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珠江入海口,带咸味的海风穿梭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在珠海金湾区的中兴智能汽车产业园里,一辆辆身着星空蓝“战衣”的新能源客车,正在进行最后的涂装工序。它们车头那枚“BAZN”银色徽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即将奔赴远方的骑士所佩戴的荣耀勋章,而这些客车,也即将远渡重洋,将“中国智造”带向世界。
“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野地,如今,已然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客车生产基地。”负责公司生产交付的副总经理汤俊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珠,一边感慨地说道。此时,他身后的机械臂正精准地将重达1.2吨的动力电池嵌入车架,动作一气呵成。
这座占地480亩的现代化基地,见证着中国制造的华丽蜕变:2016年,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收购了仅有改装客车资质的广通客车,就此踏上征程。至今,中兴智能汽车实现了客车整车资质、新能源客车整车资质、欧盟认证的“三级跳”,现金流从曾经的百万元攀升至如今的1.1亿元,负债率从67%降至43%,成为广东省唯一一家在省内批量生产客车整车的制造企业。凭借欧盟认证,它还成为国内新能源客车出口欧盟的佼佼者。
在全球汽车产业大变革的浪潮中,中兴智能汽车的突围之路,宛如一个鲜活样本,生动展现了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与力量在支撑?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2016年7月28日,这一天被铭记在中兴智能汽车的发展史册中。作为中兴通讯的控股子公司,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落户珠海,正式进军汽车制造领域,立志成为智慧公共交通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

“绿色创新,是中兴通讯的发展根基。成立中兴智能汽车,既是积极响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倡议,也是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激烈变革,中兴智能汽车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蒋代卫目光坚定,信心十足。
积极的发展策略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让中兴智能汽车在大湾区市场收获了初步成果。成立初期,中兴智能汽车凭借“客车改装”资质和新能源客车过渡资质政策,以硬核实力敲开了大湾区高端新能源客车市场的大门。2017年,成功交付204台深圳西部公交订单和132台珠海公交订单。

然而,胜利并未让他们满足于现状。有着“整车智造”梦想的蒋代卫表示:“生产汽车属于制造业,若没有整车生产资质,就称不上真正的客车生产厂家。新能源是未来的新兴产业,我们必须提前布局。”
2017年底,庆功宴的香槟香气还未消散,中兴智能汽车总经理办公会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我们要在两年内拿下整车生产和新能源双资质!”这一决定瞬间让会议室安静下来,甚至有人质疑道:“这就像让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去参加铁人三项,简直是异想天开。”
但中兴智能汽车人没有被质疑声吓倒,“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2018年,在一片质疑声中,他们借助新基地建设,开启了一场艰苦的“闯关”之旅。资质审查的各项硬指标,被细化成办公室墙上密密麻麻的作战图。那段时间,公司上下齐心协力,最忙的时候,食堂阿姨都知道,送到会议室的盒饭常常要热上三四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年时间,中兴智能汽车建立并完善了生产流程和制度,完成了营业额、出口LOGO设计等要求,投资约11亿元建成了拥有国内最先进产品研发实验室和华南地区最大电泳车间的整车生产基地,还实现了无纸化、信息化办公。
2019年4月和7月,中兴智能汽车先后领到了两张意义非凡的“资质证书”。曾经质疑他们的合作伙伴代表再次来访时,看到全自动焊接生产线,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哪里是痴人说梦,分明是浴火重生的凤凰!”
2019年9月30日,年产能达5000辆的中兴智能汽车新基地正式投入运营。至此,中兴智能汽车就像一艘在港湾中完成调试的船只,蓄势待发,准备驶向更广阔的市场海洋。
2020年3月,珠海的木棉花开得正盛,而中兴智能汽车总部会议室里,却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和焦虑的情绪。公司报表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公交系统新订单归零,营业收入大幅下滑。
“好在我们提前谋划了出海的战略。”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罗马尼亚,中兴智能汽车国际市场销售经理李森建正裹着厚羽绒服,在零下15℃的布加勒斯特城市街头忙着为25台12米客车办理交付手续。
早在2017年,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兴智能汽车人就开始规划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路径。依托中兴通讯的国际客户资源,他们积极向中东、欧洲、非洲等国际市场拓展,并在2018年5月完成了首台符合欧盟标准的新能源客车样车。

“样车虽已造好,但寻找客户却困难重重。”首批国际市场销售经理李森建,根据母公司中兴通讯提供的客户资料逐一联系拜访,得到的回复却都是“暂无意向”。但李森建没有放弃,主动与公司立下了“三个月内找到客户”的军令状。
“在国外寻找客户,如同大海捞针,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公司都要全力支持。”蒋代卫的鼓励激发了李森建和同事们的斗志。不到三个月,李森建在罗马尼亚终于找到3家意向客户,经过综合评估,确定了一家合作对象,并在2018年圣诞前夕成功完成首台样车的跨国交付。
“由于国内和欧洲地区存在时差,公司开会都会尽量迁就我们。”公司对前方员工的支持,让远在罗马尼亚的李森建和同事们动力满满。2020年6月,李森建的团队迎来了罗马尼亚首批25台小批量订单的交付时刻。
然而,当时新冠疫情肆虐,出境人员需要接种疫苗,在申请疫苗接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李森建独自一人前往北京某疫苗公司。“那天,我就像个执着的求路人,紧紧抱着一叠疫苗申请文件,蜷缩在门卫室的长椅上。”李森建笑着回忆道。
从珠海星夜兼程赶到北京,他用这种执着的“傻劲”打动了值班人员,为团队争取到了珍贵的疫苗配额。当中国工程师带着抗体检测报告出现在苏恰瓦交付现场时,罗马尼亚客户负责人感动地紧紧抱住他们:“你们用行动诠释了诚信的力量。”
这种“傻劲”在中兴智能汽车申请资质的过程中也处处可见。2018年,在工信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中兴智能汽车的申请报告写了厚厚的两本;为完成实验室调试,中兴智能汽车研究院团队在新建的试验室里一住就是半个月,直到测试结果令人满意才肯回家。

如今,中兴智能汽车的产品已远销罗马尼亚、意大利、保加利亚、瑞典、挪威、希腊、布基纳法索、阿联酋、哈萨克斯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出口欧洲第四大供应商,也是罗马尼亚新能源客车的第一大供货商。公司新研发的轻量化低地板校车,更是国内唯一获得欧盟认证并出口欧洲的校车。
“在最艰难的时刻,是员工们的坚守和付出支撑着公司。”蒋代卫感慨地说。公司始终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正是这份关怀,让员工们无论面对国内复杂的市场环境,还是海外市场的高标准挑战,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能力积极应对,成为公司发展的强大动力。
命运似乎总爱给中兴智能汽车设置重重障碍。2020年后,汽车行业陷入寒冬,中兴智能汽车也未能幸免。2021年上半年,订单收入几乎为零,账户里的存量资金难以维持公司正常运转,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祸不单行。2021年7月,一起诉讼案件让公司融资“四处碰壁”。此时,好不容易有哈萨克斯坦的客户提出订单需求,信用保险也不敢办理担保业务。“订单不做就只能坐以待毙,做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那就拼一把!”无奈之下,在客户预付30%订金的条件下,公司接下了这200台订单。
就这样,中兴智能汽车一边启动哈萨克斯坦订单的生产,一边积极拓展国内大湾区市场。当年底,与深圳三家巴士公司签订了272台订单。关键时刻,母公司中兴通讯伸出援手,提供了1.8亿元的支持,其中1亿元用于项目生产,8000万元用于解决诉讼案件。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按照合同约定,哈萨克斯坦的200台订单应在2022年1月完成交付并收回余款,然而客户却告知无法履行合同。“这笔订单我们垫付了5000多万元材料款,如果无法回款,公司将面临生死危机。”蒋代卫忧心忡忡。
“当时,连清洁阿姨都在担心下个月工资能否按时发放。”蒋代卫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下意识地摸了摸鬓角的白发。这位在中兴通讯工作了30年的“老中兴”,自2017年6月成为中兴智能汽车公司的掌门人以来,首次面临员工工资可能延迟发放的困境。
中兴智能汽车公司党支部书记、财务总监葛洋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公司账面上仅有百十来万资金,既要支付工人工资,又要预付材料款,“那段时间,大家都心急如焚,晚上根本睡不着觉,我的白头发就是在那时熬出来的。”
“转机出现在2022年4月,珠海政府发放的一笔4000多万退税费款,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葛洋仍心怀感激,“当时国内订单清零、新能源购车补贴取消、国内市场饱和,省内几家客车公司几乎全部倒闭。在那种情况下,公司能多坚持一天都是万幸。”

“扩大合作圈子,抱团出海求发展!”2022年6月,有着国际化基因的中兴人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与中国银行、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广东出口信保公司等企业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借助珠海金湾区新能源产业链党委这个平台,主动与同行交流,前往江浙等地考察学习。
2022年10月,公司账户仅剩137万元,距离发薪日仅有三天。“那晚,我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突然想起在江浙考察时听到的‘四千’精神。”第二天,葛洋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这句话刻在了订制的扇面上。
“这把扇子见证了我与银行23次艰难沟通,最终在10月份争取到8000万授信;也见证了我们12月份与广东信保公司落实了罗马尼亚260台订单的信保业务,更见证了公司当年实现3000万净利润的奇迹。”葛洋指着挂在办公桌上的扇子说道。
从困境中成功逆袭的中兴智能汽车,将2022年定为公司的出海元年。经过与多个海外区域的接触,他们最终将客车准入门槛较高的欧洲市场作为主要拓展方向。
2023年,中兴智能汽车又迎来了新的挑战:根据2024年7月6日即将执行的新法规《欧盟通用安全要求》,出口到欧洲的新能源客车必须获取9项安全认证。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兴也一定能做到!”2023年6月,公司发出了新的动员令。
“9项安全认证中,防疲劳、网络安全、智能限速这三项最为困难。”中兴智能汽车研究院产品规划部部长孙红介绍道。其中,为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防疲劳驾驶监测选择在新疆无人区进行;而其他项目的测试,则需要在欧洲的三个不同国家完成。
2023年7月,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地表温度突破70℃,两辆布满传感器的客车正在进行最严苛的热区测试。中兴智能汽车研究院院长孟树兴带领团队,要在15天内完成9个极端场景的验证。他们从海拔-154米的艾丁湖,一路奔赴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在极端自然环境中不断挑战。
这场科技“长征”的欧洲篇章同样充满挑战。按照规定,需要在三个国家分别完成200公里高速公路、100公里城市道路、100公里乡村公路的测试。

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山区,测试车队遭遇了充电桩短缺的问题。认证工程师黄运进展示了当时的应对方案:三台拖车加上三台随车充电桩组成“后勤保障编队”,随时为测试车辆提供动力支持。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阿尔卑斯山脉。在通往法国勃朗峰的盘山公路上,认证官突然要求测试“连续下坡制动能量回收”。这条坡度达9%的Z形弯道,当地司机行驶时通常要挂低速挡。当载重18吨的中型客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俯冲而下时,德国籍认证官紧张得紧紧抓住扶手,手关节都泛白了。
“回收效率97%,制动温度控制在安全阈值!”随着工程师报出数据,车厢内响起热烈的掌声。认证官摘下眼镜,擦拭着镜片上的雾气,感叹道:“看来中国的新能源技术确实走在了世界前列。”
经过9个月的艰苦测试,穿越30国边境线,收集到的大量测试数据,最终换来了9张欧盟认证证书。当拿到这9张沉甸甸的证书时,认证文档摞起来的高度超过了孟树兴的身高。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如今,在这些认证文件的助力下,中兴智能汽车的负债率从67%瘦身到43%。此刻,又一批更安全、更绿色、更节能、更智慧的高品质客车鸣响汽笛,它们从珠江口启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向世界各地,续写着中国车企的传奇篇章。

阳春三月,珠江入海口,带咸味的海风穿梭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在珠海金湾区的中兴智能汽车产业园里,一辆辆身着星空蓝“战衣”的新能源客车,正在进行最后的涂装工序。它们车头那枚“BAZN”银色徽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即将奔赴远方的骑士所佩戴的荣耀勋章,而这些客车,也即将远渡重洋,将“中国智造”带向世界。
“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野地,如今,已然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客车生产基地。”负责公司生产交付的副总经理汤俊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珠,一边感慨地说道。此时,他身后的机械臂正精准地将重达1.2吨的动力电池嵌入车架,动作一气呵成。
这座占地480亩的现代化基地,见证着中国制造的华丽蜕变:2016年,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收购了仅有改装客车资质的广通客车,就此踏上征程。至今,中兴智能汽车实现了客车整车资质、新能源客车整车资质、欧盟认证的“三级跳”,现金流从曾经的百万元攀升至如今的1.1亿元,负债率从67%降至43%,成为广东省唯一一家在省内批量生产客车整车的制造企业。凭借欧盟认证,它还成为国内新能源客车出口欧盟的佼佼者。
在全球汽车产业大变革的浪潮中,中兴智能汽车的突围之路,宛如一个鲜活样本,生动展现了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与力量在支撑?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2016年7月28日,这一天被铭记在中兴智能汽车的发展史册中。作为中兴通讯的控股子公司,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落户珠海,正式进军汽车制造领域,立志成为智慧公共交通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

“绿色创新,是中兴通讯的发展根基。成立中兴智能汽车,既是积极响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倡议,也是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激烈变革,中兴智能汽车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蒋代卫目光坚定,信心十足。
积极的发展策略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让中兴智能汽车在大湾区市场收获了初步成果。成立初期,中兴智能汽车凭借“客车改装”资质和新能源客车过渡资质政策,以硬核实力敲开了大湾区高端新能源客车市场的大门。2017年,成功交付204台深圳西部公交订单和132台珠海公交订单。

然而,胜利并未让他们满足于现状。有着“整车智造”梦想的蒋代卫表示:“生产汽车属于制造业,若没有整车生产资质,就称不上真正的客车生产厂家。新能源是未来的新兴产业,我们必须提前布局。”
2017年底,庆功宴的香槟香气还未消散,中兴智能汽车总经理办公会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我们要在两年内拿下整车生产和新能源双资质!”这一决定瞬间让会议室安静下来,甚至有人质疑道:“这就像让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去参加铁人三项,简直是异想天开。”
但中兴智能汽车人没有被质疑声吓倒,“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2018年,在一片质疑声中,他们借助新基地建设,开启了一场艰苦的“闯关”之旅。资质审查的各项硬指标,被细化成办公室墙上密密麻麻的作战图。那段时间,公司上下齐心协力,最忙的时候,食堂阿姨都知道,送到会议室的盒饭常常要热上三四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年时间,中兴智能汽车建立并完善了生产流程和制度,完成了营业额、出口LOGO设计等要求,投资约11亿元建成了拥有国内最先进产品研发实验室和华南地区最大电泳车间的整车生产基地,还实现了无纸化、信息化办公。
2019年4月和7月,中兴智能汽车先后领到了两张意义非凡的“资质证书”。曾经质疑他们的合作伙伴代表再次来访时,看到全自动焊接生产线,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哪里是痴人说梦,分明是浴火重生的凤凰!”
2019年9月30日,年产能达5000辆的中兴智能汽车新基地正式投入运营。至此,中兴智能汽车就像一艘在港湾中完成调试的船只,蓄势待发,准备驶向更广阔的市场海洋。
2020年3月,珠海的木棉花开得正盛,而中兴智能汽车总部会议室里,却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和焦虑的情绪。公司报表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公交系统新订单归零,营业收入大幅下滑。
“好在我们提前谋划了出海的战略。”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罗马尼亚,中兴智能汽车国际市场销售经理李森建正裹着厚羽绒服,在零下15℃的布加勒斯特城市街头忙着为25台12米客车办理交付手续。
早在2017年,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兴智能汽车人就开始规划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路径。依托中兴通讯的国际客户资源,他们积极向中东、欧洲、非洲等国际市场拓展,并在2018年5月完成了首台符合欧盟标准的新能源客车样车。

“样车虽已造好,但寻找客户却困难重重。”首批国际市场销售经理李森建,根据母公司中兴通讯提供的客户资料逐一联系拜访,得到的回复却都是“暂无意向”。但李森建没有放弃,主动与公司立下了“三个月内找到客户”的军令状。
“在国外寻找客户,如同大海捞针,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公司都要全力支持。”蒋代卫的鼓励激发了李森建和同事们的斗志。不到三个月,李森建在罗马尼亚终于找到3家意向客户,经过综合评估,确定了一家合作对象,并在2018年圣诞前夕成功完成首台样车的跨国交付。
“由于国内和欧洲地区存在时差,公司开会都会尽量迁就我们。”公司对前方员工的支持,让远在罗马尼亚的李森建和同事们动力满满。2020年6月,李森建的团队迎来了罗马尼亚首批25台小批量订单的交付时刻。
然而,当时新冠疫情肆虐,出境人员需要接种疫苗,在申请疫苗接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李森建独自一人前往北京某疫苗公司。“那天,我就像个执着的求路人,紧紧抱着一叠疫苗申请文件,蜷缩在门卫室的长椅上。”李森建笑着回忆道。
从珠海星夜兼程赶到北京,他用这种执着的“傻劲”打动了值班人员,为团队争取到了珍贵的疫苗配额。当中国工程师带着抗体检测报告出现在苏恰瓦交付现场时,罗马尼亚客户负责人感动地紧紧抱住他们:“你们用行动诠释了诚信的力量。”
这种“傻劲”在中兴智能汽车申请资质的过程中也处处可见。2018年,在工信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中兴智能汽车的申请报告写了厚厚的两本;为完成实验室调试,中兴智能汽车研究院团队在新建的试验室里一住就是半个月,直到测试结果令人满意才肯回家。

如今,中兴智能汽车的产品已远销罗马尼亚、意大利、保加利亚、瑞典、挪威、希腊、布基纳法索、阿联酋、哈萨克斯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出口欧洲第四大供应商,也是罗马尼亚新能源客车的第一大供货商。公司新研发的轻量化低地板校车,更是国内唯一获得欧盟认证并出口欧洲的校车。
“在最艰难的时刻,是员工们的坚守和付出支撑着公司。”蒋代卫感慨地说。公司始终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正是这份关怀,让员工们无论面对国内复杂的市场环境,还是海外市场的高标准挑战,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能力积极应对,成为公司发展的强大动力。
命运似乎总爱给中兴智能汽车设置重重障碍。2020年后,汽车行业陷入寒冬,中兴智能汽车也未能幸免。2021年上半年,订单收入几乎为零,账户里的存量资金难以维持公司正常运转,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祸不单行。2021年7月,一起诉讼案件让公司融资“四处碰壁”。此时,好不容易有哈萨克斯坦的客户提出订单需求,信用保险也不敢办理担保业务。“订单不做就只能坐以待毙,做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那就拼一把!”无奈之下,在客户预付30%订金的条件下,公司接下了这200台订单。
就这样,中兴智能汽车一边启动哈萨克斯坦订单的生产,一边积极拓展国内大湾区市场。当年底,与深圳三家巴士公司签订了272台订单。关键时刻,母公司中兴通讯伸出援手,提供了1.8亿元的支持,其中1亿元用于项目生产,8000万元用于解决诉讼案件。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按照合同约定,哈萨克斯坦的200台订单应在2022年1月完成交付并收回余款,然而客户却告知无法履行合同。“这笔订单我们垫付了5000多万元材料款,如果无法回款,公司将面临生死危机。”蒋代卫忧心忡忡。
“当时,连清洁阿姨都在担心下个月工资能否按时发放。”蒋代卫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下意识地摸了摸鬓角的白发。这位在中兴通讯工作了30年的“老中兴”,自2017年6月成为中兴智能汽车公司的掌门人以来,首次面临员工工资可能延迟发放的困境。
中兴智能汽车公司党支部书记、财务总监葛洋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公司账面上仅有百十来万资金,既要支付工人工资,又要预付材料款,“那段时间,大家都心急如焚,晚上根本睡不着觉,我的白头发就是在那时熬出来的。”
“转机出现在2022年4月,珠海政府发放的一笔4000多万退税费款,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葛洋仍心怀感激,“当时国内订单清零、新能源购车补贴取消、国内市场饱和,省内几家客车公司几乎全部倒闭。在那种情况下,公司能多坚持一天都是万幸。”

“扩大合作圈子,抱团出海求发展!”2022年6月,有着国际化基因的中兴人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与中国银行、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广东出口信保公司等企业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借助珠海金湾区新能源产业链党委这个平台,主动与同行交流,前往江浙等地考察学习。
2022年10月,公司账户仅剩137万元,距离发薪日仅有三天。“那晚,我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突然想起在江浙考察时听到的‘四千’精神。”第二天,葛洋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这句话刻在了订制的扇面上。
“这把扇子见证了我与银行23次艰难沟通,最终在10月份争取到8000万授信;也见证了我们12月份与广东信保公司落实了罗马尼亚260台订单的信保业务,更见证了公司当年实现3000万净利润的奇迹。”葛洋指着挂在办公桌上的扇子说道。
从困境中成功逆袭的中兴智能汽车,将2022年定为公司的出海元年。经过与多个海外区域的接触,他们最终将客车准入门槛较高的欧洲市场作为主要拓展方向。
2023年,中兴智能汽车又迎来了新的挑战:根据2024年7月6日即将执行的新法规《欧盟通用安全要求》,出口到欧洲的新能源客车必须获取9项安全认证。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兴也一定能做到!”2023年6月,公司发出了新的动员令。
“9项安全认证中,防疲劳、网络安全、智能限速这三项最为困难。”中兴智能汽车研究院产品规划部部长孙红介绍道。其中,为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防疲劳驾驶监测选择在新疆无人区进行;而其他项目的测试,则需要在欧洲的三个不同国家完成。
2023年7月,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地表温度突破70℃,两辆布满传感器的客车正在进行最严苛的热区测试。中兴智能汽车研究院院长孟树兴带领团队,要在15天内完成9个极端场景的验证。他们从海拔-154米的艾丁湖,一路奔赴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在极端自然环境中不断挑战。
这场科技“长征”的欧洲篇章同样充满挑战。按照规定,需要在三个国家分别完成200公里高速公路、100公里城市道路、100公里乡村公路的测试。

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山区,测试车队遭遇了充电桩短缺的问题。认证工程师黄运进展示了当时的应对方案:三台拖车加上三台随车充电桩组成“后勤保障编队”,随时为测试车辆提供动力支持。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阿尔卑斯山脉。在通往法国勃朗峰的盘山公路上,认证官突然要求测试“连续下坡制动能量回收”。这条坡度达9%的Z形弯道,当地司机行驶时通常要挂低速挡。当载重18吨的中型客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俯冲而下时,德国籍认证官紧张得紧紧抓住扶手,手关节都泛白了。
“回收效率97%,制动温度控制在安全阈值!”随着工程师报出数据,车厢内响起热烈的掌声。认证官摘下眼镜,擦拭着镜片上的雾气,感叹道:“看来中国的新能源技术确实走在了世界前列。”
经过9个月的艰苦测试,穿越30国边境线,收集到的大量测试数据,最终换来了9张欧盟认证证书。当拿到这9张沉甸甸的证书时,认证文档摞起来的高度超过了孟树兴的身高。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如今,在这些认证文件的助力下,中兴智能汽车的负债率从67%瘦身到43%。此刻,又一批更安全、更绿色、更节能、更智慧的高品质客车鸣响汽笛,它们从珠江口启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向世界各地,续写着中国车企的传奇篇章。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