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丨免密支付不能“免”掉安全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3月25日澎湃新闻)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手机“免密支付”功能以其便捷性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只需轻轻一扫或一点,即可快速完成交易,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然而,这一功能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为此,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然而,防范“免密支付”风险,不能仅仅依靠消费者自身的力量。

“免密支付”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财产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免密支付”漏洞,通过盗取账户信息等方式进行盗刷,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近期全国多地发生的苹果手机用户支付宝账户被盗刷事件,损失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无疑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免密支付”功能的开通往往涉及个人敏感信息授权,一旦平台安全措施不到位,极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进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面对这些风险,消费者固然需要提高警惕,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例如,谨慎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合理的消费限额,定期查看账户交易记录等。但仅仅依靠消费者的防范是远远不够的。平台和商家作为“免密支付”功能的提供者,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首先,平台和商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并提供醒目的提示信息。不得以小字提示、默认勾选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同时,应简化取消操作流程,确保消费者能够轻松关闭该功能。其次,平台和商家应加强支付系统的安全防护,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防止账户信息被盗取和篡改。对于因平台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的消费者损失,平台和商家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免密支付”的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支付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权利义务,规范“免密支付”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平台和商家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及时有力惩处。同时,要加强支付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免密支付”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使用技巧和风险防范方法。

手机“免密支付”功能的便捷性不可否认,但其背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在防范这些风险的过程中,消费者、平台和商家以及监管部门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确保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我们不能让“免密支付”的风险全靠消费者防范,而应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

文字:张西流 图片:新华社 编辑:李双 责任编辑:李梅容
热点话题丨免密支付不能“免”掉安全
珠海特区报 2025-03-26 01:38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3月25日澎湃新闻)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手机“免密支付”功能以其便捷性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只需轻轻一扫或一点,即可快速完成交易,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然而,这一功能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为此,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然而,防范“免密支付”风险,不能仅仅依靠消费者自身的力量。

“免密支付”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财产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免密支付”漏洞,通过盗取账户信息等方式进行盗刷,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近期全国多地发生的苹果手机用户支付宝账户被盗刷事件,损失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无疑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免密支付”功能的开通往往涉及个人敏感信息授权,一旦平台安全措施不到位,极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进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面对这些风险,消费者固然需要提高警惕,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例如,谨慎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合理的消费限额,定期查看账户交易记录等。但仅仅依靠消费者的防范是远远不够的。平台和商家作为“免密支付”功能的提供者,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首先,平台和商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并提供醒目的提示信息。不得以小字提示、默认勾选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同时,应简化取消操作流程,确保消费者能够轻松关闭该功能。其次,平台和商家应加强支付系统的安全防护,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防止账户信息被盗取和篡改。对于因平台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的消费者损失,平台和商家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免密支付”的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支付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权利义务,规范“免密支付”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平台和商家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及时有力惩处。同时,要加强支付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免密支付”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使用技巧和风险防范方法。

手机“免密支付”功能的便捷性不可否认,但其背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在防范这些风险的过程中,消费者、平台和商家以及监管部门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确保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我们不能让“免密支付”的风险全靠消费者防范,而应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

文字:张西流 图片:新华社 编辑:李双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