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以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0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血脉,以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通过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来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
PART.01
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质量发展呼唤新的生产力理论。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同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推动中国发展的实践历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生产力的认识,并以不断深化了的认识成果指导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从协同发展模式来看,深化产融合作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叠加释放发展动能的关键举措。产融合作是国家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导向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开展的一项推动产业与金融深化合作的创新性工作,主要通过推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把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有效配置到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并催生了产融合作平台这一重要载体和纽带。工信部数据显示,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自2021年2月上线以来,累计入库企业超34万家,入驻金融机构近3000家,累计助企融资已突破1万亿元。2024年以来助企融资新增2900亿元,同比增速达40.7%,切实起到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作用。

从具体催生路径来看,以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是重要抓手。自2016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以城市为载体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并按照试点积极性、主动性强,产业、金融发展基础良好,持续有效支持制造业发展,防范化解风险有力等四项主要申报条件,陆续公布了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旨在进一步加强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体系。过去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47%。央行表示还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PART.02
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

从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而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方面,从理论维度,产融合作主要通过促成产业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换、建立两者之间资本形成与供给的有效适配机制以及抑制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不确定性等途径,对经济发展的质效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现实维度,产融合作能够通过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创业激励、中观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宏观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效应,起到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PART.03
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向上:积极申报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争取政策支持。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自2016年开展第一批试点以来,每四年开展一次。去年6月,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名单公示,延续试点城市37个,新入选试点城市29个。其中,广东省韶关市、广州市越秀区进入延续试点城市,东莞市、广州市黄埔区进入新入选试点城市。建议我市从产融合作保障体系、创新实践、总体成效、典型经验总结推广等方面前瞻布局、系统谋划,聚力提升我市产融合作发展水平,以申报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为抓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支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及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

向外:发挥区位优势携手港澳拓展产融合作领域。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让珠海成为大湾区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这种联通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层面,更体现在合作发展层面。建议:一方面,充分发挥珠海国有企业独特优势,探索在物流供应链、高端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采取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平台或基金等方式深化与港澳的合作,建设中长期资本供应体系,帮助被投企业更好地经营企业、发展企业、增值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港交所与香港金融中心作用,建立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上市培育体系,同时积极对接了解港交所的上市规则和要求,合理利用境内外资本,推动我市更多优势产业(如生物医药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公司等)赴港上市。

向内: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提高我市产融合作水平。纵观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始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兴于产业创新,金融创新牵引新技术持续投入产业体系,促使产业发生跨越式变革。建议:一是围绕科技创新,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推动更多科创企业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强化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适配度,构建起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二是围绕平台搭建,持续优化我市产融平台。2023年,香洲区“产融平台”升级为“珠海产融平台”在全市推广,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智能化、无感化、无时差”的匹配与融合服务。三是围绕金融创新,聚焦企业所盼开发产品。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梳理企业融资环节的堵点卡点,针对性开发更多如“经营快贷”“浦新贷”等助企融资金融产品,为产业和金融良性互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陈晓东系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作者徐曼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珠海市委党校讲师)

文字:陈晓东 徐曼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叶维佳
理论周刊丨以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珠海特区报 2025-02-11 02:02
0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血脉,以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通过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来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
PART.01
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质量发展呼唤新的生产力理论。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同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推动中国发展的实践历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生产力的认识,并以不断深化了的认识成果指导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从协同发展模式来看,深化产融合作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叠加释放发展动能的关键举措。产融合作是国家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导向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开展的一项推动产业与金融深化合作的创新性工作,主要通过推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把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有效配置到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并催生了产融合作平台这一重要载体和纽带。工信部数据显示,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自2021年2月上线以来,累计入库企业超34万家,入驻金融机构近3000家,累计助企融资已突破1万亿元。2024年以来助企融资新增2900亿元,同比增速达40.7%,切实起到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作用。

从具体催生路径来看,以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是重要抓手。自2016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以城市为载体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并按照试点积极性、主动性强,产业、金融发展基础良好,持续有效支持制造业发展,防范化解风险有力等四项主要申报条件,陆续公布了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旨在进一步加强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体系。过去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47%。央行表示还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PART.02
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

从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而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方面,从理论维度,产融合作主要通过促成产业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换、建立两者之间资本形成与供给的有效适配机制以及抑制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不确定性等途径,对经济发展的质效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现实维度,产融合作能够通过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创业激励、中观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宏观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效应,起到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PART.03
产融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向上:积极申报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争取政策支持。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自2016年开展第一批试点以来,每四年开展一次。去年6月,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名单公示,延续试点城市37个,新入选试点城市29个。其中,广东省韶关市、广州市越秀区进入延续试点城市,东莞市、广州市黄埔区进入新入选试点城市。建议我市从产融合作保障体系、创新实践、总体成效、典型经验总结推广等方面前瞻布局、系统谋划,聚力提升我市产融合作发展水平,以申报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为抓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支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及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

向外:发挥区位优势携手港澳拓展产融合作领域。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让珠海成为大湾区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这种联通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层面,更体现在合作发展层面。建议:一方面,充分发挥珠海国有企业独特优势,探索在物流供应链、高端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采取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平台或基金等方式深化与港澳的合作,建设中长期资本供应体系,帮助被投企业更好地经营企业、发展企业、增值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港交所与香港金融中心作用,建立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上市培育体系,同时积极对接了解港交所的上市规则和要求,合理利用境内外资本,推动我市更多优势产业(如生物医药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公司等)赴港上市。

向内: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提高我市产融合作水平。纵观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始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兴于产业创新,金融创新牵引新技术持续投入产业体系,促使产业发生跨越式变革。建议:一是围绕科技创新,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推动更多科创企业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强化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适配度,构建起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二是围绕平台搭建,持续优化我市产融平台。2023年,香洲区“产融平台”升级为“珠海产融平台”在全市推广,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智能化、无感化、无时差”的匹配与融合服务。三是围绕金融创新,聚焦企业所盼开发产品。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梳理企业融资环节的堵点卡点,针对性开发更多如“经营快贷”“浦新贷”等助企融资金融产品,为产业和金融良性互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陈晓东系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作者徐曼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珠海市委党校讲师)

文字:陈晓东 徐曼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