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的“蝶变”,三灶老旧小区有“幸福密码”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家住三灶镇馨雅家园小区的王女士,望着崭新的铸铁大门和整齐划一的停车位,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作为馨雅家园的老住户,她见证了4个月来这个小区,从杂乱无章到如今焕然一新的全过程。

馨雅家园位于金海岸社区金岛路,占地面积4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共有1栋楼房和112户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设施逐渐老化,道路破损、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小区提升改造前
小区提升改造前

2024年,三灶镇对馨雅家园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积极与居民沟通,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前后历时近4个月,终于让这里的112户居民迎来了全新的生活环境。

原有的多种通信线路整合为统一管道,解决了线缆凌乱的问题;新铺设的道路平坦整洁,提升了居民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重新规划的道路和消防通道,确保紧急情况下车辆能够顺利通行;增加了排水系统,避免雨天积水影响居民生活;小区出入口的道闸和铸铁大门安装,提升了居住环境的安全性。

小区提升改造后
小区提升改造后

“以前总觉得住在这里没什么盼头,现在不一样了,政府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也要更加爱护自己的家园。”“改造后,不仅环境变好了,连心情都变得更好了。每天回家看到这么漂亮的小区,感觉特别幸福。”许多居民纷纷表示,改造后的小区让他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既是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更新建设的“民生大事”。“十四五”以来,三灶镇累计投入约7500万元,先后对金竹大厦、好景新村、泰宝新村等3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接下来,三灶镇还将推动合富花园、富达大厦、金湾大厦、水产宿舍以及高尔夫宿舍区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陆续完工。

下一步,三灶镇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度聚焦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民生工程。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不断优化改造方案。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改造模式,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高效推进后续改造项目的顺利开展,让更多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助力。

文字:三灶镇规划建设办公室 图片:三灶镇规划建设办公室 编辑:姚芳 曾翠琼 责任编辑:杨文俊
4个月的“蝶变”,三灶老旧小区有“幸福密码”
金湾区融媒体中心 三灶镇 2025-02-14 19:35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家住三灶镇馨雅家园小区的王女士,望着崭新的铸铁大门和整齐划一的停车位,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作为馨雅家园的老住户,她见证了4个月来这个小区,从杂乱无章到如今焕然一新的全过程。

馨雅家园位于金海岸社区金岛路,占地面积4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共有1栋楼房和112户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设施逐渐老化,道路破损、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小区提升改造前
小区提升改造前

2024年,三灶镇对馨雅家园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积极与居民沟通,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前后历时近4个月,终于让这里的112户居民迎来了全新的生活环境。

原有的多种通信线路整合为统一管道,解决了线缆凌乱的问题;新铺设的道路平坦整洁,提升了居民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重新规划的道路和消防通道,确保紧急情况下车辆能够顺利通行;增加了排水系统,避免雨天积水影响居民生活;小区出入口的道闸和铸铁大门安装,提升了居住环境的安全性。

小区提升改造后
小区提升改造后

“以前总觉得住在这里没什么盼头,现在不一样了,政府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也要更加爱护自己的家园。”“改造后,不仅环境变好了,连心情都变得更好了。每天回家看到这么漂亮的小区,感觉特别幸福。”许多居民纷纷表示,改造后的小区让他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既是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更新建设的“民生大事”。“十四五”以来,三灶镇累计投入约7500万元,先后对金竹大厦、好景新村、泰宝新村等3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接下来,三灶镇还将推动合富花园、富达大厦、金湾大厦、水产宿舍以及高尔夫宿舍区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陆续完工。

下一步,三灶镇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度聚焦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民生工程。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不断优化改造方案。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改造模式,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高效推进后续改造项目的顺利开展,让更多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助力。

文字:三灶镇规划建设办公室 图片:三灶镇规划建设办公室 编辑:姚芳 曾翠琼 责任编辑:杨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