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珠江口西岸翻滚着锐意争先、“干”字当头的热潮。
作为珠海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融通广州、深圳、珠西“三大都市圈”的重要交汇地,珠海高新区迎来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性节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之年,也是珠海高新区实现“三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战略目标的攻坚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
全力建设珠西科学城、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未来产业……珠海高新区正加速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雄厚家底和亮丽名片,以“再造一个新高新”的雄心壮志,探索新经验、争当新标杆、力促新发展。
珠西科学城在路上
眺望伶仃洋,深中通道作为连接珠江口两岸的“关键一横”,融通两岸,化天堑为通途。

在深中通道这一国家重大项目中,珠海高新区企业珠海万力达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智能分布式配电自动化终端产品,为其配电线路提供“零延时”的安全隔离和“毫秒级”自愈能力技术保障,确保了电力供应的稳定与不间断,为深中通道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这是珠海高新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通发展的生动注脚。
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即使是经济最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呈现珠江口“东岸强、西岸弱”的格局。珠江口西岸城市群因缺乏核心引领力量、产业协同不足、创新资源匮乏及协同发展机制尚待健全等问题,发展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2023年末,《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为破解这一难题开启了新思路。其中,携手提升科技产业创新水平,被视为珠西都市圈建设的一大突破口。

作为珠西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珠海提出,将以珠海高新区为核心区打造珠西科学城,建立区域创新协同、科研孵化转化利益共享等体制机制,打造引领珠西科创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建设珠西科学城,构建融通辐射珠江口西岸的科创大格局,是珠海高新区必须扛起的高质量发展使命重任,也是珠海高新区持续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创新“三新”深度融合的战略之举,关键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深度链接区域科技资源,全力抢占前沿科技高地,加速汇集青年科技人才。
根据规划,2025年,珠海高新区将加速构建更加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与香港、澳门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的创新联动,携手港澳和合作区深度参与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共建前沿科技重点实验室,拓展“港澳和合作区研发+高新智造”“港澳和合作区金融+高新产业”联动发展,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同时,全面强化与广州、深圳的创新链接,深入对接广深港创新走廊建设,打造深珠产业合作园区,在算力调度、科技银行、数字金融、研究型临床医院等领域率先突破;此外,强化珠江口西岸的创新协同,打通、融合珠江口西岸各具优势的科技大装置、创新大平台、应用大场景、产业大载体,打造珠江口西岸科技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试验区。
近期,第十九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访珠活动在珠海高新区举办,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优秀科创团队齐聚珠海高新区,共同探讨未来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春晖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珠海)基地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以珠海高新区作为建设载体,为留学人员归巢报国打造良好的发展沃土,将助力珠海成为留学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高地。
对国际、国内人才的重视,根植于珠海高新区的留学报国传统,也是出于助力珠西科学城未来弯道超车的战略考量。
目前珠海有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14万人,其中人工智能、微电子、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在校生超3000人。而珠海高新区一区之内坐拥4所知名高校,其中3所985高校,更是拥有珠海最为丰富和优质的高校资源。
以教育为基,强化人才培育,珠海高新区将通过与港澳高校深度合作,引进培育青年拔尖人才;同时以全球留学生接待处、科学家人才社区等创新探索和“院士之夜”“菁牛汇”等品牌活动,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人才生态。
为推进科教融合,珠海高新区还将打造高新企业与高校院系创新联合体,深化科教合作,建设高水平科教融汇平台,如南方海洋实验室、北理工科技创新园等,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试平台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在集成电路、新能源、医疗器械等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同时,勇于探索产业创新,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在全国、全省率先打造全域数字域先行区、低空经济示范区、城市级微电网破冰区。
“再造一个新高新”
2024年底,珠海高新区永丰做地示范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该项目从前期谋划阶段,正式转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
作为珠海市首批统筹做地试点项目,永丰做地示范项目通过土地腾挪置换,预计将释放超54万平方米的产业用地及40万平方米的发展备用地,推动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全域空间功能和效用,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绿色、创新、人文新城。
坚持产业提档升级,珠海高新区为项目的引建提供有力支撑。中科先进院创新科技园封顶,累计引进创新企业超百家;北理工珠海科技园、蓝海科技产业园揭牌,13家企业签约入驻;奇思智能、天成先进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竣工比例创历年新高,贡献产值超100亿元……随着优质的产业用地和载体先后涌现,一大批优质企业纷至沓来,为区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过去一年中,珠海高新区成绩斐然:预计“一区多园”实现营业总收入4400亿元、同比增长6.8%;预计唐家湾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达616.4亿元。
这背后是珠海高新区的两手实招硬招。
一手打牢产业底盘,推动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做大增量、做强存量,专精特新等科技企业培育和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引进实现“双突破”,专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规模实现“双提升”。
一手做强科技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保持在10%以上,深度联动高校高企、深度链接大院大所,一批产教融合科创平台加快建设,在集成电路、光通信、医疗器械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技术和产品,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33%,PCT国际发明专利同比增长37.1%,科技企业“走出去”的底气更足、步子更大。
诚然,珠海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仍面临诸多挑战,诸如能级体量有待提升、改革攻坚的深度需进一步加强、创新生态系统亟须持续优化等。然而,步入新的一年,珠海高新区展现出迎难而上的决心,担当起珠海经济发展“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使命责任,毅然树立了令人振奋的目标:唐家湾主园区经济增长的奋斗目标为8%,全力冲刺“三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大关。
“再造一个新高新”的壮志豪情,其底气源自“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让改革继续成为珠海高新区最强大的优势,让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为珠海高新区最雄厚的家底、最亮丽的名片。2025年,珠海高新区将坚持“干”字当头、走在前列,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奋力构建科创、产业、交通、民生“四大格局”,以实力更强、成色更亮的高质量发展在全市挑大梁、担重任。
具体而言,珠海高新区将聚焦实体为本、制造业当家,实施百亿级企业培育行动,铺开龙头企业聚链计划,推动奇思智能、健帆生物、英搏尔等企业集聚上下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完善支持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力争年内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软信业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此外,珠海高新区还将加快推进后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深珠产业合作园区,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和应用场景创新“三新”深度融合体制机制。用足用好珠海高新区条例,强化“一区多园”统筹力度,构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高新科技园区紧密协同新机制。
未来产业聚能成势
戴上一副眼镜,眼前即显示天气、时间及导航路线规划,通过AI镜头实现场景翻译与物品识别,还能随时随地观看全彩视频、欣赏体育赛事……近期,珠海高新区企业珠海莫界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极致轻量型全彩“AR+AI”眼镜参考设计方案,在“XR行业技术及配件”组别突出重围,将2025CES创新奖收入囊中。该奖项被誉为消费电子界的“奥斯卡”,获奖产品均代表全球科技未来前进的方向。近日,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荣获“第七届珠海市市长质量奖鼓励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通桥医疗在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方面成绩的高度肯定,也为珠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增添了信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海鸥EAGLE-350-HQ智能物流无人机成功获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特殊适航证和大型多旋翼无人机特殊适航证,珠海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形动力电芯全自动高速卷绕机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评国际先进,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登“2024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第一梯队……岁末年初,珠海高新区企业捷报频传,折射出该区域在低空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领域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能。
2024年,珠海高新区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加快融入“云上智城”建设,规划建设规模超1000P的珠西科学城智算基地,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撑。同时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上线全国首套低空空域协调及运营服务平台,建成市低空飞行测试基地,进一步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新的一年,除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等方面推出的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在全域数字域、低空经济、城市级微电网等领域的破题破局,更是珠海高新区下好“先手棋”的重要布局。
在打造全域数字域先行区方面,珠海高新区将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建成超1000P智算基地,拓展人工智能产业空间,集聚一批人工智能优秀企业;在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方面,开设低空飞行起降场,健全通信、导航、检测等配套设施,支持企业集群发展;在打造城市级微电网破冰区方面,试点建设可自动接入广东电网的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零碳示范社区、园区。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珠海高新区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前瞻布局,更将为区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读
2025年珠海高新区重点工作目标速览
●“一区多园”营业总收入超4700亿元
●唐家湾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
●年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92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5件
●新增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5家、10亿级企业3家、50亿级企业1家
●年内高企达850家,新增“小巨人”企业1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
●力争申报40个以上重点项目、总投资超600亿元
●年内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超3个,1亿元以上项目超30个
一线案例
“设备技术共享平台”
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科研成果转化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生成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应用中,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转化率低一直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难题。
珠海高新区拥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4所知名高校,集聚755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1家,落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家,产学研合作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为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享实验科研设备,联合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珠海高新区创新打造“高新区设备技术共享平台”,架起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四方合作的“桥梁”,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该平台科学布局“科技需求大厅”“科技服务大厅”“科研机构”“双博团队”以及“科研设备”五大功能,形成集技术服务、科技成果、智力资源、设备共享于一体的资源交流平台,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双向奔赴。
通过充分整合高等院校的科创资源,企业可通过共享平台发布科研技术难题和科研设备需求,快速适配各高校的实验室资源和人才团队,实现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通过加注标签、关键词等方式,系统自动匹配合作方并智能推荐相关科研成果,实现需求与资源的智能配对,有效降低供需对接人力物力成本。
“高新区设备技术共享平台”于2024年1月5日正式上线试运行,2024年共链接创新合作资源470项,达成校企合作意向项目13个,20名企业高管、技术人才担当高校职业导师,有效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人勤春来早,珠江口西岸翻滚着锐意争先、“干”字当头的热潮。
作为珠海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融通广州、深圳、珠西“三大都市圈”的重要交汇地,珠海高新区迎来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性节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之年,也是珠海高新区实现“三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战略目标的攻坚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
全力建设珠西科学城、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未来产业……珠海高新区正加速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雄厚家底和亮丽名片,以“再造一个新高新”的雄心壮志,探索新经验、争当新标杆、力促新发展。
珠西科学城在路上
眺望伶仃洋,深中通道作为连接珠江口两岸的“关键一横”,融通两岸,化天堑为通途。

在深中通道这一国家重大项目中,珠海高新区企业珠海万力达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智能分布式配电自动化终端产品,为其配电线路提供“零延时”的安全隔离和“毫秒级”自愈能力技术保障,确保了电力供应的稳定与不间断,为深中通道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这是珠海高新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通发展的生动注脚。
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即使是经济最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呈现珠江口“东岸强、西岸弱”的格局。珠江口西岸城市群因缺乏核心引领力量、产业协同不足、创新资源匮乏及协同发展机制尚待健全等问题,发展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2023年末,《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为破解这一难题开启了新思路。其中,携手提升科技产业创新水平,被视为珠西都市圈建设的一大突破口。

作为珠西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珠海提出,将以珠海高新区为核心区打造珠西科学城,建立区域创新协同、科研孵化转化利益共享等体制机制,打造引领珠西科创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建设珠西科学城,构建融通辐射珠江口西岸的科创大格局,是珠海高新区必须扛起的高质量发展使命重任,也是珠海高新区持续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创新“三新”深度融合的战略之举,关键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深度链接区域科技资源,全力抢占前沿科技高地,加速汇集青年科技人才。
根据规划,2025年,珠海高新区将加速构建更加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与香港、澳门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的创新联动,携手港澳和合作区深度参与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共建前沿科技重点实验室,拓展“港澳和合作区研发+高新智造”“港澳和合作区金融+高新产业”联动发展,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同时,全面强化与广州、深圳的创新链接,深入对接广深港创新走廊建设,打造深珠产业合作园区,在算力调度、科技银行、数字金融、研究型临床医院等领域率先突破;此外,强化珠江口西岸的创新协同,打通、融合珠江口西岸各具优势的科技大装置、创新大平台、应用大场景、产业大载体,打造珠江口西岸科技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试验区。
近期,第十九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访珠活动在珠海高新区举办,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优秀科创团队齐聚珠海高新区,共同探讨未来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春晖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珠海)基地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以珠海高新区作为建设载体,为留学人员归巢报国打造良好的发展沃土,将助力珠海成为留学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高地。
对国际、国内人才的重视,根植于珠海高新区的留学报国传统,也是出于助力珠西科学城未来弯道超车的战略考量。
目前珠海有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14万人,其中人工智能、微电子、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在校生超3000人。而珠海高新区一区之内坐拥4所知名高校,其中3所985高校,更是拥有珠海最为丰富和优质的高校资源。
以教育为基,强化人才培育,珠海高新区将通过与港澳高校深度合作,引进培育青年拔尖人才;同时以全球留学生接待处、科学家人才社区等创新探索和“院士之夜”“菁牛汇”等品牌活动,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人才生态。
为推进科教融合,珠海高新区还将打造高新企业与高校院系创新联合体,深化科教合作,建设高水平科教融汇平台,如南方海洋实验室、北理工科技创新园等,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试平台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在集成电路、新能源、医疗器械等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同时,勇于探索产业创新,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在全国、全省率先打造全域数字域先行区、低空经济示范区、城市级微电网破冰区。
“再造一个新高新”
2024年底,珠海高新区永丰做地示范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该项目从前期谋划阶段,正式转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
作为珠海市首批统筹做地试点项目,永丰做地示范项目通过土地腾挪置换,预计将释放超54万平方米的产业用地及40万平方米的发展备用地,推动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全域空间功能和效用,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绿色、创新、人文新城。
坚持产业提档升级,珠海高新区为项目的引建提供有力支撑。中科先进院创新科技园封顶,累计引进创新企业超百家;北理工珠海科技园、蓝海科技产业园揭牌,13家企业签约入驻;奇思智能、天成先进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竣工比例创历年新高,贡献产值超100亿元……随着优质的产业用地和载体先后涌现,一大批优质企业纷至沓来,为区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过去一年中,珠海高新区成绩斐然:预计“一区多园”实现营业总收入4400亿元、同比增长6.8%;预计唐家湾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达616.4亿元。
这背后是珠海高新区的两手实招硬招。
一手打牢产业底盘,推动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做大增量、做强存量,专精特新等科技企业培育和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引进实现“双突破”,专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规模实现“双提升”。
一手做强科技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保持在10%以上,深度联动高校高企、深度链接大院大所,一批产教融合科创平台加快建设,在集成电路、光通信、医疗器械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技术和产品,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33%,PCT国际发明专利同比增长37.1%,科技企业“走出去”的底气更足、步子更大。
诚然,珠海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仍面临诸多挑战,诸如能级体量有待提升、改革攻坚的深度需进一步加强、创新生态系统亟须持续优化等。然而,步入新的一年,珠海高新区展现出迎难而上的决心,担当起珠海经济发展“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使命责任,毅然树立了令人振奋的目标:唐家湾主园区经济增长的奋斗目标为8%,全力冲刺“三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大关。
“再造一个新高新”的壮志豪情,其底气源自“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让改革继续成为珠海高新区最强大的优势,让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为珠海高新区最雄厚的家底、最亮丽的名片。2025年,珠海高新区将坚持“干”字当头、走在前列,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奋力构建科创、产业、交通、民生“四大格局”,以实力更强、成色更亮的高质量发展在全市挑大梁、担重任。
具体而言,珠海高新区将聚焦实体为本、制造业当家,实施百亿级企业培育行动,铺开龙头企业聚链计划,推动奇思智能、健帆生物、英搏尔等企业集聚上下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完善支持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力争年内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软信业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此外,珠海高新区还将加快推进后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深珠产业合作园区,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和应用场景创新“三新”深度融合体制机制。用足用好珠海高新区条例,强化“一区多园”统筹力度,构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高新科技园区紧密协同新机制。
未来产业聚能成势
戴上一副眼镜,眼前即显示天气、时间及导航路线规划,通过AI镜头实现场景翻译与物品识别,还能随时随地观看全彩视频、欣赏体育赛事……近期,珠海高新区企业珠海莫界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极致轻量型全彩“AR+AI”眼镜参考设计方案,在“XR行业技术及配件”组别突出重围,将2025CES创新奖收入囊中。该奖项被誉为消费电子界的“奥斯卡”,获奖产品均代表全球科技未来前进的方向。近日,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荣获“第七届珠海市市长质量奖鼓励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通桥医疗在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方面成绩的高度肯定,也为珠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增添了信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海鸥EAGLE-350-HQ智能物流无人机成功获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特殊适航证和大型多旋翼无人机特殊适航证,珠海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形动力电芯全自动高速卷绕机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评国际先进,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登“2024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第一梯队……岁末年初,珠海高新区企业捷报频传,折射出该区域在低空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领域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能。
2024年,珠海高新区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加快融入“云上智城”建设,规划建设规模超1000P的珠西科学城智算基地,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撑。同时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上线全国首套低空空域协调及运营服务平台,建成市低空飞行测试基地,进一步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新的一年,除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等方面推出的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在全域数字域、低空经济、城市级微电网等领域的破题破局,更是珠海高新区下好“先手棋”的重要布局。
在打造全域数字域先行区方面,珠海高新区将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建成超1000P智算基地,拓展人工智能产业空间,集聚一批人工智能优秀企业;在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方面,开设低空飞行起降场,健全通信、导航、检测等配套设施,支持企业集群发展;在打造城市级微电网破冰区方面,试点建设可自动接入广东电网的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零碳示范社区、园区。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珠海高新区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前瞻布局,更将为区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读
2025年珠海高新区重点工作目标速览
●“一区多园”营业总收入超4700亿元
●唐家湾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
●年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92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5件
●新增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5家、10亿级企业3家、50亿级企业1家
●年内高企达850家,新增“小巨人”企业1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
●力争申报40个以上重点项目、总投资超600亿元
●年内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超3个,1亿元以上项目超30个
一线案例
“设备技术共享平台”
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科研成果转化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生成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应用中,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转化率低一直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难题。
珠海高新区拥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4所知名高校,集聚755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1家,落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家,产学研合作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为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享实验科研设备,联合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珠海高新区创新打造“高新区设备技术共享平台”,架起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四方合作的“桥梁”,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该平台科学布局“科技需求大厅”“科技服务大厅”“科研机构”“双博团队”以及“科研设备”五大功能,形成集技术服务、科技成果、智力资源、设备共享于一体的资源交流平台,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双向奔赴。
通过充分整合高等院校的科创资源,企业可通过共享平台发布科研技术难题和科研设备需求,快速适配各高校的实验室资源和人才团队,实现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通过加注标签、关键词等方式,系统自动匹配合作方并智能推荐相关科研成果,实现需求与资源的智能配对,有效降低供需对接人力物力成本。
“高新区设备技术共享平台”于2024年1月5日正式上线试运行,2024年共链接创新合作资源470项,达成校企合作意向项目13个,20名企业高管、技术人才担当高校职业导师,有效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