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家园

客家竹板山歌

□ 梁冬霓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家没有好茶饭呐,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听到客家山歌,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电影《刘三姐》,或把客家山歌唱到北京的梅州客家三宝。其实,在斗门也有客家山歌,以竹板伴奏,清代乾隆年间,就随着陆丰、海丰等地客家人的迁入而在斗门流行。20世纪60年代,客家竹板山歌以清新质朴、自然率真的风格登上舞台。于是,斗门不只是有我们熟悉的咸水歌,客家竹板山歌也像一只翩跹的蝴蝶,从这座山飞到那座山,从这个村庄飞到那个村庄,把悠扬的音韵洒在溪涧、河畔、田间、山野……

在汉坑村,我们见到了80岁高龄的珠海客家竹板山歌传承人吴宗名大伯。他是唱着竹板山歌长大的,并不断学习、表演,竹板山歌演唱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几十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各种表演场合。2009年,在澳门威尼斯人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旅游遗产博览会”上,他手握竹板,声音洪亮,在富有韵律的节奏中,把纯朴的客家竹板山歌唱向了世界。

宗名大伯自创了《客家爱情歌》《采茶歌》《客家旧事叹词》《满怀喜悦迎奥运》等歌曲,把浓郁的生活气息注入其中,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竹板声一响,他的眼神就焕发出光彩,身子也轻快起来。

兴之所至,宗名大伯拿出袋子里的“宝物”:演唱山歌的伴奏器——竹板,即兴给我们来了一首。他左右手各握两块竹板,在手指的开合间,竹板碰撞出清脆的声音,节奏分明,欢快活泼,几声轻快的竹板声之后,歌声响起:“唱首山歌颂党恩,党政军民心连心,祖国辉煌动天地,航天科技谱新篇……”唱完后,又特意给我们示范了一下怎样晃动竹板,流水状悦耳的声音即刻从颤动的竹板中传出来。

他手里的竹板已伴随他几十年,竹板面早已被岁月磨得光滑。深棕色里泛出一种光泽,沉淀着古老而厚重的气息,仿佛凝聚着他一路走来、练习竹板山歌所付出的汗水。竹板需用够老的茅竹竹头做成,且不能有节,才能保证竹板器的厚实与光滑度。做成的竹板两片边缘是光滑的,另外两片边缘的二分之一处往下呈齿状。当光滑的竹板在齿状的边缘拖动时,发出与敲击声不一样的声音。在每一首竹板山歌中,都有击打、拖打、颤打三种竹板伴奏形式,配合着山歌的曲调,把生活中各种情义表达得淋漓尽致。

劳动山歌、仪式歌、情歌、哭嫁歌、哭丧歌……各种内容、各种情绪,都可以通过竹板山歌来演绎,演唱的曲调也各有不同。唱竹板山歌可以独唱,还可以对唱,也可以小组唱。这些生动、形象的歌唱,融合着客家人火热的生活,把日子点缀得花香摇曳,烂漫多彩。我耳边又响起家乡的客家山歌“噢嘿——噢嘿一声唱山歌哎——”轻轻一哼,就有放声大唱的欲望,仿佛置身于山林边,与俯身的乡亲们一起劳动,抹抹汗水,笑容灿烂,然后一起高歌。

宗名大伯说,竹板山歌的很多歌词都是即兴的,在生活中某个场景,触发了表达的兴致,山歌就在口中呼之欲出。客家山歌源于生活,歌词自然天成,通俗易懂,但歌词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赋、比、兴等,别看句式简单,却蕴含着学问。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用藤与树互相缠绕的关系,比喻男女生死相依的爱情。

宗名大伯脸上笑意盈盈,他除了到学校教学生竹板山歌的技艺外,还收了个好学的年轻徒弟,外号“斗门博士”,不但把竹板山歌原有的技艺学下来,还加以创新,发明了“抛”的动作。这动作放在山歌的末尾,使竹板山歌的表演内容更为丰富。

我听着听着,思绪飘游起来,风声阵阵,竹板声声,一首山歌回荡在山谷,牵动着客家人的质朴情怀,也牵动着我起伏的念乡情思。

石溪感怀

□ 毛岸琴

清溪 清泉

石刻 兰亭

谁记起此山开何年

谁共鸣佳句华章情深深

万古悠悠 千载倏忽

人生百年 何去何从

一切都将成过客

只是经典多留几百年

鲍俊虽作古

犹闻桂花香

方巾野服 又见仙踪

泉石 曲水

柱联 墨宝

可曾见兰亭隐于竹

可曾记以书入画意重重

百年匆匆 如驹过隙

墨迹犹在 文脉流芳

昔日石溪传雅韵

今朝兰亭诗心共徜徉

高山流水在

晋唐风韵存

笔走游龙 接踵而至

箴 言

□ 彭 健

再思

功名犹来是片时,何人向此略迟疑。

忽觉浮生乖素志,身心安处方天倪。

清狂

笑杀豪门美馔馐,夐乎肆志孤行走。

路遇不平仰天吼,趋炎赶热局促否?

名利

蜗角虚名着甚忙,蝇头微利相争狂。

清风皓月无尽藏,安贫乐道又何妨?

自适

夫复何言人生乐,概莫如自适其适。

安分安闲谨循理,不愧不怍梦恬矣。

富贵荣华长戚戚,穷奢极欲多忧虞。

反身而诚不形役,勿存侈心劳神智。

远 山(油画)           施维 作品

我和足球的故事

□ 梁显亮

近日,浏览新闻时获悉,《足球报》创刊人严俊君因病离世,享年86岁。乍看到这一消息,心里一惊的同时,当年自己看《足球报》的经历一幕幕浮现眼前。

那是1989年,正值中国男子足球队征战第十四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当时的中国队实力还是很强的,说是亚洲一流或准一流,大家是没有异议的。我很清楚地记得,这支球队的主教练是高丰文,麾下很多猛将:吴群立、谢育新、贾秀全、麦超等,守门员是以稳健著称的张惠康,可就是这么一支实力强劲的球队,却接连遭遇两场著名的“黑色三分钟”,分别是对阵阿联酋和卡塔尔,都是在场上领先一球的情况下,短短三分钟内被对手连进两球,从而最终告负,失去了进军世界杯的资格。

当时的我,刚好15岁,对足球正是爱得疯狂的时候,不但喜欢看中国队的比赛,还身体力行地天天踢球,只要不下大雨,微风细雨也不改这个习惯,而且学校里有一大帮人是这样的,连几个年轻的老师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刚好是星期日下午回校,天空下着毛毛雨,两三个年轻的老师带着我们一帮学生,在场上踢得不亦乐乎,忽然在广播里听到校长的声音,让我们赶紧停止踢球,避免淋雨感冒。正是踢得胶着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理会——主要是有老师在场。没过多久,校长就冒雨来到球场边,指着几个老师开骂,看得出来,校长是真的生气了,老师一看校长动了真格的,赶紧带领我们灰溜溜地回教室避雨。

这时的我,对足球的理解还不深刻,更不透彻,总觉得中国队是很强的队伍,怎么就这样输了?连亚洲都没有冲出去?百思不得其解之际,班上有同学买了一份《足球报》回来,男同学都抢着看,我是第一次看到专业的《足球报》,里面的比赛报道、赛后分析都非常专业、精辟,从而第一次知道了“球是圆的”,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以弱胜强的事情在足球场上也时有会发生,用足球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爆冷”。

从此,我爱上了《足球报》。当时是每周一期,逢星期二出版,每份报零售价是0.5元,要到邮局或报摊上才能买到。于是,我每周二中午都会到邮局去买一份报纸,到手就看关于中国足球的报道,看完才感觉“解了渴”,回到学校后,这份报纸更是会传阅给每一个喜欢足球的同学。

1994年,中国足球有了职业联赛,叫甲A联赛,刚开始是12支队伍,广州太阳神是我最喜爱的甲A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广州队的球迷。队里有两名球星:彭伟国和胡志军,一个踢中场,一个是前锋,两人很是来电,1994年的甲A联赛,胡志军更是进球如麻,全年22轮比赛一共打进了17粒球,成为当年的联赛最佳射手。广州队征战甲A联赛的消息,我都是通过《足球报》得知的,当然有时候也听收音机,里面的体坛快讯也能获悉,只是太简短,完全不解渴,一定要看《足球报》才过瘾。

很快,我不但了解了中国甲A联赛,也知道了国际足坛有五大联赛:英超、意甲、德甲、西甲和法甲。通过《足球报》,看到了中国队主教练从高丰文到徐根宝、戚务生、高洪波,从施拉普纳到神奇教练米卢,只有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中国队进入了世界杯正赛。通过《足球报》,见证了中国球员留洋海外的经历:杨晨、孙继海、范志毅、谢晖……而中国足球联赛,从甲A变成了中超,但中国队却从当年的亚洲一流球队逐渐变为亚洲二流,甚至沦落为亚洲三流的说法都甚嚣尘上,让我们这些球迷心痛不已。

再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足球报》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但作为一名球迷,内心深处希望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愿望一直未变。

火焰树

□ 胡红拴

举起冬月霞阳的哑铃

将身心置于诗意中的二月,

亚热带的春风

不会因季节改变自己的颜色

枝桠,铁铸的一条条血管

根,深扎在岩层厚土深处

每朵花苞,都曾是

胸腔深处爆发的呐喊

当春的历纸打翻太阳的坩埚

风的镰刀,收割激情的余温

树冠倒悬,成为窑炉的穹顶

一团团火焰,定居在了

那片诗云蒸腾的年轮里

蝴蝶是未烧尽的纸片人

驮着褪色的火种,它们

反复练习垂直起降,直到

蝉鸣的釉质开裂,那些不肯坠落的红

点亮了一支支春的火炬

霞阳如是,我知道你意念的所在

造化的魂魄,搂定了自然,

一颗颗

旭日染红的星星

立春记

□ 华 海

回南天提前布局

以烟雨云雾烘托

你在宣纸上泼墨书写

一个碑体的春字

另一个草书的龙

在一条江上腾云驾雾

还有一些细节,唯有草木自知

猜想冬藏的生命也会有所感应

它们,在枝头润开的芽苞上开口

在不言而喻的水珠中表达

一个事物往复的过程

恰好跨过一道无形的门

你在时间的镜子里

与自己对视,熟悉而又陌生

在花儿面前,永远热泪盈眶

□ 胡 伟

又一度春风扑面

在或干或湿的荒地上

在喧哗不停的溪流旁

看到无数的花儿

好看的,不太好看的花儿

好闻的,不太好闻的花儿

我再次热泪盈眶

天下的花儿都是给自己开放的

这是生命的呼喊,这是宇宙的声音

冲破了生死沉重的大门

在无法保鲜的情况下

我的花季已经走远,我把自己的花

悄悄留在书卷,去看屋外的花

满世界的花儿已是自然界

最卖力最紧张的生命

我听见了它们的脚步声

看到了一个无形却存在的世界

在那个地方,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给春天的寄语(组诗)

□ 林小兵

给春天的寄语

我甚至来不及确信

这些低迴的蝴蝶

是否正在举行告别仪式

那曾经无比灿烂的枝头

已经变得凌乱不堪

是不是继续关注大地

才能了解你此刻的心情

俯下身去,可以看到

这么多年来,五颜六色

依然会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于是我尝试用浅薄的修辞

去阐释喧嚣与沉静

百花开过

我亦终于能够原谅

那些疲于奔命的日子

可以肯定的是

若干年后

我颠沛流离的一生

必须由你去接续

这是方向,也是宿命

木棉遐思

当那些殷红被仰视

随后被逐渐风干

飘零落地

我能看到

它骄傲的容颜里

没有丝毫迟疑的样子

那淡定的表情

以及郑重的足音

仿佛是即将赴死的勇士

面对四季轮回

这一树树燃烧的红云

并不像口岸的人流

时疏时密

它们始终如一

朝着既定的方向

高谈阔论,浅唱低吟

这个雨雾霏霏的春夜

有谁会为张扬的红棉送行?

夜晚的黄花风铃树下

城市的霓虹

在夜风里弥漫

或许还有星星

闪烁在苍穹

至于那些更深奥的部分

我只能努力尝试去体会

此刻,面对满树风铃花

我无法说出心中遗憾

或者内疚

在这春情迸发的夜晚

想起那些苦难的岁月

我就没有心情再去写诗

既然无法选择逃避

那就在这样的夜晚

与这一树黄花

一起祈祷吧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

我们都会开启新的旅程

香山湖色

□ 邓 闪

香山湖拌倒蓝釉瓶

云絮正抚摸凤凰的头顶

二十年淤在眼底的翡翠

突然光影把两瓣拼成一体

一瓣来自归化寺的转经筒

一瓣透出珠海咸湿的晨风

当白鹭掠过时

波纹里浮起牦牛的铜铃

此刻 湖是倾倒的棱镜

香格里拉在左眼发酵成酒

香山湖在右眼结晶为蓝钻

而我的影子被时光对折

成为隔不开的

一页蓝箔纸诗笺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
湾韵丨家园
珠海特区报 2025-03-28 01:41

客家竹板山歌

□ 梁冬霓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家没有好茶饭呐,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听到客家山歌,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电影《刘三姐》,或把客家山歌唱到北京的梅州客家三宝。其实,在斗门也有客家山歌,以竹板伴奏,清代乾隆年间,就随着陆丰、海丰等地客家人的迁入而在斗门流行。20世纪60年代,客家竹板山歌以清新质朴、自然率真的风格登上舞台。于是,斗门不只是有我们熟悉的咸水歌,客家竹板山歌也像一只翩跹的蝴蝶,从这座山飞到那座山,从这个村庄飞到那个村庄,把悠扬的音韵洒在溪涧、河畔、田间、山野……

在汉坑村,我们见到了80岁高龄的珠海客家竹板山歌传承人吴宗名大伯。他是唱着竹板山歌长大的,并不断学习、表演,竹板山歌演唱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几十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各种表演场合。2009年,在澳门威尼斯人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旅游遗产博览会”上,他手握竹板,声音洪亮,在富有韵律的节奏中,把纯朴的客家竹板山歌唱向了世界。

宗名大伯自创了《客家爱情歌》《采茶歌》《客家旧事叹词》《满怀喜悦迎奥运》等歌曲,把浓郁的生活气息注入其中,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竹板声一响,他的眼神就焕发出光彩,身子也轻快起来。

兴之所至,宗名大伯拿出袋子里的“宝物”:演唱山歌的伴奏器——竹板,即兴给我们来了一首。他左右手各握两块竹板,在手指的开合间,竹板碰撞出清脆的声音,节奏分明,欢快活泼,几声轻快的竹板声之后,歌声响起:“唱首山歌颂党恩,党政军民心连心,祖国辉煌动天地,航天科技谱新篇……”唱完后,又特意给我们示范了一下怎样晃动竹板,流水状悦耳的声音即刻从颤动的竹板中传出来。

他手里的竹板已伴随他几十年,竹板面早已被岁月磨得光滑。深棕色里泛出一种光泽,沉淀着古老而厚重的气息,仿佛凝聚着他一路走来、练习竹板山歌所付出的汗水。竹板需用够老的茅竹竹头做成,且不能有节,才能保证竹板器的厚实与光滑度。做成的竹板两片边缘是光滑的,另外两片边缘的二分之一处往下呈齿状。当光滑的竹板在齿状的边缘拖动时,发出与敲击声不一样的声音。在每一首竹板山歌中,都有击打、拖打、颤打三种竹板伴奏形式,配合着山歌的曲调,把生活中各种情义表达得淋漓尽致。

劳动山歌、仪式歌、情歌、哭嫁歌、哭丧歌……各种内容、各种情绪,都可以通过竹板山歌来演绎,演唱的曲调也各有不同。唱竹板山歌可以独唱,还可以对唱,也可以小组唱。这些生动、形象的歌唱,融合着客家人火热的生活,把日子点缀得花香摇曳,烂漫多彩。我耳边又响起家乡的客家山歌“噢嘿——噢嘿一声唱山歌哎——”轻轻一哼,就有放声大唱的欲望,仿佛置身于山林边,与俯身的乡亲们一起劳动,抹抹汗水,笑容灿烂,然后一起高歌。

宗名大伯说,竹板山歌的很多歌词都是即兴的,在生活中某个场景,触发了表达的兴致,山歌就在口中呼之欲出。客家山歌源于生活,歌词自然天成,通俗易懂,但歌词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赋、比、兴等,别看句式简单,却蕴含着学问。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用藤与树互相缠绕的关系,比喻男女生死相依的爱情。

宗名大伯脸上笑意盈盈,他除了到学校教学生竹板山歌的技艺外,还收了个好学的年轻徒弟,外号“斗门博士”,不但把竹板山歌原有的技艺学下来,还加以创新,发明了“抛”的动作。这动作放在山歌的末尾,使竹板山歌的表演内容更为丰富。

我听着听着,思绪飘游起来,风声阵阵,竹板声声,一首山歌回荡在山谷,牵动着客家人的质朴情怀,也牵动着我起伏的念乡情思。

石溪感怀

□ 毛岸琴

清溪 清泉

石刻 兰亭

谁记起此山开何年

谁共鸣佳句华章情深深

万古悠悠 千载倏忽

人生百年 何去何从

一切都将成过客

只是经典多留几百年

鲍俊虽作古

犹闻桂花香

方巾野服 又见仙踪

泉石 曲水

柱联 墨宝

可曾见兰亭隐于竹

可曾记以书入画意重重

百年匆匆 如驹过隙

墨迹犹在 文脉流芳

昔日石溪传雅韵

今朝兰亭诗心共徜徉

高山流水在

晋唐风韵存

笔走游龙 接踵而至

箴 言

□ 彭 健

再思

功名犹来是片时,何人向此略迟疑。

忽觉浮生乖素志,身心安处方天倪。

清狂

笑杀豪门美馔馐,夐乎肆志孤行走。

路遇不平仰天吼,趋炎赶热局促否?

名利

蜗角虚名着甚忙,蝇头微利相争狂。

清风皓月无尽藏,安贫乐道又何妨?

自适

夫复何言人生乐,概莫如自适其适。

安分安闲谨循理,不愧不怍梦恬矣。

富贵荣华长戚戚,穷奢极欲多忧虞。

反身而诚不形役,勿存侈心劳神智。

远 山(油画)           施维 作品

我和足球的故事

□ 梁显亮

近日,浏览新闻时获悉,《足球报》创刊人严俊君因病离世,享年86岁。乍看到这一消息,心里一惊的同时,当年自己看《足球报》的经历一幕幕浮现眼前。

那是1989年,正值中国男子足球队征战第十四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当时的中国队实力还是很强的,说是亚洲一流或准一流,大家是没有异议的。我很清楚地记得,这支球队的主教练是高丰文,麾下很多猛将:吴群立、谢育新、贾秀全、麦超等,守门员是以稳健著称的张惠康,可就是这么一支实力强劲的球队,却接连遭遇两场著名的“黑色三分钟”,分别是对阵阿联酋和卡塔尔,都是在场上领先一球的情况下,短短三分钟内被对手连进两球,从而最终告负,失去了进军世界杯的资格。

当时的我,刚好15岁,对足球正是爱得疯狂的时候,不但喜欢看中国队的比赛,还身体力行地天天踢球,只要不下大雨,微风细雨也不改这个习惯,而且学校里有一大帮人是这样的,连几个年轻的老师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刚好是星期日下午回校,天空下着毛毛雨,两三个年轻的老师带着我们一帮学生,在场上踢得不亦乐乎,忽然在广播里听到校长的声音,让我们赶紧停止踢球,避免淋雨感冒。正是踢得胶着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理会——主要是有老师在场。没过多久,校长就冒雨来到球场边,指着几个老师开骂,看得出来,校长是真的生气了,老师一看校长动了真格的,赶紧带领我们灰溜溜地回教室避雨。

这时的我,对足球的理解还不深刻,更不透彻,总觉得中国队是很强的队伍,怎么就这样输了?连亚洲都没有冲出去?百思不得其解之际,班上有同学买了一份《足球报》回来,男同学都抢着看,我是第一次看到专业的《足球报》,里面的比赛报道、赛后分析都非常专业、精辟,从而第一次知道了“球是圆的”,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以弱胜强的事情在足球场上也时有会发生,用足球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爆冷”。

从此,我爱上了《足球报》。当时是每周一期,逢星期二出版,每份报零售价是0.5元,要到邮局或报摊上才能买到。于是,我每周二中午都会到邮局去买一份报纸,到手就看关于中国足球的报道,看完才感觉“解了渴”,回到学校后,这份报纸更是会传阅给每一个喜欢足球的同学。

1994年,中国足球有了职业联赛,叫甲A联赛,刚开始是12支队伍,广州太阳神是我最喜爱的甲A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广州队的球迷。队里有两名球星:彭伟国和胡志军,一个踢中场,一个是前锋,两人很是来电,1994年的甲A联赛,胡志军更是进球如麻,全年22轮比赛一共打进了17粒球,成为当年的联赛最佳射手。广州队征战甲A联赛的消息,我都是通过《足球报》得知的,当然有时候也听收音机,里面的体坛快讯也能获悉,只是太简短,完全不解渴,一定要看《足球报》才过瘾。

很快,我不但了解了中国甲A联赛,也知道了国际足坛有五大联赛:英超、意甲、德甲、西甲和法甲。通过《足球报》,看到了中国队主教练从高丰文到徐根宝、戚务生、高洪波,从施拉普纳到神奇教练米卢,只有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中国队进入了世界杯正赛。通过《足球报》,见证了中国球员留洋海外的经历:杨晨、孙继海、范志毅、谢晖……而中国足球联赛,从甲A变成了中超,但中国队却从当年的亚洲一流球队逐渐变为亚洲二流,甚至沦落为亚洲三流的说法都甚嚣尘上,让我们这些球迷心痛不已。

再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足球报》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但作为一名球迷,内心深处希望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愿望一直未变。

火焰树

□ 胡红拴

举起冬月霞阳的哑铃

将身心置于诗意中的二月,

亚热带的春风

不会因季节改变自己的颜色

枝桠,铁铸的一条条血管

根,深扎在岩层厚土深处

每朵花苞,都曾是

胸腔深处爆发的呐喊

当春的历纸打翻太阳的坩埚

风的镰刀,收割激情的余温

树冠倒悬,成为窑炉的穹顶

一团团火焰,定居在了

那片诗云蒸腾的年轮里

蝴蝶是未烧尽的纸片人

驮着褪色的火种,它们

反复练习垂直起降,直到

蝉鸣的釉质开裂,那些不肯坠落的红

点亮了一支支春的火炬

霞阳如是,我知道你意念的所在

造化的魂魄,搂定了自然,

一颗颗

旭日染红的星星

立春记

□ 华 海

回南天提前布局

以烟雨云雾烘托

你在宣纸上泼墨书写

一个碑体的春字

另一个草书的龙

在一条江上腾云驾雾

还有一些细节,唯有草木自知

猜想冬藏的生命也会有所感应

它们,在枝头润开的芽苞上开口

在不言而喻的水珠中表达

一个事物往复的过程

恰好跨过一道无形的门

你在时间的镜子里

与自己对视,熟悉而又陌生

在花儿面前,永远热泪盈眶

□ 胡 伟

又一度春风扑面

在或干或湿的荒地上

在喧哗不停的溪流旁

看到无数的花儿

好看的,不太好看的花儿

好闻的,不太好闻的花儿

我再次热泪盈眶

天下的花儿都是给自己开放的

这是生命的呼喊,这是宇宙的声音

冲破了生死沉重的大门

在无法保鲜的情况下

我的花季已经走远,我把自己的花

悄悄留在书卷,去看屋外的花

满世界的花儿已是自然界

最卖力最紧张的生命

我听见了它们的脚步声

看到了一个无形却存在的世界

在那个地方,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给春天的寄语(组诗)

□ 林小兵

给春天的寄语

我甚至来不及确信

这些低迴的蝴蝶

是否正在举行告别仪式

那曾经无比灿烂的枝头

已经变得凌乱不堪

是不是继续关注大地

才能了解你此刻的心情

俯下身去,可以看到

这么多年来,五颜六色

依然会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于是我尝试用浅薄的修辞

去阐释喧嚣与沉静

百花开过

我亦终于能够原谅

那些疲于奔命的日子

可以肯定的是

若干年后

我颠沛流离的一生

必须由你去接续

这是方向,也是宿命

木棉遐思

当那些殷红被仰视

随后被逐渐风干

飘零落地

我能看到

它骄傲的容颜里

没有丝毫迟疑的样子

那淡定的表情

以及郑重的足音

仿佛是即将赴死的勇士

面对四季轮回

这一树树燃烧的红云

并不像口岸的人流

时疏时密

它们始终如一

朝着既定的方向

高谈阔论,浅唱低吟

这个雨雾霏霏的春夜

有谁会为张扬的红棉送行?

夜晚的黄花风铃树下

城市的霓虹

在夜风里弥漫

或许还有星星

闪烁在苍穹

至于那些更深奥的部分

我只能努力尝试去体会

此刻,面对满树风铃花

我无法说出心中遗憾

或者内疚

在这春情迸发的夜晚

想起那些苦难的岁月

我就没有心情再去写诗

既然无法选择逃避

那就在这样的夜晚

与这一树黄花

一起祈祷吧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

我们都会开启新的旅程

香山湖色

□ 邓 闪

香山湖拌倒蓝釉瓶

云絮正抚摸凤凰的头顶

二十年淤在眼底的翡翠

突然光影把两瓣拼成一体

一瓣来自归化寺的转经筒

一瓣透出珠海咸湿的晨风

当白鹭掠过时

波纹里浮起牦牛的铜铃

此刻 湖是倾倒的棱镜

香格里拉在左眼发酵成酒

香山湖在右眼结晶为蓝钻

而我的影子被时光对折

成为隔不开的

一页蓝箔纸诗笺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