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这座老骑楼,藏着半部中国电影史——探访斗门旧街闲族电影海报展示馆

在珠海斗门旧街,一座五层的老建筑静静伫立。走进门内,时光仿佛倒流——墙上的老电影海报泛着岁月的黄,《刘三姐》《青春似火》《小兵张嘎》的剧照定格着几代人的记忆;玻璃柜中,上千把口琴排列成阵,琴身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半个世纪的旋律。

这里是闲族电影海报展示馆,馆长刘钊用他收藏了几十年的藏品,构筑起一架“时空穿梭机”,带我们回到属于“50后”与“60后”的青春年代。

从北到南:一个收藏爱好者的半生执念

“我小时候老喜欢钻进电影管理站去看片,广告栏上的海报我是越看越喜欢,等管理员换海报我就跟他要。”谈起收藏,60岁的刘钊眼里仍闪着少年般的光。

电影海报展示馆

上世纪70年代,在黑龙江齐齐哈尔长大的他,因为家住在电影管理站隔壁而与电影结缘。小学二年级时,他第一次从管理员手中接过一张背面还粘着浆糊的电影海报,自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收藏生涯。刷过浆糊的海报太脆,不好保管。或许是感受到这位少年的收藏热情,后来每次来了新的海报,管理员都特意帮刘钊多留一张。

1997年,刘钊因工作前往北京,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启“地摊扫货”模式。“那时候海报论斤卖,几十块钱能扛走一麻袋。”他如数家珍地翻出一摞摞藏品:1959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本、1955年《祖国的花朵》分镜头剧本、1979年《甜蜜的事业》电影海报……“当时拍电影用的台本,我这里有七八百册。《大众电影》杂志从1950年创刊一直到现在,我是齐套的。”除了重点收藏的国内电影资料之外,刘钊的藏品还覆盖了朝鲜、越南等其他国家的电影。

刘钊接受采访

2015年,年过五旬的刘钊从深圳上市公司内退,带着“没玩够的少年梦想”来到珠海。他在外伶仃岛开了家文化体验式客栈“琴舍”,展出和口琴相关的千余件收藏品。2022年,位于斗门旧街的闲族电影海报展示馆开馆,刘钊将更丰富的藏品放在了这里。

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力气折腾展馆,哪怕它不赚钱?刘钊笑着说,自己是为情怀买单。“因为能让大家能看到我们当年的老电影、老物件,它们承载了‘50后’‘60后’和‘70后’的美好记忆,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值得。”

电影与音乐:一座600平方米的文化记忆库

步入展示馆,宛如跌入时光隧道。馆内,1950年《大众电影》创刊号与2022年第1000期串联起中国电影期刊史,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经典电影海报按年代铺陈开来。“当时《大众电影》1000期还来我这儿办活动,因为他们杂志社都没有我的藏品全。”刘钊骄傲地说。

电影海报展示馆外观

走上四楼,上千把口琴珍藏于此。从民国时期“中国口琴之父”潘金声制造的口琴,到当代复音口琴,还有几十年前的口琴广告、说明书、教材、曲谱、徽章、图片,甚至当年那些口琴家的往来书信,藏品的丰富程度让人目不暇接。

除了影史资料和口琴之外,展示馆内还藏有1000多件形态各异的八音盒和百余台凤凰琴。此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粮票也静静躺在玻璃柜中。“其实我是想做成博物馆群落,因为我每一类单独的小收藏都可以撑起一个馆。”刘钊向我们透露,自己还有关于民俗、红色记忆、少数民族音乐的许多收藏,不少藏品还存放在东北老家,“未来如果有机会,想把这些东西全部展出来。”

电影海报展示馆收藏的海报

选择斗门旧街,刘钊有他的“生意经”,“这里租金费用低一些,而且老骑楼和我的藏品气质比较匹配。”在这里,斗门茶楼旧址、协昌金山庄旧址、民兴米机旧址等文物古迹沉默地诉说着历史。2022年10月开馆的闲族电影海报展示馆,又为这片街区带来新的文化生机。

这座民间电影海报展示馆自开放以来,已接待超3万人次参观。馆长刘钊实现了他“用电影海报让光影记忆活化”的初衷,也将他的人文情怀注入斗门旧街。

光影不灭:从藏家到创作者的赤子心

光收藏不过瘾,还得自己“造梦”。刘钊从2015年开始写电影剧本,创作了《爱的指语》《可可托海的女儿》等电影。在外伶仃岛经营民宿期间,他创作的《外伶仃岛之恋》,如今已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讲海岛创业的爱情故事,预计今年内拿到龙标后就可以在珠海点映。”

刘钊与他的电影海报

最近,刘钊还在构思一部横屏短剧《闲族》,讲述退休人士在珠海乡村改造旧房、康养旅居的故事。“今年10月份差不多就能开机,要把珠海各个乡村的美食、文旅特色地点都融进去。”

60岁的他并不认老。刘钊觉得,退休以后仍然可以做各种规划,重启自己的“第二人生”。当被问及对于年轻人有怎样的期待,刘钊说,希望大家多进影院,用票房支持好电影,让越来越多优秀的国产电影能够走向国际,被更多人看见。

采访的间隙,刘钊随手从口袋掏出一把口琴,在顶楼天台吹响《光阴的故事》。琴声悠扬,远山碧绿,微风拂过老骑楼的房顶,玻璃柜里的海报人物仿佛也在侧耳倾听。楼下旧街的石板路上,几个年轻人举着刚买的文创明信片走过。半个世纪前,胶片齿轮转动的轻响似乎还回荡在空中。口琴声混着鸟鸣,悄然织就跨越时空的和弦。

文字:陈子怡 图片:梁冠贤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帅云
珠海这座老骑楼,藏着半部中国电影史——探访斗门旧街闲族电影海报展示馆
观海融媒 2025-03-17 20:55

在珠海斗门旧街,一座五层的老建筑静静伫立。走进门内,时光仿佛倒流——墙上的老电影海报泛着岁月的黄,《刘三姐》《青春似火》《小兵张嘎》的剧照定格着几代人的记忆;玻璃柜中,上千把口琴排列成阵,琴身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半个世纪的旋律。

这里是闲族电影海报展示馆,馆长刘钊用他收藏了几十年的藏品,构筑起一架“时空穿梭机”,带我们回到属于“50后”与“60后”的青春年代。

从北到南:一个收藏爱好者的半生执念

“我小时候老喜欢钻进电影管理站去看片,广告栏上的海报我是越看越喜欢,等管理员换海报我就跟他要。”谈起收藏,60岁的刘钊眼里仍闪着少年般的光。

电影海报展示馆

上世纪70年代,在黑龙江齐齐哈尔长大的他,因为家住在电影管理站隔壁而与电影结缘。小学二年级时,他第一次从管理员手中接过一张背面还粘着浆糊的电影海报,自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收藏生涯。刷过浆糊的海报太脆,不好保管。或许是感受到这位少年的收藏热情,后来每次来了新的海报,管理员都特意帮刘钊多留一张。

1997年,刘钊因工作前往北京,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启“地摊扫货”模式。“那时候海报论斤卖,几十块钱能扛走一麻袋。”他如数家珍地翻出一摞摞藏品:1959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本、1955年《祖国的花朵》分镜头剧本、1979年《甜蜜的事业》电影海报……“当时拍电影用的台本,我这里有七八百册。《大众电影》杂志从1950年创刊一直到现在,我是齐套的。”除了重点收藏的国内电影资料之外,刘钊的藏品还覆盖了朝鲜、越南等其他国家的电影。

刘钊接受采访

2015年,年过五旬的刘钊从深圳上市公司内退,带着“没玩够的少年梦想”来到珠海。他在外伶仃岛开了家文化体验式客栈“琴舍”,展出和口琴相关的千余件收藏品。2022年,位于斗门旧街的闲族电影海报展示馆开馆,刘钊将更丰富的藏品放在了这里。

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力气折腾展馆,哪怕它不赚钱?刘钊笑着说,自己是为情怀买单。“因为能让大家能看到我们当年的老电影、老物件,它们承载了‘50后’‘60后’和‘70后’的美好记忆,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值得。”

电影与音乐:一座600平方米的文化记忆库

步入展示馆,宛如跌入时光隧道。馆内,1950年《大众电影》创刊号与2022年第1000期串联起中国电影期刊史,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经典电影海报按年代铺陈开来。“当时《大众电影》1000期还来我这儿办活动,因为他们杂志社都没有我的藏品全。”刘钊骄傲地说。

电影海报展示馆外观

走上四楼,上千把口琴珍藏于此。从民国时期“中国口琴之父”潘金声制造的口琴,到当代复音口琴,还有几十年前的口琴广告、说明书、教材、曲谱、徽章、图片,甚至当年那些口琴家的往来书信,藏品的丰富程度让人目不暇接。

除了影史资料和口琴之外,展示馆内还藏有1000多件形态各异的八音盒和百余台凤凰琴。此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粮票也静静躺在玻璃柜中。“其实我是想做成博物馆群落,因为我每一类单独的小收藏都可以撑起一个馆。”刘钊向我们透露,自己还有关于民俗、红色记忆、少数民族音乐的许多收藏,不少藏品还存放在东北老家,“未来如果有机会,想把这些东西全部展出来。”

电影海报展示馆收藏的海报

选择斗门旧街,刘钊有他的“生意经”,“这里租金费用低一些,而且老骑楼和我的藏品气质比较匹配。”在这里,斗门茶楼旧址、协昌金山庄旧址、民兴米机旧址等文物古迹沉默地诉说着历史。2022年10月开馆的闲族电影海报展示馆,又为这片街区带来新的文化生机。

这座民间电影海报展示馆自开放以来,已接待超3万人次参观。馆长刘钊实现了他“用电影海报让光影记忆活化”的初衷,也将他的人文情怀注入斗门旧街。

光影不灭:从藏家到创作者的赤子心

光收藏不过瘾,还得自己“造梦”。刘钊从2015年开始写电影剧本,创作了《爱的指语》《可可托海的女儿》等电影。在外伶仃岛经营民宿期间,他创作的《外伶仃岛之恋》,如今已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讲海岛创业的爱情故事,预计今年内拿到龙标后就可以在珠海点映。”

刘钊与他的电影海报

最近,刘钊还在构思一部横屏短剧《闲族》,讲述退休人士在珠海乡村改造旧房、康养旅居的故事。“今年10月份差不多就能开机,要把珠海各个乡村的美食、文旅特色地点都融进去。”

60岁的他并不认老。刘钊觉得,退休以后仍然可以做各种规划,重启自己的“第二人生”。当被问及对于年轻人有怎样的期待,刘钊说,希望大家多进影院,用票房支持好电影,让越来越多优秀的国产电影能够走向国际,被更多人看见。

采访的间隙,刘钊随手从口袋掏出一把口琴,在顶楼天台吹响《光阴的故事》。琴声悠扬,远山碧绿,微风拂过老骑楼的房顶,玻璃柜里的海报人物仿佛也在侧耳倾听。楼下旧街的石板路上,几个年轻人举着刚买的文创明信片走过。半个世纪前,胶片齿轮转动的轻响似乎还回荡在空中。口琴声混着鸟鸣,悄然织就跨越时空的和弦。

文字:陈子怡 图片:梁冠贤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