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堵点”,让“网约护士”叫好又叫座

近年来,手机预约、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在多地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加,居家护理服务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患者的刚需。记者调查发现,面对潜在的巨大社会需求,“网约护士”推广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4月2日《中国青年报》)

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网约护士”借助互联网平台,将专业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中,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这种新模式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业护理,不仅能在熟悉的环境中休养,提升生活质量,增加与家人相伴的时间,而且对病痛治疗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医院而言,“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助于各大医院推进“分级诊疗”,打通服务“最后一米”。将适宜在家开展的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庭,既减轻了医院的床位压力,也有助于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便利了患者,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网约护士”应该是社会发展的福音。但就目前而言,整体效果并不理想,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网约护士”虽然能给病患及家属带来利好,但也存在一些“堵点”,以至于医患双方都心存顾虑。一方面,脱离了医院的完备救护体系之后,“网约护士”的操作本身就带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普通家庭并不具备专业的急救条件,“网约护士”在处置紧急情况时难免存在风险。

我国目前有约3500万失能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800万左右,让基础护理惠及更多人,既是守护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下医疗资源和医疗系统的创新变革。就此而言,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仍是积极而有效策略,需要打通“堵点”,让“网约护士”叫好又叫座

换言之,新事物的出现总是需要更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机制保障。如何确保上门服务的“单兵作战”护士具备更专业能力?如何激励符合要求的护士愿意上门服务?如何让更多百姓能够“用得起”该服务?这都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尤其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公众对专业医疗护理、康复护理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打通养老医疗服务的“最后一米”,就必须直面现实,打通其中的“堵点”。只有确保“网约护士”运行在安全规范的轨道上,才能让其叫好又叫座,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加贴心便捷的医疗服务。

文字:张国栋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叶维佳
打通“堵点”,让“网约护士”叫好又叫座
珠海特区报 2025-04-02 23:43

近年来,手机预约、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在多地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加,居家护理服务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患者的刚需。记者调查发现,面对潜在的巨大社会需求,“网约护士”推广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4月2日《中国青年报》)

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网约护士”借助互联网平台,将专业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中,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这种新模式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业护理,不仅能在熟悉的环境中休养,提升生活质量,增加与家人相伴的时间,而且对病痛治疗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医院而言,“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助于各大医院推进“分级诊疗”,打通服务“最后一米”。将适宜在家开展的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庭,既减轻了医院的床位压力,也有助于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便利了患者,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网约护士”应该是社会发展的福音。但就目前而言,整体效果并不理想,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网约护士”虽然能给病患及家属带来利好,但也存在一些“堵点”,以至于医患双方都心存顾虑。一方面,脱离了医院的完备救护体系之后,“网约护士”的操作本身就带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普通家庭并不具备专业的急救条件,“网约护士”在处置紧急情况时难免存在风险。

我国目前有约3500万失能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800万左右,让基础护理惠及更多人,既是守护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下医疗资源和医疗系统的创新变革。就此而言,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仍是积极而有效策略,需要打通“堵点”,让“网约护士”叫好又叫座

换言之,新事物的出现总是需要更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机制保障。如何确保上门服务的“单兵作战”护士具备更专业能力?如何激励符合要求的护士愿意上门服务?如何让更多百姓能够“用得起”该服务?这都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尤其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公众对专业医疗护理、康复护理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打通养老医疗服务的“最后一米”,就必须直面现实,打通其中的“堵点”。只有确保“网约护士”运行在安全规范的轨道上,才能让其叫好又叫座,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加贴心便捷的医疗服务。

文字:张国栋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