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位年轻人,在村民的农田里……

3月26日,在三灶镇定家湾村篮球场西边的田野里,40余位穿着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手持镰刀、铁锹,化身“清道夫”,准备为这段沟渠“舒筋通络”。

初春时节,田野间的泥土还带着些许湿润。志愿者们沿着蜿蜒的灌排沟渠分布开来,有的负责铲除沟渠中的杂草,有的负责清理淤泥和杂物,还有的则将清理后的杂草搬运到指定地点。尽管天气不算炎热,但不一会儿,大家便汗流浃背。然而,即便如此,现场气氛依然热火朝天,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任务,确保清理工作高效推进。

农田灌排沟渠,就像人体内的“毛细血管”,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承担着为农田输送水源的重要任务。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这些沟渠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到农民能否顺利灌溉农田。为此,三灶镇立足“百千万工程”战略布局,选择以农田沟渠清淤作为突破口,既是为了提升春耕效率,也是对河长制工作的一次深化实践。

“这条沟渠总是积满了杂草和淤泥,一下雨就容易积水,给我们的种植带来不少麻烦。”定家湾村村民李婆婆指着脚下的沟渠说道,“现在有了这些年轻人帮忙清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排水不畅的问题了。”

近年来,随着河长制的深入推进,三灶镇积极探索“全民共治”的治理模式,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据统计,自2023年实施水塘河道清淤工作以来,三灶镇累计完成清淤河渠32条,清淤量约6750立方米;同时清理了6个水塘,清淤面积达2万平方米,显著提升了区域水生态质量。如今,清澈的水流重新流淌在田间地头,两岸绿意盎然,村民们感叹:“这水变干净了,我们心里也更敞亮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体力劳动,更是一堂生动的环保教育课。许多参与其中的青年志愿者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农村水利设施,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的不易。

从“河长制”到“河长治”,从“青年志愿”到“全民共治”,三灶镇的治水之路越走越宽广。这种传统治水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河流湖泊焕然一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些跃动在田间沟渠的青春身影,正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接下来,三灶镇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更多创新举措,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字:三灶镇农业农村办公室 图片:赵景鑫 编辑:赵景鑫 曾翠琼 责任编辑:杨文俊
40多位年轻人,在村民的农田里……
三灶镇 2025-03-28 19:15

3月26日,在三灶镇定家湾村篮球场西边的田野里,40余位穿着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手持镰刀、铁锹,化身“清道夫”,准备为这段沟渠“舒筋通络”。

初春时节,田野间的泥土还带着些许湿润。志愿者们沿着蜿蜒的灌排沟渠分布开来,有的负责铲除沟渠中的杂草,有的负责清理淤泥和杂物,还有的则将清理后的杂草搬运到指定地点。尽管天气不算炎热,但不一会儿,大家便汗流浃背。然而,即便如此,现场气氛依然热火朝天,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任务,确保清理工作高效推进。

农田灌排沟渠,就像人体内的“毛细血管”,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承担着为农田输送水源的重要任务。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这些沟渠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到农民能否顺利灌溉农田。为此,三灶镇立足“百千万工程”战略布局,选择以农田沟渠清淤作为突破口,既是为了提升春耕效率,也是对河长制工作的一次深化实践。

“这条沟渠总是积满了杂草和淤泥,一下雨就容易积水,给我们的种植带来不少麻烦。”定家湾村村民李婆婆指着脚下的沟渠说道,“现在有了这些年轻人帮忙清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排水不畅的问题了。”

近年来,随着河长制的深入推进,三灶镇积极探索“全民共治”的治理模式,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据统计,自2023年实施水塘河道清淤工作以来,三灶镇累计完成清淤河渠32条,清淤量约6750立方米;同时清理了6个水塘,清淤面积达2万平方米,显著提升了区域水生态质量。如今,清澈的水流重新流淌在田间地头,两岸绿意盎然,村民们感叹:“这水变干净了,我们心里也更敞亮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体力劳动,更是一堂生动的环保教育课。许多参与其中的青年志愿者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农村水利设施,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的不易。

从“河长制”到“河长治”,从“青年志愿”到“全民共治”,三灶镇的治水之路越走越宽广。这种传统治水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河流湖泊焕然一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些跃动在田间沟渠的青春身影,正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接下来,三灶镇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更多创新举措,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字:三灶镇农业农村办公室 图片:赵景鑫 编辑:赵景鑫 曾翠琼 责任编辑:杨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