宋山河”,《草堂怀古》:“杜老诗篇在,骚坛百世师”,还有诗人麦愔的《述怀》《咏史》《言怀》等。有反映彼此交往应酬的赠答诗和庆吊诗,如送别诗《送别方子谷返香山》《送李友人》,寄人诗《寄黎道士东山》《寄魏和公》,酬赠诗《赠李伯襄》《放歌行赠祁惟允》,祝寿诗《张南翁六十双寿》、《七十自寿》,哀挽诗《挽邑四贤》《哀永新》等。有刻画男女相思离别的爱情诗,如诗句“庭前种得相思树,落尽相思人未归”,“问君何为满面愁,郞行车马发今夕”等。还有专门描绘澳门和介绍各种西方事物的诗作,如《澳门》:“番童夜上三巴寺,洋舶星维十字门。斜日听钟才早供,妙檀罗拜又黄昏”,如《观夷人诸器有序》《听西洋夷女操洋琴有序》,里面提到了自鸣钟、千里镜、寒暑针、万花筒、洋琴等,体现了西方文化通过澳门传入内地以及对当时的影响等。

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之际,珠海市档案馆联合澳门档案馆、中山市档案馆,共同挖掘整理出版本套《香山诗略》,旨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湾区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打造香山文化档案品牌,以档案独特作用增进“一国两制”背景下的粤澳文化认同。

《香山诗略》此次整理出版,采用宣纸线装竖排,保留了原著古典诗歌集的特征,同时为便于今人特别是年轻人阅读,采用标点断句,简体印刷,也体现了香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

文字:罗人芳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吴颖琼
湾韵·作品丨《香山诗略》前言
珠海特区报 2025-01-20 02:00

珠海、中山、澳门,古称香山。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香山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香”。史载,唐代在珠海山场村设文顺乡,唐至德二年(757年),设香山镇,镇所设在文顺乡驻地濠潭(今珠海市香洲区山场),这是香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香山文化由此开篇。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在香山镇所在地设立了军事营寨香山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县正式设立,隶属广州府。元明清三朝均设置香山县。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州府撤销,香山县直属省辖,此后先后隶属粤海道和中区绥靖公署。县境包括今天的珠海市和中山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

珠海与中山、澳门历史上同属香山县,血缘同宗、历史同源、文脉同根,共同孕育的香山文化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香山文化历经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等多个发展时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协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务实进取、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鲜明地域特征,同时具有传统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多元融合特质。

香山地区属于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还要通过共建“人文湾区”,把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内驱动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增强湾区文化软实力,树立湾区文化自信,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湾区的重要使命。

文化是凝聚人心最好的纽带。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记忆和历史文化交融,对于促进三地“人心凝聚”“民心融通”,提高文化理念认同、思想情感认同、精神价值认同和国家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多元并存的香山文化无疑提供了高度的文化认同基础。通过传承弘扬香山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我们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新的路径。

香山地区自唐以来,诞生了许多优秀诗人,产生了大量优秀诗歌作品。晚清香山诗人黄绍昌、刘熽芬编辑的《香山诗略》,选录从唐至清香山历代诗作一千四百多首,涉及诗人二百三十余人。诗作诸体兼备,以五律、七律居多,题材广泛,韵律娴熟,辞汇丰富,富有变化。其中,有描写国家多难和人民苦难的社会诗,抒发诗人忧国忧民、慷慨悲歌的家国情怀,如诗句“目击崖门天地改,寸心难与海潮消”,“里巷无完宇,路殍无完肌”等。有大量的风景诗和风土诗,主要为诗人在宦游生涯或旅游文会中所作,或登山揽胜,或游湖赏景,或触景咏怀,如《罗浮放歌》《风桥望南楼》等。咏史诗和怀古诗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多以历史陈迹和人物为题材,感慨兴衰、咏怀抒情,如《天王桥怀古》:“忆昔南巡此地过,一桥犹是宋山河”,《草堂怀古》:“杜老诗篇在,骚坛百世师”,还有诗人麦愔的《述怀》《咏史》《言怀》等。有反映彼此交往应酬的赠答诗和庆吊诗,如送别诗《送别方子谷返香山》《送李友人》,寄人诗《寄黎道士东山》《寄魏和公》,酬赠诗《赠李伯襄》《放歌行赠祁惟允》,祝寿诗《张南翁六十双寿》、《七十自寿》,哀挽诗《挽邑四贤》《哀永新》等。有刻画男女相思离别的爱情诗,如诗句“庭前种得相思树,落尽相思人未归”,“问君何为满面愁,郞行车马发今夕”等。还有专门描绘澳门和介绍各种西方事物的诗作,如《澳门》:“番童夜上三巴寺,洋舶星维十字门。斜日听钟才早供,妙檀罗拜又黄昏”,如《观夷人诸器有序》《听西洋夷女操洋琴有序》,里面提到了自鸣钟、千里镜、寒暑针、万花筒、洋琴等,体现了西方文化通过澳门传入内地以及对当时的影响等。

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之际,珠海市档案馆联合澳门档案馆、中山市档案馆,共同挖掘整理出版本套《香山诗略》,旨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湾区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打造香山文化档案品牌,以档案独特作用增进“一国两制”背景下的粤澳文化认同。

《香山诗略》此次整理出版,采用宣纸线装竖排,保留了原著古典诗歌集的特征,同时为便于今人特别是年轻人阅读,采用标点断句,简体印刷,也体现了香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

文字:罗人芳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