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文旅故事|在非遗传承中感受珠海春节魅力
珠港澳舞狮、江门舞龙以及金湾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三灶鹤舞同台在金湾演出。

在春节里体验非遗,在非遗中感受春节,过不一样的中国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脉传承当中最具生命力的“活化石”,珠海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传统美食、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音乐等非遗项目,不仅出现在除夕夜的餐桌上,让团圆时刻倍显亲切;还出现在城市、街道、乡村,让人们大开眼界,沉浸式体验非遗里的春节。
一家人围坐桌前共享美食,是春节的仪式感所在。说到美食,唐家湾茶果、定家湾茶果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珠海本地不可或缺的春节文化符号。茶果品种繁多,现存有36种以上,春节期间通常会制作大龙糕(年糕),寓意龙马精神、步步高升;“豆捞”寓意“越捞越好”;“油角”因外形像金元宝,“糖环”外形像金钱,寓意财多;有咸甜两种口味的“煎堆”,更是在春节有着“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好彩头,是本地群众春节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正月初二,广东人有吃“开年饭”的习惯,这顿饭非常讲究,除了传统烧肉和鸡的烹饪,有两道充分利用整只鸭肉做食材的非遗美食,也逐渐走上春节的餐桌。斗门区莲洲镇的民间传统美食“横山鸭扎包”是鸭脚包、鸭下巴包和鸭翼包的统称,制作时,用鸭脚、鸭肝、鸭肠和肥猪肉等食材,以独特的制作工艺腌制、晾晒、捆扎而成,香气浓郁,别具风味。“虎山金巢琵琶鸭”是乾务镇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佳肴,因烘烧后外形酷似民乐器“琵琶”而得名。琵琶鸭皮脆肉嫩,香气四溢,连骨头都带有浓郁的香味,若是搭配梅果酱食用,更能激发其独特的风味。
春节期间,集市、历史街区人头攒动,人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走出家门,共赏三灶鹤舞、舞狮、舞龙的精彩民俗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灶鹤舞是分布在三灶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兴起于清嘉庆年间,因为白鹤代表吉祥如意,当地百姓以这种鹤舞的形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狮子舞于清代晚期传到三灶岛,民众为了强身健体,在团练中加入狮舞训练,把舞狮叫做“耍狮子”,清末民初时为支持当时的民主革命,击鼓舞狮唤醒民众,又被称作“醒狮”。每逢传统佳节,村民组织醒狮、舞鹤去巡游已成为三灶民间传统的风俗。
春节是热闹的,喜庆的,是欢歌笑语的。沙田民歌、三灶民歌等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音乐形式,成为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亮点,也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沙田民歌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源于珠海地区的“疍家歌”和“渔歌”,是疍家人在长期的水上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民歌形式。演唱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无伴奏清唱,不依赖乐器伴奏,其最大的亮点是歌手根据现场情境或生活体验,即兴编词演唱,体现了疍家人在生活中的智慧和创造力。沙田民歌根据演唱场合、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旋律悠扬,抒情性强的“咸水歌”,婚庆场合音域宽广、感情激昂的“高堂歌”、渔民歌颂爱情,适合对唱的“大罾歌”等。三灶民歌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珠海三灶岛居民用粤语世代传唱的民歌,主要有鹤歌(包括古腔鹤歌、新腔鹤歌)、山歌、白采莲和哭嫁歌等,歌词与生活、劳动、感情紧密相关,承载了当地群众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情感记忆。
珠海丰富的非遗项目是“鲜活”的,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的文化形态,非遗元素为中国传统新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春节的“年味儿”更加浓厚,更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字:葛慧蓉 图片:张洲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莫海晖
珠海文旅故事|在非遗传承中感受珠海春节魅力
珠海特区报 2025-02-03 01:03
珠港澳舞狮、江门舞龙以及金湾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三灶鹤舞同台在金湾演出。

在春节里体验非遗,在非遗中感受春节,过不一样的中国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脉传承当中最具生命力的“活化石”,珠海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传统美食、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音乐等非遗项目,不仅出现在除夕夜的餐桌上,让团圆时刻倍显亲切;还出现在城市、街道、乡村,让人们大开眼界,沉浸式体验非遗里的春节。
一家人围坐桌前共享美食,是春节的仪式感所在。说到美食,唐家湾茶果、定家湾茶果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珠海本地不可或缺的春节文化符号。茶果品种繁多,现存有36种以上,春节期间通常会制作大龙糕(年糕),寓意龙马精神、步步高升;“豆捞”寓意“越捞越好”;“油角”因外形像金元宝,“糖环”外形像金钱,寓意财多;有咸甜两种口味的“煎堆”,更是在春节有着“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好彩头,是本地群众春节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正月初二,广东人有吃“开年饭”的习惯,这顿饭非常讲究,除了传统烧肉和鸡的烹饪,有两道充分利用整只鸭肉做食材的非遗美食,也逐渐走上春节的餐桌。斗门区莲洲镇的民间传统美食“横山鸭扎包”是鸭脚包、鸭下巴包和鸭翼包的统称,制作时,用鸭脚、鸭肝、鸭肠和肥猪肉等食材,以独特的制作工艺腌制、晾晒、捆扎而成,香气浓郁,别具风味。“虎山金巢琵琶鸭”是乾务镇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佳肴,因烘烧后外形酷似民乐器“琵琶”而得名。琵琶鸭皮脆肉嫩,香气四溢,连骨头都带有浓郁的香味,若是搭配梅果酱食用,更能激发其独特的风味。
春节期间,集市、历史街区人头攒动,人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走出家门,共赏三灶鹤舞、舞狮、舞龙的精彩民俗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灶鹤舞是分布在三灶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兴起于清嘉庆年间,因为白鹤代表吉祥如意,当地百姓以这种鹤舞的形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狮子舞于清代晚期传到三灶岛,民众为了强身健体,在团练中加入狮舞训练,把舞狮叫做“耍狮子”,清末民初时为支持当时的民主革命,击鼓舞狮唤醒民众,又被称作“醒狮”。每逢传统佳节,村民组织醒狮、舞鹤去巡游已成为三灶民间传统的风俗。
春节是热闹的,喜庆的,是欢歌笑语的。沙田民歌、三灶民歌等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音乐形式,成为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亮点,也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沙田民歌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源于珠海地区的“疍家歌”和“渔歌”,是疍家人在长期的水上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民歌形式。演唱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无伴奏清唱,不依赖乐器伴奏,其最大的亮点是歌手根据现场情境或生活体验,即兴编词演唱,体现了疍家人在生活中的智慧和创造力。沙田民歌根据演唱场合、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旋律悠扬,抒情性强的“咸水歌”,婚庆场合音域宽广、感情激昂的“高堂歌”、渔民歌颂爱情,适合对唱的“大罾歌”等。三灶民歌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珠海三灶岛居民用粤语世代传唱的民歌,主要有鹤歌(包括古腔鹤歌、新腔鹤歌)、山歌、白采莲和哭嫁歌等,歌词与生活、劳动、感情紧密相关,承载了当地群众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情感记忆。
珠海丰富的非遗项目是“鲜活”的,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的文化形态,非遗元素为中国传统新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春节的“年味儿”更加浓厚,更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字:葛慧蓉 图片:张洲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