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美丽乡村 感受文明魅力!“我爱珠海 文明有约”乡村研学斗门场活动举行

春日,珠海斗门区乡村大地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3月2日,“我爱珠海 文明有约”乡村研学斗门场活动举行。来自全市的50余名优秀学生代表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斗门区斗门镇下洲村,沉浸式感受珠海“百千万工程”带来的乡村蝶变。

同学们参观斗门区斗门镇下洲村。

珠海少年探访
300多年历史“甜甜村”

下洲村有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有乡风文明的榜样力量,有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同学们在这里触摸历史温度,感受乡村脉动,体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品味斗门的人文之美。这是一场心灵的旅行,是一次文化的浸润,让乡村的善与雅,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下洲村有300多年历史,因盛产甘蔗、龙眼、荔枝等,又被称为“甜甜村”。作为珠海“百千万工程”的示范村之一,近年来,下洲村成为新一轮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村,充分发挥集体“统”的作用,赋予村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通过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成功打造“斗门印象小镇”模式。

村中的老屋被改造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民宿、店铺,同学们在村中漫步,感受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糯米鸡、虾堆、艾饼、陶艺、皮影戏、手工编织等特色店铺,吸引了大家驻足观看、体验。

研学体验千年技艺
在方寸之间的极致绽放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斗门非遗皮影戏馆,同学们与光影相逢,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皮影戏是怎么演出的呢?”同学们围坐在舞台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工作人员演示。灯光亮起,皮影人物在幕布上灵活地跳跃、舞动,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演绎着有趣的故事,同学们被深深吸引,沉浸其中,与剧中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

随后,大家来到非遗拓印体验区。拓印是中国传统的复制技艺,有2000多年历史。它通过将纸张覆盖在雕刻好的模板上,用墨汁轻轻拍打,便能将图案复制到纸上。同学们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图案,小心翼翼地操作,当图案渐渐显现,大家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非遗扎染体验区更是热闹,同学们将白色的布料折叠、捆扎,然后放入染缸中。随着染料的渗透,布料上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图案,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彰显着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竹编也是一项中华古老手艺,在斗门传承久远。村民用竹子编织出篮子、帽子、扇子等生活用品。在非遗编织馆,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传统的竹编技艺。大家先从简单的图案开始认真编织学习,虽然手法尚显生疏,但从中感受到传统手艺的匠心与智慧。

在村中的陶艺馆,同学们挑选各自喜欢的泥塑为其着色,颜料缓缓地流淌过泥塑表面,瞬间,小泥人的“衣服”就变得鲜艳起来。大家在深入体验中感受到了不起眼的陶土“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和手工制作的乐趣,明白了用心去做,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事物。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村中的茶果制作工坊,学习制作斗门传统小吃——茶果。茶果是斗门人逢年过节必备的美食,外皮软糯,内馅香甜。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将糯米粉揉成团,包入馅料,再放入模具中压出形状。“原来茶果是这样做出来的!”同学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同学们看到了
“课本之外的天地”

“这次乡村研学之旅,就像打开了一本充满惊喜的书籍,让我看到了课本之外的天地,也让我对非遗文化和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来自香洲区第一小学的冀一铭同学说。

“珠海的乡村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温暖,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走进我们珠海的其他乡村,探索更多未知的精彩,我也会努力学习,长大后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珠海市第九中学学生霍与田说。

这场“善雅斗门 人文之旅”不仅是一次研学活动,也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乡风文明的重要实践。当同学们走进这片土地,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竹编的细腻、皮影戏的光影、拓印的匠心,更是乡村文明的精神内核。

在下洲村,村民用双手编织着传统,用心灵守护着文化,将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让乡村在发展中不失本色,在变迁中守住根脉。同学们在研学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的精妙,更是乡村的淳朴与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村民之间的互助友爱,体现在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体现在对文明的尊重与弘扬。乡村有了文明的温度,就让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厚的底蕴。同学们也将带着这份美好记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文字:张映竹 图片:程霖 编辑:何进 责任编辑:李梅容
探寻美丽乡村 感受文明魅力!“我爱珠海 文明有约”乡村研学斗门场活动举行
珠海特区报 2025-03-03 02:23

春日,珠海斗门区乡村大地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3月2日,“我爱珠海 文明有约”乡村研学斗门场活动举行。来自全市的50余名优秀学生代表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斗门区斗门镇下洲村,沉浸式感受珠海“百千万工程”带来的乡村蝶变。

同学们参观斗门区斗门镇下洲村。

珠海少年探访
300多年历史“甜甜村”

下洲村有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有乡风文明的榜样力量,有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同学们在这里触摸历史温度,感受乡村脉动,体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品味斗门的人文之美。这是一场心灵的旅行,是一次文化的浸润,让乡村的善与雅,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下洲村有300多年历史,因盛产甘蔗、龙眼、荔枝等,又被称为“甜甜村”。作为珠海“百千万工程”的示范村之一,近年来,下洲村成为新一轮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村,充分发挥集体“统”的作用,赋予村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通过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成功打造“斗门印象小镇”模式。

村中的老屋被改造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民宿、店铺,同学们在村中漫步,感受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糯米鸡、虾堆、艾饼、陶艺、皮影戏、手工编织等特色店铺,吸引了大家驻足观看、体验。

研学体验千年技艺
在方寸之间的极致绽放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斗门非遗皮影戏馆,同学们与光影相逢,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皮影戏是怎么演出的呢?”同学们围坐在舞台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工作人员演示。灯光亮起,皮影人物在幕布上灵活地跳跃、舞动,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演绎着有趣的故事,同学们被深深吸引,沉浸其中,与剧中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

随后,大家来到非遗拓印体验区。拓印是中国传统的复制技艺,有2000多年历史。它通过将纸张覆盖在雕刻好的模板上,用墨汁轻轻拍打,便能将图案复制到纸上。同学们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图案,小心翼翼地操作,当图案渐渐显现,大家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非遗扎染体验区更是热闹,同学们将白色的布料折叠、捆扎,然后放入染缸中。随着染料的渗透,布料上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图案,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彰显着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竹编也是一项中华古老手艺,在斗门传承久远。村民用竹子编织出篮子、帽子、扇子等生活用品。在非遗编织馆,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传统的竹编技艺。大家先从简单的图案开始认真编织学习,虽然手法尚显生疏,但从中感受到传统手艺的匠心与智慧。

在村中的陶艺馆,同学们挑选各自喜欢的泥塑为其着色,颜料缓缓地流淌过泥塑表面,瞬间,小泥人的“衣服”就变得鲜艳起来。大家在深入体验中感受到了不起眼的陶土“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和手工制作的乐趣,明白了用心去做,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事物。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村中的茶果制作工坊,学习制作斗门传统小吃——茶果。茶果是斗门人逢年过节必备的美食,外皮软糯,内馅香甜。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将糯米粉揉成团,包入馅料,再放入模具中压出形状。“原来茶果是这样做出来的!”同学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同学们看到了
“课本之外的天地”

“这次乡村研学之旅,就像打开了一本充满惊喜的书籍,让我看到了课本之外的天地,也让我对非遗文化和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来自香洲区第一小学的冀一铭同学说。

“珠海的乡村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温暖,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走进我们珠海的其他乡村,探索更多未知的精彩,我也会努力学习,长大后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珠海市第九中学学生霍与田说。

这场“善雅斗门 人文之旅”不仅是一次研学活动,也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乡风文明的重要实践。当同学们走进这片土地,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竹编的细腻、皮影戏的光影、拓印的匠心,更是乡村文明的精神内核。

在下洲村,村民用双手编织着传统,用心灵守护着文化,将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让乡村在发展中不失本色,在变迁中守住根脉。同学们在研学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的精妙,更是乡村的淳朴与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村民之间的互助友爱,体现在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体现在对文明的尊重与弘扬。乡村有了文明的温度,就让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厚的底蕴。同学们也将带着这份美好记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文字:张映竹 图片:程霖 编辑:何进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