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珠海市金湾区按照省、市工作部署,通过推深“田长制”、打造“万亩方”、改良“盐碱地”、探索“新机制”等举措,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争创耕地保护新样板。
推深“田长制”,做实农田管护新模式
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田长制先行县(区)之一,金湾区率先建立区、镇、村级田长和自然村级网格田长的“3+1”组织体系;将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镇高质量发展考核负面清单。制定《金湾区全面推行田长制实施方案》,优化田长制网格,建立“人田对应”的责任体系,完成金湾区72个田长制公示牌的制作和竖立;为村(居)制作并下发42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示意图。同时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建档竖桩”,建立1675份永久基本农田档案并在金湾区人民政府网站进行公示;在相对集中连片的166个永久基本农田地块四周竖立703个实体界桩。制定《金湾区2024年干部教育培训统筹计划》,将田长制纳入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组织先进集体及“最美田长”评选活动,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强化正面引导激励。
打造“万亩方”,树立耕地恢复新标杆
《广东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确定了珠海市金湾区为省、市两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金湾区立足于现状耕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禀赋,根据《珠海市耕地保护集聚区规划》和《耕地恢复三年行动计划》,率先打造“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将零散的耕地和周边农用地进行缝合,形成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耕作的优质耕地,落实藏粮于地。目前金湾区已在平沙镇累计完成新增耕地恢复面积近万亩,与周边现状耕地,形成1.4万亩的“万亩方”耕地集聚区,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第一田”奠定良好基础。结合“万亩方”建设,金湾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入现代企业采取“镇企村联动”+“复种养一体化”的模式,综合打造生态水稻基地、优质蔬菜基地、精品莲藕基地,实行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经营与管理。
改良“盐碱地”,成为湾区造田新示范
金湾区部分土地由围海造地形成,耕地的土壤以盐渍型土为主,盐度较高,作物生长困难。2019年金湾区选取平沙镇前锋、前西、前进三个社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实验。通过建立“政府指导+农业技术研发+农户参与”的联动方式,采用淡水灌溉稀释盐分,添加沙质土改善土壤,施加有机肥增加养分,续建引淡工程等措施,提高盐碱地土壤肥沃度,深度融合选育优良种植作物等农业技术,持续扩大盐碱地水稻种植面积,盐碱地变身“金稻田”。截至2024年,金湾区完成引淡管道敷设超2.7万米,改良4500余亩盐碱地,耕地产量提升约900吨。
探索“新机制”,拓宽价值转换新路径
为充分调动辖区各镇垦造或恢复耕地的积极性,制定《金湾区(开发区)耕地“进出平衡”指标跨镇有偿使用方案》,对实施耕地恢复产生的耕地“进出平衡”指标,按照“谁产生、谁受益,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明确了耕地“进出平衡”指标使用内容及价格、指标有偿使用程序、补偿资金运行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跨镇域耕地指标交易机制,实现耕地资源价值转换有效推动耕地长效保护。根据《珠海市耕地总量平衡指标跨区域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项目试点实施方案》,金湾区积极参与市级耕地总量平衡指标跨区域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项目试点。2024年,珠海高新区向金湾区购买了297.1亩耕地总量平衡指标。

近年来,珠海市金湾区按照省、市工作部署,通过推深“田长制”、打造“万亩方”、改良“盐碱地”、探索“新机制”等举措,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争创耕地保护新样板。
推深“田长制”,做实农田管护新模式
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田长制先行县(区)之一,金湾区率先建立区、镇、村级田长和自然村级网格田长的“3+1”组织体系;将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镇高质量发展考核负面清单。制定《金湾区全面推行田长制实施方案》,优化田长制网格,建立“人田对应”的责任体系,完成金湾区72个田长制公示牌的制作和竖立;为村(居)制作并下发42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示意图。同时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建档竖桩”,建立1675份永久基本农田档案并在金湾区人民政府网站进行公示;在相对集中连片的166个永久基本农田地块四周竖立703个实体界桩。制定《金湾区2024年干部教育培训统筹计划》,将田长制纳入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组织先进集体及“最美田长”评选活动,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强化正面引导激励。
打造“万亩方”,树立耕地恢复新标杆
《广东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确定了珠海市金湾区为省、市两级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金湾区立足于现状耕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禀赋,根据《珠海市耕地保护集聚区规划》和《耕地恢复三年行动计划》,率先打造“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将零散的耕地和周边农用地进行缝合,形成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耕作的优质耕地,落实藏粮于地。目前金湾区已在平沙镇累计完成新增耕地恢复面积近万亩,与周边现状耕地,形成1.4万亩的“万亩方”耕地集聚区,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第一田”奠定良好基础。结合“万亩方”建设,金湾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入现代企业采取“镇企村联动”+“复种养一体化”的模式,综合打造生态水稻基地、优质蔬菜基地、精品莲藕基地,实行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经营与管理。
改良“盐碱地”,成为湾区造田新示范
金湾区部分土地由围海造地形成,耕地的土壤以盐渍型土为主,盐度较高,作物生长困难。2019年金湾区选取平沙镇前锋、前西、前进三个社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实验。通过建立“政府指导+农业技术研发+农户参与”的联动方式,采用淡水灌溉稀释盐分,添加沙质土改善土壤,施加有机肥增加养分,续建引淡工程等措施,提高盐碱地土壤肥沃度,深度融合选育优良种植作物等农业技术,持续扩大盐碱地水稻种植面积,盐碱地变身“金稻田”。截至2024年,金湾区完成引淡管道敷设超2.7万米,改良4500余亩盐碱地,耕地产量提升约900吨。
探索“新机制”,拓宽价值转换新路径
为充分调动辖区各镇垦造或恢复耕地的积极性,制定《金湾区(开发区)耕地“进出平衡”指标跨镇有偿使用方案》,对实施耕地恢复产生的耕地“进出平衡”指标,按照“谁产生、谁受益,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明确了耕地“进出平衡”指标使用内容及价格、指标有偿使用程序、补偿资金运行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跨镇域耕地指标交易机制,实现耕地资源价值转换有效推动耕地长效保护。根据《珠海市耕地总量平衡指标跨区域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项目试点实施方案》,金湾区积极参与市级耕地总量平衡指标跨区域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项目试点。2024年,珠海高新区向金湾区购买了297.1亩耕地总量平衡指标。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