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筑牢作风防线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经党中央同意,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次学习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今年党建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

十年磨剑:
重塑党风政风的历史性变革

“中央八项规定”是指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什么要出台八项规定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解释了原因,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中央八项规定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声号角。从“轻车简从访贫问苦”到“精简会议开短讲实”,从“严格文稿发表”到“厉行勤俭节约”,八项规定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群众深恶痛绝的“四风”顽疾。

中央八项规定最初规范的对象是中央政治局成员,通过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成为全党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从“徙木立信”的开篇破题,到“十年磨一剑”的持续发力,中央八项规定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金色名片”,深刻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面貌。八项规定的出台为新形势下的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抓手。八项规定实施12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以“小切口”带动了“大变局”,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随之向好。

十余年风雨兼程,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作风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8.3万起,处分86.4万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震慑效应,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也彰显出党对“四风”问题的“露头就打、寸步不让”的坚定决心。数据显示,94.9%的群众对八项规定落实成效表示肯定,党风政风的持续好转赢得了最广泛的民心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只管五年、十年,而是要长期坚持。”从改进调查研究到规范出访活动,从精简文件简报到厉行勤俭节约,八项规定的每个条款都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特别是在2024年开展的违规吃喝专项整治中,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手段精准发现“不吃公款吃老板”等隐形变异问题,彰显了“越往后越严”的鲜明导向。

制度治党:
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管根本、利长远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先后三次修订实施细则,从“600字”到“具体化”,从“原则要求”到“刚性约束”,制度笼子越扎越紧。辽宁省建设“阳光三务”平台,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开党务、政务、村务信息483万条,预警问题25.4万个,推动基层权力运行透明化;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推行“廉政档案+数字画像”,为2.3万名党员干部建立电子廉政档案,自动预警个人事项报告不实、经商办企业等问题,这些创新实践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治理逻辑转化为具体制度安排。

在制度执行层面,“钉钉子精神”贯穿始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从春节严查年货节礼到中秋整治公款月饼,从端午监督公车私用到国庆检查旅游乱象,通过“四风”问题线索月报告、典型案例双周通报等机制,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通报曝光-建章立制”的完整闭环。今年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显示,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持续强化。

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深层次问题,各地创新治理方式。四川天府新区纪工委监察工委将公务用车数据接入“智慧监督信息化平台”,设置节假日异常行驶预警;重庆市北碚区推出“码上监督”,选聘26名特约监察员、181名村居监察监督员,群众扫码即可举报身边“四风”问题,实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这些举措有效破解了“小马拉大车”的基层治理困境,让干部有更多精力投入民生实事。

知行合一:
以优良作风引领时代新风

作风建设的核心在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辽宁锦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讲述“不吃人民苹果”的故事,深刻诠释了“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的为民情怀。新时代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的理念。

中央八项规定的深远影响已超越党风政风范畴,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款消费大幅下降带动餐饮业转型,超标办公用房腾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公务接待规范引领简约生活方式。这些变化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党风政风好转带动社风民风上扬,是新时代最具标志性的成就之一。”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场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既是对“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也是对初心使命的再宣誓。2024年中央巡视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某街道办对65岁以上老人养老认证“一刀切”要求现场办理,导致行动不便老人需子女背至服务中心,引发群众投诉。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要求主干道杂草留茬高度精确到10厘米,组织群众“人草大战”,造成财政浪费和舆情反弹,9名责任人被严肃处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以“永远吹冲锋号”的执着持续推进。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时代考卷常出常新。从“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到“作风建设护航复兴”,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引领着亿万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就一定能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作风保障。(作者单位:珠海市委党校)

文字:孙莹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董帅奇
理论周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筑牢作风防线
珠海特区报 2025-04-01 02:20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经党中央同意,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次学习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今年党建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

十年磨剑:
重塑党风政风的历史性变革

“中央八项规定”是指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什么要出台八项规定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解释了原因,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中央八项规定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声号角。从“轻车简从访贫问苦”到“精简会议开短讲实”,从“严格文稿发表”到“厉行勤俭节约”,八项规定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群众深恶痛绝的“四风”顽疾。

中央八项规定最初规范的对象是中央政治局成员,通过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成为全党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从“徙木立信”的开篇破题,到“十年磨一剑”的持续发力,中央八项规定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金色名片”,深刻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面貌。八项规定的出台为新形势下的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抓手。八项规定实施12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以“小切口”带动了“大变局”,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随之向好。

十余年风雨兼程,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作风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8.3万起,处分86.4万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震慑效应,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也彰显出党对“四风”问题的“露头就打、寸步不让”的坚定决心。数据显示,94.9%的群众对八项规定落实成效表示肯定,党风政风的持续好转赢得了最广泛的民心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只管五年、十年,而是要长期坚持。”从改进调查研究到规范出访活动,从精简文件简报到厉行勤俭节约,八项规定的每个条款都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特别是在2024年开展的违规吃喝专项整治中,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手段精准发现“不吃公款吃老板”等隐形变异问题,彰显了“越往后越严”的鲜明导向。

制度治党:
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管根本、利长远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先后三次修订实施细则,从“600字”到“具体化”,从“原则要求”到“刚性约束”,制度笼子越扎越紧。辽宁省建设“阳光三务”平台,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开党务、政务、村务信息483万条,预警问题25.4万个,推动基层权力运行透明化;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推行“廉政档案+数字画像”,为2.3万名党员干部建立电子廉政档案,自动预警个人事项报告不实、经商办企业等问题,这些创新实践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治理逻辑转化为具体制度安排。

在制度执行层面,“钉钉子精神”贯穿始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从春节严查年货节礼到中秋整治公款月饼,从端午监督公车私用到国庆检查旅游乱象,通过“四风”问题线索月报告、典型案例双周通报等机制,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通报曝光-建章立制”的完整闭环。今年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显示,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持续强化。

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深层次问题,各地创新治理方式。四川天府新区纪工委监察工委将公务用车数据接入“智慧监督信息化平台”,设置节假日异常行驶预警;重庆市北碚区推出“码上监督”,选聘26名特约监察员、181名村居监察监督员,群众扫码即可举报身边“四风”问题,实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这些举措有效破解了“小马拉大车”的基层治理困境,让干部有更多精力投入民生实事。

知行合一:
以优良作风引领时代新风

作风建设的核心在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辽宁锦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讲述“不吃人民苹果”的故事,深刻诠释了“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的为民情怀。新时代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的理念。

中央八项规定的深远影响已超越党风政风范畴,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款消费大幅下降带动餐饮业转型,超标办公用房腾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公务接待规范引领简约生活方式。这些变化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党风政风好转带动社风民风上扬,是新时代最具标志性的成就之一。”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场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既是对“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也是对初心使命的再宣誓。2024年中央巡视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某街道办对65岁以上老人养老认证“一刀切”要求现场办理,导致行动不便老人需子女背至服务中心,引发群众投诉。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要求主干道杂草留茬高度精确到10厘米,组织群众“人草大战”,造成财政浪费和舆情反弹,9名责任人被严肃处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以“永远吹冲锋号”的执着持续推进。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时代考卷常出常新。从“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到“作风建设护航复兴”,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引领着亿万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就一定能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作风保障。(作者单位:珠海市委党校)

文字:孙莹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