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好一个展,带活一条链,提升一座城,对于拥有中国航展这块“金字招牌”的珠海而言,这样的“会展+产业”进阶之路,自然并不陌生。
如今,珠海又将迎来一场向新而行的海洋智能科技盛会——4月24日至26日,由珠海市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国际船舶海工网等单位协办的2025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将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举办。
南海之滨,风起云涌。珠海正以“智”破局,在经略海洋中开辟专属航道,点亮新的坐标。



9348平方公里海域、262座海岛串珠成链、224.5公里海岸线蜿蜒舒展——这是珠海得天独厚的“蓝色家底”。2024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要求珠海做足海的文章,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带着这份嘱托与期望,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可谓“因地制宜,应时而生”。
在筹备展会的过程中,市会展集团深入调研走访。纵观大连、青岛、厦门、福州等海洋强市,无不以展会为杠杆撬动产业升级。
珠海的破题之道却别具一格:跳出“大而全”的同质化窠臼,坚定不移锚定“智能科技”这一主题。
回看2024年4月举办的首届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3万平方米的展会面积不算大,却吸引了一大批头部企业参展,逾千件展品涵括了海洋智能及无人装备、海洋新能源、智慧船舶、海洋新材料、海洋牧场及深海养殖、游艇、海岛开发及旅游等领域的新展品、新技术、新成果;
与此同时,展会期间举办各类会议论坛活动近20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崔维成等大咖登台开讲,并为珠海在海洋经济领域加快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出谋献策……
可以说,首届展会的“开门红”,缘于善于抢抓“时与势”,也印证了“以智破局”的前瞻性。


一场行业盛会,可以感知一座城,也可以澎湃一座城。
自1996年中国航展创办以来,一场展与一座城的15次相约,不仅把逐梦空天的基因深刻印在了珠海,也把开放创新的产业种子播撒在了经济特区。
从推动珠海航空产业园落地生根,吸引中航工业通飞、摩天宇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到推动“鲲龙”AG600、“珠海一号”卫星星座等“珠海智造”登上航展舞台……一个市场广阔的“蓝天产业”逐步成型。
中国航展的成功,无疑也为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首届展会上,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航宇微科技等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携新一代海洋装备亮相,充分展现了“珠海智造”的实力与魅力。
聚焦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今年展会同样以“智汇海洋 科创未来”为主题,吸引超过200家海洋领域企业参展,集中展示海洋智能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并设置展览展示、会议论坛和配套活动三大内容板块,搭建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国际海洋交流平台。
从全球首艘智能无人母船,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走近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的舞台,这里不仅陈列着深海智能无人潜航器、海洋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海上风电一体化平台等尖端展品,也汇聚着海洋牧场、天海融合、蓝海启航等领域的最新实践。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生态赋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架起技术转化桥梁,粤港澳游艇产业对话激活区域协同潜力,海洋经济与低空经济碰撞出新质生产力火花……
这里不仅是智能科技的“竞技场”,更是开放合作的“会客厅”、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众所周知,会展经济的魔力,在于其“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高层次、科技派、国际范,可以说是一座城市品牌能见度、产业聚集度、创新活跃度的充分反映。
当前,珠海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努力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抓手。
作为珠海会展产业主力军,近年来,市会展集团持续激活“会展+”生态链,通过打造“双年看中国航展、单年看亚洲通航展”的“双航展”格局,叠加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大湾区汽车文化节等特色IP,形成覆盖航空航天、海洋经济、低空产业、智能制造的“空天海陆”会展矩阵,推动更多新企业、新科技、新产品集聚成势。
可以说,这种“会展+产业+城市”的共生模式,让平台赋能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区域协同升级为全球链接——
以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为例,一方面将以展会为纽带着力推动“技术展示+产业对接”为珠海构建“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注入创新动能;另一方面也将依托展会国际影响力,推动涉海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助力完成技术走向市场的“临门一脚”,跨越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未知前夜”。
当智能科技与蔚蓝海洋激情碰撞,珠海“晒”出的不仅是一张会展新名片,更是一条以会展经济激活产业动能、以科技创新重塑城市能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科技与产业的交响中,听见未来;在开放与创新的激荡里,定义明天。

办好一个展,带活一条链,提升一座城,对于拥有中国航展这块“金字招牌”的珠海而言,这样的“会展+产业”进阶之路,自然并不陌生。
如今,珠海又将迎来一场向新而行的海洋智能科技盛会——4月24日至26日,由珠海市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国际船舶海工网等单位协办的2025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将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举办。
南海之滨,风起云涌。珠海正以“智”破局,在经略海洋中开辟专属航道,点亮新的坐标。



9348平方公里海域、262座海岛串珠成链、224.5公里海岸线蜿蜒舒展——这是珠海得天独厚的“蓝色家底”。2024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要求珠海做足海的文章,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带着这份嘱托与期望,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可谓“因地制宜,应时而生”。
在筹备展会的过程中,市会展集团深入调研走访。纵观大连、青岛、厦门、福州等海洋强市,无不以展会为杠杆撬动产业升级。
珠海的破题之道却别具一格:跳出“大而全”的同质化窠臼,坚定不移锚定“智能科技”这一主题。
回看2024年4月举办的首届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3万平方米的展会面积不算大,却吸引了一大批头部企业参展,逾千件展品涵括了海洋智能及无人装备、海洋新能源、智慧船舶、海洋新材料、海洋牧场及深海养殖、游艇、海岛开发及旅游等领域的新展品、新技术、新成果;
与此同时,展会期间举办各类会议论坛活动近20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崔维成等大咖登台开讲,并为珠海在海洋经济领域加快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出谋献策……
可以说,首届展会的“开门红”,缘于善于抢抓“时与势”,也印证了“以智破局”的前瞻性。


一场行业盛会,可以感知一座城,也可以澎湃一座城。
自1996年中国航展创办以来,一场展与一座城的15次相约,不仅把逐梦空天的基因深刻印在了珠海,也把开放创新的产业种子播撒在了经济特区。
从推动珠海航空产业园落地生根,吸引中航工业通飞、摩天宇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到推动“鲲龙”AG600、“珠海一号”卫星星座等“珠海智造”登上航展舞台……一个市场广阔的“蓝天产业”逐步成型。
中国航展的成功,无疑也为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首届展会上,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航宇微科技等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携新一代海洋装备亮相,充分展现了“珠海智造”的实力与魅力。
聚焦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今年展会同样以“智汇海洋 科创未来”为主题,吸引超过200家海洋领域企业参展,集中展示海洋智能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并设置展览展示、会议论坛和配套活动三大内容板块,搭建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国际海洋交流平台。
从全球首艘智能无人母船,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走近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的舞台,这里不仅陈列着深海智能无人潜航器、海洋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海上风电一体化平台等尖端展品,也汇聚着海洋牧场、天海融合、蓝海启航等领域的最新实践。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生态赋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架起技术转化桥梁,粤港澳游艇产业对话激活区域协同潜力,海洋经济与低空经济碰撞出新质生产力火花……
这里不仅是智能科技的“竞技场”,更是开放合作的“会客厅”、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众所周知,会展经济的魔力,在于其“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高层次、科技派、国际范,可以说是一座城市品牌能见度、产业聚集度、创新活跃度的充分反映。
当前,珠海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努力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抓手。
作为珠海会展产业主力军,近年来,市会展集团持续激活“会展+”生态链,通过打造“双年看中国航展、单年看亚洲通航展”的“双航展”格局,叠加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大湾区汽车文化节等特色IP,形成覆盖航空航天、海洋经济、低空产业、智能制造的“空天海陆”会展矩阵,推动更多新企业、新科技、新产品集聚成势。
可以说,这种“会展+产业+城市”的共生模式,让平台赋能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区域协同升级为全球链接——
以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为例,一方面将以展会为纽带着力推动“技术展示+产业对接”为珠海构建“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注入创新动能;另一方面也将依托展会国际影响力,推动涉海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助力完成技术走向市场的“临门一脚”,跨越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未知前夜”。
当智能科技与蔚蓝海洋激情碰撞,珠海“晒”出的不仅是一张会展新名片,更是一条以会展经济激活产业动能、以科技创新重塑城市能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科技与产业的交响中,听见未来;在开放与创新的激荡里,定义明天。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