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金湾区南水镇的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的蓝色种业产业园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种业基地,它不仅拥有全省最大单体育苗车间,年产能突破5000万尾优质鱼苗,更通过创新成果培育出高品质海鲈及抗病性能提升显著的黄立鱼苗,成功打破珠海养殖户长期依赖外购鱼苗的产业困局,这不仅意味着珠海正式掌握现代渔业发展的“芯片”命脉,更为挺进深蓝注入了强劲的“珠海芯”动力。

破局:从“种苗困局”到“自主可控”
步入蓝色种业产业园,5个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育苗车间映入眼帘。其中1号、2号厂房专注于种苗培育,3号厂房为成鱼车间,4号厂房是生物饵料车间,5号厂房则是种鱼养殖车间。
“蓝色种业产业园是广东省内最大单体的育苗车间,可实现从亲鱼保育到种苗培育的全链条生产。”蓝色种业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自3月起,育苗车间已先后开始培育海鲈鱼、金鲳鱼、黄立鱼、石斑鱼等高品质苗种,年产量可达5000万尾。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海洋城市,海水养殖业一直都是本地的传统优势产业。然而,受海水盐度、水温等自然条件限制,珠海养殖户长期面临“优质鱼苗难求”的困境。
蓝色种业产业园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优势种”,发展珠海海水养殖“特色种”,通过养殖性状选育为大湾区海洋水产养殖提供充足的生长速度快、抗病和抗逆性强的优质苗种资源保障,实现优质鱼种供应(选育、繁育、标粗)、种质资源开发(亲鱼保存、性状挖掘)等功能,全力解决保种、人工繁育等水产种苗“卡脖子”技术。

创新:科技赋能打造“渔业芯片”
“过去养殖海鲈鱼,鱼苗主要从福建、海南等地购买,不仅成本高,运输过程中鱼苗损耗也大。”珠海养殖户如是说。
在蓝色种业产业园,2号厂房是针对本地鲈鱼品质走下坡路,专门开辟的提升本地鲈鱼品质的“试验田”。120个68立方米的水池整齐排列,池子里分批、分阶段养殖着从1斤半到七八斤大小不等的鲈鱼,这些鲈鱼正在体验一项创新技术——海鲈鱼急性升盐技术研发。
“通过14天的海水咸化接力养殖,可以培育出脂肪含量降低4%-5%的优质海鲈。”蓝色种业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这种技术能使鲈鱼肌腱纤维增多,肉更有嚼劲,矿物含量增加,口感更鲜美。经过吊养的鲈鱼身价倍增,根据大小的不同,每斤价格基本可以增加5-10元。急性升盐技术除了应用于成鱼外,还将于今年10月应用在鱼苗孵化,从而打破珠海养殖户长期依赖外购鱼苗的产业困局。“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本地养殖的种苗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整个产业的质量和效益。”蓝色种业产业园负责人表示,本地化种苗供应将大幅提高养殖成活率,可使养殖户收益提升。

发展:挺进深蓝的“珠海芯”
在户外24口标准高位池中,有3个池子被银白色的小身影占据,80万尾黄立鱼苗在池中欢快地游弋。别看这些鱼苗小,它们可不简单,它们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与蓝色种业产业园联合培育的“明星产品”,名叫“中珠一号”,它们不仅继承了黄立鱼肉质鲜美的特点,更具备了生长周期短、抗病性强的显著优势。
“这批鱼苗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培育,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优质商品苗标准。”蓝色种业产业园负责人指着池中活力十足的鱼苗介绍道。据悉,蓝色种业产业园已与周边多家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达成购销协议。“特别是平沙镇、红旗镇的养殖户,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优质鱼苗,既保证了品质,又节省了运输成本。”蓝色种业产业园负责人补充说道,这批“中珠一号”的上市,将为金湾黄立鱼养殖产业注入新活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本地养殖户,蓝色种业产业园还将创新推行“联农带农”合作模式,通过构建“企业+农户+市场”的产业联合体,打通从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到成鱼收购的全产业链条。蓝色种业产业园计划与养殖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不仅提供优质鱼苗和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还将建立保底价收购机制,确保农户“产得出、卖得好、赚得稳”。这一模式将有效整合种业研发、苗种生产、商品鱼养殖和终端销售等环节资源,形成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站在新的起点上,“蓝色种业”正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全力打造中国南方“渔业芯片”的新高地。随着“珠海苗”支撑“珠海渔”战略的深入推进,珠海海洋渔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坐落于金湾区南水镇的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的蓝色种业产业园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种业基地,它不仅拥有全省最大单体育苗车间,年产能突破5000万尾优质鱼苗,更通过创新成果培育出高品质海鲈及抗病性能提升显著的黄立鱼苗,成功打破珠海养殖户长期依赖外购鱼苗的产业困局,这不仅意味着珠海正式掌握现代渔业发展的“芯片”命脉,更为挺进深蓝注入了强劲的“珠海芯”动力。

破局:从“种苗困局”到“自主可控”
步入蓝色种业产业园,5个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育苗车间映入眼帘。其中1号、2号厂房专注于种苗培育,3号厂房为成鱼车间,4号厂房是生物饵料车间,5号厂房则是种鱼养殖车间。
“蓝色种业产业园是广东省内最大单体的育苗车间,可实现从亲鱼保育到种苗培育的全链条生产。”蓝色种业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自3月起,育苗车间已先后开始培育海鲈鱼、金鲳鱼、黄立鱼、石斑鱼等高品质苗种,年产量可达5000万尾。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海洋城市,海水养殖业一直都是本地的传统优势产业。然而,受海水盐度、水温等自然条件限制,珠海养殖户长期面临“优质鱼苗难求”的困境。
蓝色种业产业园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优势种”,发展珠海海水养殖“特色种”,通过养殖性状选育为大湾区海洋水产养殖提供充足的生长速度快、抗病和抗逆性强的优质苗种资源保障,实现优质鱼种供应(选育、繁育、标粗)、种质资源开发(亲鱼保存、性状挖掘)等功能,全力解决保种、人工繁育等水产种苗“卡脖子”技术。

创新:科技赋能打造“渔业芯片”
“过去养殖海鲈鱼,鱼苗主要从福建、海南等地购买,不仅成本高,运输过程中鱼苗损耗也大。”珠海养殖户如是说。
在蓝色种业产业园,2号厂房是针对本地鲈鱼品质走下坡路,专门开辟的提升本地鲈鱼品质的“试验田”。120个68立方米的水池整齐排列,池子里分批、分阶段养殖着从1斤半到七八斤大小不等的鲈鱼,这些鲈鱼正在体验一项创新技术——海鲈鱼急性升盐技术研发。
“通过14天的海水咸化接力养殖,可以培育出脂肪含量降低4%-5%的优质海鲈。”蓝色种业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这种技术能使鲈鱼肌腱纤维增多,肉更有嚼劲,矿物含量增加,口感更鲜美。经过吊养的鲈鱼身价倍增,根据大小的不同,每斤价格基本可以增加5-10元。急性升盐技术除了应用于成鱼外,还将于今年10月应用在鱼苗孵化,从而打破珠海养殖户长期依赖外购鱼苗的产业困局。“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本地养殖的种苗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整个产业的质量和效益。”蓝色种业产业园负责人表示,本地化种苗供应将大幅提高养殖成活率,可使养殖户收益提升。

发展:挺进深蓝的“珠海芯”
在户外24口标准高位池中,有3个池子被银白色的小身影占据,80万尾黄立鱼苗在池中欢快地游弋。别看这些鱼苗小,它们可不简单,它们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与蓝色种业产业园联合培育的“明星产品”,名叫“中珠一号”,它们不仅继承了黄立鱼肉质鲜美的特点,更具备了生长周期短、抗病性强的显著优势。
“这批鱼苗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培育,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优质商品苗标准。”蓝色种业产业园负责人指着池中活力十足的鱼苗介绍道。据悉,蓝色种业产业园已与周边多家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达成购销协议。“特别是平沙镇、红旗镇的养殖户,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优质鱼苗,既保证了品质,又节省了运输成本。”蓝色种业产业园负责人补充说道,这批“中珠一号”的上市,将为金湾黄立鱼养殖产业注入新活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本地养殖户,蓝色种业产业园还将创新推行“联农带农”合作模式,通过构建“企业+农户+市场”的产业联合体,打通从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到成鱼收购的全产业链条。蓝色种业产业园计划与养殖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不仅提供优质鱼苗和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还将建立保底价收购机制,确保农户“产得出、卖得好、赚得稳”。这一模式将有效整合种业研发、苗种生产、商品鱼养殖和终端销售等环节资源,形成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站在新的起点上,“蓝色种业”正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全力打造中国南方“渔业芯片”的新高地。随着“珠海苗”支撑“珠海渔”战略的深入推进,珠海海洋渔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