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清晨,珠海大镜山社区体育公园球场热闹非凡,一群足球少年们在绿茵场上奔跑、呐喊,与不远处森林中的鸟啼声交织成韵。这是足球运动与城市共生的鲜活切片。
近年来,珠海足球氛围愈发火热。本地业余足球联赛、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促进了足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在社区层面,今年3月初,珠海镇街足球联赛市级总决赛在大镜山社区体育公园开踢,比赛采用八人制足球赛制,分为小组赛和淘汰赛两个阶段进行,整个赛程从3月9日持续至3月23日,来自珠海各区的8支优胜队伍143名足球爱好者展开激烈角逐,向冠军发起冲击。
在校园层面,珠海去年首次举办全市范围内的校园足球联赛,预赛阶段共举办了637场校园足球赛事,参与比赛学生人数约4700人,赛事覆盖全市近半数中小学校,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学生参与足球、爱上足球。
足球正点燃珠海的“城市心跳”。一到周末,各个社区公园球场周末总是人满为患,中年人、青年人、孩子等各个年龄段组队踢球的身影无处不在,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朝气与活力。
足球能成为世界第一运动,不仅源于其规则简单、比赛富有激情悬念,更在于其参与门槛低、包容性强的特质——这项运动既能跨越文化壁垒成为全球性语言,又深深根植于社区肌理,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气质。
绿茵场上的激情不仅点燃了市民的运动热情,更依托政策支持、教育深耕、全民参与的立体生态,进一步推动珠海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当跃动的城市脉搏与绿茵场上的心跳同频共振,这座滨海城市正以足球为支点,撬动体育强市建设的深层动能。

政策筑基 硬件先行
珠海市是2016年广东省首批足球试点城市,2019年11月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1个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近几年,一批社区体育公园、足球场如雨后春笋在珠海建成。目前,我市已拥有社区体育公园超过240个,多数社区体育公园自带足球场,为开展足球运动提供了场地便利。
走进大镜山社区体育公园,能充分感受到浓厚的足球氛围。这里是香洲区社区公园中设施最完善、规模最大且功能最齐备的体育公园,拥有11人制足球场1个、7人制足球场1个、5人制足球场2个。
在体育公园建成前,这里还只是大镜山水库南侧的一片荒地。体育公园建成后,荒地被盘活利用为全市最有活力的社区体育公园。据统计,平均每天到这里运动的市民约为300至400人次,周末人气更旺,每天约有1500人次。
据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的数据,早在2022年,我市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就已超过3.0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也达到了1.2块。这一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日趋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为珠海足球运动蓬勃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土壤。
珠海发友会足球俱乐部教练曾龙辉对此深有感触。“十多年前,我们还在为寻找合适的足球训练场地四处奔波,从体育中心到借用高校球场,甚至还在马路边的绿地开展过训练。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每周,曾龙辉会带领小球员们到大镜山球场开展三至四次训练,现在俱乐部已有数百名小球员参加训练。
完善的场地也为各类赛事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撑。今年3月15日,“2034杯”小学生足球大会(U12)广东珠海赛区的比赛在珠海高新区高腾足球场举行,来自阳江、江门、中山、东莞及珠海等大湾区城市的青少年精英队伍齐聚一堂,共同切磋球技,设施完善、免费开放的社区体育公园,让不少外地教练印象深刻。
社区球场更是珠海足球爱好者们的“约球圣地”。热爱踢球的珠海市民陈士林,每周都会和球友们约上几场友谊赛,在他看来,珠海社区足球场不仅免费向公众开放,设施完善度堪比专业球场。“草皮柔软质量好,有专人维护,晚上还会有灯光照明,甚至还配套有更衣室与淋浴间,这样的条件在全国都不多见。”他说。
从小在社区公园踢球的珠海少年宋攀,还踢进了U21男足国家队。

校园深耕 青训破局
足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要让中国足球再次焕发生机,青少年足球的“地基”必须打好。2024年3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个部门印发《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意见》着重提出,要“完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将足球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纵观世界各大足球强国,青少年联赛、校园联赛是培育足球文化、发掘潜力年轻球员极其有效的一种方式。珠海如何蹚出一条校园足球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专家、珠海市校园足球协会秘书长孙韧看来,青少年球员在成长阶段,急需大量的高水平赛事磨练,举行面向全市范围的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不仅能挖掘好苗子,更重要的是推广普及足球运动,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足球、爱上踢球。
当前,珠海正以“体教融合”为核,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具有珠海特色的校园足球发展路径。
通过政府搭台,珠海去年首次举办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一组数字足以说明赛事的覆盖面——全市各区共开展校际足球预选赛637场,有4700名学生参与比赛,赛事覆盖全市近半数中小学校。
在市级比赛阶段,共有44支队伍860名运动员参赛开展了近两个月的角逐,采用主客场积分制进行了109场比赛。比赛期间,珠海传媒集团通过观海融媒APP等旗下平台对7场关键比赛进行了全程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0万人次。因本次足球联赛是珠海首次按照联赛赛制举办的校园比赛,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珠海“校超”。
“校超”带火的不仅是赛事本身,通过足球联赛的引领带动,营造出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校园足球的浓厚氛围。足球课程融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利用“阳光体育”运动时间开展校内比赛,在课后服务、周末活动中开设足球兴趣班,聘请优秀教练进行专业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校内足球活动……在“校超”的带动下,珠海中小学校园已实现“天天有训练、周周有交流,月月有比赛”。
目前,全市已有62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覆盖率占比全省第一。珠海金湾鱼林小学是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该校自2005年起推广校园足球,通过十余年深耕,构建“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体教融合”的足球育人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为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校园足球里发掘出的好苗子,如何与高水平青训进一步衔接?”在曾龙辉等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传统校园足球发展的局限,也制约着优秀足球苗子进一步选拔。
“分层培养”是鱼林小学的特色,也为校园足球的“破局”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学校通过发展校园足球,一方面重点发掘学生运动潜能,另一方面引入高水平教练团队,为优秀苗子提供校队竞技训练通道。
2023年3月,鱼林小学与广州岁月明星足球俱乐部合作成立“彭伟国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引入职业级教练团队。俱乐部派遣专职教练驻校指导,建立男女足三级梯队,推行“一天两练”高强度训练,并常态化组织跨区域交流赛。
“我们希望通过引进省内专业足球青训机构,借力俱乐部一系列的专业指导来提升学校足球队竞技水平,部分学生已崭露头角,获得业界关注。”鱼林小学副校长潘燕芬说。

以球为媒 塑造城市新名片
从校园到社区,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珠海注入了全民健身的活力,更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增强区域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大型足球赛事的举办,能有效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近年来,珠海先后举办过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澳门队主场)、“世奥杯”珠海国际足球赛等国际级足球赛事。将于今年11月开幕的十五运会,珠海赛区也将承办七人制女子足球比赛。
2018年,珠海索卡体育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在珠海平沙投资建设索卡体育文旅综合产业基地。目前,基地已建成13片十一人制足球场,2片五人制足球场,1片七人制足球场。场地检测均获得了90分以上的评分,可承办国际足联A级赛事。
索卡基地的建成使用,不仅填补了珠海缺乏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的空白,也为珠海发展“足球名片”提供了硬件支撑。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竞技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珠海将充分利用好索卡足球基地,申办更多国家级足球赛事落地珠海,进一步打造城市足球名片。
目前,索卡基地已承办了2024年中国足协杯资格赛、2024年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男子足球项目资格赛(广东赛区)以及2024年中国职业俱乐部U17联赛决赛等国家级、省级足球赛事17个,并举办一系列青少年品牌赛事,共吸引9000余名全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参赛,进一步释放“赛事经济”乘数效应。此外,山东泰山、北京国安、上海海港、成都蓉城、浙江队等一批中超球队也先后选择在珠海索卡体育训练基地开展冬训。
近日,新疆U18男子足球全运会代表队就进驻索卡体育训练基地开展备战训练,在助理教练尔坎·艾尼瓦尔看来,除了珠海温暖的气候条件,场地专业程度也是他们选择来珠集训的主要原因。一个细节彰显其中的专业程度——基地每个球场均采用天然草坪,草种名称叫“Tif Grand”,可适应高温高湿环境,同时配备了全自动喷灌系统,透水排水性出色,如此良好的球场草皮,可以更大程度减少球员受伤几率。
立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珠海“以球为媒”,不断加强与港澳地区在体育方面的交流融合。2024年10月,珠海首次举办珠澳大学生足球冠军赛,珠澳门两地高校8支队伍齐聚绿茵场,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足球赛事,进一步促进珠澳文体交流。今年举办的珠海“校超”等校园足球赛事,市教育局也计划联动港澳及大湾区其他城市,力争把珠海“校超”打造成为大湾区中小学生足球赛事的一张闪亮名片。
2003、2004两年,珠海曾短暂拥有珠海安平、珠海中邦两支职业队,但均为“候鸟型”球队,未能在本地扎根。近年来虽有引进其他职业俱乐部的尝试,却终未成行。在粤港澳大湾区足球版图上,珠海职业足球的缺席与其蓬勃的群众体育形成鲜明对比。
李煌是前成都五牛队的职业球员,也曾担任过珠海市足协副主席、横琴足协主席,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他,同时也是国家体育总局持证体育职业经理人、持证体育经纪人。在他看来,珠海这座城市,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职业球队。
纵观西班牙巴塞罗那、马德里以及英国曼切斯特、伦敦等足球“名城”,职业俱乐部球队就是一张城市的闪亮名片。李煌表示,“城市有自己的职业球队,本地孩子们踢球就会有归属感。为自己定居的城市,为自己的家乡效力,是每个足球人的梦想。”
李煌表示,发展足球事业,不光是要建设更多的场地,培育足球文化更是关键。从校园到社区,进一步扩大足球的普及度是基础,除此之外,政府层面的重视,引进及培养足球领域的专业人才,二者更是缺一不可。足球有别于其他运动,专业性强,市场程度高,在李煌看来,珠海要发展好足球事业,“迫切需要懂足球、懂法律,懂管理,懂商业,懂营销,懂文化,懂历史等全能型人才。”
1936年,祖籍珠海南屏的容启兆,作为领队率领中国足球队出征柏林奥运会,这是中国足球第一次走向世界舞台。当年中国足球队的队旗还保存在珠海。
如今,足球的春风再次吹拂这座城市,完善的硬件设施,不断夯实的足球群众基础,与日俱增的城市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好珠海足球的未来与发展。
珠海何时能拥有高水平的职业球队?梦想不会一蹴而就,但厚植于社区的温度、深耕于校园的根基、联动于湾区的视野,以及不断提升的城市能级量级,或许时间并不会太遥远。
数读
全市足球场数量超450块
全市共有社会足球场地187块,近7成场地免费开放。按照场地规模划分,五人制足球场地119块(含沙滩足球场地),7人制场地41块,11人制场地27块;根据场地类型划分,天然草地52块,人工草皮124块,沙滩足球场地11块。
全市中小学共有足球场270块,天然草坪场地约占30%,面积满足11人制比赛要求的74块、7人制的105块。
本土人才
这些珠海足球人才踢进国家队
宋攀:在珠海成长的宋攀曾就读于珠海杨匏安纪念学校,多次在“区长杯”“市长杯”中表现抢眼。2016年,他被足球名校重庆市辅仁中学相中,最终走上职业道路。如今宋攀已成为中甲重庆铜梁龙队的前场核心,并在去年入选了U21男足国家队。
陈秀冰:1999年出生,自小跟随父母在珠海长大,9岁时从唐家小学转至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跟随教练李伟新学习足球,16岁时由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输送至广东省青年女足备战U18全运会,后入选至广东省女子足球队。2025年1月,陈秀冰入选新一期中国女足国家队。

周六清晨,珠海大镜山社区体育公园球场热闹非凡,一群足球少年们在绿茵场上奔跑、呐喊,与不远处森林中的鸟啼声交织成韵。这是足球运动与城市共生的鲜活切片。
近年来,珠海足球氛围愈发火热。本地业余足球联赛、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促进了足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在社区层面,今年3月初,珠海镇街足球联赛市级总决赛在大镜山社区体育公园开踢,比赛采用八人制足球赛制,分为小组赛和淘汰赛两个阶段进行,整个赛程从3月9日持续至3月23日,来自珠海各区的8支优胜队伍143名足球爱好者展开激烈角逐,向冠军发起冲击。
在校园层面,珠海去年首次举办全市范围内的校园足球联赛,预赛阶段共举办了637场校园足球赛事,参与比赛学生人数约4700人,赛事覆盖全市近半数中小学校,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学生参与足球、爱上足球。
足球正点燃珠海的“城市心跳”。一到周末,各个社区公园球场周末总是人满为患,中年人、青年人、孩子等各个年龄段组队踢球的身影无处不在,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朝气与活力。
足球能成为世界第一运动,不仅源于其规则简单、比赛富有激情悬念,更在于其参与门槛低、包容性强的特质——这项运动既能跨越文化壁垒成为全球性语言,又深深根植于社区肌理,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气质。
绿茵场上的激情不仅点燃了市民的运动热情,更依托政策支持、教育深耕、全民参与的立体生态,进一步推动珠海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当跃动的城市脉搏与绿茵场上的心跳同频共振,这座滨海城市正以足球为支点,撬动体育强市建设的深层动能。

政策筑基 硬件先行
珠海市是2016年广东省首批足球试点城市,2019年11月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1个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近几年,一批社区体育公园、足球场如雨后春笋在珠海建成。目前,我市已拥有社区体育公园超过240个,多数社区体育公园自带足球场,为开展足球运动提供了场地便利。
走进大镜山社区体育公园,能充分感受到浓厚的足球氛围。这里是香洲区社区公园中设施最完善、规模最大且功能最齐备的体育公园,拥有11人制足球场1个、7人制足球场1个、5人制足球场2个。
在体育公园建成前,这里还只是大镜山水库南侧的一片荒地。体育公园建成后,荒地被盘活利用为全市最有活力的社区体育公园。据统计,平均每天到这里运动的市民约为300至400人次,周末人气更旺,每天约有1500人次。
据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的数据,早在2022年,我市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就已超过3.0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也达到了1.2块。这一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日趋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为珠海足球运动蓬勃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土壤。
珠海发友会足球俱乐部教练曾龙辉对此深有感触。“十多年前,我们还在为寻找合适的足球训练场地四处奔波,从体育中心到借用高校球场,甚至还在马路边的绿地开展过训练。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每周,曾龙辉会带领小球员们到大镜山球场开展三至四次训练,现在俱乐部已有数百名小球员参加训练。
完善的场地也为各类赛事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撑。今年3月15日,“2034杯”小学生足球大会(U12)广东珠海赛区的比赛在珠海高新区高腾足球场举行,来自阳江、江门、中山、东莞及珠海等大湾区城市的青少年精英队伍齐聚一堂,共同切磋球技,设施完善、免费开放的社区体育公园,让不少外地教练印象深刻。
社区球场更是珠海足球爱好者们的“约球圣地”。热爱踢球的珠海市民陈士林,每周都会和球友们约上几场友谊赛,在他看来,珠海社区足球场不仅免费向公众开放,设施完善度堪比专业球场。“草皮柔软质量好,有专人维护,晚上还会有灯光照明,甚至还配套有更衣室与淋浴间,这样的条件在全国都不多见。”他说。
从小在社区公园踢球的珠海少年宋攀,还踢进了U21男足国家队。

校园深耕 青训破局
足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要让中国足球再次焕发生机,青少年足球的“地基”必须打好。2024年3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个部门印发《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意见》着重提出,要“完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将足球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纵观世界各大足球强国,青少年联赛、校园联赛是培育足球文化、发掘潜力年轻球员极其有效的一种方式。珠海如何蹚出一条校园足球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专家、珠海市校园足球协会秘书长孙韧看来,青少年球员在成长阶段,急需大量的高水平赛事磨练,举行面向全市范围的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不仅能挖掘好苗子,更重要的是推广普及足球运动,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足球、爱上踢球。
当前,珠海正以“体教融合”为核,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具有珠海特色的校园足球发展路径。
通过政府搭台,珠海去年首次举办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一组数字足以说明赛事的覆盖面——全市各区共开展校际足球预选赛637场,有4700名学生参与比赛,赛事覆盖全市近半数中小学校。
在市级比赛阶段,共有44支队伍860名运动员参赛开展了近两个月的角逐,采用主客场积分制进行了109场比赛。比赛期间,珠海传媒集团通过观海融媒APP等旗下平台对7场关键比赛进行了全程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0万人次。因本次足球联赛是珠海首次按照联赛赛制举办的校园比赛,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珠海“校超”。
“校超”带火的不仅是赛事本身,通过足球联赛的引领带动,营造出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校园足球的浓厚氛围。足球课程融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利用“阳光体育”运动时间开展校内比赛,在课后服务、周末活动中开设足球兴趣班,聘请优秀教练进行专业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校内足球活动……在“校超”的带动下,珠海中小学校园已实现“天天有训练、周周有交流,月月有比赛”。
目前,全市已有62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覆盖率占比全省第一。珠海金湾鱼林小学是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该校自2005年起推广校园足球,通过十余年深耕,构建“全员参与分层培养、体教融合”的足球育人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为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校园足球里发掘出的好苗子,如何与高水平青训进一步衔接?”在曾龙辉等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传统校园足球发展的局限,也制约着优秀足球苗子进一步选拔。
“分层培养”是鱼林小学的特色,也为校园足球的“破局”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学校通过发展校园足球,一方面重点发掘学生运动潜能,另一方面引入高水平教练团队,为优秀苗子提供校队竞技训练通道。
2023年3月,鱼林小学与广州岁月明星足球俱乐部合作成立“彭伟国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引入职业级教练团队。俱乐部派遣专职教练驻校指导,建立男女足三级梯队,推行“一天两练”高强度训练,并常态化组织跨区域交流赛。
“我们希望通过引进省内专业足球青训机构,借力俱乐部一系列的专业指导来提升学校足球队竞技水平,部分学生已崭露头角,获得业界关注。”鱼林小学副校长潘燕芬说。

以球为媒 塑造城市新名片
从校园到社区,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珠海注入了全民健身的活力,更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增强区域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大型足球赛事的举办,能有效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近年来,珠海先后举办过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澳门队主场)、“世奥杯”珠海国际足球赛等国际级足球赛事。将于今年11月开幕的十五运会,珠海赛区也将承办七人制女子足球比赛。
2018年,珠海索卡体育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在珠海平沙投资建设索卡体育文旅综合产业基地。目前,基地已建成13片十一人制足球场,2片五人制足球场,1片七人制足球场。场地检测均获得了90分以上的评分,可承办国际足联A级赛事。
索卡基地的建成使用,不仅填补了珠海缺乏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的空白,也为珠海发展“足球名片”提供了硬件支撑。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竞技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珠海将充分利用好索卡足球基地,申办更多国家级足球赛事落地珠海,进一步打造城市足球名片。
目前,索卡基地已承办了2024年中国足协杯资格赛、2024年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男子足球项目资格赛(广东赛区)以及2024年中国职业俱乐部U17联赛决赛等国家级、省级足球赛事17个,并举办一系列青少年品牌赛事,共吸引9000余名全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参赛,进一步释放“赛事经济”乘数效应。此外,山东泰山、北京国安、上海海港、成都蓉城、浙江队等一批中超球队也先后选择在珠海索卡体育训练基地开展冬训。
近日,新疆U18男子足球全运会代表队就进驻索卡体育训练基地开展备战训练,在助理教练尔坎·艾尼瓦尔看来,除了珠海温暖的气候条件,场地专业程度也是他们选择来珠集训的主要原因。一个细节彰显其中的专业程度——基地每个球场均采用天然草坪,草种名称叫“Tif Grand”,可适应高温高湿环境,同时配备了全自动喷灌系统,透水排水性出色,如此良好的球场草皮,可以更大程度减少球员受伤几率。
立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珠海“以球为媒”,不断加强与港澳地区在体育方面的交流融合。2024年10月,珠海首次举办珠澳大学生足球冠军赛,珠澳门两地高校8支队伍齐聚绿茵场,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足球赛事,进一步促进珠澳文体交流。今年举办的珠海“校超”等校园足球赛事,市教育局也计划联动港澳及大湾区其他城市,力争把珠海“校超”打造成为大湾区中小学生足球赛事的一张闪亮名片。
2003、2004两年,珠海曾短暂拥有珠海安平、珠海中邦两支职业队,但均为“候鸟型”球队,未能在本地扎根。近年来虽有引进其他职业俱乐部的尝试,却终未成行。在粤港澳大湾区足球版图上,珠海职业足球的缺席与其蓬勃的群众体育形成鲜明对比。
李煌是前成都五牛队的职业球员,也曾担任过珠海市足协副主席、横琴足协主席,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他,同时也是国家体育总局持证体育职业经理人、持证体育经纪人。在他看来,珠海这座城市,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职业球队。
纵观西班牙巴塞罗那、马德里以及英国曼切斯特、伦敦等足球“名城”,职业俱乐部球队就是一张城市的闪亮名片。李煌表示,“城市有自己的职业球队,本地孩子们踢球就会有归属感。为自己定居的城市,为自己的家乡效力,是每个足球人的梦想。”
李煌表示,发展足球事业,不光是要建设更多的场地,培育足球文化更是关键。从校园到社区,进一步扩大足球的普及度是基础,除此之外,政府层面的重视,引进及培养足球领域的专业人才,二者更是缺一不可。足球有别于其他运动,专业性强,市场程度高,在李煌看来,珠海要发展好足球事业,“迫切需要懂足球、懂法律,懂管理,懂商业,懂营销,懂文化,懂历史等全能型人才。”
1936年,祖籍珠海南屏的容启兆,作为领队率领中国足球队出征柏林奥运会,这是中国足球第一次走向世界舞台。当年中国足球队的队旗还保存在珠海。
如今,足球的春风再次吹拂这座城市,完善的硬件设施,不断夯实的足球群众基础,与日俱增的城市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好珠海足球的未来与发展。
珠海何时能拥有高水平的职业球队?梦想不会一蹴而就,但厚植于社区的温度、深耕于校园的根基、联动于湾区的视野,以及不断提升的城市能级量级,或许时间并不会太遥远。
数读
全市足球场数量超450块
全市共有社会足球场地187块,近7成场地免费开放。按照场地规模划分,五人制足球场地119块(含沙滩足球场地),7人制场地41块,11人制场地27块;根据场地类型划分,天然草地52块,人工草皮124块,沙滩足球场地11块。
全市中小学共有足球场270块,天然草坪场地约占30%,面积满足11人制比赛要求的74块、7人制的105块。
本土人才
这些珠海足球人才踢进国家队
宋攀:在珠海成长的宋攀曾就读于珠海杨匏安纪念学校,多次在“区长杯”“市长杯”中表现抢眼。2016年,他被足球名校重庆市辅仁中学相中,最终走上职业道路。如今宋攀已成为中甲重庆铜梁龙队的前场核心,并在去年入选了U21男足国家队。
陈秀冰:1999年出生,自小跟随父母在珠海长大,9岁时从唐家小学转至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跟随教练李伟新学习足球,16岁时由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输送至广东省青年女足备战U18全运会,后入选至广东省女子足球队。2025年1月,陈秀冰入选新一期中国女足国家队。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