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天工”冲线!全球首场!

4月19日上午7点半

人类马拉松运动员与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

首次同时站在同一赛场、同一时间起跑

目前

天工机器人已经冲线完赛

夺得冠军

“历史的瞬间在此刻定格!”

赛事回顾

赛事线路全程21.0975公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家机器人赛队参赛,最后谁会赢?

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于今日7点半开跑,全程21.0975公里,起点位于南海子公园一期南广场,终点位于国家信创园。

赛事中采取机器人和运动员“同步报名、同一赛道、同时起跑”的原则,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保障人机安全。

本次赛事将机器人的关门时间设置为3小时30分钟左右;在比赛过程中,机器人可更换电池,也可通过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参加全程比赛。

机器人跑步的样子也太可爱了!一起来看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现场

多图回顾

1.8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天工”第一个冲出起跑线。

“N2” 机器人紧随出场。
60901天工队在比赛中。

揭秘机器人奔跑背后的“秘密”

机器人跑得快跟腿长、脚大有关系吗?为什么机器人也需要穿跑鞋?一文为你揭秘!

腿长、脚大的机器人跑得就越快吗?

记者了解到,此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身高各不相同,有像“夸父”机器人这样身高1.7米的大个头,也有身高只有75cm的“小巨人”。

在大众认知中,腿长的人在每一步中可以覆盖更长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奔跑速度,而脚大的人则可以更好地与地面接触,在奔跑过程中稳定性更好。

那么,腿长、脚大会让机器人跑得更快、更稳吗?

北京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协会会长团成员、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锐表示,有影响,但不多。“腿长确实能够实现更大的迈步宽度,但具体还得结合算法的设计来看。另外,脚大也可能会降低速度,脚小可能更有利于通过石子路面。所以综合来看,机器人的跑步速度和腿的长度、脚的大小不存在特别绝对的关系。”

机器人跑马拉松也需跑鞋助力吗?

在前不久举行的赛前夜间测试中,各参赛机器人提前亮相,并进行了5公里短途赛程的测试。央广网记者发现,机器人“N2”现场穿了一双童鞋,显得呆萌可爱,同时很多机器人也都穿上了“运动鞋”。

与人类相似,机器人穿鞋也是出于保护双足和关节的考虑。在张锐看来,给机器人穿鞋有利有弊,核心要看整个机器人的系统设计是刚性还是弹性,包括使用的算法是动态还是静态。“穿鞋的好处是鞋底相对通用。比如人的脚或鞋是可以形变的,人走路的时候,可以抬起脚后跟,脚面还是在支撑地面,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更多的不同环境。而穿鞋的缺点是,不同的鞋,摩擦力和弹力不一样。如果鞋跟机器人、地面特点不匹配,可能造成机器人与地面的摩擦力过大或过小,从而增加机器人行走的困难。”

遇到石子路机器人如何保持平衡?

记者了解到,此次比赛人形机器人“跑团”从南海子公园起跑,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等风景优美的亦庄打卡点,终点则位于北京经开区国家信创园。

本次赛道全程超21公里,地形涵盖了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缝路、长缓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多种复杂路况。据介绍,比赛过程中机器人需精准调整步伐、姿态,克服重力影响,精准控制动力与制动以免摔倒。

“比如在石子路面,机器人以较快的速度通过,反而越容易保持平衡。有点类似于我们骑自行车,用速度换平衡,速度越慢,反而更容易倾倒。”张锐表示。

据悉,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参赛选手“天工”作为“跑团”的明星机器人之一,它所搭载的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配备了控制全身动作体态的“具身小脑”,可以实时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从而通过调整步态来保证机器人的平衡。

“人机”赛跑意义何在?

虽然马拉松的赛道并不是人形机器人的常规应用场景,但以半马为场景,可以检验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能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这一次的半程马拉松并不是以终点为目标,它更是一个起点,象征着科技和产业融入人类的生活中。这次赛事对机器人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需要它和生活道路环境相匹配,所以这一比赛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张锐看来,此次马拉松为各个团队提供了一个真实世界的测试场景,帮助科研人员获取更多在长距离移动中的反馈数据,以便后面更有针对性的去开发。当然,马拉松只是场景之一,也希望后续能有更多现实场景向机器人开放。

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城市道路,既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挑战。让更多人直观感受人形机器人技术现状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和交流互鉴搭建了一个平台。

来源:新京报、央视新闻、央广网、新华社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天工”冲线!全球首场!
新京报 2025-04-19 13:29

4月19日上午7点半

人类马拉松运动员与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

首次同时站在同一赛场、同一时间起跑

目前

天工机器人已经冲线完赛

夺得冠军

“历史的瞬间在此刻定格!”

赛事回顾

赛事线路全程21.0975公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家机器人赛队参赛,最后谁会赢?

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于今日7点半开跑,全程21.0975公里,起点位于南海子公园一期南广场,终点位于国家信创园。

赛事中采取机器人和运动员“同步报名、同一赛道、同时起跑”的原则,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保障人机安全。

本次赛事将机器人的关门时间设置为3小时30分钟左右;在比赛过程中,机器人可更换电池,也可通过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参加全程比赛。

机器人跑步的样子也太可爱了!一起来看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现场

多图回顾

1.8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天工”第一个冲出起跑线。

“N2” 机器人紧随出场。
60901天工队在比赛中。

揭秘机器人奔跑背后的“秘密”

机器人跑得快跟腿长、脚大有关系吗?为什么机器人也需要穿跑鞋?一文为你揭秘!

腿长、脚大的机器人跑得就越快吗?

记者了解到,此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身高各不相同,有像“夸父”机器人这样身高1.7米的大个头,也有身高只有75cm的“小巨人”。

在大众认知中,腿长的人在每一步中可以覆盖更长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奔跑速度,而脚大的人则可以更好地与地面接触,在奔跑过程中稳定性更好。

那么,腿长、脚大会让机器人跑得更快、更稳吗?

北京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协会会长团成员、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锐表示,有影响,但不多。“腿长确实能够实现更大的迈步宽度,但具体还得结合算法的设计来看。另外,脚大也可能会降低速度,脚小可能更有利于通过石子路面。所以综合来看,机器人的跑步速度和腿的长度、脚的大小不存在特别绝对的关系。”

机器人跑马拉松也需跑鞋助力吗?

在前不久举行的赛前夜间测试中,各参赛机器人提前亮相,并进行了5公里短途赛程的测试。央广网记者发现,机器人“N2”现场穿了一双童鞋,显得呆萌可爱,同时很多机器人也都穿上了“运动鞋”。

与人类相似,机器人穿鞋也是出于保护双足和关节的考虑。在张锐看来,给机器人穿鞋有利有弊,核心要看整个机器人的系统设计是刚性还是弹性,包括使用的算法是动态还是静态。“穿鞋的好处是鞋底相对通用。比如人的脚或鞋是可以形变的,人走路的时候,可以抬起脚后跟,脚面还是在支撑地面,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更多的不同环境。而穿鞋的缺点是,不同的鞋,摩擦力和弹力不一样。如果鞋跟机器人、地面特点不匹配,可能造成机器人与地面的摩擦力过大或过小,从而增加机器人行走的困难。”

遇到石子路机器人如何保持平衡?

记者了解到,此次比赛人形机器人“跑团”从南海子公园起跑,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等风景优美的亦庄打卡点,终点则位于北京经开区国家信创园。

本次赛道全程超21公里,地形涵盖了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缝路、长缓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多种复杂路况。据介绍,比赛过程中机器人需精准调整步伐、姿态,克服重力影响,精准控制动力与制动以免摔倒。

“比如在石子路面,机器人以较快的速度通过,反而越容易保持平衡。有点类似于我们骑自行车,用速度换平衡,速度越慢,反而更容易倾倒。”张锐表示。

据悉,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参赛选手“天工”作为“跑团”的明星机器人之一,它所搭载的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配备了控制全身动作体态的“具身小脑”,可以实时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从而通过调整步态来保证机器人的平衡。

“人机”赛跑意义何在?

虽然马拉松的赛道并不是人形机器人的常规应用场景,但以半马为场景,可以检验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能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这一次的半程马拉松并不是以终点为目标,它更是一个起点,象征着科技和产业融入人类的生活中。这次赛事对机器人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需要它和生活道路环境相匹配,所以这一比赛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张锐看来,此次马拉松为各个团队提供了一个真实世界的测试场景,帮助科研人员获取更多在长距离移动中的反馈数据,以便后面更有针对性的去开发。当然,马拉松只是场景之一,也希望后续能有更多现实场景向机器人开放。

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城市道路,既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挑战。让更多人直观感受人形机器人技术现状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和交流互鉴搭建了一个平台。

来源:新京报、央视新闻、央广网、新华社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