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的科学论断,犹如一颗生态种子,历经二十年的生根发芽,已成长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参天大树。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南端,珠海这座百岛之城,正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画卷上描绘出独特的岭南风情。
二十年来,“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兼顾论,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前提论,最终升华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论,这一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珠海,这种辩证思维体现在城市规划的每一处细节:从万山群岛的碧波荡漾到黄杨河畔的稻浪翻滚,从城市绿道的盎然生机到乡村庭院的鸟语花香,从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的修复到香炉湾畔的生态景观带,从凤凰山森林步道的建设到横琴岛海绵城市的实践,珠海始终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肌理之中,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之路。
顶层设计:
构建绿美生态制度体系
在政策层面,珠海构建了“规划引领、法治保障、技术支撑”的三维制度框架。2023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珠海实践任务清单》的出台,标志着珠海将生态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随后发布的《绿美珠海生态建设规划(2023-2035年)》,以“一带两廊、七核多点”的空间布局,将全市域划分为山海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单元,为城市未来12年的生态发展擘画蓝图。《珠海经济特区红树林保护条例》《乡村风貌提升条例》等地方法规的出台,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刚性约束。同时,创新编制《造林绿化常用树种指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作指引》等技术标准,建立市、区、镇、村四级专家智库,确保绿化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实施机制上,珠海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体系。成立绿美生态建设专班,建立“每日快报、每周专报、每月通报”的动态监管机制,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绿化工程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创新推出“五个一”党建引领工程,组织10万余名党员群众参与义务植树,动员乡贤、企业捐资超9000万元,形成“全民植绿、全域增绿”的生动局面。
全域实践:
绘制城乡融合生态画卷
在城市空间,珠海以公园城市理念重构人居环境。四级公园体系(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覆盖全域,57个城市公园、154个社区公园、466个口袋公园星罗棋布,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入园”。香洲区通过“一海一河一心两路六片”品牌策略,将闲置地块变身街角公园;斗门区在工业园区植入生态景观,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绿色园区。
在乡村振兴领域,珠海探索出“红绿蓝”三色发展模式。红色乡村如斗门莲江村,将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打造沉香产业园和骑行绿道,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蓝色海岛如桂山岛、东澳岛,通过山体修复和植被优化,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30%;绿色田园如金湾红旗镇,建设鹭鸟科普基地和水乡文创园,发展“生态+研学”产业,预计带动年增收3000万元。
价值转化:
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
珠海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的实践,集中体现在“四大经济形态”的培育上。
发展生态旅游:突出做好“绿美+文旅”大文章,推出一批绿美乡村旅游特色旅游品牌、精品线路以及民宿示范项目,实现绿美提升带动村民致富。如“寻觅唐家湾人文风情之旅”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金湖公园、东澳岛、香山湖公园等示范点,多次举办国家、省、市级赛事,丰富周边居民业余生活,吸引各地游客游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森林“四库”功能,有效推进“两山”转化,聚焦林业产权制度、资源管理、可持续经营模式、投入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组织调研,在本地选择适当的区域开展林权不动产登记管理、林业绿色金融产品、国有林场联合经营等改革探索,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激发创新活力。
海洋旅游经济:通过海岛生态修复,培育“一岛一特色”旅游品牌,外伶仃岛的海钓赛事、万山群岛的高端民宿集群,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纷至沓来。
低碳产业经济:加快开发海上风电,推进高栏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提升光伏发电规模,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支持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推动斗门“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
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资源变现,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态价值的多维增值。例如,横琴试点“生态积分”制度,将居民参与绿化养护的行为转化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斗门推行“湿地银行”模式,通过修复红树林获取碳汇收益,反哺生态保护。
未来展望:
谱写生态文明时代答卷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珠海正以三个维度擘画未来图景:
深化制度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让生态资源真正“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
强化科技赋能。运用AI算法优化绿化布局,推广碳汇遥感监测技术,建设智慧林业管理平台,提升生态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扩大开放合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湾区绿谷”协同发展,与港澳共建生态监测网络,打造跨境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让绿美珠海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窗口。
从余村的绿水青山到珠海的百岛千礁,“两山”理念的实践不断深化拓展。在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海正以生态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当唐家湾的古榕与现代建筑相映成趣,当桂山岛的渔火与星空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绿色蝶变,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希望。
(作者单位:珠海市委党校)
封面图:陈佳哲文字:孙莹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李梅容

2025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的科学论断,犹如一颗生态种子,历经二十年的生根发芽,已成长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参天大树。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南端,珠海这座百岛之城,正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画卷上描绘出独特的岭南风情。
二十年来,“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兼顾论,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前提论,最终升华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论,这一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珠海,这种辩证思维体现在城市规划的每一处细节:从万山群岛的碧波荡漾到黄杨河畔的稻浪翻滚,从城市绿道的盎然生机到乡村庭院的鸟语花香,从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的修复到香炉湾畔的生态景观带,从凤凰山森林步道的建设到横琴岛海绵城市的实践,珠海始终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肌理之中,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之路。
顶层设计:
构建绿美生态制度体系
在政策层面,珠海构建了“规划引领、法治保障、技术支撑”的三维制度框架。2023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珠海实践任务清单》的出台,标志着珠海将生态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随后发布的《绿美珠海生态建设规划(2023-2035年)》,以“一带两廊、七核多点”的空间布局,将全市域划分为山海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单元,为城市未来12年的生态发展擘画蓝图。《珠海经济特区红树林保护条例》《乡村风貌提升条例》等地方法规的出台,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刚性约束。同时,创新编制《造林绿化常用树种指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作指引》等技术标准,建立市、区、镇、村四级专家智库,确保绿化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实施机制上,珠海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体系。成立绿美生态建设专班,建立“每日快报、每周专报、每月通报”的动态监管机制,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绿化工程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创新推出“五个一”党建引领工程,组织10万余名党员群众参与义务植树,动员乡贤、企业捐资超9000万元,形成“全民植绿、全域增绿”的生动局面。
全域实践:
绘制城乡融合生态画卷
在城市空间,珠海以公园城市理念重构人居环境。四级公园体系(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覆盖全域,57个城市公园、154个社区公园、466个口袋公园星罗棋布,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入园”。香洲区通过“一海一河一心两路六片”品牌策略,将闲置地块变身街角公园;斗门区在工业园区植入生态景观,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绿色园区。
在乡村振兴领域,珠海探索出“红绿蓝”三色发展模式。红色乡村如斗门莲江村,将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打造沉香产业园和骑行绿道,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蓝色海岛如桂山岛、东澳岛,通过山体修复和植被优化,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30%;绿色田园如金湾红旗镇,建设鹭鸟科普基地和水乡文创园,发展“生态+研学”产业,预计带动年增收3000万元。
价值转化:
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
珠海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的实践,集中体现在“四大经济形态”的培育上。
发展生态旅游:突出做好“绿美+文旅”大文章,推出一批绿美乡村旅游特色旅游品牌、精品线路以及民宿示范项目,实现绿美提升带动村民致富。如“寻觅唐家湾人文风情之旅”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金湖公园、东澳岛、香山湖公园等示范点,多次举办国家、省、市级赛事,丰富周边居民业余生活,吸引各地游客游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森林“四库”功能,有效推进“两山”转化,聚焦林业产权制度、资源管理、可持续经营模式、投入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组织调研,在本地选择适当的区域开展林权不动产登记管理、林业绿色金融产品、国有林场联合经营等改革探索,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激发创新活力。
海洋旅游经济:通过海岛生态修复,培育“一岛一特色”旅游品牌,外伶仃岛的海钓赛事、万山群岛的高端民宿集群,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纷至沓来。
低碳产业经济:加快开发海上风电,推进高栏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提升光伏发电规模,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支持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推动斗门“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
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资源变现,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态价值的多维增值。例如,横琴试点“生态积分”制度,将居民参与绿化养护的行为转化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斗门推行“湿地银行”模式,通过修复红树林获取碳汇收益,反哺生态保护。
未来展望:
谱写生态文明时代答卷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珠海正以三个维度擘画未来图景:
深化制度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让生态资源真正“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
强化科技赋能。运用AI算法优化绿化布局,推广碳汇遥感监测技术,建设智慧林业管理平台,提升生态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扩大开放合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湾区绿谷”协同发展,与港澳共建生态监测网络,打造跨境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让绿美珠海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窗口。
从余村的绿水青山到珠海的百岛千礁,“两山”理念的实践不断深化拓展。在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海正以生态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当唐家湾的古榕与现代建筑相映成趣,当桂山岛的渔火与星空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绿色蝶变,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希望。
(作者单位:珠海市委党校)
封面图:陈佳哲文字:孙莹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李梅容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