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横琴,天沐河畔春风拂面,沿岸的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开得正欢,新栽的树苗在湿润的泥土中舒展嫩芽。3月12日,第三届横琴自然周在赛艇公园拉开帷幕,粤澳两地政府部门、学校师生及市民代表逾百人挥锹培土,共同栽种高山榕、红花玉蕊等60余株苗木,为2025年“万树计划”10万株种植目标按下启动键。

这场以“亲近自然,礼敬自然”为核心理念的自然盛会,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实践场,更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向世界展示“宜居宜业新家园”的生动窗口——在这里,生态文明建设正从要素治理的“单打独斗”走向琴澳联动的“生态共管共享”,让一水相隔的琴澳双城共绘山水人城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跨境织绿:一水两岸共护春色
横琴自然周自2023年创办以来,已成为琴澳一项品牌性的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活动有机串联起中国植树节、世界森林日及广东省爱鸟周等生态节日,并与澳门绿化周联动,举办多场生态体验活动,全面展现横琴“抬头见绿,所见皆景”的自然之美。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届自然周吸引逾3.1万人次深度参与,其中澳门市民占比达39%,印证着两地生态认同的持续提升。
今年3月12日至26日,第三届横琴自然周如约而至,用七大主题串联起60余场沉浸式体验,包括义务植树、古树保护、自然摄影、爱鸟护鸟等一系列自然科普与生态体验活动,为市民游客打开一扇亲近自然的窗口。同时,本届活动延续“万树计划”目标,在3月份计划开展40余场植树活动,累计种植超1万株树苗,全年目标达10万株。而新增的古树保护主题演讲比赛,则将生态教育融入文化传承,让百年古樟、老榕树的故事成为居民的情感纽带。

在活动现场,澳门与横琴居民结对栽下高山榕,根系交织的树苗恰似琴澳融合的缩影。一位参与家庭植树活动的澳门家长感慨:“孩子们在劳动中理解生态,更感受到横琴与澳门‘同呼吸’的亲近。” 这种亲近感不仅源于地理的相邻,更植根于“共享生态福祉,共筑绿色家园”的文明共识。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横琴与澳门同步举行嘉年华活动,一方面,通过澳门“一户通”,澳门亲子家庭来到横琴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心,在拼图竞猜、盲盒寻踪、风铃手作等沉浸式互动中解码横琴生态密码;另一方面,横琴碳普惠创新成果“琴碳星人”入驻澳门绿化周,以互动游戏、碳积分兑换等形式将横琴生态保育经验分享至澳门社区。
此外,横琴还通过与澳门科学馆联动,构建起“馆内展览+户外实践”的生态教育矩阵。据澳门科学馆教育及展品总监梁思聪介绍,合作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可有效补充澳门资源不足的问题。自然周期间,科学馆与合作区将开展一系列生态保育宣教合作,例如开设生态展览,以及将STEAM绘本工作坊延伸至横琴。值得关注的是,双方还将持续深化“学生科技教育普及计划”,面向澳门小学生推出免费生态旅游研学项目,进一步夯实琴澳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实践基础。

生态赋能:书写宜居宜业“桃花源”
自然周的热闹背后,是合作区多年深耕生态文明建设的厚积薄发。2025年初发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山水琴澳岛、合美新家园”愿景,通过“北城南野”的差异化布局,将生态体系融入城市肌理。
数据印证着这片土地的蜕变:合作区自成立以来,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共375公顷,栽种苗木超77万株;开展原生红树林和古树名木保护修复,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130公顷,建设了合作区首个古树公园。截至目前,合作区记录到野生陆生脊椎动物32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54种;记录到本土野生植物674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10种;记录到昆虫483种。
更令人瞩目的是碳中和实践——横琴已逐步建立了智慧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智慧综合能源示范基地项目、“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燃气电厂微藻固碳工程等。加快建设了绿色低碳生态城镇,建成横琴供电局线路工区大楼零碳建筑示范项目、华策国际大厦智能化升级及节能改造项目等,落实公交系统100%纯电动化运营,有序开展新能源车船推广,2024年5月1日起合作区市政用电全部使用绿电。
生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折射着琴澳生活的温度。穿过天沐河上造型各异的景观桥,河岸东侧“澳门新街坊”的住户推开窗户,便能将湿地生态尽收眼底。每逢周末,琴澳亲子家庭沿着生态研学线路,在古树公园拓印百年年轮,于国家湿地公园捕捉黑脸琵鹭的翩跹舞姿,在自然课堂里读懂“绿水青山”的春日叙事。
横琴这座宜居宜业的新家园,不仅是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更承载着琴澳居民对“桃花源”愿景的共同向往。合作区城规建局副局长汪云表示,2025年是合作区第二阶段发展目标开局之年,希望通过一系列生态节日宣传活动为契机,探索“澳门+横琴”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尝试,向各界展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开展生态保护的成效,传播合作区绿色低碳发展、琴澳市民“心联通”的声音。
3月的横琴,天沐河畔春风拂面,沿岸的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开得正欢,新栽的树苗在湿润的泥土中舒展嫩芽。3月12日,第三届横琴自然周在赛艇公园拉开帷幕,粤澳两地政府部门、学校师生及市民代表逾百人挥锹培土,共同栽种高山榕、红花玉蕊等60余株苗木,为2025年“万树计划”10万株种植目标按下启动键。

这场以“亲近自然,礼敬自然”为核心理念的自然盛会,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实践场,更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向世界展示“宜居宜业新家园”的生动窗口——在这里,生态文明建设正从要素治理的“单打独斗”走向琴澳联动的“生态共管共享”,让一水相隔的琴澳双城共绘山水人城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跨境织绿:一水两岸共护春色
横琴自然周自2023年创办以来,已成为琴澳一项品牌性的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活动有机串联起中国植树节、世界森林日及广东省爱鸟周等生态节日,并与澳门绿化周联动,举办多场生态体验活动,全面展现横琴“抬头见绿,所见皆景”的自然之美。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届自然周吸引逾3.1万人次深度参与,其中澳门市民占比达39%,印证着两地生态认同的持续提升。
今年3月12日至26日,第三届横琴自然周如约而至,用七大主题串联起60余场沉浸式体验,包括义务植树、古树保护、自然摄影、爱鸟护鸟等一系列自然科普与生态体验活动,为市民游客打开一扇亲近自然的窗口。同时,本届活动延续“万树计划”目标,在3月份计划开展40余场植树活动,累计种植超1万株树苗,全年目标达10万株。而新增的古树保护主题演讲比赛,则将生态教育融入文化传承,让百年古樟、老榕树的故事成为居民的情感纽带。

在活动现场,澳门与横琴居民结对栽下高山榕,根系交织的树苗恰似琴澳融合的缩影。一位参与家庭植树活动的澳门家长感慨:“孩子们在劳动中理解生态,更感受到横琴与澳门‘同呼吸’的亲近。” 这种亲近感不仅源于地理的相邻,更植根于“共享生态福祉,共筑绿色家园”的文明共识。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横琴与澳门同步举行嘉年华活动,一方面,通过澳门“一户通”,澳门亲子家庭来到横琴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心,在拼图竞猜、盲盒寻踪、风铃手作等沉浸式互动中解码横琴生态密码;另一方面,横琴碳普惠创新成果“琴碳星人”入驻澳门绿化周,以互动游戏、碳积分兑换等形式将横琴生态保育经验分享至澳门社区。
此外,横琴还通过与澳门科学馆联动,构建起“馆内展览+户外实践”的生态教育矩阵。据澳门科学馆教育及展品总监梁思聪介绍,合作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可有效补充澳门资源不足的问题。自然周期间,科学馆与合作区将开展一系列生态保育宣教合作,例如开设生态展览,以及将STEAM绘本工作坊延伸至横琴。值得关注的是,双方还将持续深化“学生科技教育普及计划”,面向澳门小学生推出免费生态旅游研学项目,进一步夯实琴澳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实践基础。

生态赋能:书写宜居宜业“桃花源”
自然周的热闹背后,是合作区多年深耕生态文明建设的厚积薄发。2025年初发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山水琴澳岛、合美新家园”愿景,通过“北城南野”的差异化布局,将生态体系融入城市肌理。
数据印证着这片土地的蜕变:合作区自成立以来,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共375公顷,栽种苗木超77万株;开展原生红树林和古树名木保护修复,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130公顷,建设了合作区首个古树公园。截至目前,合作区记录到野生陆生脊椎动物32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54种;记录到本土野生植物674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10种;记录到昆虫483种。
更令人瞩目的是碳中和实践——横琴已逐步建立了智慧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智慧综合能源示范基地项目、“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燃气电厂微藻固碳工程等。加快建设了绿色低碳生态城镇,建成横琴供电局线路工区大楼零碳建筑示范项目、华策国际大厦智能化升级及节能改造项目等,落实公交系统100%纯电动化运营,有序开展新能源车船推广,2024年5月1日起合作区市政用电全部使用绿电。
生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折射着琴澳生活的温度。穿过天沐河上造型各异的景观桥,河岸东侧“澳门新街坊”的住户推开窗户,便能将湿地生态尽收眼底。每逢周末,琴澳亲子家庭沿着生态研学线路,在古树公园拓印百年年轮,于国家湿地公园捕捉黑脸琵鹭的翩跹舞姿,在自然课堂里读懂“绿水青山”的春日叙事。
横琴这座宜居宜业的新家园,不仅是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更承载着琴澳居民对“桃花源”愿景的共同向往。合作区城规建局副局长汪云表示,2025年是合作区第二阶段发展目标开局之年,希望通过一系列生态节日宣传活动为契机,探索“澳门+横琴”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尝试,向各界展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开展生态保护的成效,传播合作区绿色低碳发展、琴澳市民“心联通”的声音。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