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爷
□ 魏振强
桌上那只微型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越剧,清澈的声音像泉水一样在流淌。阳光也清澈,从天空中往地上流,穿过塑料大棚,落在父亲额头。
塑料大棚是大哥搭的,专供父亲冬日里避风、晒太阳。老家是著名的“菜篮子”,田野里到处都是塑料大棚,种植蔬菜销往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很多人家的门口也有塑料大棚,儿女们盖的。前些年,老人们要照顾孙辈,整天忙着做饭、洗衣,送孩子们上下学,近些年,儿女们把孩子一同带往打工地上学,老人们在侍弄自己的一日三餐之外做点农活,天冷时,就猫在大棚里,像蔬菜一样寂寞,也像蔬菜一样暖和。
父亲坐在小桌子前,低着头,似睡非睡。他已近耄耋之年,一张脸见惯风雨,老旧得如同一张发黄的报纸,他的眼睛虽然睁着,也如同闭着一样,但我知道他肯定在听——他的左手和右手交叉握着,右手的小手指在轻轻颤动,似乎在打着节拍。
十年前,父亲失明,此后一直活在黑暗的世界中。人和物日新月异,但黑暗阻断了世界的更新,他看不到时光似箭镞一样射向远处,在他的记忆中,母亲还是十年前的样子,我们这些子女也是十年前的样子。
看不见世界的更新也不一定是坏事。这世上有美也有丑,看不见美是遗憾,看不见丑何尝不是幸运。看到他颠着脚步在黑暗中摸索的身影,我在难过的同时,也会找个理由让自己稍稍心安:人生在世,哪有那么多如意?倒着走路,会对颈椎有好处,倒着想问题会找到一条疏解情绪、忘记烦忧的出口。
远远地,有个身影来了。“二爷来了。”我对父亲说。他“哦”了一声,然后关了收音机,弓身从棚子里走出来。
二爷就是二叔。我们老家把叔叫做爷。
二爷手提一只大公鸡,像去菜场卖鸡一样,面无表情。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这副刻板、严肃的表情。
我迎过去,叫了一声“二爷”,他嗯一声,很轻,像咽下口水。
“这只鸡,你明天带回家。”他的声音很小,还没有那只鸡的声音大。鸡被二爷丢在地上,受到惊吓,斜着身子扑腾好几下,但双脚已被一条布带子缠绕,无法起身,只能躺着,喉管里发出咕咕声,有委屈、无奈,也可能有愤怒。
我没吱声。我知道二爷的脾气。我要是说不要,他肯定失望,甚至难过,但我要是拿着,实在麻烦,拎着一只活鸡上动车,怎么说也不方便,况且明天上车前我还要与几个中学同学见面,拎着一只鸡像哪回事呢?
我把自己刚才坐的那把椅子让给二爷,又给他倒来一杯水。他接过水,坐下来,把杯子架在自己的膝盖上。
父亲没吱声,但知道他的弟弟来了。
我又拿过一只凳子,把二爷手中的杯子接过来放在凳子上。我说:二爷,你喝点水。二爷轻轻啜了一小口,像抿一口酒。
父亲靠在椅子上,不吭声,空洞的目光望着远方。远方是青青的麦田,一望无际的麦苗在风的吹拂下,掀起绿色波浪,碧波般卷向天边。这是田野最美丽的时节,可惜父亲看不见。
二叔低着头,双手支撑在腿上,托着下巴,似乎在看着脚下,一只黑色的猫卧在他脚边,不停地翻身,晾着肚皮,没人理它,太阳又晒得发昏,它竟响起呼噜声。
“年饭在小文子家吃的吧?”父亲终于问了一句话。
不出我所料,二爷嗯了一声。
我都知道二爷肯定是在小文子家吃年饭,父亲怎么不知道呢。显然是没话找话。
小文子是二爷的大儿子,夫妻俩在常州做早点。他对长辈极为孝顺,二娘去世后,他隔三差五跑回来看看二爷。二爷说:以后别回来了,耽误生意。小文子说:不耽误,我早上揉好面,开车回来,中饭后再赶回去,正好又可以揉面、蒸包子馒头。二爷沉默了一会,终于反应过来:“那你不是两夜都没睡觉?”小文子不吱声,笑了一下算是回应。
“你不要一个人去东边庄子。”父亲的双手拢着,垂着头说了第二句,像是对着地面说。
“东边庄子”是我们家的特定说法,确切地说,是我们家的一块宅基地,位于村庄最东头。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说等我们兄弟长大,就在那里盖几间房子,供我们结婚用。后来我和弟弟先后考学去了外地,那块地就一直空着。曾祖母去世后,父母和奶奶商量,把老人家葬在那里,那块地就成了坟地,前年二娘去世后也去了那里。
二娘的娘家在江西永修,二爷当年是入赘去了她家的。过了将近三十年,二爷已经六十多岁,二娘决定陪二爷回安徽和县老家定居。二娘作出这一决定,显然是想陪着二爷在他的故乡度过晚年,以此“回报”二爷当年的牺牲。从江西永修来到安徽和县,二娘从熟悉左邻右舍开始,慢慢熟悉田间地头、风土人情以及各种农活,很快就和我们这个庞大家庭的长辈、平辈、晚辈们熟络、亲近起来。遗憾的是,二娘前几年查出重病,生命开始走向倒计时,她临终前的个把月,我们家的女眷轮流在床头伺候,帮她按摩、擦洗、喂饭,二爷更是像一条老狗一样昼夜守在床边,陪伴二娘,谁也撵不走。
二娘去世后,二爷没有当众流一滴泪,但谁都知道他内心的悲伤,他连走路也不像以往那样脚步轻捷,而是踢踏着鞋,似乎鞋帮或鞋底随时都会脱落。有一次,我母亲去找他,他不在家,打电话问,他说在“东边庄子”,母亲问去那里做什么?他嗫嚅着:“看看翠英。”
翠英就是我二娘。母亲在路边等二爷走过来,看到他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一场。母亲后来听村中的一位老人说,她好几次看到二爷一个人在那块坟地里独自坐着。父亲让二爷以后别去“东边庄子”,肯定是心疼他的弟弟的。但二爷没吭声。他的脾气很倔,又不会反驳他大哥,只有沉默。
父亲雕塑一般坐着,像是等着二爷给他一声回应,等了好一会儿,也没等到二爷的声音,便丢下一句:“晚上就在这里吃饭,别烧了。”二爷轻轻说了一声:“中午还剩一些饭,晚上热热就行了。”起了身,说:“我回家烧饭。”踢踏着鞋子就往外走。那只躺在地上的鸡被吓着了,扑腾一下身子,我想让二爷把它拎走,但终究还是没说出口。
二爷慢慢走远,我回身收拾茶杯,发现给他倒的那杯水还剩下半杯。

岭南行吟
□ 叶宝林
岭南行吟
雨润催红大碗花,初冬夜里偶听蛙。
篱边入目黄金果,腊月青枝挂木瓜。
珠海爱情邮局有寄
望海楼前送远眸,鸥翻一对浪悠悠。
相思千里皇城寄,量子纠缠意自收。
珠海夜逛情侣路
碧海风绵意入襟,临波有信送潮音。
行人情侣观渔女,望尽千帆动客心。
一枝木槿临水题照
雨润冬姿玉影娇,佳人窈窕楚宫腰。
偷来角落临溪水,镜对红妆曳曳摇。
岭南遥寄黄龙府
腊月冰封忆故家,琼天玉宇雪飞花。
分明火炬红迷眼,却误仙姿梦里葩。
读惠州东坡荔枝诗感赋
路黜蛮边佐酒谈,荔枝三百啖深谙。
迁官未忘好滋味,笑贬天涯到海南。
我在新加坡
□ 刘 群
一
2025年1月初,我去新加坡妹妹家探亲。
由于妹妹、妹夫平时要上班,加之这里做饭的客观条件与国内不同,所以除了周六、周日我偶尔在家吃饭外,其他时间我都是在外面吃饭;而妹妹一家,上班时间不在家里吃饭,晚饭更多的是在回到家里之前,在附近的小贩中心打个包;周末的时间,他们如果不想做饭,也会打个包带回家。
开始几天,我跟着他们在小贩中心吃了几顿,后来嫌不好吃,因此到了吃饭时间,便去附近的某大学食堂(由小贩中心承包的,可以对外),但仍然觉得不好吃,则改为去附近的中国餐馆。
在来新加坡之前,我妹妹告诉我,中国的美味与新加坡相比,犹如天上人间。这次看到我为吃如此奔波,便调侃道,这种没有美味的生活,定会让你写出一篇有趣的散文。
二
新加坡不提倡家庭做饭,而提倡人们去被称为“社区食堂”的小贩中心用餐。
小贩中心是政府为了治理城市,把路边的熟食摊贩集中起来,或在居民区的架空层,或在屋檐下,或在大棚里,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用餐的地方。在小贩中心吃饭,经济实惠,一般只要4-8新元,约合人民币20-40多元,就可以吃上一盘三道菜的盖浇饭,这比自己做饭便宜。由于价格低廉,很多人对小贩中心形成了依赖,导致他们不愿意在家做饭。而初来新加坡定居的人,久而久之,也会入乡随俗,慢慢放弃在家做饭的习惯。
加之新加坡政府强调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居民住宅没有排油烟通道,且法律规定,厨房不准向户外排放油烟——这里的抽油烟机,主要是通过内置的过滤网来吸收油烟,过滤油烟后的空气仍在室内循环。这种排油烟的方法,其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当做饭时,满屋子都是油烟,这也导致了许多家庭不愿意在家做饭。
当然,做饭的家庭也有,只是少数——或是请了菲佣,或是父母帮助带小孩需要做饭……
如今,新加坡已有6000多个小贩中心,分布在全国各个居民住宅区和公共场所,每个小贩中心至少有70-80个或者更多的熟食摊位。每到吃饭的时候,这些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以这种生活方式解决自己的一日三餐,那么,这种规模,这种由用餐方式和用餐习惯形成的文化,在202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妹妹告诉我,她许多邻居是不做饭的,他们的厨房也都干干净净。
三
由于我对小贩中心的饭菜不习惯,所以便不停地换地方吃饭。
除了小贩中心、附近的大学食堂和中国餐馆外,我去过的地方还有牛车水的唐人街、滨海湾购物中心的食街、滨海湾金沙酒店的大堂食府,当这些还不满意的时候,我想到了去新加坡最繁华的乌节路。
有一天,我请妹妹和她女儿在乌节路的某高档酒店吃午餐,其目的是想体验和品尝一下这里的菜品……
那一次,我们各点了一个168新元的套餐。
我的套餐是“捞鱼生”,食材名义上是以三文鱼的肉条为主,但三文鱼的占比只有一点点,大多是白萝卜丝,外加一些红椒丝、西芹丝、红萝卜丝和蔬菜丝,然后撒上一点白芝麻、花生末、五香粉,就算组成了一道高档菜;“金华火腿蟹肉蟹皇中鲍翅”,其实就是一小盅羹汤,可以看见稀稀拉拉的几根鱼翅,汤没有浓稠感,倒是有点清汤的样子;“豉油皇干煎大虾”,其实就是一只不大的中等虾;“六头鲍鱼花菇扒白菜”,其实是一只小鲍鱼、一个小花菇和两棵小白菜;外加一小碗腊味糯米饭,一小碗汤圆和几片香脆年糕……
这一餐,我们花费了504新元,外加9%的消费税、10%的服务费,总共消费了599.76新元,按照当时的汇率1新元等于5.42元人民币计,这顿饭共计花了3250元。
时光醉人,我在新加坡的那段日子,天天想的却是中国的饭菜。
春山隐(外一首)
□ 叶延滨
举着的伞被雨水化了
你举伞的手举着
一团绿茵茵的云朵儿
鞋不想跟你说再见
只是长出了根须扎入春泥
让草尖嫩芽抱着你的脚
不走了就坐入绿荫草丛
咳嗽声还没有落地
被山雀儿叼走
沏杯热茶舞动几枚绿叶
雨歇风轻茶凉了
静好一弯新月
是谁举着灯迎送山客
远与天边星子为伴
又若萤子同行
一个下午的时光
一个下午的时光
读诗,读喜欢的
也读阳光、读风吹树梢
读洒水喷头让草尖顶着水珠
还读不喜欢的,读路边流浪的狗
读树丛中嗡嗡叫的牛虻
驭着这个下午呆板的时间
一瓶颜料般泼进记忆
比颜料更有味的是茶
下午茶,浓茶喝了清茶也喝
从烫嘴喝到凉心
茶会凉,而心难凉
半杯残茶浸着
让人流汗的下午时光
像一个喝着下午茶的总统
风扇开着、电脑开着
手机也开着,总统正忙着检阅
一队木偶似的仪仗兵
而我在这个下午只检阅春天
正在开过来的
少女与花朵……
叶延滨 诗人、作家。历任《星星》主编、《诗刊》主编、诗歌委员会主任、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诗集25部、文集29部。
又是一年三月见(组诗)
□ 王光华
每年早春
三月带着熏风带着微雨
宁静的大地天空
听见,身姿骚动
清晨的雾与露珠如约而至
呼喊着春天的名字
老人垂钓河畔逝者如斯的岁月
少女迈着舞步婀娜多姿
飘落的花瓣
挥别枝头的嫩芽
无暇听鸟儿精彩的歌唱与表演
地上一只狗一只猫踏着节奏乱窜
一群又一群人挖地挥汗
等待他们渴望的秋天
手机里一个女人开着美颜在北方雪原
呼喊南方的舞伴
中年
鸟儿既不恐高也不怕远
因为它们有一双翅膀
蓝天白云长在春天的树叶上
因为树木有一个梦想
正当暮春的中年
为什么大雾弥漫
为什么要满目沧桑
赠别
太阳从冉冉到彤彤
月亮从月牙到圆圆
我们飘游在倏忽之间
到了中年
抑或暮年
到了人生另一个边缘
我们要赠别大地什么
那蹚过的河山满腹光芒
那水中的月亮与云霞里的太阳
大雾弥漫的清晨
海边夕阳黄昏
一直不停酿造一条清新的小小路径
岁月
日子把脚丫印在万事万物心上
每个脸庞长出自己岁月的模样
像春天花落像秋天飘叶
向大地呼喊与诉说
新枝嫩芽要有雨露阳光
小鸟飞翔要有蔚蓝天空
鱼儿在广阔海洋不要丢失小小梦想
三月初始
三月开启我们闻鸡起床
去绵延的草地上追逐安康
去绿道上画出健美的臂膀
去操场做我们自己的王
去树丛里与鸟儿一样欢唱
去看看花苞沾着露珠的绽放
去看春天也还有落叶飘零的悲伤
去看奔忙的车轮与青春的太阳
去向河流踩踏一些浪花
去向大地叩首致敬她的宽广
去向天空仰望
把一朵云彩装入胸膛
你是我的呼吸(组诗)
□ 徐 润
你是我的呼吸
这么多年,我住在北江边。北江
日夜南去,而我的心一路向北
北江清澈地、缓慢地拍打着我的梦
清澈地、缓慢地拍打着这个城市的梦
我爱北江。爱得清澈,也爱得缓慢
北江日夜南去,流淌在我梦的边缘
这么多年,你的方向
就是我梦的方向,我的梦一路向北
这么多年,我依然是你眼中的
一滴水,远走他乡
我不能止步
我不敢干枯
北江是这个城市的呼吸
你是我的呼吸
我更关心一滴水的将来
在这喧嚣的尘世里,我关心
那些呐喊,那些掌声
我关心这个城市的日新月异
我关心日月星辰的秩序,四季的轮回
我关心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类的命运
但是,我更关心一滴水的将来
我更关心,明天清晨,它是否
能平安地回到草叶上
唤回那秀气的小名,晶莹剔透把朝阳
搂在怀里,或是染一身槐花的馨香
我更关心在明天,它是否能够加入
兄弟姐妹们的大合唱——
请洗净你的双手来承接食物
请回复你宁静的心,去倾听
内心的风暴和雷声
在这喧嚣的尘世里
我更关心,当明天日落星稀之时
我们是否还能一身疲惫,沾一身
泥土的腥气,一起荷锄而归
在低处
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我说
人要尽量把自己放在低处——
就这样,我一直在低处长大
是路旁的一株菟丝草
兰草是我的姐妹,石头做我的兄长
在低处,我认识一群蚂蚁
它们一生只为一口食物奔忙
在低处,我看到一株蒲公英低过瓦砾
它被自己的梦想压弯了腰
我看到一大片麦苗躲过寒冬
在春阳下奋力地拔节、抽穗
开出淡淡的黄花
在低处,我看见更多的人
他们的一生比蚂蚁忙碌
梦想和蒲公英一样高

二 爷
□ 魏振强
桌上那只微型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越剧,清澈的声音像泉水一样在流淌。阳光也清澈,从天空中往地上流,穿过塑料大棚,落在父亲额头。
塑料大棚是大哥搭的,专供父亲冬日里避风、晒太阳。老家是著名的“菜篮子”,田野里到处都是塑料大棚,种植蔬菜销往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很多人家的门口也有塑料大棚,儿女们盖的。前些年,老人们要照顾孙辈,整天忙着做饭、洗衣,送孩子们上下学,近些年,儿女们把孩子一同带往打工地上学,老人们在侍弄自己的一日三餐之外做点农活,天冷时,就猫在大棚里,像蔬菜一样寂寞,也像蔬菜一样暖和。
父亲坐在小桌子前,低着头,似睡非睡。他已近耄耋之年,一张脸见惯风雨,老旧得如同一张发黄的报纸,他的眼睛虽然睁着,也如同闭着一样,但我知道他肯定在听——他的左手和右手交叉握着,右手的小手指在轻轻颤动,似乎在打着节拍。
十年前,父亲失明,此后一直活在黑暗的世界中。人和物日新月异,但黑暗阻断了世界的更新,他看不到时光似箭镞一样射向远处,在他的记忆中,母亲还是十年前的样子,我们这些子女也是十年前的样子。
看不见世界的更新也不一定是坏事。这世上有美也有丑,看不见美是遗憾,看不见丑何尝不是幸运。看到他颠着脚步在黑暗中摸索的身影,我在难过的同时,也会找个理由让自己稍稍心安:人生在世,哪有那么多如意?倒着走路,会对颈椎有好处,倒着想问题会找到一条疏解情绪、忘记烦忧的出口。
远远地,有个身影来了。“二爷来了。”我对父亲说。他“哦”了一声,然后关了收音机,弓身从棚子里走出来。
二爷就是二叔。我们老家把叔叫做爷。
二爷手提一只大公鸡,像去菜场卖鸡一样,面无表情。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这副刻板、严肃的表情。
我迎过去,叫了一声“二爷”,他嗯一声,很轻,像咽下口水。
“这只鸡,你明天带回家。”他的声音很小,还没有那只鸡的声音大。鸡被二爷丢在地上,受到惊吓,斜着身子扑腾好几下,但双脚已被一条布带子缠绕,无法起身,只能躺着,喉管里发出咕咕声,有委屈、无奈,也可能有愤怒。
我没吱声。我知道二爷的脾气。我要是说不要,他肯定失望,甚至难过,但我要是拿着,实在麻烦,拎着一只活鸡上动车,怎么说也不方便,况且明天上车前我还要与几个中学同学见面,拎着一只鸡像哪回事呢?
我把自己刚才坐的那把椅子让给二爷,又给他倒来一杯水。他接过水,坐下来,把杯子架在自己的膝盖上。
父亲没吱声,但知道他的弟弟来了。
我又拿过一只凳子,把二爷手中的杯子接过来放在凳子上。我说:二爷,你喝点水。二爷轻轻啜了一小口,像抿一口酒。
父亲靠在椅子上,不吭声,空洞的目光望着远方。远方是青青的麦田,一望无际的麦苗在风的吹拂下,掀起绿色波浪,碧波般卷向天边。这是田野最美丽的时节,可惜父亲看不见。
二叔低着头,双手支撑在腿上,托着下巴,似乎在看着脚下,一只黑色的猫卧在他脚边,不停地翻身,晾着肚皮,没人理它,太阳又晒得发昏,它竟响起呼噜声。
“年饭在小文子家吃的吧?”父亲终于问了一句话。
不出我所料,二爷嗯了一声。
我都知道二爷肯定是在小文子家吃年饭,父亲怎么不知道呢。显然是没话找话。
小文子是二爷的大儿子,夫妻俩在常州做早点。他对长辈极为孝顺,二娘去世后,他隔三差五跑回来看看二爷。二爷说:以后别回来了,耽误生意。小文子说:不耽误,我早上揉好面,开车回来,中饭后再赶回去,正好又可以揉面、蒸包子馒头。二爷沉默了一会,终于反应过来:“那你不是两夜都没睡觉?”小文子不吱声,笑了一下算是回应。
“你不要一个人去东边庄子。”父亲的双手拢着,垂着头说了第二句,像是对着地面说。
“东边庄子”是我们家的特定说法,确切地说,是我们家的一块宅基地,位于村庄最东头。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说等我们兄弟长大,就在那里盖几间房子,供我们结婚用。后来我和弟弟先后考学去了外地,那块地就一直空着。曾祖母去世后,父母和奶奶商量,把老人家葬在那里,那块地就成了坟地,前年二娘去世后也去了那里。
二娘的娘家在江西永修,二爷当年是入赘去了她家的。过了将近三十年,二爷已经六十多岁,二娘决定陪二爷回安徽和县老家定居。二娘作出这一决定,显然是想陪着二爷在他的故乡度过晚年,以此“回报”二爷当年的牺牲。从江西永修来到安徽和县,二娘从熟悉左邻右舍开始,慢慢熟悉田间地头、风土人情以及各种农活,很快就和我们这个庞大家庭的长辈、平辈、晚辈们熟络、亲近起来。遗憾的是,二娘前几年查出重病,生命开始走向倒计时,她临终前的个把月,我们家的女眷轮流在床头伺候,帮她按摩、擦洗、喂饭,二爷更是像一条老狗一样昼夜守在床边,陪伴二娘,谁也撵不走。
二娘去世后,二爷没有当众流一滴泪,但谁都知道他内心的悲伤,他连走路也不像以往那样脚步轻捷,而是踢踏着鞋,似乎鞋帮或鞋底随时都会脱落。有一次,我母亲去找他,他不在家,打电话问,他说在“东边庄子”,母亲问去那里做什么?他嗫嚅着:“看看翠英。”
翠英就是我二娘。母亲在路边等二爷走过来,看到他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一场。母亲后来听村中的一位老人说,她好几次看到二爷一个人在那块坟地里独自坐着。父亲让二爷以后别去“东边庄子”,肯定是心疼他的弟弟的。但二爷没吭声。他的脾气很倔,又不会反驳他大哥,只有沉默。
父亲雕塑一般坐着,像是等着二爷给他一声回应,等了好一会儿,也没等到二爷的声音,便丢下一句:“晚上就在这里吃饭,别烧了。”二爷轻轻说了一声:“中午还剩一些饭,晚上热热就行了。”起了身,说:“我回家烧饭。”踢踏着鞋子就往外走。那只躺在地上的鸡被吓着了,扑腾一下身子,我想让二爷把它拎走,但终究还是没说出口。
二爷慢慢走远,我回身收拾茶杯,发现给他倒的那杯水还剩下半杯。

岭南行吟
□ 叶宝林
岭南行吟
雨润催红大碗花,初冬夜里偶听蛙。
篱边入目黄金果,腊月青枝挂木瓜。
珠海爱情邮局有寄
望海楼前送远眸,鸥翻一对浪悠悠。
相思千里皇城寄,量子纠缠意自收。
珠海夜逛情侣路
碧海风绵意入襟,临波有信送潮音。
行人情侣观渔女,望尽千帆动客心。
一枝木槿临水题照
雨润冬姿玉影娇,佳人窈窕楚宫腰。
偷来角落临溪水,镜对红妆曳曳摇。
岭南遥寄黄龙府
腊月冰封忆故家,琼天玉宇雪飞花。
分明火炬红迷眼,却误仙姿梦里葩。
读惠州东坡荔枝诗感赋
路黜蛮边佐酒谈,荔枝三百啖深谙。
迁官未忘好滋味,笑贬天涯到海南。
我在新加坡
□ 刘 群
一
2025年1月初,我去新加坡妹妹家探亲。
由于妹妹、妹夫平时要上班,加之这里做饭的客观条件与国内不同,所以除了周六、周日我偶尔在家吃饭外,其他时间我都是在外面吃饭;而妹妹一家,上班时间不在家里吃饭,晚饭更多的是在回到家里之前,在附近的小贩中心打个包;周末的时间,他们如果不想做饭,也会打个包带回家。
开始几天,我跟着他们在小贩中心吃了几顿,后来嫌不好吃,因此到了吃饭时间,便去附近的某大学食堂(由小贩中心承包的,可以对外),但仍然觉得不好吃,则改为去附近的中国餐馆。
在来新加坡之前,我妹妹告诉我,中国的美味与新加坡相比,犹如天上人间。这次看到我为吃如此奔波,便调侃道,这种没有美味的生活,定会让你写出一篇有趣的散文。
二
新加坡不提倡家庭做饭,而提倡人们去被称为“社区食堂”的小贩中心用餐。
小贩中心是政府为了治理城市,把路边的熟食摊贩集中起来,或在居民区的架空层,或在屋檐下,或在大棚里,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用餐的地方。在小贩中心吃饭,经济实惠,一般只要4-8新元,约合人民币20-40多元,就可以吃上一盘三道菜的盖浇饭,这比自己做饭便宜。由于价格低廉,很多人对小贩中心形成了依赖,导致他们不愿意在家做饭。而初来新加坡定居的人,久而久之,也会入乡随俗,慢慢放弃在家做饭的习惯。
加之新加坡政府强调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居民住宅没有排油烟通道,且法律规定,厨房不准向户外排放油烟——这里的抽油烟机,主要是通过内置的过滤网来吸收油烟,过滤油烟后的空气仍在室内循环。这种排油烟的方法,其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当做饭时,满屋子都是油烟,这也导致了许多家庭不愿意在家做饭。
当然,做饭的家庭也有,只是少数——或是请了菲佣,或是父母帮助带小孩需要做饭……
如今,新加坡已有6000多个小贩中心,分布在全国各个居民住宅区和公共场所,每个小贩中心至少有70-80个或者更多的熟食摊位。每到吃饭的时候,这些摊位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以这种生活方式解决自己的一日三餐,那么,这种规模,这种由用餐方式和用餐习惯形成的文化,在202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妹妹告诉我,她许多邻居是不做饭的,他们的厨房也都干干净净。
三
由于我对小贩中心的饭菜不习惯,所以便不停地换地方吃饭。
除了小贩中心、附近的大学食堂和中国餐馆外,我去过的地方还有牛车水的唐人街、滨海湾购物中心的食街、滨海湾金沙酒店的大堂食府,当这些还不满意的时候,我想到了去新加坡最繁华的乌节路。
有一天,我请妹妹和她女儿在乌节路的某高档酒店吃午餐,其目的是想体验和品尝一下这里的菜品……
那一次,我们各点了一个168新元的套餐。
我的套餐是“捞鱼生”,食材名义上是以三文鱼的肉条为主,但三文鱼的占比只有一点点,大多是白萝卜丝,外加一些红椒丝、西芹丝、红萝卜丝和蔬菜丝,然后撒上一点白芝麻、花生末、五香粉,就算组成了一道高档菜;“金华火腿蟹肉蟹皇中鲍翅”,其实就是一小盅羹汤,可以看见稀稀拉拉的几根鱼翅,汤没有浓稠感,倒是有点清汤的样子;“豉油皇干煎大虾”,其实就是一只不大的中等虾;“六头鲍鱼花菇扒白菜”,其实是一只小鲍鱼、一个小花菇和两棵小白菜;外加一小碗腊味糯米饭,一小碗汤圆和几片香脆年糕……
这一餐,我们花费了504新元,外加9%的消费税、10%的服务费,总共消费了599.76新元,按照当时的汇率1新元等于5.42元人民币计,这顿饭共计花了3250元。
时光醉人,我在新加坡的那段日子,天天想的却是中国的饭菜。
春山隐(外一首)
□ 叶延滨
举着的伞被雨水化了
你举伞的手举着
一团绿茵茵的云朵儿
鞋不想跟你说再见
只是长出了根须扎入春泥
让草尖嫩芽抱着你的脚
不走了就坐入绿荫草丛
咳嗽声还没有落地
被山雀儿叼走
沏杯热茶舞动几枚绿叶
雨歇风轻茶凉了
静好一弯新月
是谁举着灯迎送山客
远与天边星子为伴
又若萤子同行
一个下午的时光
一个下午的时光
读诗,读喜欢的
也读阳光、读风吹树梢
读洒水喷头让草尖顶着水珠
还读不喜欢的,读路边流浪的狗
读树丛中嗡嗡叫的牛虻
驭着这个下午呆板的时间
一瓶颜料般泼进记忆
比颜料更有味的是茶
下午茶,浓茶喝了清茶也喝
从烫嘴喝到凉心
茶会凉,而心难凉
半杯残茶浸着
让人流汗的下午时光
像一个喝着下午茶的总统
风扇开着、电脑开着
手机也开着,总统正忙着检阅
一队木偶似的仪仗兵
而我在这个下午只检阅春天
正在开过来的
少女与花朵……
叶延滨 诗人、作家。历任《星星》主编、《诗刊》主编、诗歌委员会主任、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诗集25部、文集29部。
又是一年三月见(组诗)
□ 王光华
每年早春
三月带着熏风带着微雨
宁静的大地天空
听见,身姿骚动
清晨的雾与露珠如约而至
呼喊着春天的名字
老人垂钓河畔逝者如斯的岁月
少女迈着舞步婀娜多姿
飘落的花瓣
挥别枝头的嫩芽
无暇听鸟儿精彩的歌唱与表演
地上一只狗一只猫踏着节奏乱窜
一群又一群人挖地挥汗
等待他们渴望的秋天
手机里一个女人开着美颜在北方雪原
呼喊南方的舞伴
中年
鸟儿既不恐高也不怕远
因为它们有一双翅膀
蓝天白云长在春天的树叶上
因为树木有一个梦想
正当暮春的中年
为什么大雾弥漫
为什么要满目沧桑
赠别
太阳从冉冉到彤彤
月亮从月牙到圆圆
我们飘游在倏忽之间
到了中年
抑或暮年
到了人生另一个边缘
我们要赠别大地什么
那蹚过的河山满腹光芒
那水中的月亮与云霞里的太阳
大雾弥漫的清晨
海边夕阳黄昏
一直不停酿造一条清新的小小路径
岁月
日子把脚丫印在万事万物心上
每个脸庞长出自己岁月的模样
像春天花落像秋天飘叶
向大地呼喊与诉说
新枝嫩芽要有雨露阳光
小鸟飞翔要有蔚蓝天空
鱼儿在广阔海洋不要丢失小小梦想
三月初始
三月开启我们闻鸡起床
去绵延的草地上追逐安康
去绿道上画出健美的臂膀
去操场做我们自己的王
去树丛里与鸟儿一样欢唱
去看看花苞沾着露珠的绽放
去看春天也还有落叶飘零的悲伤
去看奔忙的车轮与青春的太阳
去向河流踩踏一些浪花
去向大地叩首致敬她的宽广
去向天空仰望
把一朵云彩装入胸膛
你是我的呼吸(组诗)
□ 徐 润
你是我的呼吸
这么多年,我住在北江边。北江
日夜南去,而我的心一路向北
北江清澈地、缓慢地拍打着我的梦
清澈地、缓慢地拍打着这个城市的梦
我爱北江。爱得清澈,也爱得缓慢
北江日夜南去,流淌在我梦的边缘
这么多年,你的方向
就是我梦的方向,我的梦一路向北
这么多年,我依然是你眼中的
一滴水,远走他乡
我不能止步
我不敢干枯
北江是这个城市的呼吸
你是我的呼吸
我更关心一滴水的将来
在这喧嚣的尘世里,我关心
那些呐喊,那些掌声
我关心这个城市的日新月异
我关心日月星辰的秩序,四季的轮回
我关心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类的命运
但是,我更关心一滴水的将来
我更关心,明天清晨,它是否
能平安地回到草叶上
唤回那秀气的小名,晶莹剔透把朝阳
搂在怀里,或是染一身槐花的馨香
我更关心在明天,它是否能够加入
兄弟姐妹们的大合唱——
请洗净你的双手来承接食物
请回复你宁静的心,去倾听
内心的风暴和雷声
在这喧嚣的尘世里
我更关心,当明天日落星稀之时
我们是否还能一身疲惫,沾一身
泥土的腥气,一起荷锄而归
在低处
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我说
人要尽量把自己放在低处——
就这样,我一直在低处长大
是路旁的一株菟丝草
兰草是我的姐妹,石头做我的兄长
在低处,我认识一群蚂蚁
它们一生只为一口食物奔忙
在低处,我看到一株蒲公英低过瓦砾
它被自己的梦想压弯了腰
我看到一大片麦苗躲过寒冬
在春阳下奋力地拔节、抽穗
开出淡淡的黄花
在低处,我看见更多的人
他们的一生比蚂蚁忙碌
梦想和蒲公英一样高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