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正当其时

3月15日-16日,2025环梦·AI智能机器人科普展(珠海站)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吸引了市民、游客4000余人参与,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珠海特区报》3月17日03版)

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生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模式。与此相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速度远超公众认知的提升,导致不少人对AI持有误解,甚至产生焦虑。加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提升公众人工智能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人工智能从概念走向现实,渗透到医疗、工业、教育、金融等多个行业,AI正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然而,大众对AI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科幻电影或简单的智能助手层面,很多人对AI的工作原理、实际能力、局限性甚至伦理问题知之甚少。

一方面,公众容易夸大AI的能力,认为AI无所不能,甚至担忧AI会“取代人类”;另一方面,部分人则低估AI的影响力,忽视其带来的社会变革。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对AI的过度恐慌或盲目信任,进而影响技术的合理应用。人工智能的科普教育必须紧跟技术发展步伐,让公众能够理性看待AI,既不恐慌,也不过度依赖。

相比传统的书本教育,AI科普更需要创新方式,通过沉浸式互动,让公众直观感受AI的能力与边界,真正让科技变得“可触可感”。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人工智能将会全面融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互动中学习AI知识,不但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让AI知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需要做很多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一方面,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大AI基础教育的投入,将人工智能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项前沿技术。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推动AI知识的通俗化传播,让AI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黑科技”,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应用的技术。

此外,企业和科技从业者也应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推广AI技术的同时,加强公众教育,确保AI的应用符合社会价值观。如在AI医疗、智能监控等敏感领域,企业应当透明化技术应用,让公众了解AI的实际运作方式,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信任问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可逆转,公众的认知与素养决定了AI技术能否真正造福社会。只有不断加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的科技素养,让每个人都能理解、适应并合理应用AI,我们才能在这场技术变革中保持主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文字:孙维国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莫海晖
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正当其时
珠海特区报 2025-03-18 01:02

3月15日-16日,2025环梦·AI智能机器人科普展(珠海站)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吸引了市民、游客4000余人参与,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珠海特区报》3月17日03版)

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生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模式。与此相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速度远超公众认知的提升,导致不少人对AI持有误解,甚至产生焦虑。加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提升公众人工智能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人工智能从概念走向现实,渗透到医疗、工业、教育、金融等多个行业,AI正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然而,大众对AI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科幻电影或简单的智能助手层面,很多人对AI的工作原理、实际能力、局限性甚至伦理问题知之甚少。

一方面,公众容易夸大AI的能力,认为AI无所不能,甚至担忧AI会“取代人类”;另一方面,部分人则低估AI的影响力,忽视其带来的社会变革。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对AI的过度恐慌或盲目信任,进而影响技术的合理应用。人工智能的科普教育必须紧跟技术发展步伐,让公众能够理性看待AI,既不恐慌,也不过度依赖。

相比传统的书本教育,AI科普更需要创新方式,通过沉浸式互动,让公众直观感受AI的能力与边界,真正让科技变得“可触可感”。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人工智能将会全面融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互动中学习AI知识,不但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让AI知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需要做很多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一方面,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大AI基础教育的投入,将人工智能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项前沿技术。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推动AI知识的通俗化传播,让AI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黑科技”,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应用的技术。

此外,企业和科技从业者也应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推广AI技术的同时,加强公众教育,确保AI的应用符合社会价值观。如在AI医疗、智能监控等敏感领域,企业应当透明化技术应用,让公众了解AI的实际运作方式,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信任问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可逆转,公众的认知与素养决定了AI技术能否真正造福社会。只有不断加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的科技素养,让每个人都能理解、适应并合理应用AI,我们才能在这场技术变革中保持主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文字:孙维国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