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口岸丨珠海活鱼逆流“破局” ,抢鲜“一带一路”市场

珠海市斗门区地处珠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汇的独特水质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为了赋能“蓝色引擎”,斗门海关创新监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为本地鱼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注入强劲动能。一季度,经斗门海关监管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活鱼239.9吨,同比增长881.9%。

斗门海关关员在斗门水产养殖场对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的活鱼进行监管。

从捕捞到出口 18小时直达

4月19日一早,珠海市源润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一批重1.25吨,价值13.13万元的笋壳鱼,经斗门海关关员检验检疫合格顺利装车,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乘机发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来西亚。

4月19日斗门海关关员在斗门水产养殖场对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的活鱼进行监管

笋壳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东南亚市场青睐,尤其是每年春节期间增量明显,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特色纽带。鱼类出口,鲜活是关键。针对企业“抢鲜”出口的需求,斗门海关开通绿色通道,实行“7×24小时预约查验”、随报随检,为企业提供“快速出证+预约查验”服务套餐,指导企业用好“云签发”系统,快速出具《动物卫生检疫证书》,同时根据活鱼出口日期灵活科学开展现场查验,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长。

珠海市源润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周金桃感慨:“如今在斗门海关助力下,我们的活鱼从捕捞装车到马来西亚客户手中仅需要18小时,存活率达到95%以上。”2025年一季度以来经斗门海关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的笋壳鱼超38.9吨,同比增长46.7%

从源头到海外 全链条监管护航

斗门活鱼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青睐,品质高是重要原因。“从去年成功打开海外销路,我们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已经实现了对越南市场的稳定供应,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要发运一车,销量持续增长。”养殖场经理陈康辉说道:“在海关的全程指导与监管下,我们养殖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商品鱼质量更加健康安全,我对未来市场很有信心。”

斗门海关关员在斗门水产养殖场对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的活鱼进行监管。

顺利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贯穿着斗门海关的指导与帮扶,为确保出口斑点叉尾鮰鱼符合越南检验检疫要求,斗门海关建立了从养殖源头到成品出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成立“出口鲜活农产品专项帮扶小组”多次赴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介绍输入国家地区检验检疫要求,严格实施安全风险监控和疫病监测,定期对养殖水质、种苗及药物残留开展检测,实施远程视频监管、突击检查、指令查验相结合的监管方式,指导企业持续完善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推动标准化生产。2024年以来,斗门海关辖区斑点叉尾鮰出口合格率达100%,赢得越南客户的高度信赖。

“有了一家养殖场的示范带头,已经有多家鱼养殖场在向我们咨询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事宜,出口斑点叉尾鮰鱼数量与货值预计年底会实现翻倍,年出口量将达到800吨。”斗门海关查检科副科长王东涛介绍。

借力“一带一路” 开拓多元化市场

4月19日,在斗门海关全程监管下,珠海市金海水产养殖场首批2.4吨黑鱼快速通关,直达越南市场。这是斗门黑鱼首次实现对越南的规模化出口,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水产供应链与“一带一路”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从斗门鱼塘到越南餐桌,一只黑鱼的跨境之旅,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共建高水平经贸规则的实践成果。在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斗门海关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高质量监管服务赋能乡村振兴。持续收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法规、贸易情况以及国外通关的技术要求,进口水生动物检测技术、注册登记、市场需求方面的有关信息,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出口难题,助力企业大力拓展东盟等新兴市场。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搭建跨境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对标国际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不定期与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交流,以出口拉动地方产业布局,当前,斗门逐步形成了以出口鳗鱼、笋壳鱼、斑点叉尾鮰鱼、加工水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一系列出口产业集群。笋壳鱼已形成“养殖-加工-航空运输”一体化产业链,成为广东农业“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从鱼塘到舌尖,从湾区到世界。随着RCEP红利持续释放,斗门活鱼将继续游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为海内外同胞传递“年年有余”的美好祝福。未来,斗门海关将持续以创新监管服务“小产品”,撬动产业“大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写下鲜活注脚。

文字:李东捷 通讯员杨逸萌 罗楠 安方泰 周佳慧 图片:程霖 通讯员周佳慧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王朝辉
i口岸丨珠海活鱼逆流“破局” ,抢鲜“一带一路”市场

珠海市斗门区地处珠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汇的独特水质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为了赋能“蓝色引擎”,斗门海关创新监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为本地鱼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注入强劲动能。一季度,经斗门海关监管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活鱼239.9吨,同比增长881.9%。

斗门海关关员在斗门水产养殖场对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的活鱼进行监管。

从捕捞到出口 18小时直达

4月19日一早,珠海市源润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一批重1.25吨,价值13.13万元的笋壳鱼,经斗门海关关员检验检疫合格顺利装车,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乘机发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来西亚。

4月19日斗门海关关员在斗门水产养殖场对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的活鱼进行监管

笋壳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东南亚市场青睐,尤其是每年春节期间增量明显,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特色纽带。鱼类出口,鲜活是关键。针对企业“抢鲜”出口的需求,斗门海关开通绿色通道,实行“7×24小时预约查验”、随报随检,为企业提供“快速出证+预约查验”服务套餐,指导企业用好“云签发”系统,快速出具《动物卫生检疫证书》,同时根据活鱼出口日期灵活科学开展现场查验,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长。

珠海市源润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周金桃感慨:“如今在斗门海关助力下,我们的活鱼从捕捞装车到马来西亚客户手中仅需要18小时,存活率达到95%以上。”2025年一季度以来经斗门海关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的笋壳鱼超38.9吨,同比增长46.7%

从源头到海外 全链条监管护航

斗门活鱼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青睐,品质高是重要原因。“从去年成功打开海外销路,我们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已经实现了对越南市场的稳定供应,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要发运一车,销量持续增长。”养殖场经理陈康辉说道:“在海关的全程指导与监管下,我们养殖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商品鱼质量更加健康安全,我对未来市场很有信心。”

斗门海关关员在斗门水产养殖场对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的活鱼进行监管。

顺利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贯穿着斗门海关的指导与帮扶,为确保出口斑点叉尾鮰鱼符合越南检验检疫要求,斗门海关建立了从养殖源头到成品出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成立“出口鲜活农产品专项帮扶小组”多次赴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介绍输入国家地区检验检疫要求,严格实施安全风险监控和疫病监测,定期对养殖水质、种苗及药物残留开展检测,实施远程视频监管、突击检查、指令查验相结合的监管方式,指导企业持续完善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推动标准化生产。2024年以来,斗门海关辖区斑点叉尾鮰出口合格率达100%,赢得越南客户的高度信赖。

“有了一家养殖场的示范带头,已经有多家鱼养殖场在向我们咨询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事宜,出口斑点叉尾鮰鱼数量与货值预计年底会实现翻倍,年出口量将达到800吨。”斗门海关查检科副科长王东涛介绍。

借力“一带一路” 开拓多元化市场

4月19日,在斗门海关全程监管下,珠海市金海水产养殖场首批2.4吨黑鱼快速通关,直达越南市场。这是斗门黑鱼首次实现对越南的规模化出口,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水产供应链与“一带一路”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从斗门鱼塘到越南餐桌,一只黑鱼的跨境之旅,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共建高水平经贸规则的实践成果。在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斗门海关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高质量监管服务赋能乡村振兴。持续收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法规、贸易情况以及国外通关的技术要求,进口水生动物检测技术、注册登记、市场需求方面的有关信息,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出口难题,助力企业大力拓展东盟等新兴市场。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搭建跨境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对标国际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不定期与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交流,以出口拉动地方产业布局,当前,斗门逐步形成了以出口鳗鱼、笋壳鱼、斑点叉尾鮰鱼、加工水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一系列出口产业集群。笋壳鱼已形成“养殖-加工-航空运输”一体化产业链,成为广东农业“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从鱼塘到舌尖,从湾区到世界。随着RCEP红利持续释放,斗门活鱼将继续游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为海内外同胞传递“年年有余”的美好祝福。未来,斗门海关将持续以创新监管服务“小产品”,撬动产业“大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写下鲜活注脚。

文字:李东捷 通讯员杨逸萌 罗楠 安方泰 周佳慧 图片:程霖 通讯员周佳慧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王朝辉