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反常识的微短剧从何而来?

没有公诉环节法院直接判死刑绝症轻易被治愈保安保洁日赚几十亿,那么多反常识的微短剧从何而来?

漂亮的女主是一名酒吧服务员,在卖酒时被一个富二代灌醉而失身。其后,女主将富二代起诉至法院。法院因为她提交的证据不足,没有认定富二代构成强奸罪,反而判决女主角构成勒索罪,判处罚金3万元。

这是某平台上播放的一部微短剧《××的审判》里的情节。法学专业毕业的李女士前段时间刷到这部剧,她吐槽说:“还能这么拍(微短剧)?竟然分不清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程序,太没有法律常识了。”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迅猛发展,但不少微短剧剧情缺乏常识。例如,严重刑事案件中不见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身影,由当事人直接起诉到法院,法官随意判处死刑,违背法律常识;严重疾病能轻易被治好,不符合医疗常识;保安、外卖员、保洁员常常是隐瞒身份的大佬,分分钟轻易赚几十亿元,有违生活常识……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些违背常识的微短剧剧情危害甚大,会造成错误的知识泛滥传播,传递不良价值导向,例如将“随意控制别人的生死、暴力解决问题”等行为在剧中塑造成“高大上”的酷帅形象,对观众的价值观形成错误引导,也扭曲了正常的社会公序良俗

司法程序混乱 擅自设置罪名

李女士在北京一家中介机构工作,平时上班比较累,周末一般是睡个懒觉、刷个剧。近日通过手机在某平台刷到微短剧《××的审判》时,出于好奇点击观看,结果发现“这部剧连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懂”。

她边刷手机边告诉记者,这部剧的剧情设计是,女主和身为律师的父亲起诉富二代涉嫌强奸罪。这明显是一起刑事公诉案件,庭审时,法官的背后应该是国徽高悬,但在剧情中,法官背后却没有国徽。法官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公诉人席上没有检察官,富二代穿着西装站在被告席(实际上应该是被告人席)上。

“(编剧)明显分不清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程序。”李女士说。

更让她感觉可笑的是接下来的剧情,法官审理案件后作出宣判:被告犯强奸罪因证据不足不予成立,原告涉嫌卖淫罪和勒索罪,两罪并罚,判处罚金3万元。

她在这里点击暂停,然后向记者解释说,刑事案件,一般由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立案后经过侦查抓获犯罪嫌疑人,侦查结束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由审判机关对被告人作出判决。但在该剧中,当事人直接起诉至法院,法官宣判时称呼的是“被告”,没有认定构成犯罪也罢了,法官竟然在没有人指控的情况下判决女主涉嫌卖淫罪和勒索罪——我国刑法并没有卖淫罪这个罪名,勒索罪的表述也不对,应该是敲诈勒索罪。

李女士刷剧刷到这里就不再看了,“太违背法律常识了”。

为何这样的微短剧仍能上线呢?

对此,北京市律师协会文旅传媒与体育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委员刘爱君解释说,一部微短剧的形成涉及创作、生产、传播、推广等产业链各环节,但因为微短剧准入门槛低、制作周期短、成本小,相关方因利益驱动,坚持流量为王的经营理念,作品上线以高粉丝量、高关注度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对内容的选取标准更倾向于有趣和诱人,甚至为博眼球,纵容违背常识剧情的传播加之制作团队整体素质不高,也不懂相关的专业常识,从而造成一些作品出现常识性错误等荒诞剧情

“微短剧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文艺形式,相关主管部门对其监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尚未形成对微短剧的常态化管理机制,也是造成一些微短剧出现违背常识剧情的原因。目前的平台审核队伍难以实现对每部作品的所有细节进行精准审查,加上微短剧市场存在快速逐利倾向,从而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获得较高关注度的怪现象。”她说。

流量至上作祟 专业素养匮乏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微短剧的剧本是“剧本工厂”批量生产出来的

“观众爱看什么,我们就要写什么。”记者暗访某短剧编剧培训班时,主讲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满足观众的虚荣心是生产微短剧“爽点”的关键,“我们生活在一个攀比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虚荣心,如果剧本能让观众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享受快感,就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微短剧,女频类型主要有:大女主,人设强大,敢爱敢恨;闪婚,先婚后爱,感情拉扯;甜宠,欢乐甜蜜,男主无限宠;豪门,普通女主,嫁入豪门;虐恋,虐身虐心,追妻火葬场等。男频类型主要以战神、神豪、小人物逆袭为主。这些微短剧基本上是针对现实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困境和需求,通过营造“爽点”,从而让观众在微短剧世界中满足虚荣心。

完善审核制度落实平台责任

刘爱君认为,治理微短剧中违背常识的问题,需要各方共治。视频创作者作为微短剧生产重要的主体之一,在把控创作质量、促进微短剧产业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多元内容不断产生的今天,对于创作主体来说,只有关注作品的质量和内涵,聚焦现实,树立精品意识才能让微短剧走得更远。平台应深刻理解微短剧内容池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挖掘和呈现多元内容,打破传统的叙事边界,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平台角度来说,发布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审核机制,加强对平台微短剧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通过内容审核、流量控制等技术手段,引导内容制作者提升审美趣味和作品质量,引导观众看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作品,从而构建有利于行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的外部生态。除了对内容加强审核把关以外,平台也应注重对制作主体资质的审核,界定好网红与微短剧创作者的主体范围,提高微短剧制作主体的准入门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短剧的质量。

“此外,观众要提升审美素养,倒逼优质内容的产出。”刘爱君说。

编辑:卢伟 谢石 责任编辑:谢石
那么多反常识的微短剧从何而来?
法治日报 2025-02-19 17:10

没有公诉环节法院直接判死刑绝症轻易被治愈保安保洁日赚几十亿,那么多反常识的微短剧从何而来?

漂亮的女主是一名酒吧服务员,在卖酒时被一个富二代灌醉而失身。其后,女主将富二代起诉至法院。法院因为她提交的证据不足,没有认定富二代构成强奸罪,反而判决女主角构成勒索罪,判处罚金3万元。

这是某平台上播放的一部微短剧《××的审判》里的情节。法学专业毕业的李女士前段时间刷到这部剧,她吐槽说:“还能这么拍(微短剧)?竟然分不清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程序,太没有法律常识了。”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迅猛发展,但不少微短剧剧情缺乏常识。例如,严重刑事案件中不见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身影,由当事人直接起诉到法院,法官随意判处死刑,违背法律常识;严重疾病能轻易被治好,不符合医疗常识;保安、外卖员、保洁员常常是隐瞒身份的大佬,分分钟轻易赚几十亿元,有违生活常识……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些违背常识的微短剧剧情危害甚大,会造成错误的知识泛滥传播,传递不良价值导向,例如将“随意控制别人的生死、暴力解决问题”等行为在剧中塑造成“高大上”的酷帅形象,对观众的价值观形成错误引导,也扭曲了正常的社会公序良俗

司法程序混乱 擅自设置罪名

李女士在北京一家中介机构工作,平时上班比较累,周末一般是睡个懒觉、刷个剧。近日通过手机在某平台刷到微短剧《××的审判》时,出于好奇点击观看,结果发现“这部剧连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懂”。

她边刷手机边告诉记者,这部剧的剧情设计是,女主和身为律师的父亲起诉富二代涉嫌强奸罪。这明显是一起刑事公诉案件,庭审时,法官的背后应该是国徽高悬,但在剧情中,法官背后却没有国徽。法官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公诉人席上没有检察官,富二代穿着西装站在被告席(实际上应该是被告人席)上。

“(编剧)明显分不清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程序。”李女士说。

更让她感觉可笑的是接下来的剧情,法官审理案件后作出宣判:被告犯强奸罪因证据不足不予成立,原告涉嫌卖淫罪和勒索罪,两罪并罚,判处罚金3万元。

她在这里点击暂停,然后向记者解释说,刑事案件,一般由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立案后经过侦查抓获犯罪嫌疑人,侦查结束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由审判机关对被告人作出判决。但在该剧中,当事人直接起诉至法院,法官宣判时称呼的是“被告”,没有认定构成犯罪也罢了,法官竟然在没有人指控的情况下判决女主涉嫌卖淫罪和勒索罪——我国刑法并没有卖淫罪这个罪名,勒索罪的表述也不对,应该是敲诈勒索罪。

李女士刷剧刷到这里就不再看了,“太违背法律常识了”。

为何这样的微短剧仍能上线呢?

对此,北京市律师协会文旅传媒与体育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委员刘爱君解释说,一部微短剧的形成涉及创作、生产、传播、推广等产业链各环节,但因为微短剧准入门槛低、制作周期短、成本小,相关方因利益驱动,坚持流量为王的经营理念,作品上线以高粉丝量、高关注度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对内容的选取标准更倾向于有趣和诱人,甚至为博眼球,纵容违背常识剧情的传播加之制作团队整体素质不高,也不懂相关的专业常识,从而造成一些作品出现常识性错误等荒诞剧情

“微短剧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文艺形式,相关主管部门对其监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尚未形成对微短剧的常态化管理机制,也是造成一些微短剧出现违背常识剧情的原因。目前的平台审核队伍难以实现对每部作品的所有细节进行精准审查,加上微短剧市场存在快速逐利倾向,从而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获得较高关注度的怪现象。”她说。

流量至上作祟 专业素养匮乏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微短剧的剧本是“剧本工厂”批量生产出来的

“观众爱看什么,我们就要写什么。”记者暗访某短剧编剧培训班时,主讲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满足观众的虚荣心是生产微短剧“爽点”的关键,“我们生活在一个攀比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虚荣心,如果剧本能让观众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享受快感,就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微短剧,女频类型主要有:大女主,人设强大,敢爱敢恨;闪婚,先婚后爱,感情拉扯;甜宠,欢乐甜蜜,男主无限宠;豪门,普通女主,嫁入豪门;虐恋,虐身虐心,追妻火葬场等。男频类型主要以战神、神豪、小人物逆袭为主。这些微短剧基本上是针对现实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困境和需求,通过营造“爽点”,从而让观众在微短剧世界中满足虚荣心。

完善审核制度落实平台责任

刘爱君认为,治理微短剧中违背常识的问题,需要各方共治。视频创作者作为微短剧生产重要的主体之一,在把控创作质量、促进微短剧产业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多元内容不断产生的今天,对于创作主体来说,只有关注作品的质量和内涵,聚焦现实,树立精品意识才能让微短剧走得更远。平台应深刻理解微短剧内容池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挖掘和呈现多元内容,打破传统的叙事边界,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平台角度来说,发布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审核机制,加强对平台微短剧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通过内容审核、流量控制等技术手段,引导内容制作者提升审美趣味和作品质量,引导观众看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作品,从而构建有利于行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的外部生态。除了对内容加强审核把关以外,平台也应注重对制作主体资质的审核,界定好网红与微短剧创作者的主体范围,提高微短剧制作主体的准入门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短剧的质量。

“此外,观众要提升审美素养,倒逼优质内容的产出。”刘爱君说。

编辑:卢伟 谢石 责任编辑: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