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斗门区教研中心组织辖区的300名师生前往斗门区气象站,开启沉浸式的气象科学探索之旅,活动让课本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焕发生机。
在斗门区气象站的气象观测场,同学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专业的气象监测设备。工作人员为大家耐心讲解了雨量计的测量原理,通过看似简单的圆筒,如何精确记录毫米级的降水量;风速仪的三杯式设计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猜测不同风速下仪器的转动速度。“这个百叶箱不仅能通风防雨,还能避免阳光直射,确保获得最准确的气温数据。”工作人员介绍道。
“原来这个小白房子是个‘温度守护神’,既会防晒又能吹自然风,妥妥的气象界‘中央空调’。”一名同学说,立刻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
在天气预报生成制作中心,同学们了解到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背后的科学原理,掌握了基本的防灾避险知识。看着卫星云图实时追踪台风胚胎,当得知每天要处理10亿+数据才能生成天气预报,参加活动的王同学当场就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标:“我要发明更牛的气象AI工具!”
漫步气象公园,同学们开启了一场生动的大气科学之旅。从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到水循环形成降雨的过程;从不同颜色预警信号代表的含义,到彩虹形成的光学原理;再到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手段……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讲解变得直观易懂。同学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感叹:“原来气象站藏着这么多黑科技!”这场历时3小时的研学,不仅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求知的种子。
封面图为资料图,吴长赋摄文字:张帆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董帅奇
近日,斗门区教研中心组织辖区的300名师生前往斗门区气象站,开启沉浸式的气象科学探索之旅,活动让课本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焕发生机。
在斗门区气象站的气象观测场,同学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专业的气象监测设备。工作人员为大家耐心讲解了雨量计的测量原理,通过看似简单的圆筒,如何精确记录毫米级的降水量;风速仪的三杯式设计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猜测不同风速下仪器的转动速度。“这个百叶箱不仅能通风防雨,还能避免阳光直射,确保获得最准确的气温数据。”工作人员介绍道。
“原来这个小白房子是个‘温度守护神’,既会防晒又能吹自然风,妥妥的气象界‘中央空调’。”一名同学说,立刻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
在天气预报生成制作中心,同学们了解到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背后的科学原理,掌握了基本的防灾避险知识。看着卫星云图实时追踪台风胚胎,当得知每天要处理10亿+数据才能生成天气预报,参加活动的王同学当场就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标:“我要发明更牛的气象AI工具!”
漫步气象公园,同学们开启了一场生动的大气科学之旅。从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到水循环形成降雨的过程;从不同颜色预警信号代表的含义,到彩虹形成的光学原理;再到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手段……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讲解变得直观易懂。同学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感叹:“原来气象站藏着这么多黑科技!”这场历时3小时的研学,不仅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求知的种子。
封面图为资料图,吴长赋摄文字:张帆 编辑:吴颖琼 责任编辑:董帅奇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