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丨我和足球的故事

近日,浏览新闻时获悉,《足球报》创刊人严俊君因病离世,享年86岁。乍看到这一消息,心里一惊的同时,当年自己看《足球报》的经历一幕幕浮现眼前。

那是1989年,正值中国男子足球队征战第十四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当时的中国队实力还是很强的,说是亚洲一流或准一流,大家是没有异议的。我很清楚地记得,这支球队的主教练是高丰文,麾下很多猛将:吴群立、谢育新、贾秀全、麦超等,守门员是以稳健著称的张惠康,可就是这么一支实力强劲的球队,却接连遭遇两场著名的“黑色三分钟”,分别是对阵阿联酋和卡塔尔,都是在场上领先一球的情况下,短短三分钟内被对手连进两球,从而最终告负,失去了进军世界杯的资格。

当时的我,刚好15岁,对足球正是爱得疯狂的时候,不但喜欢看中国队的比赛,还身体力行地天天踢球,只要不下大雨,微风细雨也不改这个习惯,而且学校里有一大帮人是这样的,连几个年轻的老师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刚好是星期日下午回校,天空下着毛毛雨,两三个年轻的老师带着我们一帮学生,在场上踢得不亦乐乎,忽然在广播里听到校长的声音,让我们赶紧停止踢球,避免淋雨感冒。正是踢得胶着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理会——主要是有老师在场。没过多久,校长就冒雨来到球场边,指着几个老师开骂,看得出来,校长是真的生气了,老师一看校长动了真格的,赶紧带领我们灰溜溜地回教室避雨。

这时的我,对足球的理解还不深刻,更不透彻,总觉得中国队是很强的队伍,怎么就这样输了?连亚洲都没有冲出去?百思不得其解之际,班上有同学买了一份《足球报》回来,男同学都抢着看,我是第一次看到专业的《足球报》,里面的比赛报道、赛后分析都非常专业、精辟,从而第一次知道了“球是圆的”,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以弱胜强的事情在足球场上也时有会发生,用足球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爆冷”。

从此,我爱上了《足球报》。当时是每周一期,逢星期二出版,每份报零售价是0.5元,要到邮局或报摊上才能买到。于是,我每周二中午都会到邮局去买一份报纸,到手就看关于中国足球的报道,看完才感觉“解了渴”,回到学校后,这份报纸更是会传阅给每一个喜欢足球的同学。

1994年,中国足球有了职业联赛,叫甲A联赛,刚开始是12支队伍,广州太阳神是我最喜爱的甲A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广州队的球迷。队里有两名球星:彭伟国和胡志军,一个踢中场,一个是前锋,两人很是来电,1994年的甲A联赛,胡志军更是进球如麻,全年22轮比赛一共打进了17粒球,成为当年的联赛最佳射手。广州队征战甲A联赛的消息,我都是通过《足球报》得知的,当然有时候也听收音机,里面的体坛快讯也能获悉,只是太简短,完全不解渴,一定要看《足球报》才过瘾。

很快,我不但了解了中国甲A联赛,也知道了国际足坛有五大联赛:英超、意甲、德甲、西甲和法甲。通过《足球报》,看到了中国队主教练从高丰文到徐根宝、戚务生、高洪波,从施拉普纳到神奇教练米卢,只有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中国队进入了世界杯正赛。通过《足球报》,见证了中国球员留洋海外的经历:杨晨、孙继海、范志毅、谢晖……而中国足球联赛,从甲A变成了中超,但中国队却从当年的亚洲一流球队逐渐变为亚洲二流,甚至沦落为亚洲三流的说法都甚嚣尘上,让我们这些球迷心痛不已。

再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足球报》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但作为一名球迷,内心深处希望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愿望一直未变。

文字:梁显亮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
湾韵·家园丨我和足球的故事
珠海特区报 2025-03-28 01:44

近日,浏览新闻时获悉,《足球报》创刊人严俊君因病离世,享年86岁。乍看到这一消息,心里一惊的同时,当年自己看《足球报》的经历一幕幕浮现眼前。

那是1989年,正值中国男子足球队征战第十四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当时的中国队实力还是很强的,说是亚洲一流或准一流,大家是没有异议的。我很清楚地记得,这支球队的主教练是高丰文,麾下很多猛将:吴群立、谢育新、贾秀全、麦超等,守门员是以稳健著称的张惠康,可就是这么一支实力强劲的球队,却接连遭遇两场著名的“黑色三分钟”,分别是对阵阿联酋和卡塔尔,都是在场上领先一球的情况下,短短三分钟内被对手连进两球,从而最终告负,失去了进军世界杯的资格。

当时的我,刚好15岁,对足球正是爱得疯狂的时候,不但喜欢看中国队的比赛,还身体力行地天天踢球,只要不下大雨,微风细雨也不改这个习惯,而且学校里有一大帮人是这样的,连几个年轻的老师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刚好是星期日下午回校,天空下着毛毛雨,两三个年轻的老师带着我们一帮学生,在场上踢得不亦乐乎,忽然在广播里听到校长的声音,让我们赶紧停止踢球,避免淋雨感冒。正是踢得胶着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理会——主要是有老师在场。没过多久,校长就冒雨来到球场边,指着几个老师开骂,看得出来,校长是真的生气了,老师一看校长动了真格的,赶紧带领我们灰溜溜地回教室避雨。

这时的我,对足球的理解还不深刻,更不透彻,总觉得中国队是很强的队伍,怎么就这样输了?连亚洲都没有冲出去?百思不得其解之际,班上有同学买了一份《足球报》回来,男同学都抢着看,我是第一次看到专业的《足球报》,里面的比赛报道、赛后分析都非常专业、精辟,从而第一次知道了“球是圆的”,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以弱胜强的事情在足球场上也时有会发生,用足球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爆冷”。

从此,我爱上了《足球报》。当时是每周一期,逢星期二出版,每份报零售价是0.5元,要到邮局或报摊上才能买到。于是,我每周二中午都会到邮局去买一份报纸,到手就看关于中国足球的报道,看完才感觉“解了渴”,回到学校后,这份报纸更是会传阅给每一个喜欢足球的同学。

1994年,中国足球有了职业联赛,叫甲A联赛,刚开始是12支队伍,广州太阳神是我最喜爱的甲A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广州队的球迷。队里有两名球星:彭伟国和胡志军,一个踢中场,一个是前锋,两人很是来电,1994年的甲A联赛,胡志军更是进球如麻,全年22轮比赛一共打进了17粒球,成为当年的联赛最佳射手。广州队征战甲A联赛的消息,我都是通过《足球报》得知的,当然有时候也听收音机,里面的体坛快讯也能获悉,只是太简短,完全不解渴,一定要看《足球报》才过瘾。

很快,我不但了解了中国甲A联赛,也知道了国际足坛有五大联赛:英超、意甲、德甲、西甲和法甲。通过《足球报》,看到了中国队主教练从高丰文到徐根宝、戚务生、高洪波,从施拉普纳到神奇教练米卢,只有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中国队进入了世界杯正赛。通过《足球报》,见证了中国球员留洋海外的经历:杨晨、孙继海、范志毅、谢晖……而中国足球联赛,从甲A变成了中超,但中国队却从当年的亚洲一流球队逐渐变为亚洲二流,甚至沦落为亚洲三流的说法都甚嚣尘上,让我们这些球迷心痛不已。

再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足球报》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但作为一名球迷,内心深处希望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愿望一直未变。

文字:梁显亮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