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目前已形成22个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医学装备产品体系,是世界上产品类别和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3月15日,2025中国医学装备大会在重庆开幕,大会公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达1.35万亿元
“医学装备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础。”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说,要抓住实施“两新”政策战略机遇,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促进医学装备应用与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2024年我国医疗装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400亿元,近十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一批引领性、原创性产品不断涌现。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强化部门协同,优化政策供给,组织编制“十五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表示,全球医学装备产业规模正持续扩大,预计2024年至2030年全球医学装备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5.7%。科技发展正推动医学装备更新换代、发生跃变,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精准化、智能化、微创化、融合化。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侯岩认为,医学装备发展必须坚持医工融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研发生产出适合临床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产品。“下一步,协会将充分发挥协同优势,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为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健康贡献一份力量。”她说。

辛国斌建议,下一步要走好自主创新之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破关键技术;走好“数智”赋能之路,推动医疗装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疗装备深度融合;走好以人为本之路,服务人民群众新需求;走好开放共赢之路,助力优质产品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和欧美高端市场。
让更多国产机器人站上外科手术台
“我想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当地外科团队有能力做机器人手术。”近日,浙江援疆专家、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军伟使用南疆首台国产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连续开展两台肝胆手术,耗时近8小时。摘掉手套和口罩后,微微冒汗的刘军伟并没有下手术台,而是立即指导在场医生练习操作机器人。
15日在此间开幕的2025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医学装备展览会上,记者全程观摩了刘军伟使用国产手术机器人做手术的视频记录。“快、准、稳!”刘军伟说,手术机器人既是医生的好帮手,也能减少手术病人创伤,是未来技术大势所趋。

“这台设备已实现毫米级震颤过滤、10倍立体视觉增强和5G超远程操控,精准手术将越来越成为基层医院的日常,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安全放心的治疗。”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刘雨热情地向来自海内外的采购商介绍。
从引进国外先进医学装备到见证国产医学装备“呱呱坠地”,刘雨亲历了近百台国产手术机器人从被质疑到获批上市再到销往全球的“扬帆出海”。
作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明珠”,手术机器人正在重构现代外科医疗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将手术机器人列为“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之一。
“国产化技术的加速跃升让我们更有信心打开海外市场。”连续17年参加展会的刘雨深有感触,中国打破了腔镜机器人依赖进口的局面,今年能看到至少6家国产化设备在同台PK。

2024年,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科机器人凭借术前AI精准规划系统和3D打印导板技术,仅用不到2小时,就攻克了一名高龄血友病患者膝关节被骨赘完全“焊死”的“铁膝”难题。
此前,这样的高难度关节置换术,需要医生耗时4小时凭经验手工“开凿”。等待的家属看到医生提前走出手术室,误以为“手术失败了?”该院骨科主任邱华耀告诉他们:“AI精准规划系统,让手术和麻醉时间变短、创口变小,手术很成功!”

“有了国产核心技术的支撑,膝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时间缩短30%,精度控制在亚毫米级,使患者手术麻醉时长及感染风险大幅降低。”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鹏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传统工程师需1天完成的建模工作,AI仅需1至3分钟即可精准生成三维骨骼数字模型。而构建这一技术架构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
近年来,一批引领性、原创性国产医学装备产品及应用不断涌现,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感到,人工智能掀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为有超大规模数据资源和强烈临床需求的医疗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和创新。
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近1.2万例、累计应用5G+手术机器人开展远程手术800余例;实时图像引导的医用直线加速器填补国内空白;心磁功能成像装备、静态CT等产品落地;脑起搏器、人工耳蜗、智能假肢造福特殊人群……
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医疗装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4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医疗装备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生命奥秘的更深探索,每一台医疗装备的制造都在为人类健康点亮新的希望。
对于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的中国而言,我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迁、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的新形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医学装备赋能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装备提质升级,促进医疗服务的均衡化、同质化。
从“追随者”到“并行者”,再到向着“领跑者”进军,记者在展会上收获的信息无疑令人振奋。期待创新中国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跨越发展,让更多的国产手术机器人站上外科手术台。

2024年,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目前已形成22个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医学装备产品体系,是世界上产品类别和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3月15日,2025中国医学装备大会在重庆开幕,大会公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达1.35万亿元
“医学装备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础。”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说,要抓住实施“两新”政策战略机遇,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促进医学装备应用与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2024年我国医疗装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400亿元,近十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一批引领性、原创性产品不断涌现。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强化部门协同,优化政策供给,组织编制“十五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表示,全球医学装备产业规模正持续扩大,预计2024年至2030年全球医学装备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5.7%。科技发展正推动医学装备更新换代、发生跃变,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精准化、智能化、微创化、融合化。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侯岩认为,医学装备发展必须坚持医工融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研发生产出适合临床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产品。“下一步,协会将充分发挥协同优势,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为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健康贡献一份力量。”她说。

辛国斌建议,下一步要走好自主创新之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破关键技术;走好“数智”赋能之路,推动医疗装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疗装备深度融合;走好以人为本之路,服务人民群众新需求;走好开放共赢之路,助力优质产品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和欧美高端市场。
让更多国产机器人站上外科手术台
“我想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当地外科团队有能力做机器人手术。”近日,浙江援疆专家、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军伟使用南疆首台国产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连续开展两台肝胆手术,耗时近8小时。摘掉手套和口罩后,微微冒汗的刘军伟并没有下手术台,而是立即指导在场医生练习操作机器人。
15日在此间开幕的2025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医学装备展览会上,记者全程观摩了刘军伟使用国产手术机器人做手术的视频记录。“快、准、稳!”刘军伟说,手术机器人既是医生的好帮手,也能减少手术病人创伤,是未来技术大势所趋。

“这台设备已实现毫米级震颤过滤、10倍立体视觉增强和5G超远程操控,精准手术将越来越成为基层医院的日常,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安全放心的治疗。”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刘雨热情地向来自海内外的采购商介绍。
从引进国外先进医学装备到见证国产医学装备“呱呱坠地”,刘雨亲历了近百台国产手术机器人从被质疑到获批上市再到销往全球的“扬帆出海”。
作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明珠”,手术机器人正在重构现代外科医疗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将手术机器人列为“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之一。
“国产化技术的加速跃升让我们更有信心打开海外市场。”连续17年参加展会的刘雨深有感触,中国打破了腔镜机器人依赖进口的局面,今年能看到至少6家国产化设备在同台PK。

2024年,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科机器人凭借术前AI精准规划系统和3D打印导板技术,仅用不到2小时,就攻克了一名高龄血友病患者膝关节被骨赘完全“焊死”的“铁膝”难题。
此前,这样的高难度关节置换术,需要医生耗时4小时凭经验手工“开凿”。等待的家属看到医生提前走出手术室,误以为“手术失败了?”该院骨科主任邱华耀告诉他们:“AI精准规划系统,让手术和麻醉时间变短、创口变小,手术很成功!”

“有了国产核心技术的支撑,膝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时间缩短30%,精度控制在亚毫米级,使患者手术麻醉时长及感染风险大幅降低。”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鹏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传统工程师需1天完成的建模工作,AI仅需1至3分钟即可精准生成三维骨骼数字模型。而构建这一技术架构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
近年来,一批引领性、原创性国产医学装备产品及应用不断涌现,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感到,人工智能掀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为有超大规模数据资源和强烈临床需求的医疗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和创新。
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近1.2万例、累计应用5G+手术机器人开展远程手术800余例;实时图像引导的医用直线加速器填补国内空白;心磁功能成像装备、静态CT等产品落地;脑起搏器、人工耳蜗、智能假肢造福特殊人群……
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医疗装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4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医疗装备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生命奥秘的更深探索,每一台医疗装备的制造都在为人类健康点亮新的希望。
对于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的中国而言,我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迁、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的新形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医学装备赋能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装备提质升级,促进医疗服务的均衡化、同质化。
从“追随者”到“并行者”,再到向着“领跑者”进军,记者在展会上收获的信息无疑令人振奋。期待创新中国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跨越发展,让更多的国产手术机器人站上外科手术台。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