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小胖墩”,需家校社齐发力

“我家孩子才9岁,这半年长了20斤”……近期,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不少家长带孩子前来向医生咨询体重管理意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比例持续上升。超重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还可能带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4月17日《珠海特区报》08版)

随着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发起“体重管理年”行动,超重肥胖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相较于成年人,“小胖墩”现象更应引起重视。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为19%,即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体重超标。更为严峻的是,若不加以有效干预,到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突破31.8%。

“小胖墩”的危害远大于“中年发福”。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骨骼发育及认知智力。同时,肥胖儿童常因体型问题遭受嘲笑、孤立,导致自尊心受挫,可能产生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儿童期肥胖主要是由于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其带来的危害具有长期持续性。研究表明,41%至80%的儿童肥胖会延续至成年,成年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大幅增加。

造成“小胖墩”越来越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吃多动少”。由于功课安排紧张、学习压力大,孩子们普遍久坐时间长、吃饭速度快、运动量不足,造成脂肪过度堆积,进而形成“越不动就越胖,越胖越不想动”的恶性循环。其次是观念误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胖点没关系,长大后自然会瘦下来,甚至持有“越胖越健康,越胖越有福”的错误理念,纵容甚至鼓励孩子进食甜食、肉类、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此外是缺乏指导。部分孩子和家长虽然意识到肥胖的危害,但苦于缺乏科学运动和减肥相关知识、指导。一些家长试图通过限制进食帮助孩子减肥,却陷入了“越饿越胖”的怪圈,还引发了新的身体问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小胖墩”现象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减少“小胖墩”同样需要家、校、社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作为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亟待改变传统观念和养育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体重管理中。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管住嘴,迈开腿”,成为体重管理的表率;另一方面,要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在确保孩子身体发育所需营养的同时,减少多余热量和脂肪的摄入。

对于学校来说,应合理安排课程表,保障体育与健康课时,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同时,不断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开展足球比赛、街舞、韵律操、武术操等简便易行、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社会而言,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开设儿童减重门诊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指导肥胖儿童量身定制科学、安全、有效的减重方案。体育场馆、文化场馆等校外活动场所应结合自身功能,为儿童体重管理提供必要支持,让孩子有地方运动、有兴趣锻炼,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文字:张淳艺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莫海晖
减少“小胖墩”,需家校社齐发力
珠海特区报 2025-04-17 01:48

“我家孩子才9岁,这半年长了20斤”……近期,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不少家长带孩子前来向医生咨询体重管理意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比例持续上升。超重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还可能带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4月17日《珠海特区报》08版)

随着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发起“体重管理年”行动,超重肥胖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相较于成年人,“小胖墩”现象更应引起重视。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为19%,即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体重超标。更为严峻的是,若不加以有效干预,到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突破31.8%。

“小胖墩”的危害远大于“中年发福”。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骨骼发育及认知智力。同时,肥胖儿童常因体型问题遭受嘲笑、孤立,导致自尊心受挫,可能产生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儿童期肥胖主要是由于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其带来的危害具有长期持续性。研究表明,41%至80%的儿童肥胖会延续至成年,成年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大幅增加。

造成“小胖墩”越来越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吃多动少”。由于功课安排紧张、学习压力大,孩子们普遍久坐时间长、吃饭速度快、运动量不足,造成脂肪过度堆积,进而形成“越不动就越胖,越胖越不想动”的恶性循环。其次是观念误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胖点没关系,长大后自然会瘦下来,甚至持有“越胖越健康,越胖越有福”的错误理念,纵容甚至鼓励孩子进食甜食、肉类、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此外是缺乏指导。部分孩子和家长虽然意识到肥胖的危害,但苦于缺乏科学运动和减肥相关知识、指导。一些家长试图通过限制进食帮助孩子减肥,却陷入了“越饿越胖”的怪圈,还引发了新的身体问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小胖墩”现象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减少“小胖墩”同样需要家、校、社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作为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亟待改变传统观念和养育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体重管理中。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管住嘴,迈开腿”,成为体重管理的表率;另一方面,要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在确保孩子身体发育所需营养的同时,减少多余热量和脂肪的摄入。

对于学校来说,应合理安排课程表,保障体育与健康课时,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同时,不断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开展足球比赛、街舞、韵律操、武术操等简便易行、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社会而言,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开设儿童减重门诊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指导肥胖儿童量身定制科学、安全、有效的减重方案。体育场馆、文化场馆等校外活动场所应结合自身功能,为儿童体重管理提供必要支持,让孩子有地方运动、有兴趣锻炼,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文字:张淳艺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